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卧爱价贸易大孝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GER 德国文化German Culture 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 学分课时:2学分,36课时,分18课时上完。 主讲教师:李伯杰教授 所属院系:中德学院德语系 电话:64493903电子邮件:bojie1i@sina.com 教学对象:中德学院三、四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德国历史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 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德国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德国文化的形成、德国文化的发 展和近代现代德国文化的品质几个大的部分。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得到一个 关于德国的比较全面、相对深入的了解。 在第一个部分里,主要叙述德国文化形成的先决条件,即古希腊罗马文 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人的固有文化:着重讲述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给 后世留下的遗产及其影响。然后讲述日耳曼人固有文化在历史中的分化和变 迁、日耳曼文化以何种方式存在于德国文化当中并产生影响,例如以日耳曼 人为主的德意志地区拉丁化程度较低、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保留日耳曼传统的 选举制而导致的国家长期实质上的分裂,等等。 第二个部分包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讲述德国文 化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型,并且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个部 分的重点之一在于梳理一些在汉语中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如“封建主义”、 “中世纪”等,将清除汉语中的“封建主义”同西欧历史上的“封建主义” 的区别,从这个区别出发来区别西欧及德国的封建制的特征,特别是封建制 对后世的影响,等级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德国进入现代的阻碍作用,例如德国 贵族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致德国市民阶层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市民阶层的 受阻又导致民族国家的迟到,最后德国的统一不得不“自上而下”来完成。 这个部分的另一个重点是厘清由于宗教改革而在德国引起的文化变异及 其对于德国人心态的重大影响,如马丁·路德的神学理论对于德国人的“顺 民心态”的影响。这个部分的第三个重点是讲述德国历史上三十年战争对于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GER 德国文化 German Culture 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 学分课时:2 学分,36 课时,分 18 课时上完。 主讲教师:李伯杰 教授 所属院系:中德学院德语系 电话:64493903 电子邮件:bojieli@sina.com 教学对象:中德学院三、四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德国历史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试占 80% 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 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德国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德国文化的形成、德国文化的发 展和近代现代德国文化的品质几个大的部分。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得到一个 关于德国的比较全面、相对深入的了解。 在第一个部分里,主要叙述德国文化形成的先决条件,即古希腊罗马文 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人的固有文化;着重讲述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给 后世留下的遗产及其影响。然后讲述日耳曼人固有文化在历史中的分化和变 迁、日耳曼文化以何种方式存在于德国文化当中并产生影响,例如以日耳曼 人为主的德意志地区拉丁化程度较低、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保留日耳曼传统的 选举制而导致的国家长期实质上的分裂,等等。 第二个部分包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讲述德国文 化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型,并且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个部 分的重点之一在于梳理一些在汉语中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如“封建主义”、 “中世纪”等,将清除汉语中的“封建主义”同西欧历史上的“封建主义” 的区别,从这个区别出发来区别西欧及德国的封建制的特征,特别是封建制 对后世的影响,等级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德国进入现代的阻碍作用,例如德国 贵族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致德国市民阶层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市民阶层的 受阻又导致民族国家的迟到,最后德国的统一不得不“自上而下”来完成。 这个部分的另一个重点是厘清由于宗教改革而在德国引起的文化变异及 其对于德国人心态的重大影响,如马丁·路德的神学理论对于德国人的“顺 民心态”的影响。这个部分的第三个重点是讲述德国历史上三十年战争对于 1
制卧价览易大考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国民主化进程的阻碍作用,以及德国何以走上所谓的“德国的特殊道路”, 以及这条特殊道路与德国近代史之间的关系,如德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晚, 使德国变成“迟到的民族”。 第三部分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讲述已经走上“德国的特殊道路” 的德国文化,为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化的解释提供解释的思路,重点在于介绍 德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在讲授的过程中,用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英国、 法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找出德国现代化的特点,即德国封建制存在的 时间长、国家长期得不到统一,导致市民阶级的发展受阻,市民阶层政治上 对于贵族阶级的依附状态导致市民阶级放弃政治诉求,因而最终导致在德国 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难产与科学技术、工业化飞速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及 德国作为“迟到的民族”为争夺世界而发动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四部分包括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化,着重叙述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三帝 国时期和战后德国的文化。这个部分着重说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文化的畸 形发展导致纳粹主义大行其道、第三帝国发动战争及屠杀犹太人的根源,介 绍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文化的畸形繁荣,讨论德国在西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 困境,指出德国保守力量的强大是导致纳粹的原因。由于在中国,关于第三 帝国及种族灭绝的介绍相对较多,所以这个部分不着重介绍具体事实,而是 把重点放到种族灭绝给战后德国造成的道义罪过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战后德 国的“历史问题”上。例如战后德国于六十年代末发生的学生运动、德国文 化当中的纳粹恐惧症和政治禁忌、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都与种族灭绝造 成的历史负担有直接的关系。 通过德国文化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得到一个关于德国文化发展的完整的 理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德国社会,不但知其然并且知 其所以然,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章 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章 中世纪的德国文化 第三章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德国近代文化的开端 第四章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 第五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六章 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第七章 浪漫运动 第八章 从复辟到建国 第九章 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十章 威廉帝国时代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国民主化进程的阻碍作用,以及德国何以走上所谓的“德国的特殊道路”, 以及这条特殊道路与德国近代史之间的关系,如德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晚, 使德国变成“迟到的民族”。 第三部分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讲述已经走上“德国的特殊道路” 的德国文化,为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化的解释提供解释的思路,重点在于介绍 德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在讲授的过程中,用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英国、 法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找出德国现代化的特点,即德国封建制存在的 时间长、国家长期得不到统一,导致市民阶级的发展受阻,市民阶层政治上 对于贵族阶级的依附状态导致市民阶级放弃政治诉求,因而最终导致在德国 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难产与科学技术、工业化飞速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及 德国作为“迟到的民族”为争夺世界而发动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四部分包括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化,着重叙述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三帝 国时期和战后德国的文化。这个部分着重说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文化的畸 形发展导致纳粹主义大行其道、第三帝国发动战争及屠杀犹太人的根源,介 绍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文化的畸形繁荣,讨论德国在西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 困境,指出德国保守力量的强大是导致纳粹的原因。由于在中国,关于第三 帝国及种族灭绝的介绍相对较多,所以这个部分不着重介绍具体事实,而是 把重点放到种族灭绝给战后德国造成的道义罪过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战后德 国的“历史问题”上。例如战后德国于六十年代末发生的学生运动、德国文 化当中的纳粹恐惧症和政治禁忌、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都与种族灭绝造 成的历史负担有直接的关系。 通过德国文化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得到一个关于德国文化发展的完整的 理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德国社会,不但知其然并且知 其所以然,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章 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章 中世纪的德国文化 第三章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德国近代文化的开端 第四章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 第五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六章 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第七章 浪漫运动 第八章 从复辟到建国 第九章 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十章 威廉帝国时代 2
制卧价览易大考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一纳粹德国 第十三章 抉择时期的德国 第十四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 第一课时 第一章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德国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便 了解德国文化的西欧属性,即在十七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之前西欧各地区 的共同特征。同时使学生了解德国人作为日耳曼人的后裔的特殊性,以 便区分德意志同法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种族区别。 绪论 第一节希腊罗马文化 1.希腊文化留给西方的遗产 2.罗马文化留给西方的遗产 第二节基督教文化 1.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教义 2.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3.“凯撒的物当归凯撒,神的物当归神”:西方政治文化的二元格局 第三节日耳曼人及其文化 第四节德语的发展 4.1“Deutsch” 4.2第二次音变:由语言导致的德国文化的内部差异 第二课时 第二章中世纪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中世纪德国文化的基本内容,重点 了解封建化对德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帝国理念”、帝国体制给德国的发 展造成的障碍。鉴于德文中的“Feudalismus”与中文的“封建主义”不同 的含义极易引起概念的混淆,所以授课时应着重对这个概念进行梳理。 第一节法兰克王国 1.“中世纪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 第十三章 抉择时期的德国 第十四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 第一课时 第一章 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德国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便 了解德国文化的西欧属性,即在十七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之前西欧各地区 的共同特征。同时使学生了解德国人作为日耳曼人的后裔的特殊性,以 便区分德意志同法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种族区别。 绪论 第一节 希腊罗马文化 1.希腊文化留给西方的遗产 2.罗马文化留给西方的遗产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 1.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教义 2.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3.“凯撒的物当归凯撒,神的物当归神”:西方政治文化的二元格局 第三节日耳曼人及其文化 第四节德语的发展 4.1 “Deutsch” 4.2 第二次音变:由语言导致的德国文化的内部差异 第二课时 第二章 中世纪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中世纪德国文化的基本内容,重点 了解封建化对德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帝国理念”、帝国体制给德国的发 展造成的障碍。鉴于德文中的“Feudalismus”与中文的“封建主义”不同 的含义极易引起概念的混淆,所以授课时应着重对这个概念进行梳理。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 1.“中世纪” 3
制卧价蜀易大考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1.1三段论的历史观 1.2黑暗时代还是光明的前奏? 1.3中世纪的分期 2.法兰克王国与查理大帝 2.1法兰克王国 2.2查理大帝 2.3查理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2.4“西方”形骸初具 2.5主教叙任权之争:二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3.凡尔敦协议及三分天下 3.1三分天下:德国与法国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比较 3.2帝统的争夺及其后果:大有大的难处 4.封建制 4.1阿拉伯人与领地的分封 4.2德国与法国初具形骸西欧“封建制”的特点:西欧“封建制” 与后来的君主专制及中文里“封建主义”的区别)的区别 5.德语的发展 6.十字军东侵 7.修道院文化 第三课时中世纪(2)》 第二节“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 第三节中世纪的德国社会 3.1城市及市民 3.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第四节中世纪的大学 第五节中世纪的德国文学 第六节建筑艺术 6.1罗曼建筑 6.2哥特建筑 第四课时 第三章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德国近代文化的开端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近代德国文化走向具有至关重要 作用的宗教改革运动,重点了解宗教改革对德国政治分裂的作用,由此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1.1 三段论的历史观 1.2 黑暗时代还是光明的前奏? 1.3 中世纪的分期 2.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大帝 2.1 法兰克王国 2.2 查理大帝 2.3 查理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2.4 “西方”形骸初具 2.5 主教叙任权之争:二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3.凡尔敦协议及三分天下 3.1 三分天下:德国与法国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比较 3.2 帝统的争夺及其后果:大有大的难处 4. 封建制 4.1 阿拉伯人与领地的分封 4.2 德国与法国初具形骸西欧“封建制”的特点:西欧“封建制” 与后来的君主专制及中文里“封建主义”的区别)的区别 5.德语的发展 6.十字军东侵 7. 修道院文化 第三课时 中世纪(2) 第二节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 第三节 中世纪的德国社会 3.1 城市及市民 3.2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大学 第五节 中世纪的德国文学 第六节 建筑艺术 6.1 罗曼建筑 6.2 哥特建筑 第四课时 第三章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德国近代文化的开端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近代德国文化走向具有至关重要 作用的宗教改革运动,重点了解宗教改革对德国政治分裂的作用,由此 4
喇纤港的鸳形大子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受到阻碍,以及马丁·路德的神学理论对德国民 族心态的影响和“顺民”心态的形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时代”(“Neuzeit”) 第二节德国的人文主义 2.1人文主义 2.2德国的人文主义 第三节德国的文艺复兴 3.1文艺复兴 3.2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文化特点 3.3丢勒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第五课时 第四节宗教改革及其对德国人心态的影响 4.1德国的宗教改革 4.1.1德国:“教皇的奶牛” 4.1.2原罪与赎罪 4.1.3马丁·路德和“九十五条论纲” 4.1.4国家分裂的实质化、邦君的胜利与皇权的进一步削弱 4.2“两个王国”说:德意志民族的“顺民”心态的神学根源 4.3宗教改革后德国南北文化的分裂 4.4马丁·路德的《圣经》译事及其文化意义:祖国只在语言中 第六课时 第四章巴洛克时代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所谓“文明”观念的产生,了解“文明” 乃是西方近代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独特产品。重点讲述三十年战争对于近 代德国文化的巨大阻碍作用,重点了解战争对于德国市民阶层的毁灭性作 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难产。民族国家的缺席对于建立 西方民主制度的干扰,德意志民族与西方民主国家开始分道扬镳,以及普 鲁士的历史机遇。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 1.战争对德国整体进程的影响: J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受到阻碍,以及马丁·路德的神学理论对德国民 族心态的影响和“顺民”心态的形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时代” (“Neuzeit”) 第二节 德国的人文主义 2.1 人文主义 2.2 德国的人文主义 第三节 德国的文艺复兴 3.1 文艺复兴 3.2 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文化特点 3.3 丢勒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第五课时 第四节 宗教改革及其对德国人心态的影响 4. 1 德国的宗教改革 4.1.1 德国:“教皇的奶牛” 4.1. 2 原罪与赎罪 4.1.3 马丁·路德和“九十五条论纲” 4.1.4 国家分裂的实质化、邦君的胜利与皇权的进一步削弱 4.2 “两个王国”说: 德意志民族的“顺民”心态的神学根源 4. 3 宗教改革后德国南北文化的分裂 4. 4 马丁·路德的《圣经》译事及其文化意义:祖国只在语言中 第六课时 第四章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所谓“文明”观念的产生,了解“文明” 乃是西方近代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独特产品。重点讲述三十年战争对于近 代德国文化的巨大阻碍作用,重点了解战争对于德国市民阶层的毁灭性作 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难产。民族国家的缺席对于建立 西方民主制度的干扰,德意志民族与西方民主国家开始分道扬镳,以及普 鲁士的历史机遇。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 1.战争对德国整体进程的影响; 5
莲肉所智大号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2.战争对德国市民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及其后果 第二节君主专制体制 2.1君主专制取代封建制 2.2德国的君主专制 第三节德国巴洛克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3.1巴洛克时期的宫廷生活 3.1.1“巴洛克” 3.1.2巴洛克文化的表现欲 3.2巴洛克时期的德国语言和戏剧文化 3.2.1戏剧文化 3.2.2拯救德语 3.3巴洛克音乐 3.4巴洛克时期的德国文学 3.4.1宗教改革对德国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3.4.2长篇小说的发展 3.5巴洛克建筑 第七课时 第四节普鲁士的兴起 4.1武士精神与修士精神的结合:普鲁士的殖民化 4.2普鲁士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开明君主专制 5.1腓特烈大帝和开明君主专制 5.1.1腓特烈大帝 5.1.2开明君主专制 5.2重商主义的普鲁士 5.2.1胡格诺教徒与移民政策 第八课时 第五章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欧的启蒙运动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何 区别,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不顺利,启蒙运动对德国社会的教化作用微 弱及其后果。 【主要内容】 第一节启蒙运动概况 6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2.战争对德国市民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及其后果 第二节君主专制体制 2.1 君主专制取代封建制 2.2 德国的君主专制 第三节 德国巴洛克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3.1 巴洛克时期的宫廷生活 3.1.1 “巴洛克” 3.1.2 巴洛克文化的表现欲 3.2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语言和戏剧文化 3. 2. 1 戏剧文化 3.2.2 拯救德语 3.3 巴洛克音乐 3.4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文学 3.4.1 宗教改革对德国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3.4.2 长篇小说的发展 3.5 巴洛克建筑 第七课时 第四节 普鲁士的兴起 4。1 武士精神与修士精神的结合:普鲁士的殖民化 4。2 普鲁士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 开明君主专制 5.1 腓特烈大帝和开明君主专制 5.1.1 腓特烈大帝 5.1.2 开明君主专制 5.2 重商主义的普鲁士 5.2.1 胡格诺教徒与移民政策 第八课时 第五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欧的启蒙运动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何 区别,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不顺利,启蒙运动对德国社会的教化作用微 弱及其后果。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启蒙运动概况 6
制卧价蜀易大考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1.启蒙运动的缘起及概况 2. “百科全书”与“百科全书”派 第二节启蒙运动在德国 2.1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局限 2.2德国启蒙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2.2.1莱布尼茨、沃尔夫 2.2.2伊曼努尔·康德 2.2.3腓特烈大帝 2.2.4出版家尼科莱 第三节德法启蒙运动的比较 第九课时 第四节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阅读文化 第五节柏林的沙龙文化 5.1沙龙文化 5.2德国的沙龙文化 第六节18世纪德国戏剧的发展 6.1十八世纪前德国戏剧的状况 6.2永久性剧院的建立 第七节英国式园林与法国式园林之争:自然观的变化 第八节歌德与席勒 第十课时 第六章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由地域性文学上升到欧洲文学 的过程,了解德国文学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的风貌,德国文学是如何从地域 文学跻身进入到世界文学之林的。了解德国文学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 成的重大作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歌德 1.1歌德的意大利之行 1.2歌德的《浮士德》 1.3“浮士德精神” 7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1. 启蒙运动的缘起及概况 2. “百科全书”与“百科全书”派 第二节 启蒙运动在德国 2.1 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局限 2.2 德国启蒙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2.2.1 莱布尼茨、沃尔夫 2.2.2 伊曼努尔·康德 2.2.3 腓特烈大帝 2.2.4 出版家尼科莱 第三节 德法启蒙运动的比较 第九课时 第四节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阅读文化 第五节 柏林的沙龙文化 5.1 沙龙文化 5.2 德国的沙龙文化 第六节 18 世纪德国戏剧的发展 6.1 十八世纪前德国戏剧的状况 6.2 永久性剧院的建立 第七节 英国式园林与法国式园林之争:自然观的变化 第八节 歌德与席勒 第十课时 第六章 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由地域性文学上升到欧洲文学 的过程,了解德国文学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的风貌,德国文学是如何从地域 文学跻身进入到世界文学之林的。了解德国文学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 成的重大作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歌德 1.1 歌德的意大利之行 1.2 歌德的《浮士德》 1.3 “浮士德精神” 7
准行+号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二节席勒 2.1魏玛时期的席勒 2.2席勒的历史和美学理论研究 2.3魏玛时期席勒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古典文化的反思:“发现”古代文化 第四节古典主义音乐 4.1音乐面临新的生存环境:音乐的商业化 4.2海顿与交响乐的诞生 4.3天才莫扎特 4.4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浪漫运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浪漫 主义思潮。通过浪漫思潮的产生,介绍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的过程,重点 了解德意志民族意识的特点以及与后来的民族主义的血缘关系,了解民族 国家的缺席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扭曲。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拿破仑的统治与德意志帝国的解体 第二节普鲁士的改革 2.1施泰因和哈登贝格的改革 2.2洪堡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德意志民族意识的高涨 3.1“元民族”与“元语言”:德意志民族“高贵”的凭证 3.2“祖国” 第四节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4.1浪漫运动的缘起 4.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4.2.1费希特 4.2.2谢林 4.3.3黑格尔 4.3浪漫派文学 4.4浪漫主义音乐 4.4.1钢琴的发明与艺术歌曲 4.4.2浪漫派音乐家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二节 席勒 2.1 魏玛时期的席勒 2.2 席勒的历史和美学理论研究 2.3 魏玛时期席勒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古典文化的反思:“发现”古代文化 第四节 古典主义音乐 4.1 音乐面临新的生存环境:音乐的商业化 4.2 海顿与交响乐的诞生 4.3 天才莫扎特 4.4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浪漫运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浪漫 主义思潮。通过浪漫思潮的产生,介绍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的过程,重点 了解德意志民族意识的特点以及与后来的民族主义的血缘关系,了解民族 国家的缺席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扭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拿破仑的统治与德意志帝国的解体 第二节 普鲁士的改革 2.1 施泰因和哈登贝格的改革 2.2 洪堡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高涨 3.1 “元民族”与“元语言”:德意志民族“高贵”的凭证 3.2 “祖国” 第四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4.1 浪漫运动的缘起 4.2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4.2.1 费希特 4.2.2 谢林 4.3.3 黑格尔 4.3 浪漫派文学 4.4 浪漫主义音乐 4.4.1 钢琴的发明与艺术歌曲 4.4.2 浪漫派音乐家 8
准行+号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五节新古典风格建筑 第十二课时 第八章从复辟到建国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缺席对于德国民主制 度的干扰和1848年革命的失败。此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德国 工业化的基本进程,尤其是德国工业化的特点,即国家在其中的作用,以 及德国市民阶级在工业化过程的作用、地位和心态。 【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时代”的终结 1.1“艺术时代”后的文化生活 1.2阅读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比德迈耶尔文学 第三节独特的奥地利文化 第四节文学的政治化 4.1“青年德意志” 4.2诗人海涅 第五节统一进程的失败与1848年革命 5.1黑一红一金:统一的象征 5.2“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志方案” 第六节德国的工业化和社会问题 6.1工业革命迟到的原因 6.2人口爆炸与赤贫现象 6.3德国经济全面起飞 6.4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冲击传统观念 6.5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十三课时 第九章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迟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 社会和文化状况,德意志民族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以及由 此被强化的所谓“德意志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对抗。通过这一章的内 容,也可以了解一个缺乏传统的民族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政治上的幼 稚。 9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第五节 新古典风格建筑 第十二课时 第八章 从复辟到建国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缺席对于德国民主制 度的干扰和 1848 年革命的失败。此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德国 工业化的基本进程,尤其是德国工业化的特点,即国家在其中的作用,以 及德国市民阶级在工业化过程的作用、地位和心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艺术时代”的终结 1.1 “艺术时代”后的文化生活 1.2 阅读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比德迈耶尔文学 第三节 独特的奥地利文化 第四节 文学的政治化 4.1 “青年德意志” 4.2 诗人海涅 第五节 统一进程的失败与 1848 年革命 5.1 黑-红-金:统一的象征 5.2 “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志方案” 第六节 德国的工业化和社会问题 6.1 工业革命迟到的原因 6.2 人口爆炸与赤贫现象 6.3 德国经济全面起飞 6.4 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冲击传统观念 6.5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十三课时 第九章 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迟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 社会和文化状况,德意志民族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以及由 此被强化的所谓“德意志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对抗。通过这一章的内 容,也可以了解一个缺乏传统的民族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政治上的幼 稚。 9
制卧价蜀易大考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 第一节“铁与血” 1.1德国统一的进程 1.1.1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普法战争 第二节 “创小业时期” 第三节 工人运动与俾斯麦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建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第五节 “建国时期”的精神生活 5.1瓦格纳 5.2尼采:呼唤超人 5.3自然主义 第六节世纪末的维也纳 6.1弗洛伊德 6.2维也纳的现代艺术 6.3维也纳现代派 6.4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 第十四课时 第十章威廉帝国时代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国经济全面起飞时期的人民心态,德 国实现工业化之后同老牌殖民国家的冲突,德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德国在 海外殖民问题上的状况: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对机器文明的反思,凡尔赛和 约对德国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威廉时代的进步” 1.1“威廉帝国”羽翼丰满 1.2“威廉帝国”与速度 1.3人口爆炸 2.“Made in Germany” 3.威廉时代的教育 3.1“顺民精神”的培养 第二节德国的殖民地问题 第三节军装的魅力 第四节青年运动 o
《德国文化》 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铁与血” 1.1 德国统一的进程 1.1.1 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普法战争 第二节 “创业时期” 第三节 工人运动与俾斯麦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建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第五节 “建国时期”的精神生活 5.1 瓦格纳 5.2 尼采:呼唤超人 5.3 自然主义 第六节 世纪末的维也纳 6.1 弗洛伊德 6.2 维也纳的现代艺术 6.3 维也纳现代派 6.4 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 第十四课时 第十章 威廉帝国时代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德国经济全面起飞时期的人民心态,德 国实现工业化之后同老牌殖民国家的冲突,德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德国在 海外殖民问题上的状况;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对机器文明的反思,凡尔赛和 约对德国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威廉时代的进步” 1.1 “威廉帝国”羽翼丰满 1.2 “威廉帝国”与速度 1.3 人口爆炸 2. “Made in Germany” 3. 威廉时代的教育 3.1 “顺民精神”的培养 第二节 德国的殖民地问题 第三节 军装的魅力 第四节 青年运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