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读图,完成 第1~2题。 /0 乙 447 甲 1670 0 50010001500 2000速度/kmh- 1.这四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甲、乙、丁、丙 D.乙、丁、甲、丙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所在纬度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于其他三地 B.乙地和甲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 C.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长度的一半 D.甲、乙两地由于自转线速度不同,使它们自转一周所需时间长短也不同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从线速度大小可知,四点纬度由高到低为丙、丁、乙、甲。第2题 丁地自转线速度约是甲地的一半,故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 长度的一半。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据此完 成第3~4题。 3.北京时间7月15日23:00决赛开始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3°S,45°W) B.(18°S,38°E) C.(3°N,38°E) D.(18°N,45°W) 4.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逐渐变长 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C.巴西高原草木葱绿 D.亚平宁半岛炎热干燥 答案:3.D4D 解析:第3题,7月1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由北京时间23:00可推算出地方 时为12时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45°W。第4题,6月14日至北半球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 南移动,故北京昼长先逐渐变长,后变短:6月14日至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减慢,7
综合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读图,完成 第 1~2 题。 1.这四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甲、乙、丁、丙 D.乙、丁、甲、丙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所在纬度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于其他三地 B.乙地和甲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 C.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长度的一半 D.甲、乙两地由于自转线速度不同,使它们自转一周所需时间长短也不同 答案:1.B 2.C 解析:第 1 题,从线速度大小可知,四点纬度由高到低为丙、丁、乙、甲。第 2 题, 丁地自转线速度约是甲地的一半,故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 长度的一半。 第 21 届世界杯足球赛于 2018 年 6 月 14 日至 7 月 15 日在俄罗斯举行。据此完 成第 3~4 题。 3.北京时间 7 月 15 日 23:00 决赛开始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A.(3°S,45°W) B.(18°S,38°E) C.(3°N,38°E) D.(18°N,45°W) 4.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逐渐变长 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C.巴西高原草木葱绿 D.亚平宁半岛炎热干燥 答案:3.D 4.D 解析:第 3 题,7 月 15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由北京时间 23:00 可推算出地方 时为 12 时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 45°W。第 4 题,6 月 14 日至北半球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 南移动,故北京昼长先逐渐变长,后变短;6 月 14 日至 7 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减慢,7
月初至7月15日,地球公转速度加快: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正值千季,草木枯黄: 亚平宁半岛为地中海气候,比赛期间正值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千燥。 右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据此完成 第5-6题。 5.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海陆变迁 6.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答案:5.A6.C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的是水的冻融作用引起岩石破碎,因此引起图示岩石变化 的主要作用是外力作用。第6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 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 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 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 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 位m)。据此完成第7~8题。 地点 仑 丙 数据 300/50 500/400 300/50 7.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8.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石油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答案:7.B8B 解析:第7题,根据海拔可知,该地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 岩层埋藏深度,可以算出该岩层的海拔甲地是250米,乙地是100米,丙地是250 米,即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第8题,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
月初至 7 月 15 日,地球公转速度加快;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亚平宁半岛为地中海气候,比赛期间正值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右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据此完成 第 5~6 题。 5.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海陆变迁 6.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答案:5.A 6.C 解析:第 5 题,图中反映的是水的冻融作用引起岩石破碎,因此引起图示岩石变化 的主要作用是外力作用。第 6 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 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 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 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 500 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 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 位:m)。据此完成第 7~8 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 300/50 500/400 300/50 7.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8.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石油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答案:7.B 8.B 解析:第 7 题,根据海拔可知,该地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 岩层埋藏深度,可以算出该岩层的海拔甲地是 250 米,乙地是 100 米,丙地是 250 米,即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第 8 题,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
坚硬,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背斜天 然拱形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 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D 个甲乙 G高压中心D低压中心一高原隆起前等压线一高原隆起后等压线 9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A.冬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地风速变大 C.夏季,M地由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地风速变小 10.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地区气压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北移 B.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南移 C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 D高压中心南移、低压中心北移 答案:9.A10.C 解析:第9题,图甲中高压控制陆地,此时为冬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盛行西北 风:N地风速变小。图乙中低压控制陆地,此时为夏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偏 东风,N地等压线变得更密集,风速变大。第10题,由图可知,实线表示青藏高原隆 起前的等压线,隆起后的等压线是虚线,因此图甲中高压中心北移,图乙中低压中 心南移。 读表,完成第11~12题。 气温日 气温年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地区 较差 较差 出现月份 出现月份 大 大 7月 1月 公 小 8月 2月 11.关于甲、乙两地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在北半球 B.甲、乙均在南半球 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12.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坚硬,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背斜天 然拱形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 1 月和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 意图。读图,完成第 9~10 题。 9.青藏高原隆起前后 M 地风向和 N 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 A.冬季,M 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 地风速变大 C.夏季,M 地由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 地风速变小 10.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地区气压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北移 B.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南移 C.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 D.高压中心南移、低压中心北移 答案:9.A 10.C 解析:第 9 题,图甲中高压控制陆地,此时为冬季,M 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盛行西北 风;N 地风速变小。图乙中低压控制陆地,此时为夏季,M 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偏 东风,N 地等压线变得更密集,风速变大。第 10 题,由图可知,实线表示青藏高原隆 起前的等压线,隆起后的等压线是虚线,因此图甲中高压中心北移,图乙中低压中 心南移。 读表,完成第 11~12 题。 地区 气温日 较差 气温年 较差 最高气温 出现月份 最低气温 出现月份 甲 大 大 7 月 1 月 乙 小 小 8 月 2 月 11.关于甲、乙两地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在北半球 B.甲、乙均在南半球 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12.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答案:11.A12.D 解析:第11题,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陆地 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而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两地都在北半 球。第12题,从甲、乙两地日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 时间即可得出甲大陆性明显,乙海洋性明显。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千旱半千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 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 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261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 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据此完成第13~14题。 补给排泄量 (×103m/d) ·一总补给量 20 一总排泄量 10 0g1011121234678月份 13.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 A.降水 B.地下水 C.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 14.苏木吉林湖( ) 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 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 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答案:13.B14D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千旱半千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 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曲线分 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积雪融水为主:湖 泊周围沙山海拔1000多米,不会存在永久性冰川。综合分析,该湖泊的主要补给 水源是周围的地下水。第14题,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 是蒸发;夏季气温高,总补给量小于蒸发量,降水量自然小于蒸发量;从补给量变化 判断,夏季补给量较大,冬季补给量较小,而地下水补给较稳定,所以夏季降水量多 于冬季。因全年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基本平衡,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答案:11.A 12.D 解析:第 11 题,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 7 月,海洋出现在 8 月,最低气温陆地 出现在 1 月,海洋出现在 2 月,而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两地都在北半 球。第 12 题,从甲、乙两地日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 时间即可得出甲大陆性明显,乙海洋性明显。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 40~80 mm,蒸发量 3 000 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 70 多个,形成了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 1 080~1 590 m)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 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 163.6 mm,全年蒸发量 1 261 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 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据此完成第 13~14 题。 13.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 ) A.降水 B.地下水 C.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 14.苏木吉林湖( ) 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 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 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答案:13.B 14.D 解析:第 13 题,由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 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曲线分 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积雪融水为主;湖 泊周围沙山海拔 1 000 多米,不会存在永久性冰川。综合分析,该湖泊的主要补给 水源是周围的地下水。第 14 题,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 是蒸发;夏季气温高,总补给量小于蒸发量,降水量自然小于蒸发量;从补给量变化 判断,夏季补给量较大,冬季补给量较小,而地下水补给较稳定,所以夏季降水量多 于冬季。因全年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基本平衡,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5~16 题
66°34¥ 3 ② .23°26 15.下图中,表示①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21C 23C 21C 210 19C B 16.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洋流①挟带的冰山常危及航行安全 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 C.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 D洋流④对欧洲西部气候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15.C16.C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①②位于回归线上,属于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 洋环流圈部分,呈顺时针运动,③④位于极圈上,属于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圈部分,呈逆时针运动。①处应为北半球寒流经过区。第16题,洋流 ①纬度低,不会挟带冰山:洋流②缩短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世界性大 渔场(北海道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洋流④位于太平洋,与欧洲西部 气候的形成无关。 读针阔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分布表,完成第17~18题。 地点 经纬度 海拔 1 22°N,116°E) 500-2000m 42°N,118°E) 600-1000m ③ 41°N,90°E) 2200-2600m 17.①②两地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18.②③两地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答案:17.A18.D 解析:第17题,①②两地比较,最明显的是纬度的差异,纬度的不同导致热量的不 同,从而影响针阔混交林分布海拔差异。第18题,②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③地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千旱半千旱区,二者所处的纬度相当,热量的差别小,二者的主 要差别在于降水量的不同。 读下图,完成第19~20题
15.下图中,表示①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 16.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①挟带的冰山常危及航行安全 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 C.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 D.洋流④对欧洲西部气候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15.C 16.C 解析:第 15 题,读图可知,①②位于回归线上,属于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 洋环流圈部分,呈顺时针运动,③④位于极圈上,属于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圈部分,呈逆时针运动。①处应为北半球寒流经过区。第 16 题,洋流 ①纬度低,不会挟带冰山;洋流②缩短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世界性大 渔场(北海道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洋流④位于太平洋,与欧洲西部 气候的形成无关。 读针阔混交林在 3 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分布表,完成第 17~18 题。 地点 经纬度 海拔 ① (22°N,116°E) 1 500~2 000 m ② (42°N,118°E) 600~1 000 m ③ (41°N,90°E) 2 200~2 600 m 17.①②两地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18.②③两地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答案:17.A 18.D 解析:第 17 题,①②两地比较,最明显的是纬度的差异,纬度的不同导致热量的不 同,从而影响针阔混交林分布海拔差异。第 18 题,②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③地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二者所处的纬度相当,热量的差别小,二者的主 要差别在于降水量的不同。 读下图,完成第 19~20 题
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增多 滥 沙尘暴盛行 气候恶化 森林 生态环境失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物种灭绝 19.图中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差异性 B制约性 C.整体性 D.平衡性 20.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A.气候 B.大气 C.水文 D.生物 答案:19.C20.D 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滥伐森林导致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各要素发生了 改变,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 20题,图中生态环境失调是由于滥伐森林,森林属于生物要素。 二、综合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西北 东南 39°50 钙质胶结层 沙山1 、蒸汽 钙华 1沙地 Q)湖泊 口沙山 102°25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沙 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200~300米)集中分布(如图所示)。研究 发现,湖泊水由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 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 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一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 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堆积:水及水汽 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19.图中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差异性 B.制约性 C.整体性 D.平衡性 20.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大气 C.水文 D.生物 答案:19.C 20.D 解析:第 19 题,据图可知,滥伐森林导致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各要素发生了 改变,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 20 题,图中生态环境失调是由于滥伐森林,森林属于生物要素。 二、综合题(共 60 分) 21.(16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 40~80 毫米,蒸发量超过 3 000 毫米。沙 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 200~300 米)集中分布(如图所示)。研究 发现,湖泊水由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 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 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 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堆积;水及水汽 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第()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且沙山的缓坡是迎风坡,故 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沙山成因应从沙源、搬运介质、堆积条件等 方面分析。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堆积,颗 粒小的后堆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 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22.(16分)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完成下列各题。 1020 010 1025 10 035 (1)指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甲地的气流运动特征。 (2)判断A线附近的锋面类型,说明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3)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用大气保温 作用原理说明原因。 答案:(1)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甲地气流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 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冷锋。大风、降温、雨雪。 (3)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 甘肃受高气压(或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白天气温高,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解析:第(1)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原则可知,甲地天气系统为局 部低压中心;乙地天气系统气压值中高周低,为高压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气流运动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部分。第(2)题,A线附近的锋面位于气旋偏西部,为 冷锋:从阴(雨)晴、冷暖、气压和风等方面描述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第(3)题, 甘肃、上海分别受高、低压天气系统控制,结合垂直气流差异和太阳辐射影响因 素等知识进行对比说明。 23.(14分)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山的缓坡是迎风坡,故 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沙山成因应从沙源、搬运介质、堆积条件等 方面分析。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堆积,颗 粒小的后堆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 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22.(16 分)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甲地的气流运动特征。 (2)判断 A 线附近的锋面类型,说明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3)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用大气保温 作用原理说明原因。 答案:(1)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甲地气流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 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冷锋。大风、降温、雨雪。 (3)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 甘肃受高气压(或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白天气温高,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解析:第(1)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原则可知,甲地天气系统为局 部低压中心;乙地天气系统气压值中高周低,为高压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气流运动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部分。第(2)题,A 线附近的锋面位于气旋偏西部,为 冷锋;从阴(雨)晴、冷暖、气压和风等方面描述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第(3)题, 甘肃、上海分别受高、低压天气系统控制,结合垂直气流差异和太阳辐射影响因 素等知识进行对比说明。 23.(14 分)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辐射热量心m2d)中 1600 d 1200 800 400 09 20°40°60° 80°纬度 (1)图中b曲线为 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是 产生的原因 是 (2)a曲线为 ,其纬度分布规律是 在副热 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 (3)c点表示的意义 d 区域表示 ,e区域表示 ,一年中世界海洋的 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 是 答案(1)热量收入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 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热量支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蒸发 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热量盈余热量亏损大气运动和洋流 解析:第(1)2)题,通过对两条统计曲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b曲线是热量 收入,a曲线是热量支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a、b曲线随纬度的分布规 律可知热量收入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 递减。热量支出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副热带热量支出 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第(3)题,C点是两条曲 线的交,点,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 支出,因此d区域热量盈余;同理e区域热量亏损。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 本上是平衡的,低纬度热量盈余的海区的水温并没有逐年升高,高纬度热量亏损的 海区的水温也并没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运动和洋流使高低纬度之间的 热量进行了交换。 24.(14分)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①地所在经线附近某山峰垂直 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 b 曲线为 ,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是 ,产生的原因 是 。 (2)a 曲线为 ,其纬度分布规律是 ,在副热 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 。 (3)c 点表示的意义 ,d 区域表示 ,e 区域表示 。一年中世界海洋的 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 是 。 答案:(1)热量收入 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 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蒸发 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盈余 热量亏损 大气运动和洋流 解析:第(1)(2)题,通过对两条统计曲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 b 曲线是热量 收入,a 曲线是热量支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 a、b 曲线随纬度的分布规 律可知热量收入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 递减。热量支出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副热带热量支出 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第(3)题,c 点是两条曲 线的交点,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d 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 支出,因此 d 区域热量盈余;同理 e 区域热量亏损。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 本上是平衡的,低纬度热量盈余的海区的水温并没有逐年升高,高纬度热量亏损的 海区的水温也并没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运动和洋流使高低纬度之间的 热量进行了交换。 24.(14 分)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①地所在经线附近某山峰垂直 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0 30 120° 150 灌丛、草甸带3952m 3500m 西 C 3000m 东 1800m A 500m 热带雨林带 乙 (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 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 (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⑤地所属的自然 带是 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 带的更替主要受 因素影响。 (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 是 答案(1)热带荒漠带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 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 降水少。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热量水分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 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判断自然带即可。图 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 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
甲 乙 (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 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 (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⑤地所属的自然 带是 ,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 带的更替主要受 因素影响。 (3)图乙中 A、B、C 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 是 、 、 。 答案:(1)热带荒漠带 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 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 降水少。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水分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 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判断自然带即可。图 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 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 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 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A、B、C 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