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 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己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 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 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 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 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 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 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 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 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 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 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髙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 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 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 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 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 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 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 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 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 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 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 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 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 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 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 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 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 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 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 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 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
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 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 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 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 也 相: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 之 责: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 倍 视: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 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 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 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 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 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 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 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 南渡画面?(6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 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 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 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 也 相: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 之 责: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 倍 视: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3 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 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 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 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 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 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 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 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 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 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 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 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 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 南渡画面?(6 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 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一一这个老头儿一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一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 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 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 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 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髙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岀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 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 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 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 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 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 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 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 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 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 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 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髙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 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 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 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 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 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 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 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 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 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 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 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 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 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 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 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 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 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 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 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 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 李响 20 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 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 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 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 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 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 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 生了 5 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 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 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 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 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 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 见了。” 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 1929 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 5 个女生,3 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 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 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 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 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 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 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 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 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 无兴趣。1949 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 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 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 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 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
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 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 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 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 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 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 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 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 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 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 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 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 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 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 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4月 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 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节选自2012年《文 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 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 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 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 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 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分)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 以看出?(6分)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 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 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 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 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 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 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 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 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 林巧稚写了 100 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 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 30 年,现在 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 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 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 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 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 80 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 年春,林巧稚病情恶 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 钳……” 4 月 22 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 3 万 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节选自 2012 年《文 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 20 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 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 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 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 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 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 分)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 以看出? (6 分)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 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 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56公斤级举重 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 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 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③“大难不死,必有 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⑤虽屡遭兵 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②①④⑤⑥③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⑤④②①⑥ 16、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诚对待他人, 在 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一一他不苟且, 他不霸道, ;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 因为不掠 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17、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不超过15个字。(6 分)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从中国近7年来的人口年龄结 构来看,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髙,平均每年劳动力的可提 供总量约有1000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前后放慢甚至停止增长, 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例和消费性人口比例的加速提高,劳动 力的负担不断加重,成本也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作为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虽然 但也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 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 1500 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 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 1.50 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 56 公斤级举重 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 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 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 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 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 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⑤虽屡遭兵 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 ②①④⑤⑥③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③②④①⑤⑥ D ③⑤④②①⑥ 16、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诚对待他人,________。在一 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他不苟且,_______; ________——他不霸道,_______;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______,因为不掠 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17、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从中国近 7 年来的人口年龄结 构来看,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平均每年劳动力的可提 供总量约有1000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前后放慢甚至停止增长, 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例和消费性人口比例的加速提高,劳动 力的负担不断加重,成本也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作为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虽然_________,但也__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 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 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 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以上材料启发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追求成功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后许多外国学者采取折中的说法。 2.A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 非“到目前为止还得不到解决” 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没有证明,且与事 实不符。 4.D视:比照,与……比。 5.C(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 6.A.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 7.(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各1分) (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 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以”“仇”“报”“特”,句子大意各1分)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 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 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 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 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 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 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 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 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 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 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 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 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 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髙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 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 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 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 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 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 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 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 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 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以上材料启发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追求成功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 “坚持认为”错误。1930 年后许多外国学者采取折中的说法。 2.A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 非“到目前为止还得不到解决”。 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没有证明,且与事 实不符。 4.D 视:比照,与……比。 5. C(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 6.A.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 7.(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各 1 分) (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 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以”“仇”“报”“特”,句子大意各 1 分)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 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 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 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 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 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 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 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 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 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 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 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 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 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 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 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 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 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 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 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
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 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 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 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 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 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 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 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 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 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 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 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8、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 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 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9、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 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 巨痛。(3分)(共5分) 10.(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11.(1)(5分)B,2分;C,3分(A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D项 依据不足。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2)(6分)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 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 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 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6分)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 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4)(8分)(观点2分,简要分析6分) 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 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一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一一想玩铁圈一一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一—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 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12.(1)(5分)B,3分;D,2分;A,1分(B“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 虔诚信仰”误解原文,牵强附会;D“有意的交往”错误;A“合理”,具体指 合乎当时协和医院的要求)
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 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 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 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 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 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 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 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 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 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 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 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8、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 思对即可,每点 1 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 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共 6 分) 9、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 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 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 巨痛。(3 分)(共 5 分) 10.(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 11.(1)(5 分)B ,2 分;C,3 分(A 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D 项 依据不足。E 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2)(6 分)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 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 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 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6 分)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 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4)(8 分)(观点 2 分,简要分析 6 分) 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 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 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12.(1)(5 分)B,3 分;D,2 分;A,1 分(B“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 虔诚信仰”误解原文,牵强附会; D“有意的交往”错误;A“合理”,具体指 合乎当时协和医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