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 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 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 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 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 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 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 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 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 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 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髙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 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 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囯基因“非洲夭路”通车,“海 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 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 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 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ˆ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 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 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 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2017 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 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 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 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 2015 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 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 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 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 呈互补关系。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 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 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 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 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 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 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 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 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 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 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 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 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 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思路演练】 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 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 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 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 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 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 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 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 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 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 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 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 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 畏人类的历史。徳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 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 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 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 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 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 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 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
【思路演练】 1. 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 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 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 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 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 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 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 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 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 用墨要占全文的 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 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 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 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 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 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 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 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 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 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 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 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 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
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 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 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兼顾多者,辫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 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 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 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淸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廿赴寒风与沙石吹 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囯家免遭战 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 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 中囯”?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 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 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 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 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 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 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 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 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 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 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2017年不会继续考査,2017 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误区警示 1.观点不明
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 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 片段近 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 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 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 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 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 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 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 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 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 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 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 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 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 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 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 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 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 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 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 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 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 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 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 2017 年不会继续考查,2017 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 误区警示 1. 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 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 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 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 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5:5之 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 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 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2016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 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 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有深度解读。 、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査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 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 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 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 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岀妥协的实 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 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岀的河床, “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 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 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 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岀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 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 2016 年浙江卷“虚拟 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 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 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 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 5 ∶ 5 之 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 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 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 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 2016 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 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 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有深度解读。 三、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 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 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 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 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 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 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 “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 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 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 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1984年,妤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 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 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 4γ%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 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 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 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夭地之属 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 (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 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 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 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 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 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 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 四、模拟演练 【名师原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 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 “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 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 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ˆ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 兼容性与纯正性 【范文展示】 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早在 1984 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 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 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 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 20 年,英国 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 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 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 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 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 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 (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 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 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 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 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 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 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 四、 模拟演练 【名师原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 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 “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 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 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 兼容性与纯正性。 【范文展示】 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考生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 有外国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 空照片,山河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 得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 质——文化的交融。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 场相会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 遇。当你苦恼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 何不带着“佳人”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 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 言故宫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 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囯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囯血随处泼 洒,是在抗拒咖啡,还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 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囯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 “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 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 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 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 做了中道弃世的魂。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 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 宫,若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 砖石草木的堆砌。由是以观,异囯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 哪一部分。有人或许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 番言论正如“异囯”的小说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 手持自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 焚烧拋洒,又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点评】 内容:对于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这一现象,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 或者认为其是崇洋媚外,而本文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看出了其实质是文化的 交融,而且又得出“文化交融并非侵略,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的结论,可谓 见解深刻,充满了十足的思辨味儿。 表达:文章突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写法,而是顺着自己的意识顺其 自然地表达,虽看似毫无章法,但很自然流畅,同时逻辑性极强
一考生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 有外国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 空照片,山河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 得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 质——文化的交融。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 场相会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 遇。当你苦恼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 何不带着“佳人”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 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 言故宫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 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国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国血随处泼 洒,是在抗拒咖啡,还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 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国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 “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 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 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 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 做了中道弃世的魂。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 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 宫,若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 砖石草木的堆砌。由是以观,异国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 哪一部分。有人或许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 番言论正如“异国”的小说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 限”。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 手持自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 焚烧抛洒,又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点评】 内容:对于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这一现象,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 或者认为其是崇洋媚外,而本文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看出了其实质是文化的 交融,而且又得出“文化交融并非侵略,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的结论,可谓 见解深刻,充满了十足的思辨味儿。 表达:文章突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写法,而是顺着自己的意识顺其 自然地表达,虽看似毫无章法,但很自然流畅,同时逻辑性极强
特征:文章彰显了考生较强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大量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 的文化底蕴。 模拟评分:19+19+19=57(分)。 2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考生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 既为传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 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 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 语大唱中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 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 《中华好诗词》《汉宇听写大会》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輿论导 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 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 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 叛。”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 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 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 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 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 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 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 你选择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 口以法语唱中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 之面具,忘真我之本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 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 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 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 同化,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 坚守一种本色,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 发展之正道!(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 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 论点,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得分:基础等级(内容18分、表达19分计发展等级(深刻6分、丰富7分 有文采5分)=55分
特征:文章彰显了考生较强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大量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 的文化底蕴。 模拟评分:19+19+19=57(分)。 2.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一考生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 既为传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 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 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 语大唱中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 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 《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舆论导 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 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 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 叛。”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 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 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 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 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 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 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 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 你选择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 口以法语唱中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 之面具,忘真我之本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一 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 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 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 同化,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 坚守一种本色,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 发展之正道! (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 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 论点,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 18 分、表达 19 分)+发展等级(深刻 6 分、丰富 7 分、 有文采 5 分)﹦55 分
点评: 本文论证深刻、大气,文章紧扣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节目本 身的特点上看,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应该不忘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二是从节目的 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应该展示传统文化本色。三是从传承文化的目的 来看,就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三个方面,三个角度,三个层次,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逻辑,有力度,有底气,不仅使论证走向深刻,更彰显 了立论的高远壮阔之气。 3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考生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 为,用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 材料。亮明观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 斯言不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 化,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 我们不可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 辑,有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 自信的折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 耳,又或欣赏今天的《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 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 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 说明该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 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 纯属儿戏。文化本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 正,难以传承。试想,在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 (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 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 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 都是奔路者。如果人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 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 妆,不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 胡闹的儿戏!(辩证分析)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 空星点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得分:基础等级(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5分、丰富7分、 有文采5分)=54分
点评: 本文论证深刻、大气,文章紧扣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节目本 身的特点上看,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应该不忘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二是从节目的 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应该展示传统文化本色。三是从传承文化的目的 来看,就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三个方面,三个角度,三个层次,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逻辑,有力度,有底气,不仅使论证走向深刻,更彰显 了立论的高远壮阔之气。 3.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一考生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 为,用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 材料。亮明观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 斯言不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 化,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 我们不可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 辑,有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 自信的折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 耳,又或欣赏今天的《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 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 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 说明该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 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 纯属儿戏。文化本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 正,难以传承。试想,在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 (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 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 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 都是奔路者。如果人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 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 妆,不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 胡闹的儿戏!(辩证分析)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 空星点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 18 分、表达 19 分)+发展等级(深刻 5 分、丰富 7 分、 有文采 5 分)=54 分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析原因,谈危害,指方法,环环相相,使论证深 刻有力。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点赞。文章大量使用整句,气势充沛,底气十 足,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民族文化,贵在传承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段,在我看来,此举实属不妥,其背 后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 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寄托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 世界各族莫不如此。正如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 舞等等,这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是一个国家人 民的骄傲。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无论时空怎么变幻,当它们响 起来,总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如果用外语演唱,难免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绚烂。 生活中,我们既会为川剧的变脸沉迷,也会为好莱坞大片拍手叫好,会被日 韩舞蹈吸引,也会因二胡声潸然泪下。这些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一起 丰富了世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2008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 梵语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 国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味曲意逢迎,那才是真的可 悲 民族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走出去,但依靠的应是自身的魅力,绝不能背离 根基。 诚然,当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弱于西方文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文化就逊 色于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们的汉唐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惊艳世 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 方式将其推广出去。岳云鹏把中国传统相声和京剧唱腔相融合,徐佳莹把台湾传 统的歌伃戏选段作为流行歌曲的高潮,他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加快了 其传播速度,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点赞。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 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只能成为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遮羞布。当今中国,各项事业 都在飞速发展,是时候撕下这样的遮羞布,让民族文化昂首自信走出去了。 5传承不等于拘泥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我不这么看,我 认为,在新时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传承,但不必要拘泥 首先,歌手只是将文字改变,并没有改变唱腔,配乐等,或许考虑不够周: 但也无伤大雅。 要荆州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选段,即便不看歌词,也并不影响国人的理解 正如我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提琴曲一样,就算没有歌词,我们也同样会被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析原因,谈危害,指方法,环环相相,使论证深 刻有力。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点赞。文章大量使用整句,气势充沛,底气十 足,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民族文化,贵在传承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段,在我看来,此举实属不妥,其背 后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 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寄托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 一,世界各族莫不如此。正如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 舞等等,这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是一个国家人 民的骄傲。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无论时空怎么变幻,当它们响 起来,总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如果用外语演唱,难免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绚烂。 生活中,我们既会为川剧的变脸沉迷,也会为好莱坞大片拍手叫好,会被日 韩舞蹈吸引,也会因二胡声潸然泪下。这些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一起 丰富了世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2008 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 梵语专辑获得 BBC 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 国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味曲意逢迎,那才是真的可 悲。 民族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走出去,但依靠的应是自身的魅力,绝不能背离 根基。 诚然,当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弱于西方文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文化就逊 色于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们的汉唐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惊艳世 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 方式将其推广出去。岳云鹏把中国传统相声和京剧唱腔相融合,徐佳莹把台湾传 统的歌仔戏选段作为流行歌曲的高潮,他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加快了 其传播速度,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点赞。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 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只能成为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遮羞布。当今中国,各项事业 都在飞速发展,是时候撕下这样的遮羞布,让民族文化昂首自信走出去了。 5.传承不等于拘泥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我不这么看,我 认为,在新时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传承,但不必要拘泥。 首先,歌手只是将文字改变,并没有改变唱腔,配乐等,或许考虑不够周全, 但也无伤大雅。 要荆州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选段,即便不看歌词,也并不影响国人的理解。 正如我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提琴曲一样,就算没有歌词,我们也同样会被
梁祝二人的爱情打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熟悉二字。既然对国人而言,文字改变 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欣赏效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是否用中国话演唱呢?何况,就 算语言改变,唱段所藴含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改变,虽然不算原汁原味,但也没 有根本性的破坏。对此,我们何不宽容一点呢? 其次,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歌手的改编或许不够 完美,但也无可厚非。 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在汉语影响力尚不足的情况 下,改变语言的确能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国人追美剧日漫 样,如果没有字幕组的努力,我们又怎么能欣赏到别具风情的外国文化?中国文 化要走出去,做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好菜坞大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元素 不也是美国人做出的改变吗?所以,改变语言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只是让更多 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实在不用过分解读。 再者,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而改变单一形式的例子历来都有,我们实在没必 要上纲上线。 历史上,日本多次将《三国演义》拍成影视剧,在日本也不乏用日文演唱的 京剧;近两年,美国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 起中国文化的热潮;泰国人热衷于翻牌中国影视作品,越南人翻唱中国歌曲火爆 网络……这些都是披着外国衣服襄着中国文化的成功例子,难道我们需要抵制他 们吗?改变形式是手段,传播文化才是目的,既然能正面传播老祖宗的文化,我 们又何必苛责呢?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其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 其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固守传统, 以后,谁还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梁祝二人的爱情打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熟悉二字。既然对国人而言,文字改变 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欣赏效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是否用中国话演唱呢?何况,就 算语言改变,唱段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改变,虽然不算原汁原味,但也没 有根本性的破坏。对此,我们何不宽容一点呢? 其次,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歌手的改编或许不够 完美,但也无可厚非。 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在汉语影响力尚不足的情况 下,改变语言的确能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国人追美剧日漫一 样,如果没有字幕组的努力,我们又怎么能欣赏到别具风情的外国文化?中国文 化要走出去,做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好莱坞大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元素, 不也是美国人做出的改变吗?所以,改变语言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只是让更多 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实在不用过分解读。 再者,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而改变单一形式的例子历来都有,我们实在没必 要上纲上线。 历史上,日本多次将《三国演义》拍成影视剧,在日本也不乏用日文演唱的 京剧;近两年,美国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 起中国文化的热潮;泰国人热衷于翻牌中国影视作品,越南人翻唱中国歌曲火爆 网络……这些都是披着外国衣服裹着中国文化的成功例子,难道我们需要抵制他 们吗?改变形式是手段,传播文化才是目的,既然能正面传播老祖宗的文化,我 们又何必苛责呢?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其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 其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固守传统, 以后,谁还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