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 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 点 A.演化休戚与共另眼相看各有千秋 B.演绎休戚相关刮目相看平分秋色 C.演化休戚与共刮目相看各有千秋 D.演绎休戚相关另眼相看平分秋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 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 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 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 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 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 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 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 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 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答案】A
江苏省启东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60 分时间: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_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 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 点___。 A. 演化 休戚与共 另眼相看 各有千秋 B. 演绎 休戚相关 刮目相看 平分秋色 C. 演化 休戚与共 刮目相看 各有千秋 D. 演绎 休戚相关 另眼相看 平分秋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 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 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 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 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 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 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 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 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 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 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 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项, 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修辞手法。A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借指儒生。B项,“牙璋”借指将帅。C项,“鱼雁”借指消息。D项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D项。 4.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 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 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C项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 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 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 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 A.⑥⑤①②③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④⑤①③②⑥ D.④⑥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 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A、B项。⑥紧 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 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 以选D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 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 项, 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 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3.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 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借指儒生。B 项,“牙璋”借指将帅。C 项,“鱼雁”借指消息。D 项,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 D 项。 4. 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 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 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 C 项。 5.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 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 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 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 题。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①③②⑥ D. ④⑥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 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 A、B 项。⑥紧 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 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 以选 D 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 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 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遺,遂不得已。先是, 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 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 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 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 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虛声。愿先生 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 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 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 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 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 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 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 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 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十,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 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书逆遗之曰 逆:迎接 B.愿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D.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 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 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土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 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 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C7.A 8.(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 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关键词:有司、慰遣、遂、已)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 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 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 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 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 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 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 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 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 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 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 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 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 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 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 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 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 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书逆遗之曰 逆:迎接 B. 愿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 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D. 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 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 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 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 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 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 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 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 C 7. A 8. (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 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关键词:有司、慰遣、遂、已)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 陈述得失利弊。(关键词:数、引纳、访、陈) 9.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 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 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 名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C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意思是“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 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夺”,改变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批评巢父 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是说 “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 分点:“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 停止。第二句中得分点:“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 陈述。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作答时明确 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中”,答题的角度是“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 的”,先从第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 夷不惠,可否之间’〃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 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 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 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 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将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这才没有 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 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 陈述得失利弊。(关键词:数、引纳、访、陈) 9. 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 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 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 名。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C 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意思是“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 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夺”,改变。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项,“批评巢父、 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是说 “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 分点:“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 停止。第二句中得分点:“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 陈述。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作答时明确 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中”,答题的角度是“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 的”,先从第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 夷不惠,可否之间’”“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 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 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 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 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将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这才没有 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 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
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 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 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 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 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 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 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 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 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 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 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 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査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 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 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 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 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侒小人十三名,严惩 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 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 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 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 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 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 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0.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0.(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 活的美好。 (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 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 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11.(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 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 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 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 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 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 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 一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 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 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 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 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 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 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 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 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 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 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 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 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 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 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 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 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 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0.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1.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0. (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 活的美好。 (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 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 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11. (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 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 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3)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 寂寞而哀伤。 【解析】试题分析: 10.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辨析手法然后指出效果。通 过诗中的“记取〃可知是“想象”或“虚写”,通过样〃“般"可知是比喻,通过“晚山”“秋 水〃可知是“以景结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三个方面 考虑,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此 题是借景抒情中的以景结情。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 抑扬等,此题主要是虚写(想象),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设问、夸 张、借代等,此题主要是比喻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11.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宠 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 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 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 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两首词中的“宠辱休 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 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 。《论语》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俄顷风定云墨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阴阳割昏晓。《望岳》 (6)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7)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8) 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答案】(1).(1)不悱不发(2).(2)入则无法家拂士(3).(3)猥自枉 屈(4.(4)秋天漠漠向昏黑(5).(5)造化钟神秀(6).(6)无案牍之劳 形(7).(7)塞上燕脂凝夜紫(8).(8)箫鼓追随春社近 【解析】试题分析: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悱”“拂”“猥″案牍″燕脂″“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道别 威廉·C·博伊尔斯(美国)
(3)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 寂寞而哀伤。 【解析】试题分析: 10.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辨析手法然后指出效果。通 过诗中的“记取”可知是“想象”或“虚写”,通过“样”“般”可知是比喻,通过“晚山”“秋 水”可知是“以景结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三个方面 考虑,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此 题是借景抒情中的以景结情。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 抑扬等,此题主要是虚写(想象),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设问、夸 张、借代等,此题主要是比喻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11. 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宠 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 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 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 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两首词中的“宠辱休 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 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望岳》 (6)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陋室铭》 (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8)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答案】 (1). (1)不悱不发 (2).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 (3)猥自枉 屈 (4).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 (5)造化钟神秀 (6). (6)无案牍之劳 形 (7). (7)塞上燕脂凝夜紫 (8). (8)箫鼓追随春社近 【解析】试题分析: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悱”“拂”“猥”“案牍”“燕脂”“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道别 威廉·C·博伊尔斯(美国)
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我的避难所一一那个带顶棚的游 廊,独自悄悄地坐着,身子不断地抽动,伤心的泪水如泉水一般直往外流。突然 间,我感到一只大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爷爷。“不好 受吧,比利?”他问道,随后坐在我旁边的石级上 “爷爷,”我擦着泪汪汪的眼睛问道,“这可让我怎么向您和我的小伙伴们道别 呀?”他盯着远处的苹果树,静静地望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道别这个字眼太令 人伤感了,好像是永别一般,而且还过于冷漠。看起来似乎我们有许许多多道别 的方式,但都离不开‘悲伤’这两个字。” 我依然直直地盯着他的脸,他却慢慢地把我的小手放到他那双大手之中,轻声说 道:“跟我来,小家伙。”我们手牵着手,来到前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地方 那里长着一株巨大的红色玫瑰树。“比利,你看到什么了?” 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开得正旺的玫瑰花,心里却不知说些什么,就冒失地回答 “爷爷,我见到的是又轻柔又漂亮的花呀!真是美极了! 他屈膝跪了下来,把我拉到他身边,说:“的确美极了。但这不仅仅是玫瑰本身 美,比利,更重要的是你心目中那块特殊领地才使得他们这样美。” 他与我的视线相遇了:“比利,这些玫瑰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种下的,那时你妈妈 甚至还不知在哪儿呢。我的大孩子出生那天,我栽下了这些玫瑰,这是我对上帝 感恩的一种特殊方式 “那孩子和你一样,也叫比利,过去我常常看着他摘那些花,献给他妈妈。”爷 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未见他流过泪呢),声音也随之哽咽了。 “一天,可怕的战争终于爆发了,我儿子和其他许许多多人的孩子一道远离家乡 去前线 我和他一道步行,到了火车站。10个月过去了,我收到了一份电报,原来比利 已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牺牲了。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 话就是‘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 要为世上的悲哀与孤独缠绕。相反,我倒希望你能记住第一次对朋友问好时那种 幸福愉快之情.把这个不同寻常的问好牢牢铭刻在心中,就如太阳常在一起,暖 烘烘的。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好 年半过去了,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几个星期从医院回来后,他又选择了 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所珍爱的玫瑰树。 天,家里人都被召集到一块来了,我又回到了这幢旧房子里。按常规,长孙也 有与祖父告别的机会。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 吸缓慢而目沉重。我轻松地握着他的手,正如当初他拉着我的手一样。“您好 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你好,我的朋友。” 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我赶紧离开了。 我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这时,我叔叔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过世了。我不由得 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他说永 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 13.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4.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 15.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爷爷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 (2)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 16.文章标题为“永不道别”,请探究其内涵
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我的避难所——那个带顶棚的游 廊,独自悄悄地坐着,身子不断地抽动,伤心的泪水如泉水一般直往外流。突然 间,我感到一只大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爷爷。“不好 受吧,比利?”他问道,随后坐在我旁边的石级上. “爷爷,”我擦着泪汪汪的眼睛问道,“这可让我怎么向您和我的小伙伴们道别 呀?” 他盯着远处的苹果树,静静地望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道别这个字眼太令 人伤感了,好像是永别一般,而且还过于冷漠。看起来似乎我们有许许多多道别 的方式,但都离不开‘悲伤’这两个字。” 我依然直直地盯着他的脸,他却慢慢地把我的小手放到他那双大手之中,轻声说 道:“跟我来,小家伙。” 我们手牵着手,来到前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地方, 那里长着一株巨大的红色玫瑰树。 “比利,你看到什么了?” 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开得正旺的玫瑰花,心里却不知说些什么,就冒失地回答: “爷爷,我见到的是又轻柔又漂亮的花呀!真是美极了!” 他屈膝跪了下来,把我拉到他身边,说:“的确美极了。但这不仅仅是玫瑰本身 美,比利,更重要的是你心目中那块特殊领地才使得他们这样美。” 他与我的视线相遇了:“比利,这些玫瑰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种下的,那时你妈妈 甚至还不知在哪儿呢。我的大孩子出生那天,我栽下了这些玫瑰,这是我对上帝 感恩的一种特殊方式。 “那孩子和你一样,也叫比利,过去我常常看着他摘那些花,献给他妈妈。” 爷 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未见他流过泪呢),声音也随之哽咽了。 “一天,可怕的战争终于爆发了,我儿子和其他许许多多人的孩子一道远离家乡 去前线。 我和他一道步行,到了火车站。10 个月过去了,我收到了一份电报,原来比利 已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牺牲了。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 话就是‘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 要为世上的悲哀与孤独缠绕。相反,我倒希望你能记住第一次对朋友问好时那种 幸福愉快之情.把这个不同寻常的问好牢牢铭刻在心中,就如太阳常在一起,暖 烘烘的。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好。” 一年半过去了,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几个星期从医院回来后,他又选择了 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所珍爱的玫瑰树。 一天,家里人都被召集到一块来了,我又回到了这幢旧房子里。按常规,长孙也 有与祖父告别的机会。 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 吸缓慢而且沉重。我轻松地握着他的手,正如当初他拉着我的手一样。 “您好, 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 “你好,我的朋友。” 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我赶紧离开了。 我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这时,我叔叔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过世了。我不由得 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他说永 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 13. 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4. 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 15.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爷爷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 (2)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 16. 文章标题为“永不道别”,请探究其内涵
【答案】13.刻画了一个痛失亲儿但达观怀念的父亲形象,使得循循善诱的爷爷 形象更加真实感人;为下文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铺垫;使我明白了“永不道 别”的内涵,为揭示全文主旨埋下伏笔。 14.(1)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为爷爷回忆往事做铺垫,塑造了关心、引导孙 子的爷爷形象; (2)爷爷选择靠窗的床养病,以便看到玫瑰花,体现他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 的思念 (3)文末写我伫立在树旁,暗示我内心的悲伤和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15.(1)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心理 (2)反映了祖父在听到我向他问候而非告别时宽慰的心理 16.道别时,不应记住离别的悲伤,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道 别时,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地面对一切;道别时,也应对生活、生命 充满着热爱,把人性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如“爷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 痛失亲儿的无比的痛。“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话就是 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的 悲哀与孤独缠绕……’”,这是爷爷对“我”的循循善诱,为后面使“我”真正 明白了“永不道别”的内涵打下基础,也为下文写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了铺 垫,同时为揭示文本的主旨: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不要让悲伤 缠绕自己,埋下了伏笔。 点睛:情节安排一般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4.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文章 结构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先分别找出文中三处写玫瑰树的地方,然后结合上下文 语境考虑。第一处在文本的第345段,写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观察玫瑰,引出 了爷爷对往事的回忆,及爷爷对“我”的关心和引导。第二处在文本的第10段, 写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从医院回来后,选择了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 所珍爱的玫瑰树,表现了爷爷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的思念。第三处在文本的 最后一段,写爷爷重病,“我”和爷爷告别后,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我 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 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一方面暗示了我内心的悲伤,另一方面 表现了“我”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15.试题分析:作答这类题目,要分析理解文中句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首先要 考虑一篇文章的中心主题,其次考虑具体的语境。一篇优秀作品通常是紧扣主题 展开叙议的。本文的主题是鲜明突出的: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 不要让悲伤缠绕自己。透过文本的主题来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表现的爷爷的心 理就相对容易许多了。(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 呼吸缓慢而且沉重。”理解关键词:“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一种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 心理。(2)“您好,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你好
【答案】13. 刻画了一个痛失亲儿但达观怀念的父亲形象,使得循循善诱的爷爷 形象更加真实感人;为下文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铺垫;使我明白了“永不道 别”的内涵,为揭示全文主旨埋下伏笔。 14. (1)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为爷爷回忆往事做铺垫,塑造了关心、引导孙 子的爷爷形象; (2)爷爷选择靠窗的床养病,以便看到玫瑰花,体现他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 的思念; (3)文末写我伫立在树旁,暗示我内心的悲伤和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15. (1)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心理。 (2)反映了祖父在听到我向他问候而非告别时宽慰的心理。 16. 道别时,不应记住离别的悲伤,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道 别时,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地面对一切;道别时,也应对生活、生命 充满着热爱,把人性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如“爷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 未见他流过泪呢),声音也随之哽咽了”,这表现了爷爷对大儿子比利的深沉的爱, 痛失亲儿的无比的痛。“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话就是 ‘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的 悲哀与孤独缠绕……’”,这是爷爷对“我”的循循善诱,为后面使“我”真正 明白了“永不道别”的内涵打下基础,也为下文写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了铺 垫,同时为揭示文本的主旨: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不要让悲伤 缠绕自己,埋下了伏笔。 点睛:情节安排一般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文章 结构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先分别找出文中三处写玫瑰树的地方,然后结合上下文 语境考虑。第一处在文本的第 345 段,写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观察玫瑰,引出 了爷爷对往事的回忆,及爷爷对“我”的关心和引导。第二处在文本的第 10 段, 写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从医院回来后,选择了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 所珍爱的玫瑰树,表现了爷爷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的思念。第三处在文本的 最后一段,写爷爷重病,“我”和爷爷告别后,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我 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 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一方面暗示了我内心的悲伤,另一方面 表现了“我”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15. 试题分析:作答这类题目,要分析理解文中句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首先要 考虑一篇文章的中心主题,其次考虑具体的语境。一篇优秀作品通常是紧扣主题 展开叙议的。本文的主题是鲜明突出的: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 不要让悲伤缠绕自己。透过文本的主题来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表现的爷爷的心 理就相对容易许多了。(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 呼吸缓慢而且沉重。”理解关键词:“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一种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 心理。(2)“‘您好,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你好
我的朋友。〃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这是“我”在向爷 爷问候而非告别时爷爷的反应。“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体现了爷爷内心的 宽慰。 16.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文章标题“永不道别”的内涵,这也是变相地考査 文章的主旨。标题的内涵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永不 道别”表面意思是离别时不说道别的话,“道别这个字眼太令人伤感了”。深层 意思要先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 的悲哀与孤独缠绕。〃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 好。〃我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 正领悟出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然后再进行整合概括,即:道 别时,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 地面对一切,展现人性最美的一面。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1961年8月13日初具规模,到1989年11 月9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 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 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 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 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 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 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 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 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 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 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 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 每次读 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 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8.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 19.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我的朋友。’”“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这是“我”在向爷 爷问候而非告别时爷爷的反应。“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体现了爷爷内心的 宽慰。 16.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文章标题“永不道别”的内涵,这也是变相地考查 文章的主旨。标题的内涵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永不 道别”表面意思是离别时不说道别的话,“道别这个字眼太令人伤感了”。深层 意思要先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 的悲哀与孤独缠绕。”“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 好。”“我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 正领悟出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然后再进行整合概括,即:道 别时,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 地面对一切,展现人性最美的一面。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5 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 1961 年 8 月 13 日初具规模,到 1989 年 11 月 9 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 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 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 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 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 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 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 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 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 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 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 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每次读 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 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 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 么? 19. 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答案】17.①首先通过例证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②接着,以顾城等人为例, 说明人们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与之抗争;③最后作者指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墙, 呼吁大家继续翻墙。 (1)“用脚投票”在文中的意思是离开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 地方,即自由选择。 (2)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用脚投票,自由选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19.①指生活中砖、石、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②指现实中人为设置的有形的 阻隔、界限等;③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和人们内心不合时宜的习惯、认 识等无形的阻隔、界限。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 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读完 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 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人手 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作答时按照“首先”“接着”“最后”顺序进行概括,如本 文大概论证思路是:首先通过举例“柏林墙”“长城”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 接着,以顾城、徐芒耀、雷震先生等人为例,说明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 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最 后作者指出现实中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翻墙 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组织答案时需要提炼语言。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 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 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 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 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 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 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 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的问题。 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 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 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及思考“该 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作答时先找出“用脚投票”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然后 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分析。原文说“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 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 明吸引民众。”并引用了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如果壮志 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那么“用脚投票”的意思就是离开自己不满意 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地方,“这是他的权利。引用孔子的话也正好表明了这 个意思,且证明“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作答这类题目一定要 立足于文本,不可脱离文本内容随意回答 19.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墙”的含义。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 选相关信息。从原文看,“墙”可以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墙,如柏林墙、 长城等,也可以指“很多无形的墙”,如“严格的户籍制度”“时时遇到‘该页无
【答案】17. ①首先通过例证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②接着,以顾城等人为例, 说明人们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与之抗争;③最后作者指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墙, 呼吁大家继续翻墙。 18. (1)“用脚投票”在文中的意思是离开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 地方,即自由选择。 (2)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用脚投票,自由选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19. ①指生活中砖、石、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②指现实中人为设置的有形的 阻隔、界限等;③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和人们内心不合时宜的习惯、认 识等无形的阻隔、界限。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 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读完 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 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人手, 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作答时按照“首先”“接着”“最后”顺序进行概括,如本 文大概论证思路是:首先通过举例“柏林墙”“长城”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 接着,以顾城、徐芒耀、雷震先生等人为例,说明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 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最 后作者指出现实中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翻墙 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组织答案时需要提炼语言。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 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 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 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 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 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 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 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 的问题。 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 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 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及思考“该 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作答时先找出“用脚投票”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然后 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分析。原文说“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 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 明吸引民众。”并引用了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如果壮志 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那么“用脚投票”的意思就是离开自己不满意 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地方,“这是他的权利”。引用孔子的话也正好表明了这 个意思,且证明“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作答这类题目一定要 立足于文本,不可脱离文本内容随意回答。 1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墙”的含义。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 选相关信息。从原文看,“墙”可以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墙,如柏林墙、 长城等,也可以指“很多无形的墙”,如“严格的户籍制度”“时时遇到‘该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