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昆虫天敌的利用 昆虫天敌及其种类 在自然界中,昆虫常因其他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而引起死亡,使种群的发展受到抑制,昆虫的这些生 物性自然敌害通称为昆虫天敌。 昆虫天敌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1)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 (2)天敢昆虫包括捕食性昆虫(瓢虫类、草蛉类、螳螂、蜻蜓、蜂类、食虫椿象、食虫蓟马、食虫 步甲和食虫蜘蛛等)和寄生性昆虫(如寄生于卵的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及寄生于若虫或成虫的蚜茧蜂 等)。 (3)其他食虫动物 蛛形纲的蜘蛛、肉食螨 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的青蛙、蟾蜍 爬行类的蜥蜴、壁虎 鸟类中的啄木鸟、燕子、杜鹃、山雀 兽类中的蝙蝠、刺猬 家禽中的鸡、鸭等 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生物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害虫不同的生长阶段存在不 同的天敌,这些天敌共同构成了对害虫的综合控制作用。借助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将会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 在昆虫中,有24.7%为捕食性昆虫,12.4%为寄生性昆虫,它们多以植食性昆虫为食,称为天 敌昆虫。天敌昆虫处于生物链的高级阶层,在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已有一些 种类成功地应用于害虫持续控制中,如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等害虫。 捕食性昆虫 捕食性昆虫有以下特点:①每一捕食虫期均需多数猎物才能完成发育:②成虫与幼虫常为捕食性 ③都在猎物体外生活,吃过猎物后往往离开。 捕食性昆虫按食性范围大小分 多食性:捕食对象广泛,包括不同目的昆虫以至其它动物,如蜻蜓、螳螂 寡食性:捕食范围较狭,如盔唇瓢虫亚科( Chilocorinae)以盾蚧和蜡蚧为食,食螨瓢虫( Stethorus) 捕食叶螨。它们都以食性类似的近缘种类为食。 单食性:仅捕食一种昆虫,如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饲以同属其它种时则发育不良。 在天敌引进工作中,常常重视单食性和寡食性的类群。食性较窄的种类与其捕食对象的关系较为密 切,往往随着捕食对象的密度大小而増减,成为害虫数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容易观察其控制效果 但有时也会出现跟随现象,不能控制害虫早期的数量增长, 食性较广的类群,当捕食对象的密度较低时,可以取食其它昆虫或其他生物,在生境内保持相当的 数量,克制害虫于早期数量增长的阶段,与食性较窄的天敌类群相互补充 捕食性昆虫主要类群 捕食性昆虫大约分属于16目209科 有些目全部种类均为捕食性,如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 最重要的是鞘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所属各科种类 1、蜻蜒目——均为捕食性种类。成虫捕食善飞的昆虫如蚊、蝇、蝶、叶蝉、蜂等害虫和益虫,其益 害难以评价,因此,多生物防治工作者并不特别重视这个类群,然而在稻田内的蜻蜓可能也是重要 的天敌类群之一,近年来,有人倡议蜻蜓作为环境质量指示动物之一。 2、半翅目 隐角亚目:成虫和若虫常生活于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其触角可隐于眼下窝中,这是
第七章 昆虫天敌的利用 昆虫天敌及其种类 在自然界中, 昆虫常因其他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而引起死亡, 使种群的发展受到抑制, 昆虫的这些生 物性自然敌害通称为昆虫天敌。 昆虫天敌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 (1)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 (2)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昆虫(瓢虫类、草蛉类、螳螂、蜻蜓、蜂类、食虫椿象、食虫蓟马、食虫 步甲和食虫蜘蛛等)和寄生性昆虫(如寄生于卵的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及寄生于若虫或成虫的蚜茧蜂 等)。 (3)其他食虫动物 蛛形纲的蜘蛛、肉食螨; 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的青蛙、蟾蜍; 爬行类的蜥蜴、壁虎; 鸟类中的啄木鸟、燕子、杜鹃、山雀; 兽类中的蝙蝠、刺猬; 家禽中的鸡、鸭等。 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生物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害虫不同的生长阶段存在不 同的天敌,这些天敌共同构成了对害虫的综合控制作用。借助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将会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 在昆虫中,有 24.7%为捕食性昆虫,12.4%为寄生性昆虫,它们多以植食性昆虫为食,称为天 敌昆虫。天敌昆虫处于生物链的高级阶层,在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已有一些 种类成功地应用于害虫持续控制中,如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等害虫。 一、捕食性昆虫 捕食性昆虫有以下特点:① 每一捕食虫期均需多数猎物才能完成发育;② 成虫与幼虫常为捕食性; ③ 都在猎物体外生活,吃过猎物后往往离开。 捕食性昆虫按食性范围大小分: 多食性:捕食对象广泛,包括不同目的昆虫以至其它动物,如蜻蜓、螳螂。 寡食性:捕食范围较狭,如盔唇瓢虫亚科(Chi1ocorinae)以盾蚧和蜡蚧为食,食螨瓢虫(Stethorus) 捕食叶螨。它们都以食性类似的近缘种类为食。 单食性:仅捕食一种昆虫,如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饲以同属其它种时则发育不良。 在天敌引进工作中,常常重视单食性和寡食性的类群。食性较窄的种类与其捕食对象的关系较为密 切,往往随着捕食对象的密度大小而增减,成为害虫数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容易观察其控制效果, 但有时也会出现跟随现象,不能控制害虫早期的数量增长。 食性较广的类群,当捕食对象的密度较低时,可以取食其它昆虫或其他生物,在生境内保持相当的 数量,克制害虫于早期数量增长的阶段,与食性较窄的天敌类群相互补充。 捕食性昆虫主要类群 捕食性昆虫大约分属于 16 目 209 科。 有些目全部种类均为捕食性,如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 最重要的是鞘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所属各科种类。 1、蜻蜓目——均为捕食性种类。成虫捕食善飞的昆虫如蚊、蝇、蝶、叶蝉、蜂等害虫和益虫,其益 害难以评价,因此,多生物防治工作者并不特别重视这个类群,然而在稻田内的蜻蜓可能也是重要 的天敌类群之一,近年来,有人倡议蜻蜓作为环境质量指示动物之一。 2、半翅目 隐角亚目:成虫和若虫常生活于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其触角可隐于眼下窝中,这是
适于水中生活的一个特征。潜蝽科、蜍蝽科、蟾蝽科可在水中捕食植物上生活的一些昆虫。这类捕 食性半翅目的捕食范围一般较广。 显角亚目:食性比较复杂,大多数植食性。但如:奇蝽科、螳足蝽科、猎蝽科、姬猎蝽科、盲蝽科 锤角蝽科、红蝽科,长蝽科中也有一些捕食性的种类,其中不少种类是害虫的重要天敌。在捕食性 的类群中,前足常特化为捕捉式,适于捕获猎物。喙常较粗短,刚强而有力。唾腺分泌碱性物质 注入猎物体内起麻痹和毒杀的作用。 3、脉翅目 粉蛉科是最小的脉翅目昆虫,体及翅覆盖一层白色的蜡质粉,状似粉虱、粉蚜等同翅目昆虫,捕 食果园和林木的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 褐蛉科属脉翅目中的中、小型种类。成虫一般黄褐色,前翅多有褐色斑纹,少数为绿色的种类。 多在园林果木上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和红蜘蛛等 草蛉科一般均呈绿色,复眼有金属光泽。幼虫喜食蚜虫,故亦称为“蚜狮”。还喜食介壳虫、 木虱、叶蝉、红蜘蛛、蛾蝶类的幼虫及卵等。幼虫体两侧多瘤突,其上丛生刚毛,因而易于与褐蛉 相区别。成虫产卵于植物上,卵基端有长柄。本科中的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亚非草蛉等, 颇为常见。 4、鞘翅目——鞘翅目是动物界的一个大目,已知达25万种以上。其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水 生、陆生的;有植食性、腐食性的,也有捕食性和寄生性的。在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中,不少种 类是害虫的重要天敌 常见捕食性类群 虎甲科成虫生活于地面,行动迅速,善飞。捕食各种昆虫,捕捉猎物的能力甚强。成虫 一般有鲜丽的色彩,常呈金绿、青铜、纯黑等色,常有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幼虫的形态较特殊,其 第五腹节背方隆起,上有倒钩1对,居于穴中。当猎物经过时用上额夹紧,拖人穴内取食。背上的 倒钩有助于固定穴壁,避免在捕食大型猎物时被拖出穴外 步甲科步甲的种类甚多,已知达21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温带常见于树皮下、苔藓下、 腐木中、水边湿地等场所。后翅往往退化而不能飞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类生活于植物上 这些种类后翅发达,且夜间有趋灯的习性。成虫及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各种昆虫、蚯蚓、蜗牛等 小动物。捕食量甚大,少数种类营寄生生活。一些种类常咬食植物果实及幼芽 瓢虫科生物防治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自澳洲瓢虫(1888)自大洋洲引进美国加州防治吹 绵蚧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0种瓢虫列入引进后取得控制害虫明显效果的天敌名录之中。 瓢虫科大多数是捕食性的,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部分是植食性的,还有少数 以真菌为食。 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兼食其他节肢动物,有时取食花粉及其他幼嫩部分。如七星瓢虫、异 色瓢虫等 盔唇瓢虫亚科:以盾蚧及蜡蚧为食。如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等。 红瓢虫亚科:主要种类捕食吹绵蚧、绵蚧。如澳洲瓢虫、小红瓢虫、大红瓢虫等。 小毛瓢虫亚科:捕食蚜、蚧、叶螨等,其中食螨瓢虫属全部种类均以叶螨为食。捕食粉蚜的种类幼 虫体上披蜡质分泌物,状似粉蚧。 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粉虱、介壳虫、叶螨等,各个不同类群还有其专一性。刀角瓢虫以粉虱 蜡蚧为食。台毛艳瓢虫则以蚜虫为食等。 盒装幼虫,并带有食物供运输过程取食 5、双翅目——双翅目昆虫属于捕食性的种类甚多,包括成虫期或幼虫期捕食各种昆虫的不少类群 食蚜蝇科: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小型的鳞翅目幼虫等。成虫常在花丛或芳 香植物上飞舞,取食花粉、花蜜及蚜虫等分泌的蜜露 斑腹蝇科:幼虫亦为捕食性,也是蚜虫的重要天敌
适于水中生活的一个特征。潜蝽科、蜍蝽科、蟾蝽科可在水中捕食植物上生活的一些昆虫。这类捕 食性半翅目的捕食范围一般较广。 显角亚目:食性比较复杂,大多数植食性。但如:奇蝽科、螳足蝽科、猎蝽科、姬猎蝽科、盲蝽科、 锤角蝽科、红蝽科,长蝽科中也有一些捕食性的种类,其中不少种类是害虫的重要天敌。在捕食性 的类群中,前足常特化为捕捉式,适于捕获猎物。喙常较粗短,刚强而有力。唾腺分泌碱性物质, 注入猎物体内起麻痹和毒杀的作用。 3、脉翅目 粉蛉科是最小的脉翅目昆虫,体及翅覆盖一层白色的蜡质粉,状似粉虱、粉蚜等同翅目昆虫,捕 食果园和林木的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 褐蛉科属脉翅目中的中、小型种类。成虫一般黄褐色,前翅多有褐色斑纹,少数为绿色的种类。 多在园林果木上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和红蜘蛛等。 草蛉科 一般均呈绿色,复眼有金属光泽。幼虫喜食蚜虫,故亦称为“蚜狮”。还喜食介壳虫、 木虱、叶蝉、红蜘蛛、蛾蝶类的幼虫及卵等。幼虫体两侧多瘤突,其上丛生刚毛,因而易于与褐蛉 相区别。成虫产卵于植物上,卵基端有长柄。本科中的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亚非草蛉等, 颇为常见。 4、鞘翅目——鞘翅目是动物界的一个大目,已知达 25 万种以上。其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水 生、陆生的;有植食性、腐食性的,也有捕食性和寄生性的。在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中,不少种 类是害虫的重要天敌。 常见捕食性类群: 虎甲科 成虫生活于地面,行动迅速,善飞。捕食各种昆虫,捕捉猎物的能力甚强。成虫 一般有鲜丽的色彩,常呈金绿、青铜、纯黑等色,常有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幼虫的形态较特殊,其 第五腹节背方隆起,上有倒钩 1 对,居于穴中。当猎物经过时用上额夹紧,拖人穴内取食。背上的 倒钩有助于固定穴壁,避免在捕食大型猎物时被拖出穴外。 步甲科 步甲的种类甚多,已知达 21000 种,广布于全世界。温带常见于树皮下、苔藓下、 腐木中、水边湿地等场所。后翅往往退化而不能飞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类生活于植物上, 这些种类后翅发达,且夜间有趋灯的习性。成虫及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各种昆虫、蚯蚓、蜗牛等 小动物。捕食量甚大,少数种类营寄生生活。一些种类常咬食植物果实及幼芽。 瓢虫科 生物防治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自澳洲瓢虫 (1888)自大洋洲引进美国加州防治吹 绵蚧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 20 种瓢虫列入引进后取得控制害虫明显效果的天敌名录之中。 瓢虫科大多数是捕食性的,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部分是植食性的,还有少数 以真菌为食。 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兼食其他节肢动物,有时取食花粉及其他幼嫩部分。如七星瓢虫 、异 色瓢虫等 盔唇瓢虫亚科:以盾蚧及蜡蚧为食。如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等。 红瓢虫亚科:主要种类捕食吹绵蚧、绵蚧。如澳洲瓢虫、小红瓢虫 、大红瓢虫等。 小毛瓢虫亚科:捕食蚜、蚧、叶螨等,其中食螨瓢虫属全部种类均以叶螨为食。捕食粉蚜的种类幼 虫体上披蜡质分泌物,状似粉蚧。 小艳瓢虫亚科 :捕食蚜虫、粉虱、介壳虫、叶螨等,各个不同类群还有其专一性。刀角瓢虫以粉虱、 蜡蚧为食。台毛艳瓢虫则以蚜虫为食等。 盒装幼虫,并带有食物供运输过程取食 5、双翅目——双翅目昆虫属于捕食性的种类甚多,包括成虫期或幼虫期捕食各种昆虫的不少类群。 食蚜蝇科: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小型的鳞翅目幼虫等。成虫常在花丛或芳 香植物上飞舞,取食花粉、花蜜及蚜虫等分泌的蜜露。 斑腹蝇科 :幼虫亦为捕食性,也是蚜虫的重要天敌
食虫虻科:幼虫生活于湿土中或腐木中,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动物。成虫捕食各种昆虫,食性甚广, 如蝗虫、蟋蟀、蝇类、蜂类、甲虫、蜻蜓等昆虫均为其捕食对象 虻科:成虫一般吸食花蜜,一些种有吮吸动物血液的习性。幼虫生活于湿土或水中,捕食性及腐食 性,常捕食池沼附近土中生活的其他昆虫。 瘦蚊科:主要属于植食性的科,但其中一些种类捕食或寄生于蚜虫、介壳虫及其他小型昆虫群落中, 或捕食叶螨。也是常见的天敌类群。 6、膜翅目——蚁科是最常见的捕食性膜翅目昆虫,但并不是全部蚂蚁都是捕食性的。一些蚂蚁取食 蚜虫或介壳虫分泌的蜜露而与这些昆虫共生,成为这些害虫的保护者。大多数蚂蚁是捕食性的,捕 食各种动物,我国利用黄猿蚁,把蚁巢放入柑桔园中防治柑桔害虫,成为世界上记载应用生物防治 的最早历史先例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 形态 卵:卵形态与结构的差异表明它们比寄生性昆虫有更多的遗传性。从卵的结构来看,许多科的类型 几乎一样。 ●草蛉科和螳螂科的卵有卵柄和圆盘形卵孔 捕食性半翅目中大多数昆虫卵都有卵盖或有一个被卵壳上的突起所包围的假卵盖。 大多数捕食性双翅目和脉翅目的卵都有突起的卵孔。 ●捕食性昆虫的卵一般产在被食者附近。只有半翅目中的几个科和蓟马把卵产在植物组织内 ●若虫或幼虫:口器与前足的结构与捕食习性是一致的,外部形态上的特点表明生态习性。 1、捕食性半翅目由于取食的需要喙总要前伸,与体平行,而植食性的种类取食时喙与植物表面呈垂 直状态,故喙下垂 2、捕食性昆虫唾脉能分泌一种碱性分泌物注入猎物后使其麻痹瘫痪。 3、捕食性脉翅目的幼虫都有像钳子一样的刺吸口器由上下颚紧密凑合而成 4、捕食性瓢虫的幼虫上颚有1-2个端齿和一个基齿,而取食真菌的 Phylloborini种类有六个端齿 成虫:全变态捕食性昆虫成虫与幼虫口器结构相比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属内口器也很大差异。如 草蛉属内有一半成虫取食花粉、花蜜,而另一半成虫是捕食性的。其中非捕食性种类的嗉囊中,共 生性酵母菌和气管数比捕食性种类多。捕食性成虫上颚比非捕食性的长。 步行甲科分为三个营养组 ①专性肉食组:上颚长,前伸,镰刀状。上颚长超过宽的两倍:前胃密布长毛营肠外消化 ②基本上肉食组:上颚如上所述,但其长是宽的二倍,前胃前方有齿和脊状隆起,并有小刺或长刺 结构。 ⑨基本上多食组:上颚宽,三角型,顶端钝,长略大于宽,前胃结构同上 二、取食 1、捕食量与其体型大小有关,同时与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和营养质量有关。 2、对猎物捕食的难易程度与捕食者的搜索力、猎物种群大小、空间分布型和生境内空间障碍有关 3、一般说来,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密度的要求比寄生性昆虫要高 三、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过程 捕食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生境选择,发现捕食者,对猎物的取食,猎物的适合性。 1.生境选择 般只有捕食性昆虫成虫才能找到猎物的生境森林内的捕食者一般都不离开原生境:一年生植 物生境内的捕食者,通过扩散或迁移来寻找适宜生境。生境内某些植物的种类可吸引捕食者。有些 捕食者是随着猎物种群密度高低变化而转移。视觉和化学信息物质是引导捕食者找到生境的两个主 要因子。一些捕食昆虫是靠植物或被食者发出的某些挥发性化学物质来找到一定距离内的生境 ■普通草蛉成虫对花粉有正趋性,因此在生物防治上有人用人选花粉散放到田间来招引草蛉
食虫虻科:幼虫生活于湿土中或腐木中,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动物。成虫捕食各种昆虫,食性甚广, 如蝗虫、蟋蟀、蝇类、蜂类、甲虫、蜻蜓等昆虫均为其捕食对象。 虻科:成虫一般吸食花蜜,一些种有吮吸动物血液的习性。幼虫生活于湿土或水中,捕食性及腐食 性,常捕食池沼附近土中生活的其他昆虫。 瘦蚊科:主要属于植食性的科,但其中一些种类捕食或寄生于蚜虫、介壳虫及其他小型昆虫群落中, 或捕食叶螨。也是常见的天敌类群。 6、膜翅目——蚁科是最常见的捕食性膜翅目昆虫,但并不是全部蚂蚁都是捕食性的。一些蚂蚁取食 蚜虫或介壳虫分泌的蜜露而与这些昆虫共生,成为这些害虫的保护者。大多数蚂蚁是捕食性的,捕 食各种动物,我国利用黄猿蚁,把蚁巢放入柑桔园中防治柑桔害虫,成为世界上记载应用生物防治 的最早历史先例。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 一、形态 卵:卵形态与结构的差异表明它们比寄生性昆虫有更多的遗传性。从卵的结构来看,许多科的类型 几乎一样。 ●草蛉科和螳螂科的卵有卵柄和圆盘形卵孔 ●捕食性半翅目中大多数昆虫卵都有卵盖或有一个被卵壳上的突起所包围的假卵盖。 ●大多数捕食性双翅目和脉翅目的卵都有突起的卵孔。 ●捕食性昆虫的卵一般产在被食者附近。只有半翅目中的几个科和蓟马把卵产在植物组织内。 ●若虫或幼虫:口器与前足的结构与捕食习性是一致的,外部形态上的特点表明生态习性。 1、捕食性半翅目由于取食的需要喙总要前伸,与体平行,而植食性的种类取食时喙与植物表面呈垂 直状态,故喙下垂。 2、捕食性昆虫唾脉能分泌一种碱性分泌物注入猎物后使其麻痹瘫痪。 3、捕食性脉翅目的幼虫都有像钳子一样的刺吸口器由上下颚紧密凑合而成。 4、捕食性瓢虫的幼虫上颚有 1-2 个端齿和一个基齿,而取食真菌的 Phylloborini 种类有六个端齿。 成虫:全变态捕食性昆虫成虫与幼虫口器结构相比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属内口器也很大差异。如 草蛉属内有一半成虫取食花粉、花蜜,而另一半成虫是捕食性的。其中非捕食性种类的嗉囊中,共 生性酵母菌和气管数比捕食性种类多。捕食性成虫上颚比非捕食性的长。 步行甲科分为三个营养组: ①专性肉食组:上颚长,前伸,镰刀状。上颚长超过宽的两倍;前胃密布长毛营肠外消化。 ②基本上肉食组:上颚如上所述,但其长是宽的二倍,前胃前方有齿和脊状隆起,并有小刺或长刺 结构。 ③基本上多食组:上颚宽,三角型,顶端钝,长略大于宽,前胃结构同上 二、取食 1、捕食量与其体型大小有关,同时与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和营养质量有关。 2、对猎物捕食的难易程度与捕食者的搜索力、猎物种群大小、空间分布型和生境内空间障碍有关 3、一般说来,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密度的要求比寄生性昆虫要高。 三、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过程 捕食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生境选择, 发现捕食者, 对猎物的取食, 猎物的适合性。 1. 生境选择 一般只有捕食性昆虫成虫才能找到猎物的生境.森林内的捕食者一般都不离开原生境;一年生植 物生境内的捕食者,通过扩散或迁移来寻找适宜生境。生境内某些植物的种类可吸引捕食者。有些 捕食者是随着猎物种群密度高低变化而转移。视觉和化学信息物质是引导捕食者找到生境的两个主 要因子。一些捕食昆虫是靠植物或被食者发出的某些挥发性化学物质来找到一定距离内的生境。 ■普通草蛉成虫对花粉有正趋性,因此在生物防治上有人用人选花粉散放到田间来招引草蛉
■谷盗类、郭公虫、长足虻、阎甲类等捕食者都是在小蠹聚集外激素的吸引而聚集到受小蠢为害的 树木上取食 2.发现被食者 在伏击型或纯猎食型的捕食者中,视觉在捕食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如螳螂、半翅目中刺益蝽、仰游蝽、刺黄蝇、食虫虻、虎甲、龙虱和蜘蛛等,这些捕食昆虫在捕 食时视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许多捕食昆虫(如兵蚁)它们是瞎子,还有许多捕食者虽然它们的视觉很发达,但在捕食时似乎 不起什么作用。这类捕食昆虫大多数是靠触角捕食。 某些瓢虫幼虫用前足来发现被食者,而它们的成虫是用触角来发现被食者 长蝽、猎蝽及一些瓢虫成虫在被食者距它们前足只有几毫米时才能看见 ■随着年龄和体型不同,食蚜捕食者的幼虫在搜索食物时所活动的范围不同。即使是在一龄内,其 捕食运动速度及捕食效率也随日期的延长而变动。 3.对猎物的取食 捕食者在捕食猎物时常受捕食者年龄和猎物体型大小的影响。如盔唇瓢虫的一龄幼虫只能 取食一些刚固定的蚧壳虫若虫,但不能取食较大的蚧壳虫。当瓢虫和蚜虫体型大小相同时,蚜虫可 分泌出一种蜡来摆脱瓢虫的捕食,当瓢虫被蚜虫缠住时蚜虫就可逃之天天了 猎物表皮的组成成分,对捕食者的取食有一定的影响。如人工饲料的蚜虫表皮内含有一些化 学物质它能诱使食蚜性瓢虫和草蛉来取食 4.对食物的适合性 被食者的体内的组织成分决定了捕食者是否取食。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目前国外已商品化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植绥螨、花蝽、瓢虫、草蛉和瘿蚊等5类共计23种。国 内主要有瓢虫、草蛉和捕食螨。 瓢虫的繁殖和利用 、瓢虫的食性 瓢虫科全世界有5000种,我国报道的326种,其中植食性71种,菌食性11种,其他均 属捕食性的。它们多属于寡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和叶螨,有的还捕食鳞翅目昆 虫的卵和低龄幼虫。 瓢虫亚科:除食菌瓢虫,其余全以蚜虫为食 红瓢虫亚科:主要捕食吹绵蚧、绵蚧 盔唇瓢虫亚科:以盾蚧及蜡蚧为食 隐胫瓢虫亚科:主要捕食蚜虫及介壳虫 四节瓢虫亚科:捕食桑虱卵 小毛瓢虫亚科、小艳瓢虫亚科ε捕食蚜、蚧、叶螨等 我国研究利用较多有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二者是天敌引进成功的实例)、七星瓢虫、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多异瓢虫等 二、异色瓢虫的繁殖和利用 异色瓢虫起源于亚洲(主要中国),现已被成功引入北美和欧洲。分布广泛,成、幼虫均能大量 捕食多种蚧虫和蚜虫 形态:鞘翅基色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之分,斑纹变化极多。异色瓢虫是色型变化最多的瓢虫之一,单 是鞘翅上目前已知有一百多种变化。 生物学特性 年发生2~5代,因地区而异。黑龙江2代,辽宁3代,山东4代,河南、陕西5代。各代因发
■谷盗类、郭公虫、长足虻、阎甲类等捕食者都是在小蠹聚集外激素的吸引而聚集到受小蠢为害的 树木上取食。 2. 发现被食者 在伏击型或纯猎食型的捕食者中,视觉在捕食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如螳螂、半翅目中刺益蝽、仰游蝽、刺黄蝇、食虫虻、虎甲、龙虱和蜘蛛等,这些捕食昆虫在捕 食时视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许多捕食昆虫(如兵蚁)它们是瞎子,还有许多捕食者虽然它们的视觉很发达,但在捕食时似乎 不起什么作用。这类捕食昆虫大多数是靠触角捕食。 ■某些瓢虫幼虫用前足来发现被食者,而它们的成虫是用触角来发现被食者。 ■长蝽、猎蝽及一些瓢虫成虫在被食者距它们前足只有几毫米时才能看见。 ■随着年龄和体型不同,食蚜捕食者的幼虫在搜索食物时所活动的范围不同。即使是在一龄内,其 捕食运动速度及捕食效率也随日期的延长而变动。 3. 对猎物的取食 捕食者在捕食猎物时常受捕食者年龄和猎物体型大小的影响。如盔唇瓢虫的一龄幼虫只能 取食一些刚固定的蚧壳虫若虫,但不能取食较大的蚧壳虫。当瓢虫和蚜虫体型大小相同时,蚜虫可 分泌出一种蜡来摆脱瓢虫的捕食,当瓢虫被蚜虫缠住时蚜虫就可逃之天天了。 猎物表皮的组成成分,对捕食者的取食有一定的影响。如人工饲料的蚜虫表皮内含有一些化 学物质它能诱使食蚜性瓢虫和草蛉来取食。 4. 对食物的适合性 被食者的体内的组织成分决定了捕食者是否取食。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目前国外已商品化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植绥螨、花蝽、瓢虫、草蛉和癭蚊等 5 类共计 23 种。国 内主要有瓢虫、草蛉和捕食螨。 瓢虫的繁殖和利用 一、瓢虫的食性 瓢虫科全世界有 5000 种,我国报道的 326 种,其中植食性 71 种,菌食性 11 种,其他均 属捕食性的。它们多属于寡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和叶螨,有的还捕食鳞翅目昆 虫的卵和低龄幼虫。 瓢虫亚科:除食菌瓢虫,其余全以蚜虫为食 红瓢虫亚科:主要捕食吹绵蚧、绵蚧 盔唇瓢虫亚科:以盾蚧及蜡蚧为食 隐胫瓢虫亚科:主要捕食蚜虫及介壳虫 四节瓢虫亚科:捕食桑虱卵 小毛瓢虫亚科、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蚧、叶螨等 我国研究利用较多有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二者是天敌引进成功的实例)、七星瓢虫、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多异瓢虫等 二、异色瓢虫的繁殖和利用 异色瓢虫起源于亚洲(主要中国),现已被成功引入北美和欧洲。分布广泛,成、幼虫均能大量 捕食多种蚧虫和蚜虫。 形态:鞘翅基色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之分,斑纹变化极多。异色瓢虫是色型变化最多的瓢虫之一,单 是鞘翅上目前已知有一百多种变化 。 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 2~5 代,因地区而异。黑龙江 2 代,辽宁 3 代,山东 4 代,河南、陕西 5 代。各代因发
生时温度不同,所经历的天数不同。各龄幼虫及成虫平均日食桃蚜量为:一龄10~30头,2龄30~ 50头,3龄50~150头,4龄100~200头,成虫取食100~200头 ■越冬:以成虫群聚山上向阳背风的石洞和大石缝中越冬,平原地区常见在屋檐或窗檐下集体越冬 河南和陕西3月分越冬成虫开始活动,10月份开始越冬。 ■该瓢虫移动性很强,可在很大范围内搜索寄主,迅速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其速度与使用化学农药 相当 瓢虫的人工饲养 ■天然食料:温室内种萝卜、蚕豆苗繁殖蚜虫,作为瓢虫食料 ■人工饲料 成虫:以人工饲养的昆虫为代饲料 蜜蜂的雄蜂幼虫和蛹 螟蛾卵(粉螟卵) 幼虫:以猪肝或猪肾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半合成饲料 瓢虫的人工代饲料与用蚜虫饲养瓢虫效果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往往不能正常化蛹。 使用技术 般释放2龄或3龄幼虫或用带种虫的枝条在害虫发生区挂放 草蛉的繁殖和应用 草蛉又名草青蛉,幼虫通称蚜狮。属脉翅目,草蛉科。捕食性草蛉成虫和幼虫均以介壳虫、蚜虫、 粉虱、红蜘蛛等昆虫的卵为食,也捕食蛾类幼虫 常见的农林害虫天敌均属草蛉亚科、草蛉属的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多斑草蛉,牯蛉草蛉、 黄褐草蛉、晋草蛉:差草蛉属的亚非草蛉,线草蛉属白线草蛉,通草蛉属中华通草蛉。 草蛉的形态特征 草蛉为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虫态。 成虫:一般虫体和翅脉多为绿色,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呈线状。头斑的数量和位置常是分种的 特征。翅两对,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纹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脉纹有 各种名称也是分种的特征。 幼虫:多呈纺锤形。体色通常为黄褐色,灰褐或赤褐色,头部宽扁,头上有黑褐色斑纹。斑纹形状 依种类而异,是区别幼虫种类的依据。胸部3节,腹部10节,胸腹部各节生有大小不同的毛瘤。 卵:一般多呈绿色和草绿色。绝大部分卵的基部有一根富于弹性的丝柄,对卵粒具有保护作用。 ■草蛉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不同地区世代数不同,大草蛉在陕西1年3-4代,武汉一年4 5代,福建6代,广州一年7-8代。中华通草蛉在泰安1年4代,北京5-6代 越冬:广布型和偏北方型种类普遍存在越冬现象。而南方种类如亚非草蛉、八斑绢草蛉,几无越冬 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各个虫态个体活动。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和晋草蛉等以预蛹期在茧内越 冬;中华通草蛉和普通草蛉以成虫越冬,躲藏于背风向阳的草丛、枯叶堆、树皮缝等 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 孵化:草蛉卵的孵化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在25℃,4~-6天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卵的颜色由 绿色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灰色,在头孔处裂缝,头先出壳。刚孵化的幼虫在卵壳上静伏不动,在 卵壳上停留一段时间后顺着卵柄爬下去寻找食物 蜕皮:草蛉的表皮是非细 胞结构的物质,不能随虫 体的长大而增大。所以当 草蛉幼虫长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将旧表皮蜕去,另外形成新表皮。草蛉幼虫共蜕皮两次,有三个龄期,幼虫喜欢将自身脱
生时温度不同,所经历的天数不同。各龄幼虫及成虫平均日食桃蚜量为:一龄 10~ 30 头,2 龄 30~ 50 头,3 龄 50~150 头,4 龄 100~200 头,成虫取食 100~200 头 ■越冬:以成虫群聚山上向阳背风的石洞和大石缝中越冬,平原地区常见在屋檐或窗檐下集体越冬。 河南和陕西 3 月分越冬成虫开始活动,10 月份开始越冬。 ■该瓢虫移动性很强,可在很大范围内搜索寄主,迅速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其速度与使用化学农药 相当。 瓢虫的人工饲养 ■天然食料:温室内种萝卜、蚕豆苗繁殖蚜虫,作为瓢虫食料 ■人工饲料: 成虫:以人工饲养的昆虫为代饲料 蜜蜂的雄蜂幼虫和蛹 螟蛾卵(粉螟卵) 幼虫:以猪肝或猪肾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半合成饲料 瓢虫的人工代饲料与用蚜虫饲养瓢虫效果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往往不能正常化蛹。 使用技术 ■一般释放 2 龄或 3 龄幼虫或用带种虫的枝条在害虫发生区挂放 。 草蛉的繁殖和应用 草蛉又名草青蛉,幼虫通称蚜狮。属脉翅目,草蛉科。捕食性草蛉成虫和幼虫均以介壳虫、蚜虫、 粉虱、红蜘蛛等昆虫的卵为食,也捕食蛾类幼虫。 常见的农林害虫天敌均属草蛉亚科、草蛉属的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多斑草蛉,牯蛉草蛉、 黄褐草蛉、晋草蛉;差草蛉属的亚非草蛉,线草蛉属白线草蛉,通草蛉属中华通草蛉。 草蛉的形态特征 草蛉为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虫态。 成虫:一般虫体和翅脉多为绿色,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呈线状。头斑的数量和位置常是分种的 特征。翅两对,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纹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脉纹有 各种名称也是分种的特征。 幼虫:多呈纺锤形。体色通常为黄褐色,灰褐或赤褐色,头部宽扁,头上有黑褐色斑纹。斑纹形状 依种类而异,是区别幼虫种类的依据。胸部 3 节,腹部 10 节,胸腹部各节生有大小不同的毛瘤。 卵:一般多呈绿色和草绿色。绝大部分卵的基部有一根富于弹性的丝柄,对卵粒具有保护作用。 ■草蛉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不同地区世代数不同,大草蛉在陕西 1 年 3-4 代,武汉一年 4- 5 代,福建 6 代,广州一年 7-8 代。中华通草蛉在泰安 1 年 4 代,北京 5-6 代。 越冬: 广布型和偏北方型种类普遍存在越冬现象。而南方种类如亚非草蛉、八斑绢草蛉,几无越冬 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各个虫态个体活动。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和晋草蛉等以预蛹期在茧内越 冬;中华通草蛉和普通草蛉以成虫越冬,躲藏于背风向阳的草丛、枯叶堆、树皮缝等 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 孵化:草蛉卵的孵化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在 25℃,4~6 天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卵的颜色由 绿色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灰色,在头孔处裂缝,头先出壳。刚孵化的幼虫在卵壳上静伏不动,在 卵壳上停留一段时间后顺着卵柄爬下去寻找食物。 蜕皮:草蛉的表皮是非细 胞结构的物质,不能随虫 体的长大而增大。所以当 草蛉幼虫长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将旧表皮蜕去,另外形成新表皮。草蛉幼虫共蜕皮两次,有三个龄期,幼虫喜欢将自身脱
的皮驮在背上。发育历期和温度有关,不同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 结茧:草蛉幼虫成熟后会四处活动,寻找较为隐蔽的地方结茧,部分种类喜在土层下结茧。茧壁由 老熟幼虫肛门喷出的丝织成的。当老熟幼虫完成做茧后进入前蛹期,幼虫在茧内以“C”型弯曲,然 后身体逐渐变为乳黄色,脱去身上的毛,前蛹期一般需要1~3周,不同种类表现有差异,温度的影 响比较显著。 羽化:成虫在羽化时,用上颚在头孔处把茧割破后破茧而出,先是当地爬动,然后离开茧作长距离 爬动,寻找可以抓握的支持物,头开始上抬,进行最后一次蜕皮。然后开始展翅,展翅前,第三对 足先独立行动。这样以便于寻找一个地方倒悬休息,此时,翅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完全展开,羽化后 先行排粪然后再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刚羽化的成虫,性腺一般未发育成熟,需要补充营养才能进行交配产卵 求偶:草蛉成虫在交尾前有一个求偶过程,雄虫在这个过程中,不时用腹部振动发出信号,有 些雌虫也振动腹部。 交配:草蛉在交配时,常呈一直线,雌雄头部呈相反方向。雌雄虫均有多次交尾的习性,但多 数雌虫交配一次就可终生产受精卵。 产卵:多数草蛉不交配不产卵,但有些种类不经交配也能产卵,但所产的卵不孵化。正常情况下 多数草蛉的产卵期为4~7天。一旦开始产卵,一般每天都要产卵,延长光照能刺激其产卵。单雌平 均产卵量在700粒左右,有的可达2000多粒。除了受种类不同影响外,同种草蛉,受温度和营养条 件的影响较大。 取食习性 幼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幼虫的特殊口器,决定了它只能吮吸液体食物。当幼虫发现猎物后,一般采取突然攻击 的方式,而且完全可以在黑暗中捕食和进食 幼虫的取食范围很广,如蓟马、叶蝉、蚧壳虫、蚜虫、飞虱、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幼虫、叶螨以及其他小型昆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并不是所有的猎物都是它的最佳食物,每一种幼虫都有其特定的食物要求,其中蚜虫是绝大多数草 蛉幼虫的最佳食物,我国农林常见草蛉幼虫嗜食蚜虫 成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成虫有两类摄食方式,一类是肉食性,另一类以各种花粉、花蜜和昆虫分泌的蜜露为主要食物 来源。肉食性的种类有捕食自产卵的习性 成虫对饥饿的忍耐有限,如果不给食物与水,在3~5天内就很快死亡。在实验室条件下, 成虫也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草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我国的利用情况 对草蛉的利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在我国首先应用于棉田防治以棉铃虫为主的棉花害虫,并具相当规模。继而扩大应用范围, 用来防治果树、蔬菜、粮食以及温室害虫,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用于生物防治的草蛉种类主要有日本通草蛉(中华草蛉)、大草蛉、普通草蛉和叶色草蛉等 我国草蛉资源丰富,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前景是广阔的,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国外的利用情况 把草蛉作为害虫天敌加以研究和利用,在国外也普遍受到重视。美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利用 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取得很好的效果。除美国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都进 行了不少的研究。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甚至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 草蛉的饲养
的皮驮在背上。发育历期和温度有关,不同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 结茧:草蛉幼虫成熟后会四处活动,寻找较为隐蔽的地方结茧,部分种类喜在土层下结茧。茧壁由 老熟幼虫肛门喷出的丝织成的。当老熟幼虫完成做茧后进入前蛹期,幼虫在茧内以“C”型弯曲,然 后身体逐渐变为乳黄色,脱去身上的毛,前蛹期一般需要 1~3 周,不同种类表现有差异,温度的影 响比较显著。 羽化:成虫在羽化时,用上颚在头孔处把茧割破后破茧而出,先是当地爬动,然后离开茧作长距离 爬动,寻找可以抓握的支持物,头开始上抬,进行最后一次蜕皮。然后开始展翅,展翅前,第三对 足先独立行动。这样以便于寻找一个地方倒悬休息,此时,翅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完全展开,羽化后 先行排粪然后再寻找食物 。 繁殖习性 刚羽化的成虫,性腺一般未发育成熟,需要补充营养才能进行交配产卵。 求偶:草蛉成虫在交尾前有一个求偶过程,雄虫在这个过程中,不时用腹部振动发出信号,有 些雌虫也振动腹部。 交配:草蛉在交配时,常呈一直线,雌雄头部呈相反方向。雌雄虫均有多次交尾的习性,但多 数雌虫交配一次就可终生产受精卵。 产卵:多数草蛉不交配不产卵,但有些种类不经交配也能产卵,但所产的卵不孵化。正常情况下, 多数草蛉的产卵期为 4~7 天。一旦开始产卵,一般每天都要产卵,延长光照能刺激其产卵。单雌平 均产卵量在 700 粒左右,有的可达 2000 多粒。除了受种类不同影响外,同种草蛉,受温度和营养条 件的影响较大。 取食习性 幼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幼虫的特殊口器,决定了它只能吮吸液体食物。当幼虫发现猎物后,一般采取突然攻击 的方式,而且完全可以在黑暗中捕食和进食。 幼虫的取食范围很广,如蓟马、叶蝉、蚧壳虫、蚜虫、飞虱、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幼虫、叶螨以及其他小型昆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并不是所有的猎物都是它的最佳食物,每一种幼虫都有其特定的食物要求,其中蚜虫是绝大多数草 蛉幼虫的最佳食物,我国农林常见草蛉幼虫嗜食蚜虫。 成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成虫有两类摄食方式,一类是肉食性,另一类以各种花粉、花蜜和昆虫分泌的蜜露为主要食物 来源。肉食性的种类有捕食自产卵的习性。 成虫对饥饿的忍耐有限,如果不给食物与水,在 3~5 天内就很快死亡。在实验室条件下, 成虫也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草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我国的利用情况 对草蛉的利用在我国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在我国首先应用于棉田防治以棉铃虫为主的棉花害虫,并具相当规模。继而扩大应用范围, 用来防治果树、蔬菜、粮食以及温室害虫,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用于生物防治的草蛉种类主要有日本通草蛉(中华草蛉)、大草蛉、普通草蛉和叶色草蛉等。 我国草蛉资源丰富,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前景是广阔的,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国外的利用情况 把草蛉作为害虫天敌加以研究和利用,在国外也普遍受到重视。美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利用 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取得很好的效果。除美国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都进 行了不少的研究。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甚至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 草蛉的饲养
◆天然饲料 蚜虫 雄蜂儿(幼虫和卵) 米蛾卵 ◆人工半合成饲料 啤酒酵母干粉、酵母片、发面、酱渣、猪肝粉 ◆饲养容器 ◆国外蜂巢是单头隔离饲养 ◆国内群体饲养 饲养瓶一般采用广口玻璃罐头瓶,瓶内放置1/3~1/2体积的隔离物(杂草) 饲养盒 ◆饲养管理——将接近孵化的灰色蛉卵散放到饲养容器 1、饲料充足、投食及时2、放置1/3~1)体积的隔离物3、群体饲养幼虫的龄期要整齐4、加湿气器, 但养蛉环境不宜湿度过大5、以蚜虫喂食时,要注意从采回的蚜虫中清除夹杂带进的瓢虫、蚜狮、 食蚜蝇等天敌,防止混入养蛉容器 草蛉的释放方法 大田释放草蛉,一般投放蛉卵、成虫和幼虫(人工助迁)三种虫态,以前两种虫态为主 投放蛉卵:投放即将孵化的灰色蛉卵 挂卵法:把灰色蛉卵卵箔剪成条状(每条有卵10~20粒),布点绕在植株上。 撒放法:将灰色蛉卵从卵箔上轻轻刮下,混合在盛有无味锯末的容器内,人工均匀撒放在植株的嫩 头心叶上。 喷施法:将灰色蛉卵粒放入1%琼脂液中,用农用喷雾器(取掉旋水片)喷在植株上。此法适用于防 治果树叶螨、温室粉虱和森林害虫 为保护蛉卵免遭蚂蚁搬食,在投放草蛉卵的田间施放杀蚁毒饵 释放草蛉初孵幼虫 将蛉卵均匀混合于麦麸或无味锯末(1万粒蛉卵混入约2kg)并适量拌入米蛾卵或蚜虫,以备初 孵出草蛉取食,置于25~27℃条件待其孵化,及时以人工将其均匀分撒在植株心叶或嫩头上。此法 适用于防治棉铃虫 我国利用草蛉防治农林害虫的概况 、防治棉花害虫 2、防治棉铃虫、棉蚜 3、防治果树害虫 4、苹果叶螨、桔全爪螨 5、防治蔬菜害虫 6、温室白粉虱、蔬菜蚜虫
◆天然饲料 蚜虫 雄蜂儿(幼虫和卵) 米蛾卵 ◆人工半合成饲料 啤酒酵母干粉、酵母片、发面、酱渣、猪肝粉 ◆饲养容器 ◆国外 蜂巢是单头隔离饲养 ◆国内 群体饲养 饲养瓶 一般采用广口玻璃罐头瓶,瓶内放置 1/3~1/2 体积的隔离物(杂草) 饲养盒 ◆饲养管理——将接近孵化的灰色蛉卵散放到饲养容器 1、饲料充足、投食及时 2、放置 1/3~1/2 体积的隔离物 3、群体饲养幼虫的龄期要整齐 4、加湿气器, 但养蛉环境不宜湿度过大 5、以蚜虫喂食时,要注意从采回的蚜虫中清除夹杂带进的瓢虫、蚜狮、 食蚜蝇等天敌,防止混入养蛉容器 草蛉的释放方法 大田释放草蛉,一般投放蛉卵、成虫和幼虫(人工助迁)三种虫态,以前两种虫态为主。 投放蛉卵:投放即将孵化的灰色蛉卵。 挂卵法:把灰色蛉卵卵箔剪成条状(每条有卵 10~20 粒),布点绕在植株上。 撒放法:将灰色蛉卵从卵箔上轻轻刮下,混合在盛有无味锯末的容器内,人工均匀撒放在植株的嫩 头心叶上。 喷施法:将灰色蛉卵粒放入 1%琼脂液中,用农用喷雾器(取掉旋水片)喷在植株上。此法适用于防 治果树叶螨、温室粉虱和森林害虫。 为保护蛉卵免遭蚂蚁搬食,在投放草蛉卵的田间施放杀蚁毒饵。 释放草蛉初孵幼虫 将蛉卵均匀混合于麦麸或无味锯末(1 万粒蛉卵混入约 2kg)并适量拌入米蛾卵或蚜虫,以备初 孵出草蛉取食,置于 25~27℃条件待其孵化,及时以人工将其均匀分撒在植株心叶或嫩头上。此法 适用于防治棉铃虫。 我国利用草蛉防治农林害虫的概况 1、防治棉花害虫 2、防治棉铃虫、棉蚜 3、防治果树害虫 4、苹果叶螨、桔全爪螨 5、防治蔬菜害虫 6、温室白粉虱、蔬菜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