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1·太远调研】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o(25分) 钱学森在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才生 经过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来到了大 洋彼岸。 钱学森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在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雄厚, 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有教学人员近两千人。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驰名全球的科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院士 正常的、繁忙的学生生活开始了。开头,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他发 现,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因此,都引起了他极大的 兴趣。同时,这里的教学方式又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环境相 当宽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很适合钱学森的学 习特点,他认真听讲,一丝不苟。不久,人们发现这位个子不高,闪烁着一双乌 黑大眼睛的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学业成绩异乎寻常。 钱学森的学习精神和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这给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 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感到,中国学生钱学森才智过人,思想敏捷,接 受事物快,回答教师的提问既准确无误,又干净利落。特别是钱学森的数学才能, 令包括数学老师在内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进行逻辑推 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都是非凡的 投师冯·卡门教授 钱学森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最有力量的,这便是 知识。为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 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钱学森矢志不渝的信念。冯,卡 门曾对钱学森说:“人类要发展,就一定要征服空间,揭开宇宙的秘密。这就离 不开航空和火箭技术,离不开空气动力学。而目前还很贫穷的国家和民族,要想 赶上强国和富国,更需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年轻人,你为祖国服务的思想 很好。这对你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冯·卡门向钱学森提出了几个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出乎冯·卡门教授意料的 是,钱学森对这些问题竟然对答如流,他感到,这位中国学生具有超越一般学者 的智慧和极其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于是,当即表示,愿意破格录取钱学森为他 的博士研究生。 冯·卡门把数学看作是打开自然界秘密的得力工具和基础技能。所以,他非常注 重数学功底。而钱学森恰恰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具有潜在的数学优势和天赋, 这正好是冯·卡门所乐意见到的。他对钱学森的数学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做了这 样的评述 钱学森在许多数学课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像力,他具有天赋 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像的非凡才能结合在 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助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深的命题 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天资是我所不常遇到的,因而,他和我成了亲密的同事。 (节选自魏根发、祁淑英<钱学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 常精彩,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2012 届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1·太远调研】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o (25 分) 钱学森在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才生 经过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来到了大 洋彼岸。 钱学森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在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雄厚, 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有教学人员近两千人。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驰名全球的科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院士。 正常的、繁忙的学生生活开始了。开头,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他发 现,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因此,都引起了他极大的 兴趣。同时,这里的教学方式又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环境相 当宽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很适合钱学森的学 习特点,他认真听讲,一丝不苟。不久,人们发现这位个子不高,闪烁着一双乌 黑大眼睛的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学业成绩异乎寻常。 钱学森的学习精神和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这给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 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感到,中国学生钱学森才智过人,思想敏捷,接 受事物快,回答教师的提问既准确无误,又干净利落。特别是钱学森的数学才能, 令包括数学老师在内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进行逻辑推 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都是非凡的。 投师冯·卡门教授 钱学森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最有力量的,这便是 知识。为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 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钱学森矢志不渝的信念。冯,卡 门曾对钱学森说:“人类要发展,就一定要征服空间,揭开宇宙的秘密。这就离 不开航空和火箭技术,离不开空气动力学。而目前还很贫穷的国家和民族,要想 赶上强国和富国,更需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年轻人,你为祖国服务的思想 很好。这对你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冯·卡门向钱学森提出了几个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出乎冯·卡门教授意料的 是,钱学森对这些问题竟然对答如流,他感到,这位中国学生具有超越一般学者 的智慧和极其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于是,当即表示,愿意破格录取钱学森为他 的博士研究生。 冯·卡门把数学看作是打开自然界秘密的得力工具和基础技能。所以,他非常注 重数学功底。而钱学森恰恰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具有潜在的数学优势和天赋, 这正好是冯·卡门所乐意见到的。他对钱学森的数学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做了这 样的评述: 钱学森在许多数学课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像力,他具有天赋 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像的非凡才能结合在一 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助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深的命题 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天资是我所不常遇到的,因而,他和我成了亲密的同事。 (节选自魏根发、祁淑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 常精彩,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B.钱学森的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普遍感 到,中国学生才智过人,思想敏捷。 C.钱学森对冯·卡门教授提出的所有数学问题都对答如流,这让冯·卡门教授 是意外。 D.本文通过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经历,让我们感知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规 律 可寻的。 E.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教学方式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 对 比,这恰好适应了钱学森的学习特点。 (2)根据全文请概括说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怎样的特点?(6分) (3)钱学森的学习优势体现在哪几方面?请分条陈述。(6分) 4)请你就对“信念”、“天赋“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 中钱学森留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1)(5分)BC(B项“中国学生”不对.C项“所有数学问题”不对。答 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 分) (2)(6分)①名师荟萃,广纳全球科学名流 ②每位教授都风度不凡,讲课精彩 ③教学方式独特,学习环境宽松。 ④没有民族偏见,激励学生报效祖国 ⑤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相互尊重。 ⑥关注学生的扎实基础、潜质、想象力等。(一点1分,共6分) (3)(6分)①信念坚定,心系祖国,治学认真,一丝不苟;②才思敏捷,接 受事物快;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具有潜在的数学优势和天赋;④具有敏锐 的思维判断能力。(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8分)参考要点 信念方面: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信念是成才的炅魂)。①树立远大的 理想,为祖国作出贡献。②选准具体的奋斗目标,为之矢志不渝,创造佳绩 天赋方面:天赋是成才的关键(天赋是成才的前提)①要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潜 质优势。 ②客观环境要适合天赋的发展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酌情给分) 【201l·西安八校联考】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 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 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 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 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 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硏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B.钱学森的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普遍感 到,中国学生才智过人,思想敏捷。 C.钱学森对冯·卡门教授提出的所有数学问题都对答如流,这让冯·卡门教授 很 是意外。 D.本文通过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经历,让我们感知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规 律 可寻的。 E.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教学方式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 对 比,这恰好适应了钱学森的学习特点。 (2)根据全文请概括说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怎样的特点?(6 分) (3)钱学森的学习优势体现在哪几方面?请分条陈述。(6 分) (4)请你就对“信念”、“天赋“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 中钱学森留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8 分)。 12.(1)(5 分)BC(B 项“中国学生”不对.C 项“所有数学问题”不对。答 对一项得 2 分,全对得 5 分) (2)(6 分)①名师荟萃,广纳全球科学名流。 ②每位教授都风度不凡,讲课精彩。 ③教学方式独特,学习环境宽松。 ④没有民族偏见,激励学生报效祖国。 ⑤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相互尊重。 ⑥关注学生的扎实基础、潜质、想象力等。(一点 1 分,共 6 分) (3)(6 分)①信念坚定,心系祖国,治学认真,一丝不苟;②才思敏捷,接 受事物快;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具有潜在的数学优势和天赋;④具有敏锐 的思维判断能力。(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 (4)(8 分)参考要点: 信念方面: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信念是成才的炅魂)。①树立远大的 理想,为祖国作出贡献。②选准具体的奋斗目标,为之矢志不渝,创造佳绩。 天赋方面:天赋是成才的关键(天赋是成才的前提)①要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潜 质优势。 ②客观环境要适合天赋的发展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酌情给分) 【2011·西安八校联考】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 年 11 月 28 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 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 95 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 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 1914 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 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 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 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 言 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 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 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 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 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 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 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 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 《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 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 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 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 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 在荒野中 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査战乱损失的文 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 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 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 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 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 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 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 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 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 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 书”,横批 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 2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 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 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 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 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 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 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 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 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 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 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 《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 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 年, 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 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 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 l940 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 在荒野中 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经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 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 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 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 240 件,其中包括 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 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 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 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 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 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 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 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 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 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 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 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 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 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詹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 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 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0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 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 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0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 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6分)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 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 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25分)(1)D3分,A2分,81分(共5分) (②)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 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 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 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1点2分,共6分)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 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 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 “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1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 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 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 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 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 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1点2分,后2点各3分,共8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_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 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 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 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詹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 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 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 0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 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 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0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 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 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 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5 分)(1)D3 分,A2 分,81 分(共 5 分)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 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 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 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1 点 2 分,共 6 分)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 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 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 “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1 点 2 分,共 6 分) (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 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 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 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 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 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 l 点 2 分,后 2 点各 3 分,共 8 分)
观点二: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 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 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 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 散时洒脱。(1点2分,共8分) 【2011·九江七校联考】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 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 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 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 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 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 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硏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 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 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 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 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 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 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 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一一对对子,以此测试学 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 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 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 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 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 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 告别时,研究 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 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 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 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 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羨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 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 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
观点二: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 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 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 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 散时洒脱。(1 点 2 分,共 8 分) 【2011·九江七校联考】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一 19 题。(21 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 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 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 文,1921 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 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 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 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 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 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 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 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 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 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 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 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 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 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 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 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 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 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 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 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 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 告别时,研究 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 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 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 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 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 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 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 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
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羨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 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 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 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6.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 分) 17.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 分) 18.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 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 文和蒙古文,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 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 汲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 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 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 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16.①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 清华的原委 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 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 了铺垫。 17 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②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 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 帜 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⑤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上5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18. ①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创造 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②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③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 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 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 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6.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 分) 17.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 分) 18.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 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 分)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 文和蒙古文,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 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 汲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 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 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 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16. ①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 清华的原委; 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 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 了铺垫。 17. 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②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 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 帜; 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⑤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上 5 点写出 3 点即可给满分) 18. ①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创造 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②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③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④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 (以上4点写出3点,给满分) 19.B、D(B“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错;D没有“心理描写”)(答 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个都答对给4分) 【2011·豫南九校联考(四)】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 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 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 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 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 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 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 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 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 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 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 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 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 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 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 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 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 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 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 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 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 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 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 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④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 (以上 4 点写出 3 点,给满分) 19.B、D(B “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错;D 没有“心理描写”)(答 对一个选项给 2 分,两个都答对给 4 分) 【2011·豫南九校联考(四)】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 30 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 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 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 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 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 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 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 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 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 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 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 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 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 5000 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 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 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 100 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 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 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 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 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 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 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 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 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 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 最高产作家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 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玛仕是名牌,就 值这个钱。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 最好的化妆,是让他们的心灵美丽起来的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拥有一切 美好的事物。 (2).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6 分) 答: (4)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他的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 所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 (2)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勤 奋读书,坚持积累;对欲望不敏感 (3)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4)观点一: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精神的成长,而阅读是人 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读书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让人变得情 感深厚、气质美好。所以第一流的文章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生命的化妆。 观点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林清玄在这篇访谈中提出的这个观点主要是 针对青年人而言的。我们这个时代容易使人迷失方向,青年人又面临着多种选择 对他们而言,读书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美好。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已经形成的人来说,第一流的文章对改变他们的人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生活中 还有一些人,他们连最基本的物质都得不到满足,一流的文章又能给他们提供多 少帮助呢?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 最高产作家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 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 100 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玛仕是名牌,就 值这个钱。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 最好的化妆,是让他们的心灵美丽起来的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拥有一切 美好的事物。 (2). 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他的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 所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D (2)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勤 奋读书,坚持积累;对欲望不敏感。 (3)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4)观点一: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精神的成长,而阅读是人 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读书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让人变得情 感深厚、气质美好。所以第一流的文章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生命的化妆。 观点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林清玄在这篇访谈中提出的这个观点主要是 针对青年人而言的。我们这个时代容易使人迷失方向,青年人又面临着多种选择, 对他们而言,读书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美好。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已经形成的人来说,第一流的文章对改变他们的人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生活中 还有一些人,他们连最基本的物质都得不到满足,一流的文章又能给他们提供多 少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