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1)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 成为城市“烂疮( chua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i)”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 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e)。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u) 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i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i)毒战役, 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6)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字音方面的错误,且是字音的声调方面的错误,这些主要是平时的读音习惯和方言 习惯,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正确字音,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记忆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 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顼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丛 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 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 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綜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 智慧的廷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三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 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 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 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 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 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识记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 2-3 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 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 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 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 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 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 ....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 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答案】
2.B 3.B 【解析】 2.试题分析:对于词语题,不仅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 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还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试题分析:乙处的正确标点应是: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力总和的“奇点时刻” 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 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 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 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 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 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 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 明了。(3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 万富翁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句,但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 例,所以难度降低了点
2.B 3.B 【解析】 2.试题分析:对于词语题,不仅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 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还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试题分析:乙处的正确标点应是: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力总和的“奇点时刻” 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 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国产大飞机 C919 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 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 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 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C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 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 明了。(3 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 万富翁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句,但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 例,所以难度降低了点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 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 一个童年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 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 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 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描写要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考生要结合诗 句中的各个意象展开,这需要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表现力强。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 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 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 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 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 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 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 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些行 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 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 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 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 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 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 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 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 准确、生动;③不少于 100 字。(6 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 一个童年 □□□□□□□□□□□□□□□□□□□□□□□□□□□□□□□□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 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 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 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 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 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 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 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 A 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 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 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 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些行 动称为 B 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 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 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 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 A 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 者的 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 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 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 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 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
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 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 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 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 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 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 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 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 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 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 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 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 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 7.A 9.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 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解析】 7.试题分析:该类题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
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 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 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 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 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 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 A 类传播行为和 B 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 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 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中/华-资*源%库 C.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 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 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8.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 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 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 A 类传播行为者,A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 B 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 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 分) 【答案】 7.A 8.D 9.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 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
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 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试题分析:考核归纳与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硏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 主旨):审准要求“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 信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 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 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涏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 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 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 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 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 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 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 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枭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 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 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 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
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 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试题分析:考核归纳与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 主旨);审准要求“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 信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 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 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 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 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 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 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 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 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 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 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 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 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
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昋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 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枭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 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 的状态都有些音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 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 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 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 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 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 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 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 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 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 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陌 生 光 (2分) 陌 生 的 息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 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 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 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 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 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 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 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 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 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 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 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 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 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 1 ) 陌生的光 . . . . : (2 分) ( 2 ) 陌 生 的 气 息 . . . . . : (2 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0.(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 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 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 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一一为未来生 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5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 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 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 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 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 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 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 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 大意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内容,理解文 中要词语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 析”之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 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 象征义。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 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 10.(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 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 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 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 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5 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 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 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 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 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 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 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 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 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 析”之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 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 象征义。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3.试题分析: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 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上池州李使君书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柬,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 ,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 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 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 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 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 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 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 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 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 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 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 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 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 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 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 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借:令人惋惜
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 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 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 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 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 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 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 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 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 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 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 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 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 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 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 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 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 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 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 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 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 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答案】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 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己。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 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 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 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 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 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 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答案】 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 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 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 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本要是考考试平时课内识记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由课內延伸到课外,课外文言实词的意义主要靠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高中阶段主要有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 学习中认真识记、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 在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缑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答案】 19.(2分) 采地黄卖地黄 20.(6分) 叙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5.试题分析:高中阶段主要有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 学习中认真识记、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 在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6.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试题分析: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 分) 【答案】 19.(2 分) 采地黄 卖地黄 20.(6 分)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