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二中高一年级语文检测题(3-4单元) 命题人戴成廷 注意本试题满分120分,120分钟完成。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晤 数载zai指摘zhai孜孜求学zi B.商榷que殷勤yin聘请ping砥砺德行di C.訾詈zi 弭谤mi 造诣yi 道义相勖xu D.切磋cuo肄业yi 敷衍ydn 能裨实用p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自趋正轨根基深固以诚相待 B.详悉道德沦丧无动于衷旁稽博采 C.提携细微末节光阴虚渡力矫颓俗 D.卓绝大相背弛精旨奥义潦草塞责 3.依次填入句中橫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经没有足够的 (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 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 (3)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 ,毫无反应, 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4)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 的。他们不能单独行动。 A.储备 萎缩 安之若素 休戚相关 B.储蓄 萎缩 心安理得 息息相关 C.储备蜷缩 安之若素 息息相关 D.储蓄 蜷缩 心安理得 休戚相关 4.下列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萨达姆被美军捕获后,巴格达部分市民走向街头弹冠相庆。 B.他本打算出让金石公司10%的股份以帮助老朋友走出困境,但随后发生 的事情使其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应有尽有。 D.他在外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 造了有利条件。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经济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 C.历史已经证明,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 不同,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1 固原二中高一年级语文检测题(3-4 单元) 命题人 戴成廷 注意本试题满分 120 分,120 分钟完成。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晤 wù 数载 zài 指摘 zhāi 孜孜求学 zī B.商榷 què 殷勤 yīn 聘请 pìnɡ 砥砺德行 dǐ C.訾詈 zǐ 弭谤 mǐ 造诣 yì 道义相勖 xù D.切磋 cūo 肄业 yì 敷衍 yǎn 能裨实用 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经没有足够的_________。 (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___________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 (3)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_________,毫无反应, 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4)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_____________的。他们不能单独行动。 A.储备 萎缩 安之若素 休戚相关 B.储蓄 萎缩 心安理得 息息相关 C.储备 蜷缩 安之若素 息息相关 D.储蓄 蜷缩 心安理得 休戚相关 4.下列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萨达姆被美军捕获后,巴格达部分市民走向街头弹冠相庆。 B.他本打算出让金石公司 10%的股份以帮助老朋友走出困境,但随后发生 的事情使其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应有尽有。 D.他在外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 造了有利条件。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经济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 C.历史已经证明,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 不同,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D.和传统的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性艺术性,更注重 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长乐王回深父 B.浩浩乎如冯风御虚。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与例句“或取诸怀抱”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告诸往而知来者。 8.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9、.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其孰能讥之乎? 10、下面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之”字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与默写(45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课文《赤壁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其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2 D.和传统的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性艺术性,更注重 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长乐王回深父 B.浩浩乎如冯风御虚。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与例句“或取诸怀抱”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8.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9、.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其孰能讥之乎? 10、下面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之”字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与默写(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8 分), 阅读课文《赤壁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 11~13 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其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 12、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 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 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 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 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 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 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 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 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 言以救之乎?”安石曰 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 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平?”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 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 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 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 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3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 志。 12、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 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 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 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 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 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 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 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 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 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 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 “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 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 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 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 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 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 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 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8-19题。(7分)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 江。③轩冕:代指做官
4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 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 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 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 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 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 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 分)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 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 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8—19 题。(7 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 江。③轩冕:代指做官
18.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9.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20、根据提供的语境,补写名句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亦足以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远,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21—25题(15分) 幸福的篮子(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一天,我路过一家半地下室式的 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一一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 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 脸。但当她走岀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 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 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 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 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 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 是,我便去夏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 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 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 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这样一想,确实 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 来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跟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 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
5 18.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9.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20、根据提供的语境,补写名句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亦足以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远, , 。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 21——25 题(15 分) 幸福的篮子(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一天,我路过一家半地下室式的 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 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 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 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 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 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 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 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 是,我便去夏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 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 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 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这样一想,确实 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 来。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跟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 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
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 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 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 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 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 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 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 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 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 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 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 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 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太奇妙了!”我 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 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 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 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 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 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21.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2.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3分) (1)妇人外形 与 (2)“我”的心理:羨慕与 2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 24.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 是 。(3分) 25.第二次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4分) 四、作文(40分)
6 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 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 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 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 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 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一 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 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 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 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 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 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 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太奇妙了!”我 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 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 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 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 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 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21.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 分) 22.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3 分) (1)妇人外形: 与 (2)“我”的心理:羡慕与 2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 24.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 是_________。(3 分) 25.第二次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4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 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只蜜蜂看到一株百合花在流泪。“美丽的百合花,你为什么悲伤呢?”蜜 蜂不解。“明天或者后天,我将凋谢,我的美丽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百 合花答道。蜜蜂问:“你是否孕育了种子?”百合花顿悟。生活中,只要你拥有 美丽的种子,那绚丽的花儿还将再现,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常开不败的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对我们颇有启迪:在自然界,有花才有种子,同样,因 为有了种子,所以绚丽的花才会再开;对于人生而言,有了“种子”,“心田上 的百合花”也才能“常开不败”。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的心灵的花,也希望结出 饱满的充实的种子。 请根据文意,自主立意,自主选材,自己确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700字的作文。要求字迹清楚,文面整洁,否则,扣3-5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2B3C4.D(A比喻一个人当上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祝贺将 有官做;B在文字上谈用兵的道理,比喻不联系实际,空发议论。可改为“一纸 空文”;C比喻书籍资料很多) 5.C(A成分残缺,少主语,去掉“由于”;B次序不当,“深刻理解”和“正确 贯彻”对调;D搭配不当,“抒发”和“个性”搭配不当) 、文言文阅读与默写(45分) 11: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 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 常。) 12: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 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13:C(不是“埋下伏笔”。)14、C15.A16.A 17.(1)(3分)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 全力(抗洪 (2)(3分)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 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3)(2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没有尽情地享受游玩的快乐。 (4)(2分)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
7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 一只蜜蜂看到一株百合花在流泪。“美丽的百合花,你为什么悲伤呢?”蜜 蜂不解。“明天或者后天,我将凋谢,我的美丽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百 合花答道。蜜蜂问:“你是否孕育了种子?”百合花顿悟。生活中,只要你拥有 美丽的种子,那绚丽的花儿还将再现,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常开不败的。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对我们颇有启迪:在自然界,有花才有种子,同样,因 为有了种子,所以绚丽的花才会再开;对于人生而言,有了“种子”,“心田上 的百合花”也才能“常开不败”。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的心灵的花,也希望结出 饱满的充实的种子。 请根据文意,自主立意,自主选材,自己确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 700 字的作文。要求字迹清楚,文面整洁,否则,扣 3—5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C 2B 3C 4.D(A 比喻一个人当上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祝贺将 有官做;B 在文字上谈用兵的道理,比喻不联系实际,空发议论。可改为“一纸 空文”;C 比喻书籍资料很多) 5.C(A 成分残缺,少主语,去掉“由于”;B 次序不当,“深刻理解”和“正确 贯彻”对调;D 搭配不当,“抒发”和“个性”搭配不当) 6C 7B 8B 9D 10C 二、文言文阅读与默写(45 分) 11: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 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 常。) 12: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 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13:C(不是“埋下伏笔”。)14、C 15.A 16.A 17.(1)(3 分)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 全力(抗洪)。 (2)(3 分)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 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3)(2 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没有尽情地享受游玩的快乐。 (4)(2 分)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
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18、3分B 19、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 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 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 沉(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20、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幸福的篮子〉(15分) 21.(2分)为写第二次相遇铺垫 22.(3分)(1)貌美(1分)体残(1分)(2)同情(羞愧、自责)(1分) 23.(3分)A 24.(3分)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1分),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2 分) 25.(4分)写作手法(如:细节、对话、景物、外貌描写等)(各1分)例子(各 1分,必须相配)
8 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18、 3 分 B 19、 4 分 “雪”隐喻了白发(1 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 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 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 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 沉(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20、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5)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幸福的篮子〉(15 分) 21.(2 分)为写第二次相遇铺垫 22.(3 分) (1)貌美(1 分) 体残(1 分) (2)同情(羞愧、自责)(1 分) 23.(3 分)A 24.(3 分)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1 分),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2 分) 25.(4 分)写作手法(如:细节、对话、景物、外貌描写等)(各 1 分) 例子(各 1 分,必须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