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共良知 第六章
第 六 章寻 找 良 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 人道主义。 雨果《九三年》 我们这一代人的毛病就是空话说得太多 写作六十几年,我应当向宽容的读者请罪。 巴金《随想录》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 人道主义。 ——雨果《九三年》 • 我们这一代人的毛病就是空话说得太多, 写作六十几年,我应当向宽容的读者请罪。 ——巴金《随想录》
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我们对善与恶都可耻地漠不关心。 莱蒙托夫《咏怀》 不幸的人们,怜悯一下自己吧。在走向自由的 时候,不可能把对人的爱和关心抛到一旁。 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 我的道德底线是不说谎。 沙叶新
•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 我们对善与恶都可耻地漠不关心。 ——莱蒙托夫《咏怀》 • 不幸的人们,怜悯一下自己吧。在走向自由的 时候,不可能把对人的爱和关心抛到一旁。 ——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 • 我的道德底线是不说谎。 ——沙叶新
中团,我的朝匙丢了 架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梁小斌(1954一) 朦胧诗代表诗人。 《中国,我的钥匙 丢了》、《雪白的 墙》被视为新时期 朦胧诗的代表作 《雪白的墙》获1982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 秀新诗奖 ·2005年中央电视台年 度推荐诗人
梁小斌(1954——) • 朦胧诗代表诗人。 • 《中国,我的钥匙 丢了》、《雪白的 墙》被视为新时期 朦胧诗的代表作。 • 《雪白的墙》获1982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 秀新诗奖 • 2005年中央电视台年 度推荐诗人
作品 p06ho000 诗集 地主研究 《少女军鼓队(1986) 星小银著 思想随笔集 独自 桶 《独自成俑》 ( 2001) 梁小摇信记 1980-1900 大什系向去A丝 《地主研究》(2001) 《梁小斌如是说》 (2005年)
作品 • 诗集 • 《少女军鼓队(1986) • 思想随笔集 • 《独自成俑》(2001) • 《地主研究》(2001) • 《梁小斌如是说》 (2005年)
2005年中央电视台年度推荐诗人 推荐语: 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 他坚韧而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 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 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 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 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 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2005年中央电视台年度推荐诗人 推荐语: • 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 他坚韧而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 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 • 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 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 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 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近15 年来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更 难得可贵的是,这样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 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说 延绵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 消除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
• 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近15 年来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更 难得可贵的是,这样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 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说 延绵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 消除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
>诗人杨键: 梁小城“在中国的被遗忘是罕见的,他 被遗忘的有多深,他的思索就有多深 一草一木,一言一动,在他香来都充满深 意,不会被轻易放过,要做仔细研究。比 起他,我们只是一些看见了浮光掠影的人, 并且被那些浮光掠影捉弄得晕头转向,而 他,就是那个看见了蓬蓬勃勃的基础的人
Ø诗人杨键: • 梁小斌“在中国的被遗忘是罕见的,他 被遗忘的有多深,他的思索就有多深—— 一草一木, 一言一动,在他看来都充满深 意,不会被轻易放过,要做仔细研究。比 起他,我们只是一些看见了浮光掠影的人, 并且被那些浮光掠影捉弄得晕头转向,而 他,就是那个看见了蓬蓬勃勃的基础的人
关于“朦胧诗 指二十世纪80年代对于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 “叛逆”特征、具有探索性的诗歌潮流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 小斌等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雪白的墙》等,同其 他传诵一时的名作《回答》《一代人》《纪念碑》 《大雁塔》《致橡树》等一起,被视为展示了一 代人的精神痛楚和对理想、信念的追寻
关于“朦胧诗” • 指二十世纪80年代对于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 “叛逆”特征、具有探索性的诗歌潮流 •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 小斌等。 •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同其 他传诵一时的名作《回答》《一代人》《纪念碑》 《大雁塔》《致橡树》等一起,被视为展示了一 代人的精神痛楚和对理想、信念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