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心理学 虚世界与实生活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 英〕亚当·乔伊森著 商甲套馆
网络行为心理学 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英〕亚当·乔伊森著 任衍具魏玲译 傅小兰严正汪波审校 商务印书馆 2010年·北京
C Adam N. joinson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 Virt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根据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公司2003年版译出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Palgrave Macmillan,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under the titl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 1" edition by Adam Joinson. This edi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under licence from Palgrave Macmillan. The Author has asserted his right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序言 2001年1月初,我正在格拉斯哥( Glasgow)的一个理发店等候,当地 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年轻恋人的故 事。二战期间,他(她)们都是信号操作员,他(她)们通过莫尔斯代码 ( Morse code)和跨越克莱德河口( Clyde estuary)的信号灯来谈恋爱。她 在岛屿上工作,而他被派驻到在近海岸落锚的一艘美国轮船上工作。尽 管她竭力说服她的上司让她和男友相见,但这对恋人始终未能团聚。战 后,她竭力寻找心上人,但却没有找到。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 为这对恋人在50年以后才得以相聚。 当时,我也正在阅读19世纪末期的电报接线员之间发生的类似故 事。尽管任何能够实现基于文本交流的技术(如手机短信和“聊天”网站) 似乎都在快速发展,但是“内容至高无上”的电子商务模型却存在着严重 缺陷。 虽然本书的焦点是因特网,但是对其他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形式也 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本书尝试整合这些变化的现象。这并不是说,仅仅 因为互动是通过媒介实现的,所以媒介就不重要—恰恰相反,我想要说 的是,根据工具、个体和背景之间的交互可以对行为模式做出预测。回顾 过去之后自然要展望未来。在最后一章中,用了一些篇幅来展望未来的 因特网发展和它们对心理与行为的潜在影响。有人认为,可以在因特网 上(或因特网外)对行为进行有效的设计。未来强调责任意识和可识别性 的因特网发展将改变因特网行为的性质,但不一定会变得更好。 本书章节的划分也彰显了探究心理学和因特网的研究趋势,即揭示 因特网使用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结果。尽管这种划分有些武断(许多 研究同时涉及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但大体上,对研究进行这种划分却x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轻而易举。虽然存在更多中立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不足以构成一个单 独的章节。因此,这些研究往往分散在积极和消极结果的章节中。 尽管这种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的划分可能会被认为过于偏向技术决 定论(技术施加的影响独立于用户),但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七 章概述的模型和第八章的结论表明,虽然我们可以识别因特网使用的积 极结果和消极结果,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通过技术 进行的互动,如何看待我们面对现实的假设和用户本身。而且也可以说, 与因特网使用相关的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在本质上依赖于相同的过程, 而且调控所谓的消极现象的许多尝试也将对积极现象造成影响 我衷心感谢开放大学( Open University)教育技术研究所允许我利 用研究时间来写作这本书,同时也感谢家人为我写作这本书提供了真正 需要的支持。我也要感谢我的同事们,特别是马克·格里菲思(Mark Griffiths)、菲尔·班亚德( Phil banyard)、汤姆·布坎南(Tom Buchanan)和贝思·迪茨·尤勒( Beth dietz-Uhler),通过共同研究与讨 论使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我感谢许多同事包括安德烈亚·贝克( Andrea Baker)、阿兹·巴拉克( Azy barak)、帕姆·布里格斯( Pam briggs)、贝 思·迪茨·尤勒、卡伦·道格拉斯( Karen douglas)、德拉·德雷斯( Della Dree)、克里斯蒂安·恩德( Christian end)、杰夫·汉考克( Jeff han cock)、卡泰琳·麦肯纳( Katelyn McKenna)、詹姆士·彭尼贝克( James Pennebaker)、汤姆·波兹米斯( Tom postmes)、理查德·舍曼( Richard Sherman)和拉塞尔·斯皮尔斯( Russell Spears)给予的帮助,把他们出版 和未出版作品的复印件提供给我。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编辑,弗朗西斯· 阿诺德( Frances arnold)、约翰·苏勒( John Suler)和汤姆·布坎南对这 本书的草稿给予的反馈与评论 亚当·乔伊森( Adam n. Joinson)
致潇 作者和出版社对允许再版以下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表示感谢: 图2.3: Spears,R.,Lea,M.和Lee,S.(1990),“计算机中介交流中的 去个体化和群组极化”,《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第29卷,第129页。 图2.4: Spears,R.和Lea,M.(1992),“计算机中介交流中社会影响和 社交性的影响”,InM.Lea(ed.),《计算机中介交流中的背景》,伦敦: Harvester Wheatsheaf,第30-64页。 图3.1: Davis.R.A.(2001),“病理性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人 类行为中的计算机》,第17卷,第190页,2001年,经爱思唯尔科学 ( Elsevier Science)允许再版 图4.1和图4.2:Nie,N.H.和 Erring,L.(2000),《因特网与社会: 个初级报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市,斯坦福社会学定量研究所,在 http://www.stanfordedu/group/siqss上可以获得。 图5.1: McKenna,K.Y.A.和 Bargh,J,(1998),“出现于因特网时代: 虚拟群组参与形成的身份‘非边缘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第75卷, 第683页,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允许再版 表3.2: Morahan-Martin,J.和 Schumacher,P(2000),“大学生中病态因 特网使用的影响和相关性”,《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第16卷,第17页, 2000年,经爱思唯尔科学允许再版。 表3.3: Castella,V.O.等人(2000),“群组成员的熟悉性、群组氛围和过 分自信对三种不同交流媒介中放纵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中的计算 机》,第16卷,第150页,2000年,经爱思唯尔科学允许再版。 表3.4: Cornwell,B.和 Lundgren,D.C.(2001),“因特网上的爱情:网 络空间一真实空间的浪漫关系中的卷入和虚伪表征”,《人类行为中的计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算机》,第17卷,第207页,2001年,经爱思唯尔科学允许再版。 表6.1:“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2000年3月的民意测验”, Rainie和Ko hut,2000年,在www.pewinternet.org上可以获得 经版权持有者www.saferdating.com的允许,再版第80、82—83页的案 例研究。 我们已尽力追踪所有的版权持有者,但是如果无意中忽略了任何材料,出 版社乐于在第一时间作出必要的安排
縮略词目录 AA 匿名戒酒协会 BINGing沉浸荣耀 CEO 首席执行官 CES-D 流行病研究中心的沮丧量表 CFO 线索过滤 CMO 计算机中介交流 CORFing阻断失败 CSCW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DSA 双重自我意识 EPI 埃森克人格量表 ESG 电子支持群组 FAQs常见问题解答 FtF 面对面 FTP 文件传输协议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IAD 网络成瘾症 ICQ 网络寻呼机 IP 因特网协议 IRC 因特网在线聊天系统 IRE 启发一回答一评价 SP 网络服务提供商 多媒体信息系统 5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MUDs 多用户网络游戏 NWM 无影无踪妈妈 PIU 病理性因特网用户 RL 现实生活 RSC 社会线索缩减 SIDE 去个体化效应的社会身份解释 SIQSS 斯坦福社会学定量研究所 SIT 社会身份理论 SMEE 策略性和动机性用户、期望效应和意外效应 SMS 短信系统 VLES 虚拟学习环境 VR 虚拟现实 WAC 跨课程写作 WAP 无线应用协议 WELL全球电子讨论链 万维网 XMI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 x原书第42页里只有 social identity theory,没有SIT这个缩写词。—译者注 6
目录 图示目录… 表格目录…………………………………………5 序言 致谢…………………………………… 缩略词目录 第一章心理学与网络 工具和因特网心理学… 因特网简介……… 351246 无须见面的交谈:对媒交流心理影响的情要回顾…… 媒介交流——以史为鉴■…如…*…4 19 第二章从工具到行为… 22 工具与行为的特性 22 媒介交流的模型 27 自我关注模型 40 第三章个体的因特网行为与人际间因特网行为的 消极面 ………………………………………56 网络成瘾 58 网络论战与反社会行为 …67 网络关系:太亲密?太快?…………………………………………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