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较为详细的项目区和周边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的调査与分析。但现有数据资料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建 模与识别的要求。鉴于此,本次环评相继开展了评价区水位调查、水文地质勘察、 非饱和带渗水试验、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线测定等工作,工作布局见图6-1。 区域地下水现场工作布置图 北 k 图例 区域剖面地质勘察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潜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潜水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潜水及承压水水位 水质取样孔及 潜水水位观测孔 圆明园边界线 图6-1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工作布置图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1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较为详细的项目区和周边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的调查与分析。但现有数据资料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建 模与识别的要求。鉴于此,本次环评相继开展了评价区水位调查、水文地质勘察、 非饱和带渗水试验、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线测定等工作,工作布局见图 6-1。 图 例 潜水水位观测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 潜水水位观测孔 古河道边界线 北 潜水及承压水水位 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潜水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区域地下水现场工作布置图 区域剖面地质勘察孔 工程地质剖面 N1 N3 N4/N12/N13 N2 N5 N6 N7 N8 N9 N10 N11 N14 N15/N16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Y9 Y10 Y11 Y12 Y13 W1 W2 W3 W4 W5 W6/W7 D1 D2 D3 D4 S1 S2 2003技1071 III III II II I I 99市052 93市073 93市074 98技1001 2001杂022 95技197 84技1265 95技162 2004市115 2005技016 2000市040 79市22 2003市079 2004市034 2002市290 79市70 2005水019 2005水019 2005水019 2003技177 圆明园边界线 图 6-1 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工作布置图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1现场勘测 评价区内布置钻孔16眼,钻孔布置见附件(圆明园防渗工程区水文地质勘 察报告) 1)勘测观察孔(9眼) 深井(6眼,孔位编号2#、5#、6#、8#、10#、11#):揭露至 第一承压含水层底板,分别观测潜水及承压含水层水位 浅井(3眼,孔位编号1#、3#、7#):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板,观 测潜水含水层水位,采集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2)抽水试验孔(2眼)及抽水试验观测孔(5眼) 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眼,孔位编号4#):揭露至第一承压含水 层底板,分层观测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测 孔3眼,其中承压水观测孔2眼(编号为O1#、O2#),潜水观测 孔1眼(编号为O3#) 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眼,孔位编号9#):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 板,观测潜水含水层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 测孔2眼(编号为O4#、O5#) 6.1.2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试验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特性评价与参数确定是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 要部分。为此,现场开展不同区域和环境条件下的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 试验,工作布局参见表6-1和图6-2 61.3地下水位与水质监测 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井点,兼顾工程项目区上下游地下水流场特性,结合潜水 和承压含水层空间展布,在评价区布置潜水位监测点21个,其中项目区11个, 周边地区10个;承压水位监测点12个,其中项目区内7个,周边地区5个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2 6.1.1 现场勘测 评价区内布置钻孔 16 眼,钻孔布置见附件(圆明园防渗工程区水文地质勘 察报告)。 1) 勘测观察孔(9 眼) ÿ 深井(6 眼,孔位编号 2#、5#、6#、8#、10#、11#):揭露至 第一承压含水层底板,分别观测潜水及承压含水层水位; ÿ 浅井(3 眼,孔位编号 1#、3#、7#):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板,观 测潜水含水层水位,采集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2)抽水试验孔(2 眼)及抽水试验观测孔(5 眼) ÿ 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 眼,孔位编号 4#):揭露至第一承压含水 层底板,分层观测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测 孔 3 眼,其中承压水观测孔 2 眼(编号为 O1#、O2#),潜水观测 孔 1 眼(编号为 O3#); ÿ 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 眼,孔位编号 9#):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 板,观测潜水含水层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 测孔 2 眼(编号为 O4#、O5#)。 6.1.2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试验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特性评价与参数确定是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 要部分。为此,现场开展不同区域和环境条件下的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 试验,工作布局参见表 6-1 和图 6-2。 6.1.3 地下水位与水质监测 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井点,兼顾工程项目区上下游地下水流场特性,结合潜水 和承压含水层空间展布,在评价区布置潜水位监测点 21 个,其中项目区 11 个, 周边地区 10 个;承压水位监测点 12 个,其中项目区内 7 个,周边地区 5 个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地下水水质分析样14个,其中项目区内9个,周边地区5个;潜水水质分 析样10个,弱透水层水质样2个,承压水质样2个。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3-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 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质样品的分析指标。 z 图 膜下地层渗水试验点 湖底粘土(淤泥)层渗水试验点 湖岸原状土渗水试验点 湖底防渗工程回填土渗水试验点 圆明园区内地下水评价现场工作布置图 图6-2圆明园区渗透性能试验点位置分布图 表6-1非饱和带和湖底水力学参数现场试验工作汇总 编号内容 试验点数备注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1|水分特征曲线 13 ②陆面地层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2双环渗水试验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含水率监测点 4观测点高程测量 12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5/水试验点的初始 含水率室内测试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3 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14 个,其中项目区内 9 个,周边地区 5 个;潜水水质分 析样 10 个,弱透水层水质样 2 个,承压水质样 2 个。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3-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 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质样品的分析指标。 N4 湖底粘土(淤泥)层渗水试验点 湖岸原状土渗水试验点 S N Y R 湖底防渗工程回填土渗水试验点 图 例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Y1 湖底沙层渗水试验点 S12 大北门 清 河 圆 明 园 西 路 圆明园 北 N1 Y2 N2 N3 0 100 200 米 圆明园区内地下水评价现场工作布置图 R2 R1 N5 图 6-2 圆明园区渗透性能试验点位置分布图 表 6-1 非饱和带和湖底水力学参数现场试验工作汇总 编号 内容 试验点数 备注 1 水分特征曲线 13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陆面地层 2 双环渗水试验 21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3 含水率监测点 17 4 观测点高程测量 12 5 渗水试验点的初始 含水率室内测试 21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膜下地层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2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基于对评价区岩性特征、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动态分析,揭示评价区水文 地质条件,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动态评价提供条件 621地层岩性 评价区地表分布有较薄的粉土和粘性土层,下部为砂及卵砾石地层,再下 为第四纪沉积的粘性土、砂卵石互层。地层岩性分布特征见图6-3。 区域地层剖面图 图6-3地层岩性分布特征 在30m的勘察深度上,由上向下地层分布特征为: (1)人工堆积层,分布于工程场地内表层,为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及 房渣土,厚度一般在0.70~240m (2)新近沉积层,分布于人工堆积层之下。上部主要岩性为粉质粘土、重 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粘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细砂、 中砂。平均厚度为8.18m (3)第四纪沉积层,分布于新近沉积层之下。按照自上而下地层分布,其 岩性为:①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细砂、中砂及粘质粉土、粉质 粘土;②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粘土及细 砂;③卵石、圆砾、细砂、中砂;④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粘 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细砂层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4 6.2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基于对评价区岩性特征、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动态分析,揭示评价区水文 地质条件,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动态评价提供条件。 6.2.1 地层岩性 评价区地表分布有较薄的粉土和粘性土层,下部为砂及卵砾石地层,再下 为第四纪沉积的粘性土、砂卵石互层。地层岩性分布特征见图 6-3。 图 6-3 地层岩性分布特征 在 30m 的勘察深度上,由上向下地层分布特征为: (1) 人工堆积层,分布于工程场地内表层,为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及 房渣土,厚度一般在 0.70~2.40m; (2) 新近沉积层,分布于人工堆积层之下。上部主要岩性为粉质粘土、重 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粘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细砂、 中砂。平均厚度为 8.18m; (3) 第四纪沉积层,分布于新近沉积层之下。按照自上而下地层分布,其 岩性为:①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细砂、中砂及粘质粉土、粉质 粘土;②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粘土及细 砂;③ 卵石、圆砾、细砂、中砂;④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粘 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细砂层。 区域地层剖面图 II-II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622含水层分布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研究》 圆明园位于清河古河道上。 根据岩性和含水性分布,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两含水层之间 的弱透水层中分布有透镜状含水层,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以砂类 土和粉土为主。 本次评价的目的层为古河道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约为10m。含水层岩性 为新近沉积的砂、卵砾石,两侧边界为粉质粘土、粘土。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7m。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和建筑排水,造成潜水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厚度 降低。 评价区的第一承压含水层位于潜水含水层之下,当地下水水位标高低于含 水层顶板标高时,该层水呈无压状态。岩性主要以第四纪沉积的砂、卵砾石为 主,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5-6m 62.3工程区湖泊渗透性能评价 圆明园区不同湖泊底部沉积物和地层的渗透能力直接影响湖泊水体与地下 水之间的联系程度。鉴于目前防渗工程已将湖泊底部大部分原底泥层清理和扰 动,难以恢复和评价原始状态下湖泊底泥层的渗透能力。基于此,本次防渗工 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湖泊底部渗透性能测定,主要是通过现场渗水试验 测定湖岸土壤和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恢复原始底泥渗透性 能,通过对园区内未受防渗工程扰动区湖泊底泥防渗性能的现场测定,间接代 表扰动底泥的渗透能力。渗水试验点性质与试验结果汇总见表6-2。 渗水试验结果表明: (1)不同园区湖泊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绮春园湖泊之 下大部分有粘性土地层分布,厚度1.5~2.0m;总体上粘性土层的渗 透性较低,渗透系数为105cm/s。其中S8为膜下较深地层(粉质粘 土层)的渗透性试验点,渗透系数为1.1×103cms;福海和长春园区 中砂、砂砾石地层渗透性较好,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5 6.2.2 含水层分布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研究》, 圆明园位于清河古河道上。 根据岩性和含水性分布,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两含水层之间 的弱透水层中分布有透镜状含水层,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以砂类 土和粉土为主。 本次评价的目的层为古河道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约为 10m。含水层岩性 为新近沉积的砂、卵砾石,两侧边界为粉质粘土、粘土。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7m。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和建筑排水,造成潜水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厚度 降低。 评价区的第一承压含水层位于潜水含水层之下,当地下水水位标高低于含 水层顶板标高时,该层水呈无压状态。岩性主要以第四纪沉积的砂、卵砾石为 主,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6m。 6.2.3 工程区湖泊渗透性能评价 圆明园区不同湖泊底部沉积物和地层的渗透能力直接影响湖泊水体与地下 水之间的联系程度。鉴于目前防渗工程已将湖泊底部大部分原底泥层清理和扰 动,难以恢复和评价原始状态下湖泊底泥层的渗透能力。基于此,本次防渗工 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湖泊底部渗透性能测定,主要是通过现场渗水试验, 测定湖岸土壤和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恢复原始底泥渗透性 能,通过对园区内未受防渗工程扰动区湖泊底泥防渗性能的现场测定,间接代 表扰动底泥的渗透能力。渗水试验点性质与试验结果汇总见表 6-2。 渗水试验结果表明: (1) 不同园区湖泊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绮春园湖泊之 下大部分有粘性土地层分布,厚度 1.5~2.0m;总体上粘性土层的渗 透性较低,渗透系数为 10-5 cm/s。其中 S8 为膜下较深地层(粉质粘 土层)的渗透性试验点,渗透系数为 1.1´10-3 cm/s;福海和长春园区 中砂、砂砾石地层渗透性较好,渗透系数为 10-1 ~10-3 cm/s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圆明园区湖泊原状底泥的渗透性能较低,渗透系数可达10-6cms。由 于原状底泥层分布状况已无法复原,具体分布情况较难确定。从防渗 膜上覆层的岩性和分布分析,绮春园入水口附近底泥厚度不大,一般 02-04m;绮春园其它湖泊的膜上覆土多为粘性土,含砂较少,说明 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福海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 西北角处未扰动底泥的沉积厚度为03-0.5m。从膜上覆土看,福海 有约1半的区域覆土为粘性土,但掺杂砂砾石;余下部分以砂质土为 主,含有粘土。长春园区湖泊的膜上覆土以砂质土或砂砾石为主,部 分区域为含砂粘性土,分析其原底泥厚度不大 表6-2渗水试验点信息汇总表 分区点位位置 岩性 渗透系数 (cm/s) S2膜下地层 上中砂,下粗砂砾石47103 福海 S3膜下地层 粗砂一砾石 9.7×10-3 S4|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砾石为主 30×10-2 S12膜下地层 中砂层 2.2×10 芦苇北原状底泥 粘土 3.1×1035 芦苇南原状底泥 粘土 2.0×10 长春园 S5膜下地层 砂卵砾石层 1.3×10 S7|膜下地层 中砂层 85×103 S8「膜下地层(深层)粉质粘土 1.1×10-3 S9膜下地层 粘土 19×10-5 绮春园 S10膜下地层 粘土 1.8×10 S11膜下地层 粘土 2.1×10-5 N2原底泥 粘土,有压实 1.7×10-6 N3原底泥(小南园)粘土,含砂 8.9×10 湖 Y1|湖岸土壤 表层土 5.7×103 Y2|湖岸土壤 表层土 2.1×10 62.4地下水补、排特征 1.潜水含水层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6 (2) 圆明园区湖泊原状底泥的渗透性能较低,渗透系数可达 10-6 cm/s。由 于原状底泥层分布状况已无法复原,具体分布情况较难确定。从防渗 膜上覆层的岩性和分布分析,绮春园入水口附近底泥厚度不大,一般 0.2-0.4m;绮春园其它湖泊的膜上覆土多为粘性土,含砂较少,说明 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福海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 西北角处未扰动底泥的沉积厚度为 0.3-0.5m。从膜上覆土看,福海 有约 1 半的区域覆土为粘性土,但掺杂砂砾石;余下部分以砂质土为 主,含有粘土。长春园区湖泊的膜上覆土以砂质土或砂砾石为主,部 分区域为含砂粘性土,分析其原底泥厚度不大。 表 6-2 渗水试验点信息汇总表 分区 点位 位置 岩性 渗透系数 (cm/s) S2 膜下地层 上中砂,下粗砂砾石 4.7´10-3 S3 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 9.7´10-3 S4 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砾石为主 3.0´10-2 S12 膜下地层 中砂层 2.2´10-2 芦苇北 原状底泥 粘土 3.1´10-5 福 海 芦苇南 原状底泥 粘土 2.0´10-5 S5 膜下地层 砂卵砾石层 1.3´10 长 -1 春 园 S7 膜下地层 中砂层 8.5´10-3 S8 膜下地层(深层) 粉质粘土 1.1´10-3 S9 膜下地层 粘土 1.9´10-5 S10 膜下地层 粘土 1.8´10-5 S11 膜下地层 粘土 2.1´10-5 N2 原底泥 粘土,有压实 1.7´10-6 绮 春 园 N3 原底泥(小南园) 粘土,含砂 8.9´10-4 Y1 湖岸土壤 表层土 5.7´10 湖 -3 岸 Y2 湖岸土壤 表层土 2.1´10-2 6.2.4 地下水补、排特征 1. 潜水含水层
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潜水含水层沿清河古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地下水由西偏南向东偏北方向流 动。受古河道沉积层下部及两侧粘性土层(下部厚度约0.7~10m,两侧厚度约 1~6m)的约束,该层地下水与古河道两侧及下层地下水的水力交换相对较弱。 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等补给。潜水的天然动态 类型为渗入一迳流型,其水位动态一般为6~9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较 低,与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规律一致,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m~2m。典型潜水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如图6-4所示。 41 38 37 R2R2R2222:22R22 速登登登登§至要言言言言离 观测日期 图6-4潜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由图可见,评价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受降雨控制明显,表现为1999年以来 潜水水位持续下降,降幅达3~4m。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是造成潜水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评价区上游边界由于受地面水体和地层岩性 的影响,接受地面水体的补给 评价区潜水的排泄途径主要包括分散或混合排水、施工排水、蒸发和越流 排泄等。根据评价区地层岩性,潜水和下部承压水之间存在厚度为2~10m,最 大厚度可达14m的稳定的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023~292×10°cm/s,二者之 间通过越流保持水力联系。据2005年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潜水和第一承压含 水层地下水位差一般在5~7m,局部髙达10m,表现出二者之间较弱的越流水 力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评价区内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施工排水对局部地 下水动态和流场分布影响明显。但由于施工排水具有随机性,难以有效监测排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7 潜水含水层沿清河古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地下水由西偏南向东偏北方向流 动。受古河道沉积层下部及两侧粘性土层(下部厚度约 0.7~10m,两侧厚度约 1~6m)的约束,该层地下水与古河道两侧及下层地下水的水力交换相对较弱。 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等补给。潜水的天然动态 类型为渗入-迳流型,其水位动态一般为 6~9 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较 低,与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规律一致,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 1m~2m。典型潜水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如图 6-4 所示。 35 36 37 38 39 40 41 1994-1-3 1994-7-3 1995-1-3 1995-7-3 1996-1-3 1996-7-3 1997-1-3 1997-7-3 1998-1-3 1998-7-3 1999-1-3 1999-7-3 2000-1-3 2000-7-3 2001-1-3 2001-7-3 2002-1-3 2002-7-3 2003-1-3 2003-7-3 2004-1-3 2004-7-3 2005-1-3 观测日期 水位标高(m) 图 6-4 潜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由图可见,评价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受降雨控制明显,表现为 1999 年以来 潜水水位持续下降,降幅达 3~4m。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是造成潜水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评价区上游边界由于受地面水体和地层岩性 的影响,接受地面水体的补给。 评价区潜水的排泄途径主要包括分散或混合排水、施工排水、蒸发和越流 排泄等。根据评价区地层岩性,潜水和下部承压水之间存在厚度为 2~10m,最 大厚度可达 14m 的稳定的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 0.23~2.92×10-6 cm/s,二者之 间通过越流保持水力联系。据 2005 年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潜水和第一承压含 水层地下水位差一般在 5~7m,局部高达 10m,表现出二者之间较弱的越流水 力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评价区内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施工排水对局部地 下水动态和流场分布影响明显。但由于施工排水具有随机性,难以有效监测排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量和地下水位动态 2.承压水含水层 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一迳流型。主要补给形式为径流、越流补给 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承压水头11月~来年3月份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 见图6-5。 8642 观测日期 图6-5承压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评价区承压水水位动态受降雨量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表现为1999年以来 随着年降雨量的明显降低和偏枯年份的连续岀现,以及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的 持续增加,造成承压水位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34m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24m, 降幅达10m。 625地下水流场分析 地下水流场分布受古河道地形、地层岩性和边界条件的控制与影响,表现 为地下水流受地形的控制由西向东,水力梯度为1.0‰1.5‰。潜水地下水流场 分布见图6-6所示 古河道受南、北阶地边界控制,地下水流向与古河道空间分布和地形具有 致性,地下水流动方向与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古河道两侧弱 透水层的广泛分布,使古河道地下水动态与区域地下水之间直接水力联系不密 切。古河道潜水地下水位与承压水位差5~7m,表现为越流水力联系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8 水量和地下水位动态。 2. 承压水含水层 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迳流型。主要补给形式为径流、越流补给, 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承压水头 11 月~来年 3 月份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 见图 6-5。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1994-1-3 1994-7-3 1995-1-3 1995-7-3 1996-1-3 1996-7-3 1997-1-3 1997-7-3 1998-1-3 1998-7-3 1999-1-3 1999-7-3 2000-1-3 2000-7-3 2001-1-3 2001-7-3 2002-1-3 2002-7-3 2003-1-3 2003-7-3 2004-1-3 2004-7-3 2005-1-3 观测日期 水位标高(m) 图 6-5 承压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评价区承压水水位动态受降雨量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表现为 1999 年以来, 随着年降雨量的明显降低和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以及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的 持续增加,造成承压水位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34m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24m, 降幅达 10m。 6.2.5 地下水流场分析 地下水流场分布受古河道地形、地层岩性和边界条件的控制与影响,表现 为地下水流受地形的控制由西向东,水力梯度为 1.0‰~1.5‰ 。潜水地下水流场 分布见图 6-6 所示。 古河道受南、北阶地边界控制,地下水流向与古河道空间分布和地形具有 一致性,地下水流动方向与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古河道两侧弱 透水层的广泛分布,使古河道地下水动态与区域地下水之间直接水力联系不密 切。古河道潜水地下水位与承压水位差 5~7m,表现为越流水力联系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评价区内地下水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尤其是对于潜水动态。施工排水对 于局部潜水流场的影响明显,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流态,使地下水流场分布复 杂化。施工排水加之圆明园湖泊干涸条件下的潜水流场分布见图6-7。 由于圆明园2005年处于防渗工程施工期,园区地面水体很小,湖水对地下 水的补给微弱。另外由于叠加施工排水影响,评价区地下水位与2003年水位相 比下降明显,园区水位降幅20~2.5m,局部处于疏干状态。在颐和园东部、清 华西北门和大石桥形成规模不等的降落漏斗,明显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动状态, 并在圆明园区内形成明显的地下水分水岭。 由于受到古河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分布的制约,园明园区与区域地下水 之间主要通过弱透水层发生微弱水力联系。基于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范围限定在古河道范围内。 319000 318000 317000 Y12 Y11L 316000 315000 314000 312000 311000 494000495000496000497000498000499000500000 图6-6潜水流场分布(2003年7月)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9 评价区内地下水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尤其是对于潜水动态。施工排水对 于局部潜水流场的影响明显,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流态,使地下水流场分布复 杂化。施工排水加之圆明园湖泊干涸条件下的潜水流场分布见图 6-7。 由于圆明园 2005 年处于防渗工程施工期,园区地面水体很小,湖水对地下 水的补给微弱。另外由于叠加施工排水影响,评价区地下水位与 2003 年水位相 比下降明显,园区水位降幅 2.0~2.5m,局部处于疏干状态。在颐和园东部、清 华西北门和大石桥形成规模不等的降落漏斗,明显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动状态, 并在圆明园区内形成明显的地下水分水岭。 由于受到古河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分布的制约,园明园区与区域地下水 之间主要通过弱透水层发生微弱水力联系。基于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范围限定在古河道范围内。 图 6-6 潜水流场分布(2003 年 7 月)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319000 318000 317000 316000 315000 N我N 314000 w2 313000 312000 311000 494000495000496000497000498000499000500000 图6-7潜水流场分布(2005年5月) 63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6.31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与参数评价 1.包气带试验的目的、方法及试验布置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取包气带土层的渗透系数、土壤 含水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参数,为模拟与预测包气带水分运动提供数据。 本次工作对圆明园包气带土层进行的渗透试验、土壤颗分等其它试验较多, 可以据此确定土壤特性。含水率采用时域反射仪(TDR)测量,共测定含水率 垂直剖面19处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80 图 6-7 潜水流场分布(2005 年 5 月) 6.3 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6.3.1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与参数评价 1. 包气带试验的目的、方法及试验布置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取包气带土层的渗透系数、土壤 含水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参数,为模拟与预测包气带水分运动提供数据。 本次工作对圆明园包气带土层进行的渗透试验、土壤颗分等其它试验较多, 可以据此确定土壤特性。含水率采用时域反射仪(TDR)测量,共测定含水率 垂直剖面 19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