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 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 容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an ta JIao zhui wei zha hua zhuo 坍塌嚼菜根点缀枯萎栅栏喧哗拙重群山万壑 ling xi ju jue chuo chuo 诗意盎然飘零晨曦(咀嚼辍学啜泣相形见绌 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问题: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一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 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一结尾一段,齐读 4、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三)议一议,题目含义 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 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 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 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
17、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 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 容。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zhuó hè 坍 塌 嚼 菜根 点 缀 枯萎 栅栏 喧 哗 拙 重 群山万壑 àng líng xī jǚ jué chuò chuò chù 诗意盎然 飘 零 晨曦 ( 咀 嚼 辍 学 啜 泣 相形见绌 ) 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 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齐读。 4、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三)议一议,题目含义 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 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 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 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
1、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 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2、提问,评析。出示参考答案: ①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 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 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 ②这个字是“根”。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 3、学生读课文第①D段 ①多媒体出示:郑思肖简介及其所画的连根带叶飘于空中的兰花 ②文章至此点题,多媒体出示:“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 即自行枯萎了。 教师补充有关兰花的资料:(多媒体展示) 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 孔子 为草当作兰,幽兰香飘远。 李白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张学良 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陈毅 花词汇:兰友一一良友 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 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一—喻才貌出众、资质纯美之人。 ③大屏幕出示: 请思考: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提问,回答 屏幕出示答案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 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四)品一品,语言意蕴 1、师讲述:到现在,我们已进入文章的核心,经过刚才的合作探究,触摸到了文章的脉搏 但我们还不能完全清晰的窥见文章精神的全貌。下面,请同学们把句子作为研究对象,看看 有哪些句子你还不甚明白?划出来,同桌讨论 2、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多媒体出示)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 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 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 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 可亡 (讲课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③句。 教师引导体会: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同学们在学校住宿生活中, 离开亲人会怎样想、怎样做,如何表现对家的思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家乡的山
1、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 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2、提问,评析。出示参考答案: ①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 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 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 ②这个字是“根”。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 3、学生读课文第⑾段, ①多媒体出示:郑思肖简介及其所画的连根带叶飘于空中的兰花。 ②文章至此点题,多媒体出示:“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 即自行枯萎了。” 教师补充有关兰花的资料:(多媒体展示) 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 —— 孔 子 为草当作兰,幽兰香飘远。 —— 李 白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 张学良 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陈毅 兰花词汇:兰友——良友 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 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资质纯美之人。 ③大屏幕出示: 请思考: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提问,回答。 屏幕出示答案: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 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四)品一品,语言意蕴 1、师讲述:到现在,我们已进入文章的核心,经过刚才的合作探究,触摸到了文章的脉搏; 但我们还不能完全清晰的窥见文章精神的全貌。下面,请同学们把句子作为研究对象,看看 有哪些句子你还不甚明白?划出来, 同桌讨论。 2、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多媒体出示)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 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 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 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 可亡”。 (讲课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③句。 教师引导体会: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同学们在学校住宿生活中, 离开亲人会怎样想、怎样做,如何表现对家的思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家乡的山
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 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再引用贺知 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我们就进一步感受那份缠绵的思乡情。从而使学生明白将对家乡的思念寄情 在山水草木,传承于诗歌传说,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中的意蕴。 (五)练一练,拓展提高 1、仿造比喻句 例句:①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②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教师指导:仿句要变抽象为具体,用客观事物为喻体,化无形为有形,课文的例句侧重于漂 泊,以个人的经历为意象的基础。对人生充满美好向往的少年,该怎样描绘自己的人生之路, 抒发自己的感知体验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同时注意用词的得当,如“漂流”“飘零”分别 与“萍”“絮”的搭配。 教师:人生如茶,留清香在人间 学生:人生如, 2、欣赏歌曲《乡愁四韵》(余光中词、罗大佑曲并演唱),阅读短文,解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 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 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 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了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 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 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 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了 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 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往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 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 你都考虑过吧?”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 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 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烈,有的人比较淡。我 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我祖 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 涉过大陆许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竞在何 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 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
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 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再引用贺知 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我们就进一步感受那份缠绵的思乡情。从而使学生明白将对家乡的思念寄情 在山水草木,传承于诗歌传说,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中的意蕴。 (五)练一练,拓展提高 1、 仿造比喻句。 例句:①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 ② 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教师指导:仿句要变抽象为具体,用客观事物为喻体,化无形为有形,课文的例句侧重于漂 泊,以个人的经历为意象的基础。对人生充满美好向往的少年,该怎样描绘自己的人生之路, 抒发自己的感知体验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同时注意用词的得当,如“漂流”“飘零”分别 与“萍”“絮”的搭配。 教师:人生如茶,留清香在人间。 学生:人生如 , 。 2、欣赏歌曲《乡愁四韵》(余光中词、罗大佑曲并演唱),阅读短文,解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 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 年!39 年有多少月?多少天? 39 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 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了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 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 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 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了 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 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往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 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 39 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 你都考虑过吧?”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 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 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烈,有的人比较淡。我, 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我祖 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 涉过大陆许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 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 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 40 天!” 将近 40 年的乡愁,却要用 40 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
湖南的亲人多已离家,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 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 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 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 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1988年11月) 2、生快速默读文章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乡愁 (2)文中反复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表明什么?(不超过10个字) 与祖国分离得时间久远。 (3)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课文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内) 北京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是故都京华。 (4)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D)(3分)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 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 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 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5)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声而又最 确切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D。(只填序号 (六)、讲述并小结:从文中琼瑶夫妇来大陆探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身在台湾的炎黄 子孙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追求两岸统一的愿望。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情系中华”,有 “根重于一切”的归根之心。面对着海外赤子的炽热情怀,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未 来文明的创造者,更有责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使海峡两岸人民不再隔海相望,使海外赤 子不再有失根之痛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观花草 诉深情 借景抒情 道经历 引典故
湖南的亲人多已离家,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 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 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 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 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1988 年 11 月) 2、生快速默读文章。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乡愁 。 (2)文中反复强调“39 年”“将近 40 年”是为了表明什么?(不超过 10 个字) 与祖国分离得时间久远。 (3)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课文所述,概述其原因(20 字以内)。 北京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是故都京华。 (4)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D )(3 分)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 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 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 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5)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声而又最 确切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D 。 (只填序号) (六)、讲述并小结:从文中琼瑶夫妇来大陆探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身在台湾的炎黄 子孙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追求两岸统一的愿望。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情系中华”,有 “根重于一切”的归根之心。面对着海外赤子的炽热情怀,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未 来文明的创造者,更有责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使海峡两岸人民不再隔海相望,使海外赤 子不再有失根之痛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观花草 诉深情 借景抒情 道经历 引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