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 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 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 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 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 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 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 “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 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 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 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 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 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 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 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 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 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 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 西。’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 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 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 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 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 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 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 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 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 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2017 年海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 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 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 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 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 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 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 (“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 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 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 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 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 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 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 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 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 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 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 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 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 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 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 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 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 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 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 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 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 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 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 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 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 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 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 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 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 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凤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1925年,李白风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 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 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 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 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 林庚。戴望舒1936年10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 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 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 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 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 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由 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风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1949年夏季,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 台湾的船票。李蓉裳记得李白凤当时说:“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 啊!”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 佟培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57年春夏之交,在高校“大鸣大放” 中,李白凤贴出《长歌当哭》一组18首七律,受到批判。佟培基教授从一个文 件盒中拿出一份1957年7月《人民文学》刊发的一篇李白凤的文章《给诗人们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 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 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 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 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 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 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 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 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 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凤 1914 年 3 月出生于成都。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1925 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 学学习。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 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 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 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 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 林庚。戴望舒 1936 年 10 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 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 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 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 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 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 年 6 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 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由 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1949 年夏季,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 台湾的船票。李蓉裳记得李白凤当时说:“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 啊!”1950 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 佟培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57 年春夏之交,在高校“大鸣大放” 中,李白凤贴出《长歌当哭》一组 18 首七律,受到批判。佟培基教授从一个文 件盒中拿出一份 1957 年 7 月《人民文学》刊发的一篇李白凤的文章《给诗人们
的公开信》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当年8月李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隔离 审査后于1958年被送往西华县农场劳教。1963年4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 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回家再开始读书、练 书法。佟培基教授说,李白凤走遍开封的古旧书肆,寻搜南明野史笔记约97种 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明史校补》《张苍水集笺 注》等。这个时候他和施蛰存又开始了通信,两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 1966年夏,“文革”冲击到了开封,“破四旧”的时候,李白凤苦心收 集的书籍、资料被红卫兵拉出4车全部焚毁。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李白凤仍然不 坠青云之志,他刻制一方“十年不制衣”的石印用以自勉。 1969年,青年佟培基在桑凡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李白凤。佟培基教授说,李先 生平易近人,那种髙雅的气质和文人风骨让人心存敬意。孙作云先生曾说:“像 白凤先生这样的人还如此醉心于学术事业,足使当今破坏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者 耻 1978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 当年8月18日病逝于开封。 (摘编自刘海永《诗剑平生任我行,困顿流离栖汴京》)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凤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潮运动、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此后 他到“荒岛书店”阅读进步书籍,结识了臧克家等文化人士,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B.抗战爆发,这对李白风却是好事。他结识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等文化名 流,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和欧阳予倩。 C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因一组七律受到批判,他又在《人民文学》发 表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他因此被划为“极右派”,被隔离审查。 D.李白凤虽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历经坎坷,“文革”时遭受迫 害,晚年平反,踌躇满志却溘然长逝。 (2)本文在结构、行文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李白凤的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 郁。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 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 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这些大大小 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人知 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 然而然的事情。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 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 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
的公开信》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当年 8 月李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隔离 审查后于 1958 年被送往西华县农场劳教。1963 年 4 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 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回家再开始读书、练 书法。佟培基教授说,李白凤走遍开封的古旧书肆,寻搜南明野史笔记约 97 种, 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明史校补》《张苍水集笺 注》等。这个时候他和施蛰存又开始了通信,两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 1966 年夏,“文革”冲击到了开封,“破四旧”的时候,李白凤苦心收 集的书籍、资料被红卫兵拉出 4 车全部焚毁。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李白凤仍然不 坠青云之志,他刻制一方“十年不制衣”的石印用以自勉。 1969 年,青年佟培基在桑凡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李白凤。佟培基教授说,李先 生平易近人,那种高雅的气质和文人风骨让人心存敬意。孙作云先生曾说:“像 白凤先生这样的人还如此醉心于学术事业,足使当今破坏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者 耻。” 1978 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 当年 8 月 18 日病逝于开封。 (摘编自刘海永《诗剑平生任我行,困顿流离栖汴京》)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凤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潮运动、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此后, 他到“荒岛书店”阅读进步书籍,结识了臧克家等文化人士,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B.抗战爆发,这对李白凤却是好事。他结识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等文化名 流,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和欧阳予倩。 C 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因一组七律受到批判,他又在《人民文学》发 表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他因此被划为“极右派”,被隔离审查。 D.李白凤虽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历经坎坷,“文革”时遭受迫 害,晚年平反,踌躇满志却溘然长逝。 (2)本文在结构、行文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李白凤的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 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 郁。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 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 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这些大大小 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人知 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 然而然的事情。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 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 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
食的泥缸。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 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 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 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 员了。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 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 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客人玩得晩了,就在这儿吃饭。那时猫、狗,甚 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 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 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 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 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它们就像老 人的一群孩子 有时孝顺,有时顽皮。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 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 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 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修养,还是修养 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 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 它洗伤口、换药。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 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 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猫 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 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 并不适当。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 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 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 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 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小说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 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食的泥缸。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 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 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 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 员了。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 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 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那时猫、狗,甚 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 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 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 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 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它们就像老 人的一群孩子, 有时孝顺,有时顽皮。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 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 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 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修养,还是修养 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 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 它洗伤口、换药。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 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 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猫 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 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 并不适当。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 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 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 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 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小说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 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2)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古代诗文阅读 4.(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 ①,将死,直言绐其父日。:“当谢四方神袛。”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 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甓 后署李师道府属。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日:“愿前死,不见城之破。” 又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 成府。后徙潞,亦随府迁。 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事泄,悟以兵围承偕, 杀小使,直言遽入责日:“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③邪?它日复为 军中所指笑。”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以臣节 光明于朝。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直言谏悟日:“郎少 年,毋使袭山东态,朝服可擅著邪?”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 与邻道使共求袭位直言入让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直言 仰天哭日:“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然以张汶故,自谓不洁淋头,卒羞 死。郎今日乃欲反邪?”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计穷而然。”直言日:“君何 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④矣。”从谏拜 日:“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初,从谏惟郓兵二千同谋。 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贾直言传》,有删改) 【注】①鸩(zhen):毒酒。②臂(bi):腿瘸。③李司空:李师道。唐代叛将。 ④元济:唐代叛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人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B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人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C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D.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 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信物,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 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 信代行此职
(2)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4.(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 ① ,将死,直言绐其父日。:“当谢四方神祗。”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 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躄 ②。 后署李师道府属。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日:“愿前死,不见城之破。” 又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 成府。后徙潞,亦随府迁。 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事泄,悟以兵围承偕, 杀小使,直言遽入责日:“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③邪?它日复为 军中所指笑。”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以臣节 光明于朝。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直言谏悟日:“郎少 年,毋使袭山东态,朝服可擅著邪?”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 与邻道使共求袭位直言入让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直言 仰天哭日:“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然以张汶故,自谓不洁淋头,卒羞 死。郎今日乃欲反邪?”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计穷而然。”直言日:“君何 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④矣。”从谏拜 日:“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初,从谏惟郓兵二千同谋。 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贾直言传》,有删改) 【注】①鸩(zhèn):毒酒。②躄(bì):腿瘸。③李司空:李师道。唐代叛将。 ④元济:唐代叛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人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B 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人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C 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D.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 日/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日/欲反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 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 的儿子。 C 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信物,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 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 信代行此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 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 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 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 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②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 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 中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了诗人置身暮色中的迟暮之感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E.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迹可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 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 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 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 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 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风声, 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试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 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②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相提并论。未来 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 ③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 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 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 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 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 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 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 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②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 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 中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了诗人置身暮色中的迟暮之感。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E.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迹可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 ,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 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 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 ”。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 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 , ”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风声, 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试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 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②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相提并论。未来 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 ③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 IBM 的超级 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④豪斯德尔集成墙板,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装饰市场的潮流把 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骛 ⑤“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 救人性命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 ⑥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同一标准,浙 江大学对校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时装品 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B.有关部门应坚决取缔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幼儿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 求停业整顿,如此.才能避免伤害孩子的事件不再发生 C.环境保护部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完善核安全法规体系,优化管 理系统,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评、检査和执法等监管活动 D.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 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文明的发展①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 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 感。③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 山峰,一条河流,④是历史的见证,⑤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 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传承着中华 文明,⑥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①②③④⑤⑥ A尽管不管如果常常/而且 B虽无论/往往仍并 C固然/可能大多还是也 D不仅/就是常常总是而 AABBC.C D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酒中有一种物质叫作氨基甲酸乙酯,该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可能 致癌的物质。因此,①。饮酒还是要控制量,不要贪杯。那么,②?世 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喝4斤酒,是安全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③ 加热的温度将直接决定了安全饮用的范围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2)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④豪斯德尔集成墙板,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装饰市场的潮流把 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骛。 ⑤“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 救人性命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 ⑥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同一标准,浙 江大学对校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时装品 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B.有关部门应坚决取缔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幼儿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 求停业整顿,如此.才能避免伤害孩子的事件不再发生. C.环境保护部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完善核安全法规体系,优化管 理系统,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评、检查和执法等监管活动. D.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 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文明的发展①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 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 感。③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 山峰,一条河流,④是历史的见证,⑤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 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传承着中华 文明,⑥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不管 如果 常常 / 而且 B 虽 无论 / 往往 仍 并 C 固然 / 可能 大多 还是 也 D 不仅 / 就是 常常 总是 而 A.A B.B C.C D.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酒中有一种物质叫作氨基甲酸乙酯,该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可能 致癌的物质。因此,① 。饮酒还是要控制量,不要贪杯。那么,② ?世 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一个体重为 60 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喝 4 斤酒,是安全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③ ,加热的温度将直接决定了安全饮用的范围。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40 字): (2)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20 字)
妈妈的唠叨 四、作文(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一网络社区的知识问答版做版主,每天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提 出的问题,其中一网友诉苦说:“朋友间总是喜欢背后议论别人,说谁美谁丑 谁好谁坏,谁的能力大谁的能力小,谁哪件事做得好谁哪件事做得不好……听到 了,心里老觉得不舒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这位版主,请你告诉这个诉苦的网友,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海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 “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 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 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 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 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 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 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
四、作文(60 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人在一网络社区的知识问答版做版主,每天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提 出的问题,其中一网友诉苦说:“朋友间总是喜欢背后议论别人,说谁美谁丑, 谁好谁坏,谁的能力大谁的能力小,谁哪件事做得好谁哪件事做得不好……听到 了,心里老觉得不舒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这位版主,请你告诉这个诉苦的网友,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 年海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 “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 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 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 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 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 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 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
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 (“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 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 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 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 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 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 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 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 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 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 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 西 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 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 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 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 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 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 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 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 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 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 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 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 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 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 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 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 (“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 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 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 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 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 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 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 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 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 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 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 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 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 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 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 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 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 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 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 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 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 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 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 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 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 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 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 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 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 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 原文第三段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故选B. (2)B、“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 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故选B. (3)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最后一段“把‘不 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故 选D 答案 1)B (2)B (3)D 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凤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1925年,李白风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 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 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 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 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 林庚。戴望舒1936年10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 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 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 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 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风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 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由 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 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 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 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 原文第三段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故选 B. (2)B、“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 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故选 B. (3)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最后一段“把‘不 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故 选 D. 答案: (1)B (2)B (3)D 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凤 1914 年 3 月出生于成都。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1925 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 学学习。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 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 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 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 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 林庚。戴望舒 1936 年 10 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 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 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 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 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 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 年 6 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 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由 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