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 、本大题10小题,共4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壬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且。(柳永《雨霖铃》)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李商隐)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2~4题(9分): 答案:D.危 3、答案:C、构成所字结构的助词 A、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多么\什么 4、答案:C,,句中的“于”是动词“给”的意思,句子是一般的陈述句 A、B、D三句都是以“于“字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课外文段阅读,完成5~9题 5、答案B、辟:刑法 6、答案B,表示修饰关系 A、大概\他们C、认为\用D、句末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答案:D.“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文章并无此因果关系。 属于强加因果。 8、断句 基述前载无捷咀美叙史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酈默奇基太畏基世犹传通之以为笑狎。 9、翻译: (1)(他)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补出主语1 分,“隐匿名行”1分,句意1分) (2)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等冋于千余匹绸缎。(“感”:“感激、感恩、感谢、 被感动”,都对,1分,“遗”1分,句意1分) 10、古诗鉴赏: (1)“拂”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1 分)营造了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1)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 分:作用1分:两个作用答对任何一种都可以得分。) (2)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1分)作者以 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手法1分,可以答“托物言志”、“象征”、“借物 喻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情感2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 一、本大题 10 小题,共 42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题,多选则按前 4 题计分)(8 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李商隐)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 2~4 题(9 分): 2、答案:D.危:高 3、答案:C、构成所字结构的助词 A、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B、结构助词,的 \ 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多么\什么 4、答案:C,,句中的“于”是动词“给”的意思,句子是一般的陈述句 A、B、D 三句都是以“于“字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课外文段阅读,完成 5~9 题。 5、答案 B、辟:刑法 6、答案 B,表示修饰关系 A、大概 \ 他们 C、认为 \ 用 D、句末语气词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答案:D.“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文章并无此因果关系。 属于强加因果。 8、断句: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9、翻译: (1)(他)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补出主语 1 分,“隐匿名行”1 分,句意 1 分) (2)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等同于千余匹绸缎。(“感”:“感激、感恩、感谢、 被感动”,都对,1 分,“遗”1 分,句意 1 分) 10、古诗鉴赏: (1)“拂”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 分)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1 分)营造了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1)分(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1 分;作用 1 分:两个作用答对任何一种都可以得分。) (2)托物言志(1 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1 分)作者以 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 分)。(手法 1 分,可以答“托物言志”、“象征”、“借物 喻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 分,情感 2 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6分) 11.C(C原文“越来越变成”、“逐步为世界所了解”意为“正在变成”、“还没有完全被了解”。)(3 分) 12.B(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属于传统的过年方式)(3分) 3.(1)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 日趋凸显。(或者是:“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 了解。)(答对其中一点都得2分,两点都答只算一点得2分) (2)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或者是:人们越来越 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答对其中一点都得2分,两点都 答只算一点得2分) 14.(1)要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 (2)要通过全球华人的努力,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 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3)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解决春节的本土因素的问题,让春节回归其原有的感情和精神追求 (每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给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5、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1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与犬对比,即老夫妻与贵宾 犬相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2分)揭示了人们对贫 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1分)(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能答出两组对比就可 以给2分;意义1分。) 16、答:①“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2 分)②“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 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分)③“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1分)(内容2分、 主题2分、线索1分。) 17、答;我认为指的是前者。(1分)理由是:①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 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 的碗。②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 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那只“人 碗”。③“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那些养宠物的有钱人准 备的特别的碗,挣钱的主要是面,扔掉宠物碗是情理之中的事。(后面的理由能从面店老板、吃面的对 象、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选择2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恰当即可得5分,如果仅从1方面分析就得3 我认为指的是后者。(1分)理由是:①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 优的达官贵人”。“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②贵妇在喂狗 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 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③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说 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来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后面 的理由能从面店老板、吃面的对象、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选择2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恰当即可得5 ,如果仅从1方面分析就得3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16 分) 11.C(C 原文“越来越变成”、“逐步为世界所了解”意为“正在变成”、“还没有完全被了解”。) (3 分) 12.B(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属于传统的过年方式)(3 分) 13.(1)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 日趋凸显。(或者是:“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 了解。)(答对其中一点都得 2 分,两点都答只算一点得 2 分) (2)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或者是:人们越来越 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答对其中一点都得 2 分,两点都 答只算一点得 2 分) 14.(1)要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 (2)要通过全球华人的努力,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 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3)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解决春节的本土因素的问题,让春节回归其原有的感情和精神追求。 (每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答对 3 点给 4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5、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1 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与犬对比,即老夫妻与贵宾 犬相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2 分)揭示了人们对贫 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1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只要能答出两组对比就可 以给 2 分;意义 1 分。) 16、答:①“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2 分)②“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 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 分)③“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1 分)(内容 2 分、 主题 2 分、线索 1 分。) 17、答;我认为指的是前者。(1 分)理由是:①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 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 的碗。 ②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 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那只“人 碗”。 ③“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那些养宠物的有钱人准 备的特别的碗,挣钱的主要是面,扔掉宠物碗是情理之中的事。(后面的理由能从面店老板、吃面的对 象、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选择 2 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恰当即可得 5 分,如果仅从 1 方面分析就得 3 分。) 我认为指的是后者。(1 分)理由是:①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 优的达官贵人”。“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②贵妇在喂狗 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 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③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说, 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来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后面 的理由能从面店老板、吃面的对象、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选择 2 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恰当即可得 5 分,如果仅从 1 方面分析就得 3 分。)
18、(6分) 第一组:(1)A(2分) (2)【答案】王熙凤在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时,为贪人钱财,显示自已的权势本事,买通官 府,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受贿三千两银子。因此害得张金哥、赵公 子双双殉情而死。贾府被抄之时,这件事也东窗事发,成了王熙凤的一大罪状。(4分) 第二组:(1)C(2分) (2)答:①刘玄德三顾茅庐。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 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 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②诸葛亮三气周瑜。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而不得。周瑜在孙刘破 曹战中受伤,被孔明调赵子龙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周瑜孙权用美人计骗刘备至吴,企图谋 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欲突袭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周瑜。周瑜被 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其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4分) 19、(1)②shi ③di (2)①无论 3)激活 20、答案:A【解析】B.“看到”乡音搭配不当C.“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并列错误D. 句子杂糅删去“造成的”。 1、答案: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2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2分)
18、(6 分) 第一组:(1)A(2 分) (2)【答案】王熙凤在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时,为贪人钱财,显示自已的权势本事,买通官 府,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受贿三千两银子。因此害得张金哥、赵公 子双双殉情而死。贾府被抄之时,这件事也东窗事发,成了王熙凤的一大罪状。(4 分) 第二组:(1)C(2 分) (2)答:①刘玄德三顾茅庐。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 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 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②诸葛亮三气周瑜。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而不得。周瑜在孙刘破 曹战中受伤,被孔明调赵子龙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周瑜孙权用美人计骗刘备至吴,企图谋 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欲突袭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周瑜。周瑜被 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其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4 分) 19、(1)②shǐ ③ dǐ (2)①无论 (3)激活 20、答案:A【解析】B.“看到”乡音 搭配不当 C.“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并列错误 D. 句子杂糅删去“造成的”。 21、答案: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2 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