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3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积累与应用(34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醇厚(chun)切磋(qi0) 削价( 强人所难( qiang B.泡桐(pdo) 骁勇(xiao) 商榷(que) 不屈不挠(nao) C.着急(zhu6) 散步(san) 刷白(shua) 洗洗涮涮(shua) D.嶙峋(xun) 炽热(zhi) 犒劳(kao) 追本溯 源(sa)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收讫 发韧 勘误 凭心而论 表型曲角 B.亲睐 坐落 流线 如雷灌耳 C.熨帖 拮据 协奏 要言不繁 D.修葺 震撼 挖墙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不止是关乎百姓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 B.在大连造船厂,“辽宁舰”举行交接入列仪式,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首 艘航母面市,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成为现实 C.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 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D.仲秋时节,九寨沟别有一番景色。水光山色,光艳照人,有如桃源仙境,叶 至红,水至清,真是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 “房奴”,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B.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 斯特尔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C.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 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 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5.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不超 过25字)(4分)
四川省雅安中学 2013 届高三 1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 积累与应用(34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醇厚(chún) 切磋(qiē) 削价(xuē) 强人所难(qiǎnɡ) B.泡桐(pào) 骁勇(xiāo) 商榷(què) 不屈不挠(náo) C.着急(zhuó) 散步(sàn) 刷白(shuà) 洗洗涮涮(shuā) D.嶙峋(xún) 炽热(zhì) 犒劳(kào) 追本溯 源(sù)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收讫 发韧 勘误 表 凭心而论 B.亲睐 坐落 流线 型 如雷灌耳 C.熨帖 拮据 协奏 曲 要言不繁 D.修葺 震撼 挖墙 角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不止是关乎百姓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 B.在大连造船厂,“辽宁舰”举行交接入列仪式,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首 艘航母面市,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成为现实。 C.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 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D.仲秋时节,九寨沟别有一番景色。水光山色,光艳照人,有如桃源仙境,叶 至红,水至清,真是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 “房奴”,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B.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 斯特尔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C.始于 1983 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 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 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5.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不超 过 25 字)(4 分)
建 议 6.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 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考生通 过招生考试并与髙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 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 (二)名篇名句(6分) 7.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策·荆轲刺 秦王》)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 经·卫风·氓》)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分) 8.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 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 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4分) 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园。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9.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雨 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对这句话加以说明。(4分) 二、阅读与鉴赏(5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 青门引·春思
建 议: 6.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 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 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考生通 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 2003 年, 首先在 22 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 80 所大学实行。 (二)名篇名句(6 分) 7.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策·荆轲刺 秦王》)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 经·卫风·氓》)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一)》)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 分) 8.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 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 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4 分) 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园。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9.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雨 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对这句话加以说明。(4 分) 二、阅读与鉴赏(56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 分)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0.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试赏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 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 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 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 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 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 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 刺也先渐强,遺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 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 灾诊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 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 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 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 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 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 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悉:全部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振:振作 D.誉望损于在陕时 减少,降低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0.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 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试赏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19 分)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 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 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 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 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 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 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 刺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 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 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 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 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 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 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 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悉:全部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振:振作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 减少,降低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 分)
①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②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③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④以劳绩下敕奖励 ⑤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 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 B.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 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 对此毫不在意 C.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 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 储备丰足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 数百里相连不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 置。(5分) 译 文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5 分) 译 文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9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 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 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 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 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 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①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②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③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④以劳绩下敕奖励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 ④ ⑥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 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 B.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 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 对此毫不在意。 C.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 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 储备丰足。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 数百里相连不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 置。 (5 分) 译 文: (2) 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5 分) 译 文: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8 题。(9 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 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 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 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 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 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 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 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 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 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 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 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 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 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 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 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 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 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6.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 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B.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 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 出了重要贡献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 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 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 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 全国各地 17.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 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 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 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 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 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 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 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 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 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 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 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 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 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6.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 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B.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 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 出了重要贡献。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 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 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 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 全国各地。 17.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 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 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 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 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 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 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9~22题。(20分) 被唢呐燃烧 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 乡的乐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 样有着许多表达自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 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子骤然在空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 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 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 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 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 村葬礼,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 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 人,打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 使牛匠,他们走动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 敬的那部分。 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 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 人,薄暮时分,吹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 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 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 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 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 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 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 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 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9~22 题。(20 分) 被唢呐燃烧 一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 乡的乐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 样有着许多表达自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 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子骤然在空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 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 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 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 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 村葬礼,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 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 人,打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 使牛匠,他们走动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 敬的那部分。 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 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 人,薄暮时分,吹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 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 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 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
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有了主心骨, 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者。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 音符轻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 唢呐声的指挥之下,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 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 总是神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 而最令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 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 有吹唢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 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 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 一种再生。 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 村,首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 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 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 已经无关。 (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 19.文章的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答 (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 市里悄然逝去。 答 21.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22.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 探究唢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6分)
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有了主心骨, 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者。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 音符轻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 唢呐声的指挥之下,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 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 总是神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 而最令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 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 有吹唢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 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 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 一种再生。 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 村,首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 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 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 已经无关。 (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 年) 19.文章的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20.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答: (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 市里悄然逝去。 答: 21.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 22.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 探究唢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6 分) 答: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你可以靠思想上的隔音器隔绝喧闹声。 一罗斯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 萧伯纳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泰戈尔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 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雅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三上期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A.(B泡桐pao,C着急zho,洗洗涮涮 shuan,D炽热chi) 2.C(A韧—一轫,凭一一平。B亲一一青,灌一一贯。D角一一脚,事一一是。 C繁一一烦) 3.D(A“不止”是动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例如:大笑不止、 叫好不止、血流不止。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例如:不止一回、不 止九十岁、不止这三个学校。“不止“用在此处语境不合,应该用“不只”。“不 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例如: 这些措施不只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环境。B“面市”指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 者见面。如:我厂新设计的产品即将面市,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面市”用在此 处语境不合,应该用“面世”。“面世”:呈现于世间;问世。例如:消除“电 子烟雾”污染,新型低辐射热合机面世。C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 无所有。形容因灾荒、战乱和橫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此 处误用属望文生义,与语境不合。D秀色可餐:秀,美丽的;色,景色、容颜 可,能够、适合(当成);餐,原义指吃,引申为指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①指女子姿色美丽诱人。②形容自然景色幽美秀丽。) 4.A.(B“尽管”与“怎么”搭配不当,将“尽管”改成“不管”或者将“怎 么”改为“这样”。C句式杂糅或词语重复,“目的就是为了”删去“目的” 或“为了”。D“加大”缺少“宾语”,在“落实”后加上“的力度” 5.在遗忘临界点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间隔。(4分,前一句2分, 后一句2分) 6.“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 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
三、表达与交流(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 分) 你可以靠思想上的隔音器隔绝喧闹声。 ——罗斯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 一一萧伯纳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泰戈尔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 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雅安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三上期月考试题 语 文 参考答案 1.A.(B 泡桐 pāo,C 着急 zháo,洗洗涮涮 shuàn,D 炽热 chì) 2.C(A 韧——轫,凭——平。B 亲——青,灌——贯。D 角——脚,事——是。 C 繁——烦) 3.D (A“不止”是动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例如:大笑不止、 叫好不止、血流不止。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例如:不止一回、不 止九十岁、不止这三个学校。“不止“用在此处语境不合,应该用“不只”。“不 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例如: 这些措施不只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环境。B“面市”指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 者见面。如:我厂新设计的产品即将面市,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面市”用在此 处语境不合,应该用“面世”。“面世”:呈现于世间;问世。例如:消除“电 子烟雾”污染,新型低辐射热合机面世。C 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 无所有。形容因灾荒、战乱和横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此 处误用属望文生义,与语境不合。D 秀色可餐:秀,美丽的;色,景色、容颜; 可,能够、适合(当成);餐,原义指吃,引申为指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①指女子姿色美丽诱人。 ②形容自然景色幽美秀丽。) 4.A.( B“尽管”与“怎么”搭配不当,将“尽管”改成“不管”或者将“怎 么”改为“这样”。 C 句式杂糅或词语重复,“目的就是为了”删去“目的” 或“为了”。 D“加大”缺少“宾语”,在“落实”后加上“的力度”。) 5. 在遗忘临界点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间隔。(4 分,前一句 2 分, 后一句 2 分) 6. “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 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
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4分,符合定义形式1分,“自行组 织”1分,“签订协议”1分,考试对象1分) 7.(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泣涕涟涟。(3)羁鸟恋旧林。(4)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5)暮霭沉沉楚天阔。(5)茕茕孑立。(6分,每空1分,每空全对才能得分) 8.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一分就此掰 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 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 同辉天地明。 (4分,每字各2分,拆字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1分,句式特点和例 句基本一致1分) 9.①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 敢地解救了她。②克罗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 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 受绞刑。(4分,每个要点各2分) 0.通过风雨、寂寞的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营 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4分,意象2分,意境2分) 11.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 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1)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词通过风雨、亭轩、 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 (4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1分) (示例2)这首词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 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 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4分,手法1分,分 析2分,感情1分) (示例3)这首词精于炼字。“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 化,暗合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 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4分,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1分 (示例4)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 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境 (4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1分) (若答“拟人”,可从“送”字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1-2分) 12.C(“振”通“赈”,赈济) 13.D(④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14.B(正确理解“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 当事者不以为意”,注意“得旨允行”,应理解为“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 救助”。) 15.(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 (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5分 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各 1分,大意2分)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 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5分,“活”(让…
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4 分,符合定义形式 1 分,“自行组 织”1 分,“签订协议”1 分,考试对象 1 分) 7.(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泣涕涟涟。(3)羁鸟恋旧林。(4)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5)暮霭沉沉楚天阔。(5)茕茕孑立。(6 分,每空 1 分,每空全对才能得分) 8. 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一分就此掰。 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 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 同辉天地明。 (4 分,每字各 2 分,拆字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 1 分,句式特点和例 句基本一致 1 分) 9.①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 敢地解救了她。②克罗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 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 受绞刑。(4 分,每个要点各 2 分) 10.通过风雨、寂寞的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营 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4 分,意象 2 分,意境 2 分)。 11.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 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 1)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词通过风雨、亭轩、 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 (4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情感 1 分) (示例 2)这首词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 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 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4 分,手法 1 分,分 析 2 分,感情 1 分) (示例 3)这首词精于炼字。“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 化,暗合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 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4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感情 1 分) (示例 4)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 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境。 (4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情感 1 分) (若答“拟人”,可从“送”字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 1-2 分) 12.C(“振”通“赈”,赈济) 13.D(④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14.B(正确理解“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 当事者不以为意”,注意“得旨允行”,应理解为“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 救助”。) 15.(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 (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5 分, “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各 1 分,大意 2 分)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 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5 分,“活”(让……
活、使……活)、“以(之)闻”(使上级知晓这事、以此上报)、“命”(任 命)各1分,大意2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给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16.B(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这些人作出的贡献而非解说) 17.C(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8.C(A“致使”强加因果,B“最早”无中生有,D“所有鼎盛阶段”无中生有) 19.①第二段介绍了唢呐声不断在故乡响起,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说出了唢呐声 的重要性;②这说明了作者喜欢唢呐声的原因,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4分, 每个要点各2分) 20.(1)该句用了反复的手法,强化出了唢呐声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每一次唢呐 响起,村里又送走了一个人。(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把离开故乡到城里打工的人,比作 上岸的鱼,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依托或者条件),没有方向地在城市漂泊,然后 就在城里默默死去,但是没有故乡的唢呐为他们送行。(2分,手法1分,分析 1分) 21.①他们面目模糊,人们记不清他们的长相;②他们认真履行为灵魂送行的职 责,认真吹奏;③他们技艺高超,是丧礼的主持者;④他们能安然地面对生死; ⑤行迹无定,来去匆匆。(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2①唢呐声对逝去的人,是一种灵魂的安慰;②唢呐声对悲伤的生者是一种心 灵的抚慰;③唢呐声让作者明白了生与死的内涵,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④唢呐 声是作者对故乡的记忆,一直在故乡上空和作者的心里回荡。(6分,每个要点 2分,答出3点即可) 23.(60分,参照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分) 【写作点拨】 材料中的三则名言是围绕理智展开的,第一则强调理智是“思想上的隔音器”, 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第二则将理智与感性结合,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理智” 使人适应世界;第三则则讲了极端理智带来的伤害。三则材料紧扣当前人们浮躁、 不理智、容易走极端的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围绕其中一则材料展开,也可以综合材料整体来考虑。 考生可以针对第一则材料,写“理智使人内心平静”,强调人之所以会内心宁静 或不宁静,都与理智是否在场有关。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些人惶惶不可终日, 心神不宁,就是因为缺乏理智。而一个内心平静的人,一定是理智占上风的人 考生也可以针对第二则材料,提出“理智使人更好的适应世界”的观点。现实世 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智的人会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 适应社会。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正面来写,表现某人理智地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 社会,最后获得成功;也可以从反面来写,表现某人因不理智,总是企图让世界 适应自己,最后导致悲剧。 考生还可以针对第三则材料,阐释“理智是把双刃剑,没有理智的支配,做事情 会带有盲目性,难以持久;而过分理智,没有人情味,也必然使人心理扭曲,最 终伤人害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分析或表现理智与情感的 关系,强调情感(即非理智)在现实中的意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yi),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 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
活、使……活)、“以(之)闻”(使上级知晓这事、以此上报)、“命”(任 命)各 1 分,大意 2 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给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16.B(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这些人作出的贡献而非解说) 17.C(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18.C(A“致使”强加因果,B“最早”无中生有,D“所有鼎盛阶段”无中生有) 19.①第二段介绍了唢呐声不断在故乡响起,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说出了唢呐声 的重要性;②这说明了作者喜欢唢呐声的原因,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4 分, 每个要点各 2 分) 20.(1)该句用了反复的手法,强化出了唢呐声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每一次唢呐 响起,村里又送走了一个人。(2 分,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2)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把离开故乡到城里打工的人,比作 上岸的鱼,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依托或者条件),没有方向地在城市漂泊,然后 就在城里默默死去,但是没有故乡的唢呐为他们送行。(2 分,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21.①他们面目模糊,人们记不清他们的长相;②他们认真履行为灵魂送行的职 责,认真吹奏;③他们技艺高超,是丧礼的主持者;④他们能安然地面对生死; ⑤行迹无定,来去匆匆。(6 分,每个要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22.①唢呐声对逝去的人,是一种灵魂的安慰;②唢呐声对悲伤的生者是一种心 灵的抚慰;③唢呐声让作者明白了生与死的内涵,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④唢呐 声是作者对故乡的记忆,一直在故乡上空和作者的心里回荡。(6 分,每个要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23.(60 分,参照 2012 年四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分) 【写作点拨】 材料中的三则名言是围绕理智展开的,第一则强调理智是“思想上的隔音器”, 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第二则将理智与感性结合,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理智” 使人适应世界;第三则则讲了极端理智带来的伤害。三则材料紧扣当前人们浮躁、 不理智、容易走极端的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围绕其中一则材料展开,也可以综合材料整体来考虑。 考生可以针对第一则材料,写“理智使人内心平静”,强调人之所以会内心宁静 或不宁静,都与理智是否在场有关。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些人惶惶不可终日, 心神不宁,就是因为缺乏理智。而一个内心平静的人,一定是理智占上风的人。 考生也可以针对第二则材料,提出“理智使人更好的适应世界”的观点。现实世 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智的人会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 适应社会。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正面来写,表现某人理智地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 社会,最后获得成功;也可以从反面来写,表现某人因不理智,总是企图让世界 适应自己,最后导致悲剧。 考生还可以针对第三则材料,阐释“理智是把双刃剑,没有理智的支配,做事情 会带有盲目性,难以持久;而过分理智,没有人情味,也必然使人心理扭曲,最 终伤人害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分析或表现理智与情感的 关系,强调情感(即非理智)在现实中的意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yì),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 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