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专业:针推专业层次:5年制 【教学时数】6学时(其中讲课5学时、操作1学时;40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太阳经脉病候。 3、掌握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 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前谷、阳谷、小海、曘俞、秉风、曲 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等10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太阳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太阳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40分钟 2、《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15分钟 3、《灵枢·经脉》手太阳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10分钟。 4、《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循行与手少阴经别循行共15分钟。 5、《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6、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常用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80分钟。 7、前谷、阳谷、小海、曘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 等10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15分钟。 8、手太阳腧穴小结10分钟。 9、课堂讨论与提问10分钟。 10、划经点穴40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常用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 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 专业:针推专业 层次:5 年制 【教学时数】 6 学时(其中讲课 5 学时、操作 1 学时;40 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太阳经脉病候。 3、掌握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 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 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太阳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太阳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 40 分钟。 2、《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 15 分钟。 3、《灵枢·经脉》手太阳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10 分钟。 4、《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循行与手少阴经别循行共 15 分钟。 5、《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6、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 80 分钟。 7、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 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 15 分钟。 8、手太阳腧穴小结 10 分钟。 9、课堂讨论与提问 10 分钟。 10、划经点穴 40 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1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太阳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太阳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髏、听宫等9个 常用腧穴的类属、定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第八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中的手少阴经别在此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解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太阳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太阳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 常用腧穴的类属、定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第八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中的手少阴经别在此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解。 2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Taiyang, SD)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手走头,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 缘,属小肠,络心。(图9-1) 下巨虚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图9-1 (一)经脉循行 l、解词(含校注 踝:指尺骨小头隆起处。杨上善《太素》:“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 为踝也”。 臂骨:此处指尺骨。《太素》作“臂下骨”,杨上善注:“臂有二骨,垂手之 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桡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尺骨)”。 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疑此原属注文,因此加括号,《素问·刺 禁论》王冰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与此意相合。另外,“颃” 与“撷”均指目下方的颧骨部,前者多用于《灵枢·经脉》中,后者多用于《灵 枢·经筋》中,如手阳明经筋“结于颃”、足阳明经筋“合于加 难点分析与讨论 (1)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指的是那些穴位?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 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I)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手走头,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 缘,属小肠,络心。(图 9-1) 图 9-1 (一)经脉循行 1、解词(含校注) 踝:指尺骨小头隆起处。杨上善《太素》:“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 为踝也”。 臂骨:此处指尺骨。《太素》作“臂下骨”,杨上善注:“臂有二骨,垂手之 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桡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尺骨)”。 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疑此原属注文,因此加括号,《素问·刺 禁论》王冰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与此意相合。另外,“九页” 与“出页”均指目下方的颧骨部,前者多用于《灵枢·经脉》中,后者多用于《灵 枢·经筋》中,如手阳明经筋“结于九页”、足阳明经筋“合于九页”。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指的是那些穴位? 3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出肩解”,指肩关节后方的肩贞、曘俞穴;“绕肩胛”,指肩胛冈下上的天 宗、秉风、曲垣穴;“交肩上”,指肩胛内上方的肩外俞、肩中俞穴,并与足太阳 经的附分、大杼交会以及与督脉的大椎交会。 (2)关于《帛书》“齿脉”、“肩脉”、“耳脉”的意义 A、从命名来看,与《灵枢·经脉》中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 不同,它主要是着眼于经脉上端所达的头身主要部位来命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 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 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 B、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重点,如牙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肩 臂痛,多取手太阳经的后溪。 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在目内眦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抵胃→属小 肠; 分支一:缺盆→颈→面颊→外眼角→耳: 分支二:面颊→内眼角 ③循行特点 在上臂部“小海”至“肩贞”段无穴位。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胃;器官——耳、目(锐眦)、咽、鼻。 (二)经脉病候 解词(含校注) 颔: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难点分析与讨论 (1)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里实际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不主“小肠”所生病, 是为何手太阳经的“所生病”用“液”来概括 病证所涉及的部位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加之因为它无小肠腑证, 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因为其所列举 的病证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曘、肘臂外后廉痛等。因此,要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须根据“液”的基本意义,并结合其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来理解。 A、从“液”的生理作用来看,“液”与“津”对举,主要停留于内部,存 在于骨节、脑髓、孔窍(耳、目)等处,起润滑和滋养作用。如《灵枢·决气》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口问》:“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 之道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B、从“液”的病理变化来看,由于不能“灌精,濡空窍”,出现一些耳、 目、关节的病变。《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出肩解”,指肩关节后方的肩贞、臑俞穴;“绕肩胛”,指肩胛冈下上的天 宗、秉风、曲垣穴;“交肩上”,指肩胛内上方的肩外俞、肩中俞穴,并与足太阳 经的附分、大杼交会以及与督脉的大椎交会。 (2)关于《帛书》“齿脉”、“肩脉”、“耳脉”的意义 A、从命名来看,与《灵枢·经脉》中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 不同,它主要是着眼于经脉上端所达的头身主要部位来命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 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 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 B、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重点,如牙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肩 臂痛,多取手太阳经的后溪。 3、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在目内眦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抵胃→属小 肠; 分支一:缺盆→颈→面颊→外眼角→耳; 分支二:面颊→内眼角。 ③循行特点 在上臂部“小海”至“肩贞”段无穴位。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胃;器官——耳、目(锐眦)、咽、鼻。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颔: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里实际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不主“小肠”所生病,二 是为何手太阳经的“所生病”用“液”来概括。 病证所涉及的部位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加之因为它无小肠腑证, 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因为其所列举 的病证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因此,要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须根据“液”的基本意义,并结合其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来理解。 A、从“液”的生理作用来看,“液”与“津”对举,主要停留于内部,存 在于骨节、脑髓、孔窍(耳、目)等处,起润滑和滋养作用。如《灵枢·决气》: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口问》:“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 之道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B、从“液”的病理变化来看,由于不能“灌精,濡空窍”,出现一些耳、 目、关节的病变。《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4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酸,耳数鸣”。耳、目、关节的病证与“液”不能“灌精,濡空窍”(《灵枢·口 问》)有关,(而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正好与之吻合,故以“液”来概括)也可以说 是“液脱”所致 杨上善对此作了总结,“两大骨相接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谓之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可见,“液”与“小肠经” 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而以“液”作为“小肠经”的代名词。 手太阳小肠经一系列病候中并无小肠腑证,而与“液”的病候基本一致,故 以“液”来概括小肠经病(仅仅说明,从小肠经病候概括的角度,以“液”这个 字眼代替更合适) 另外,张景岳(《类经》:“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 主液也”。)、张隐庵等注家,从“小肠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去理解(见 《经络学》教材),因为本经不及小肠腑病,故难以切合原意。 附:思维拓展 这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矛盾,且治疗小肠腑病的腧穴却位于胃经上, 这需要用经络学说中的其他内容如根结、气街理论来解释。 3、病候小结 A、外经病候——头面五官疾病(如耳聋、目黄、嗌肿)、其他所过处疾病 (如肩似拔、腈似折等) B、热性病 总之,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注:经脉病候中出现耳聋症状者有小肠经和三焦经。) 手太阳络脉 (一)循行 (二)病候 附:思维拓展 从《灵枢·经脉》中关于络脉病候的记载,分析络穴—一支正的主治: ①近治作用——节驰肘废 ②远治作用——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循经远道部的疾病,如项强 ③特殊作用——络穴,可治手少阴心经的癫狂、易惊、喜笑善忘、惊恐悲愁 等;络脉病,如疥疮生疣:;热性病(阳经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共同特点) 、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1、解词(含校注) 两筋:指在腋部的胸大肌与背阔肌。 指地:A、《太素》卷九经脉正别注:“地,下也,手太阳之正,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强调经脉上下走向。B、《类经》七卷第三注: “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 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强调经脉卜下、内外走向。(参见:沈 晓明.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中国针灸,1998;18(5):318)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酸,耳数鸣”。耳、目、关节的病证与“液”不能“灌精,濡空窍”(《灵枢·口 问》)有关,(而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正好与之吻合,故以“液”来概括)也可以说 是“液脱”所致。 杨上善对此作了总结,“两大骨相接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谓之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可见,“液”与“小肠经” 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而以“液”作为“小肠经”的代名词。 手太阳小肠经一系列病候中并无小肠腑证,而与“液”的病候基本一致,故 以“液”来概括小肠经病(仅仅说明,从小肠经病候概括的角度,以“液”这个 字眼代替更合适) 另外,张景岳(《类经》:“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 主液也”。)、张隐庵等注家,从“小肠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去理解(见 《经络学》教材),因为本经不及小肠腑病,故难以切合原意。 附:思维拓展 这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矛盾,且治疗小肠腑病的腧穴却位于胃经上, 这需要用经络学说中的其他内容如根结、气街理论来解释。 3、病候小结 A、外经病候——头面五官疾病(如耳聋、目黄、嗌肿)、其他所过处疾病 (如肩似拔、臑似折等) B、热性病 总之,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注:经脉病候中出现耳聋症状者有小肠经和三焦经。) 二、手太阳络脉 (一)循行 (二)病候 附:思维拓展 从《灵枢·经脉》中关于络脉病候的记载,分析络穴——支正的主治: ①近治作用——节驰肘废 ②远治作用——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循经远道部的疾病,如项强。 ③特殊作用——络穴,可治手少阴心经的癫狂、易惊、喜笑善忘、惊恐悲愁 等;络脉病,如疥疮生疣;热性病(阳经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共同特点) 三、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1、解词(含校注) 两筋:指在腋部的胸大肌与背阔肌。 指地:A、《太素》卷九经脉正别注:“地,下也,手太阳之正,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强调经脉上下走向。B、《类经》七卷第三注: “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 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强调经脉上下、内外走向。(参见:沈 晓明.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中国针灸,1998;18(5):318) 5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2、分布概况 手少阴 渊腋 进入属于心,面 手太阳(目内 上走喉咙 手太阳 肩解 入腋走心,系面 [手太阳(目内 小肠 眦)] 注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最好一起研究,否则某些经别的“离、入、出、合 写不出 四、手太阳经筋 1、解词 肘内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手少阴经脉循行中有“掌后锐 骨”,指掌后豌豆骨部 弹之应小指之上:《类经》七卷注:“于肘尖下两骨罅中,以指探其筋,则酸 麻应于小指之上,是其验也”。注:经筋本是以肌肉、肌腱为主,此处又夹杂某 些神经,说明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很有限、模糊 筋瘘颈肿:《类经》十七卷注:“筋瘘颈肿,即鼠瘰之属”,即瘰疬。 曲牙:牙下骨,在颊车穴处,其形曲而向前,故名 第二节手太阳腧穴 本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其中8穴分布在上肢背面尺侧 11穴在肩、颈、面部。(图9-2)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注意:本经腧穴多治疗外经病及神志病,小肠腑病不取本经腧穴治疗。小肠 属于脾胃系统,小肠腑病多因脾胃失常,下传而致,故多与脾胃有关腧穴施治; 另外,小肠腑病多取下合穴及其俞募穴治疗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2、分布概况 离 入 出 合 手少阴 渊腋 进入属于心, 上走喉咙 面 手太阳(目内 眦) 手太阳 肩解 入腋走心,系 小肠 [面] [手太阳(目内 眦)] 注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最好一起研究,否则某些经别的“离、入、出、合” 写不出。 四、手太阳经筋 1、解词 肘内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手少阴经脉循行中有“掌后锐 骨”,指掌后豌豆骨部。 弹之应小指之上:《类经》七卷注:“于肘尖下两骨罅中,以指探其筋,则酸 麻应于小指之上,是其验也”。注:经筋本是以肌肉、肌腱为主,此处又夹杂某 些神经,说明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很有限、模糊。 筋瘘颈肿:《类经》十七卷注:“筋瘘颈肿,即鼠瘰之属”,即瘰疬。 曲牙:牙下骨,在颊车穴处,其形曲而向前,故名。 第二节 手太阳腧穴 本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 19 穴。其中 8 穴分布在上肢背面尺侧, 11 穴在肩、颈、面部。(图 9-2)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注意:本经腧穴多治疗外经病及神志病,小肠腑病不取本经腧穴治疗。小肠 属于脾胃系统,小肠腑病多因脾胃失常,下传而致,故多与脾胃有关腧穴施治; 另外,小肠腑病多取下合穴及其俞募穴治疗。 6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蓝眷 府外 内岩 不圆3但手太用小版经应穴总图 小肠经穴(手部) 图92 图9-3 1、少泽 Shaoze(SI) 【类属】手太阳经“井”穴。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图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小指挛痛、手小指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头面部疾病,如头痛,日翳,项强,咽喉肿痛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肩臂外后侧疼痛等。 ④特殊作用 A、癫狂,热病,昏迷等。(因为本穴为井穴) B、乳房疾病,特别是主治乳汁缺乏的常用效穴。 《玉龙歌》:“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 气能调。” 有人报道,针刺少泽治疗100例乳少病人,经2~-5天治疗,有效率达82% 若配膻中达90%。(《中医杂志》) 近代研究发现,针刺少泽可使妇女血中生乳激素含量增高 注意:本穴虽能旺盛乳汁,促进乳汁分泌,但必须在审因论治的条件下才能 发挥作用(如气血虛弱配合谷、足三里,肝气郁滞配太冲、期门),根据临床观 察,对于原因不明的缺乳,对症治疗取少泽、膻中,有一定的效果。 【临床应用】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图 9-2 图 9-3 1、少泽 Shàozé(SI1) 【类属】手太阳经“井”穴。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 0.1 寸。(图 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小指挛痛、手小指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翳,项强,咽喉肿痛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肩臂外后侧疼痛等。 ③特殊作用 A、癫狂,热病,昏迷等。(因为本穴为井穴) B、乳房疾病,特别是主治乳汁缺乏的常用效穴。 《玉龙歌》:“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 气能调。” 有人报道,针刺少泽治疗 100 例乳少病人,经 2~5 天治疗,有效率达 82%; 若配膻中达 90%。(《中医杂志》) 近代研究发现,针刺少泽可使妇女血中生乳激素含量增高。 注意:本穴虽能旺盛乳汁,促进乳汁分泌,但必须在审因论治的条件下才能 发挥作用(如气血虚弱配合谷、足三里,肝气郁滞配太冲、期门),根据临床观 察,对于原因不明的缺乳,对症治疗取少泽、膻中,有一定的效果。 【临床应用】 7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神经性头痛,精神分裂症,乳腺炎,乳汁分泌不 足,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痛等。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前谷 Qiang(SI2) 【类属】手太阳经“荥”穴。 【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 白肉际。(图9-3) 【取法】自然半握拳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穴区神经、血管:有尺神经之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指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痛,目翳,耳鸣,咽喉肿痛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肩臂外后侧疼痛等。 【操作】直刺0.2~0.3寸;可灸。 3、后溪Houx(SI3) 【穴名释义】后,指第五掌指关节后方。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 当尺侧横纹头处,其形者有如沟溪,故名后溪 【类属】手太阳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 头赤白肉际。(图9-3) 【取法】 A、自然半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 B、握拳时,穴在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 穴区神经、血管: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的深支和 小指尺掌侧动脉的分支分布。(图94)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指挛痛、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目赤、目翳),耳(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肘臂疼痛、麻木、拘挛,头项痛,落枕等。 有人报道,治疗落枕,毫针直刺后溪穴0.3~0.5寸,强刺激,待有酸麻胀痛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神经性头痛,精神分裂症,乳腺炎,乳汁分泌不 足,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痛等。 【操作】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前谷 Qiángǔ(SI2) 【类属】手太阳经“荥”穴。 【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 白肉际。(图 9-3) 【取法】自然半握拳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穴区神经、血管:有尺神经之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指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痛,目翳,耳鸣,咽喉肿痛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肩臂外后侧疼痛等。 【操作】直刺 0.2~0.3 寸;可灸。 3、后溪 Hòuxī(SI3) 【穴名释义】后,指第五掌指关节后方。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 当尺侧横纹头处,其形者有如沟溪,故名后溪。 【类属】手太阳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 头赤白肉际。(图 9-3) 【取法】 A、自然半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 B、握拳时,穴在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 穴区神经、血管: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的深支和 小指尺掌侧动脉的分支分布。(图 9-4)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指挛痛、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目赤、目翳),耳(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肘臂疼痛、麻木、拘挛,头项痛,落枕等。 有人报道,治疗落枕,毫针直刺后溪穴 0.3~0.5 寸,强刺激,待有酸麻胀痛 8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感后,用626电针机,脉冲直流电,频率40~5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15~20min,留针期间嘱患者作颈部左右旋转及前后活动。结果治疗1~2次 痊愈201例,治疗3次好转14例。(《中国针灸》) 附:思维拓展 关于针灸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急性扭伤的治疗,有三点须强调。 第一,注意经络辨证。如落枕,若痛在颈椎正中,棘上或棘间韧带有压痛, 头俯仰较难,为病在督脉(斜方肌、骶棘肌),选人中;若痛在颈椎旁侧与肩胛 骨内缘间,为病在太阳经,取后溪或昆仑;若痛在颈项部太阳经外侧,牵及肩胛 冈上缘,为病在少阳经,取外关或悬钟;若痛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多有颈部旋 转受限,为病在阳明经,选合谷或列缺。经观察统计,不同部位的组织损伤,选 用不同的针灸穴位,所取得的效果亦不相同。 第二,强刺激远部穴位,同时配合患部主动或被动活动。 第三,局部不宜留针。因为此类病症多为局部气血瘀滞,必有筋肉拘急,针 刺局部留针,易加重局部肌肉紧张,故针刺远道,调之不通之经气,且局部气血 尚有留滞者,以火罐拔之,则瘀去血行。 ③特殊作用 A、热性病,尤其是治疟疾的要穴。常配大椎、间使 古代医书谓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等穴为治疟要穴。近代大体仍采用这些 穴位,每日治疗一次,也可在发作日针刺。针刺的时间一般均主张在发作前2~3h 为宜,留针半小时,每隔5~10min反复提插捻转1次,手法以泻为主。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 火即时轻。” B、神志病。因为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而督脉循行至脑,督脉为病“大 人癫疾,小儿惊痫”;另外,小肠与心相表里,而心主神明。可用治癫、狂、痫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愈”。 《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如芒针治癫痫,背三针(神道透腰阳关、筋缩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手 三针(后溪、神门、内关)、足三针(丰隆、太冲、照海或申脉)、头三针(神庭 眉冲x)。 有人报道,治疗惊厥,后溪透劳宫、足三里,均用强刺激,得气后即出针, 对顽固性、持续性惊厥可予留针。本组65例,针后惊厥立止者61例,仅次数减 少和症状减轻者4例。(《中医杂志》) C、腰背痛。因为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而督脉循行在后正中线。 后溪透合谷治疗急性腰扭伤500例。腰脊中间及双侧痛均取双侧穴。留针 20分钟,行针2~3次,同时活动腰部。(中国针灸1990;10(5):31) 有人报道,治疗急性腰扭伤,强刺激后溪穴,同时活动腰部,针刺1次治愈 15例,2次8例,3~4次7例,本法通督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湖北中医 杂志》)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疟疾,麦粒肿,面肌痉挛,荨麻 疹,角膜炎,扁桃体炎等。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感后,用 626 电针机,脉冲直流电,频率 40~50 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 15~20min,留针期间嘱患者作颈部左右旋转及前后活动。结果治疗 1~2 次 痊愈 201 例,治疗 3 次好转 14 例。(《中国针灸》) 附:思维拓展 关于针灸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急性扭伤的治疗,有三点须强调。 第一,注意经络辨证。如落枕,若痛在颈椎正中,棘上或棘间韧带有压痛, 头俯仰较难,为病在督脉(斜方肌、骶棘肌),选人中;若痛在颈椎旁侧与肩胛 骨内缘间,为病在太阳经,取后溪或昆仑;若痛在颈项部太阳经外侧,牵及肩胛 冈上缘,为病在少阳经,取外关或悬钟;若痛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多有颈部旋 转受限,为病在阳明经,选合谷或列缺。经观察统计,不同部位的组织损伤,选 用不同的针灸穴位,所取得的效果亦不相同。 第二,强刺激远部穴位,同时配合患部主动或被动活动。 第三,局部不宜留针。因为此类病症多为局部气血瘀滞,必有筋肉拘急,针 刺局部留针,易加重局部肌肉紧张,故针刺远道,调之不通之经气,且局部气血 尚有留滞者,以火罐拔之,则瘀去血行。 ③特殊作用 A、热性病,尤其是治疟疾的要穴。常配大椎、间使。 古代医书谓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等穴为治疟要穴。近代大体仍采用这些 穴位,每日治疗一次,也可在发作日针刺。针刺的时间一般均主张在发作前 2~3h 为宜,留针半小时,每隔 5~10min 反复提插捻转 1 次,手法以泻为主。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 火即时轻。” B、神志病。因为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而督脉循行至脑,督脉为病“大 人癫疾,小儿惊痫”;另外,小肠与心相表里,而心主神明。可用治癫、狂、痫 等。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愈”。 《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如芒针治癫痫,背三针(神道透腰阳关、筋缩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手 三针(后溪、神门、内关)、足三针(丰隆、太冲、照海或申脉)、头三针(神庭、 眉冲双)。 有人报道,治疗惊厥,后溪透劳宫、足三里,均用强刺激,得气后即出针。 对顽固性、持续性惊厥可予留针。本组 65 例,针后惊厥立止者 61 例,仅次数减 少和症状减轻者 4 例。(《中医杂志》) C、腰背痛。因为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而督脉循行在后正中线。 后溪透合谷治疗急性腰扭伤 500 例。腰脊中间及双侧痛均取双侧穴。留针 20 分钟,行针 2~3 次,同时活动腰部。(中国针灸.1990;10(5):31) 有人报道,治疗急性腰扭伤,强刺激后溪穴,同时活动腰部,针刺 1 次治愈 15 例,2 次 8 例,3~4 次 7 例,本法通督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湖北中医 杂志》)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疟疾,麦粒肿,面肌痉挛,荨麻 疹,角膜炎,扁桃体炎等。 【操作】直刺 0.5~0.8 寸;可灸。 9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5,学例有神经4,指侧固有动脉 尺动脑(享深支)尺神经深支尺经茂支 4.小短单 院臀(手太阳小脉经 1.小器解 1,皮联 后太阳小器经 小指对享肌一 3、尺侧配肌M 5第五掌骨基愿 神经(尺神经)小指仲肌 光要D 经(手育支 图94 图9-5 4、腕骨wang山(SI4) 【穴名释义】穴在手外侧腕骨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甲乙》),故名 腕骨 【类属】手太阳经“原”穴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 和尺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臂挛急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头痛,项强,耳鸣,目翳等。 ③特殊作用 A、热性病 B、黄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胆囊炎,腕肘及指关节炎,口腔炎,角膜白斑,胸 膜炎等。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5、阳谷 Yanggu(SI5) 【类属】手太阳经“经”穴。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图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伸肌腱与小指伸肌腱之间。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骨间后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10 图 9-4 图 9-5 4、腕骨 Wàngǔ(SI4) 【穴名释义】穴在手外侧腕骨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甲乙》),故名 腕骨。 【类属】手太阳经“原”穴。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图 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 和尺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臂挛急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头痛,项强,耳鸣,目翳等。 ③特殊作用 A、热性病。 B、黄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胆囊炎,腕肘及指关节炎,口腔炎,角膜白斑,胸 膜炎等。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5、阳谷 Yánggǔ(SI5) 【类属】手太阳经“经”穴。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图 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伸肌腱与小指伸肌腱之间。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骨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