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实验四 柞蚕寄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 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 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 (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 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 带来一定的损失。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因此 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柞蚕饰腹寄蝇 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 观察: 成虫:雄虫体长 10~13mm,体色黑。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 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 些;胸背具有五条 狭窄的黑色纵带 (如图 4-1),后足 胫节背前方的梳 状鬃毛长短一致, 排列紧密;腹部呈 三角锥形,腹背稍 偏平,背面黑色, 第2~4背片两侧及 腹面具棕黄色花 斑,腹部覆盖灰或 5 条黑色纵带 ♂ ♀ 图 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实验四 柞蚕寄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 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 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 (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 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 带来一定的损失。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因此 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柞蚕饰腹寄蝇 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 观察: 成虫:雄虫体长 10~13mm,体色黑。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 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 些;胸背具有五条 狭窄的黑色纵带 (如图 4-1),后足 胫节背前方的梳 状鬃毛长短一致, 排列紧密;腹部呈 三角锥形,腹背稍 偏平,背面黑色, 第2~4背片两侧及 腹面具棕黄色花 斑,腹部覆盖灰或 5 条黑色纵带 ♂ ♀ 图 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黄色粉被,第 2、3 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 4、5 背片上较浓厚,在第 4 背片 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 3 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 5 背片上具数根 细长的鬃。雌虫体长 9~12mm,灰黑色。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 第 3~5 节背片沿后缘 1/3 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腹部两侧的棕黄 斑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 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长 270~333µm,宽 166~208µm, 厚 145~187µm。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 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老熟幼虫体长 4~15.5mm,体宽 1.7~2.7mm。 第二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 5 个小气门组成。第五体节的两侧具一 对圆孔,腹部末端呈刀切状,其上具有 2 个气门盘,每个盘上有气门 1 个, 称后气门。气门板为黑色,气门周围具有 3 个弯曲的气门裂,为淡棕色。 蛹:围蛹。长椭圆形,前端略尖而后端较钝。长 8~11mm,宽 3.6~5.5mm。 赤褐色,表面平滑,分节不甚清楚,但有灰色或黑色条纹可以区分。 为害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在羽化期间,晴天羽化数量多,而阴天、阴冷天气或 雨天则羽化少或不羽化。成虫羽化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湿度越低,越 冬蛹的羽化率越高;另外,在无风的晴天,气温在 20℃左右,柞蚕饰腹寄 蝇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向外扩散的远,有利其取食、交尾、产卵活动。而 在阴雨和气温低的天气,则不喜飞翔或停止活动。因此,每逢 5、6 月份少 雨、干旱年份,寄蝇的发生量大,寄生率高。而在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则发 生量小,受害亦轻,故此虫有“旱蛆”之说。 柞蚕寄生症状(蛆蚕的特征): 柞蚕被蝇蛆寄生初期,外表看不出症状。到第 7 天,蚕体被寄生部位(胸 部前后)的蓝色斑点有的开始变黄,刚毛开始卷曲,大多数到 5 龄初期出现 斑点变色,刚毛脱落,瘤状突变为黄色秃顶。但寄生数量少的,甚至到 5 龄中期或末期亦不出现症状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黄色粉被,第 2、3 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 4、5 背片上较浓厚,在第 4 背片 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 3 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 5 背片上具数根 细长的鬃。雌虫体长 9~12mm,灰黑色。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 第 3~5 节背片沿后缘 1/3 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腹部两侧的棕黄 斑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 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长 270~333µm,宽 166~208µm, 厚 145~187µm。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 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老熟幼虫体长 4~15.5mm,体宽 1.7~2.7mm。 第二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 5 个小气门组成。第五体节的两侧具一 对圆孔,腹部末端呈刀切状,其上具有 2 个气门盘,每个盘上有气门 1 个, 称后气门。气门板为黑色,气门周围具有 3 个弯曲的气门裂,为淡棕色。 蛹:围蛹。长椭圆形,前端略尖而后端较钝。长 8~11mm,宽 3.6~5.5mm。 赤褐色,表面平滑,分节不甚清楚,但有灰色或黑色条纹可以区分。 为害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在羽化期间,晴天羽化数量多,而阴天、阴冷天气或 雨天则羽化少或不羽化。成虫羽化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湿度越低,越 冬蛹的羽化率越高;另外,在无风的晴天,气温在 20℃左右,柞蚕饰腹寄 蝇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向外扩散的远,有利其取食、交尾、产卵活动。而 在阴雨和气温低的天气,则不喜飞翔或停止活动。因此,每逢 5、6 月份少 雨、干旱年份,寄蝇的发生量大,寄生率高。而在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则发 生量小,受害亦轻,故此虫有“旱蛆”之说。 柞蚕寄生症状(蛆蚕的特征): 柞蚕被蝇蛆寄生初期,外表看不出症状。到第 7 天,蚕体被寄生部位(胸 部前后)的蓝色斑点有的开始变黄,刚毛开始卷曲,大多数到 5 龄初期出现 斑点变色,刚毛脱落,瘤状突变为黄色秃顶。但寄生数量少的,甚至到 5 龄中期或末期亦不出现症状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2.柞蚕绒茧蜂 取柞蚕绒茧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通过干标本 观察茧的外部形态: 成虫:体长 2.3~3.2mm,全体黑色。头部密布刻点,复眼突出,单眼 3 个,着生在头顶呈“品”字形排 列,触角丝状,18 节,各节环生 细毛。前胸甚小,中胸宽大,背 板隆起,其上密布皱褶和点刻, 小盾板呈舌状,后胸方形。前翅 约与体等长,薄而透明,前缘脉 褐色粗大,约在前缘 1/3 处有一 近三角形的褐色翅痣(如右图所 示),后翅小,翅脉简单,两翅 上均生有褐色的小锥状突起。胫 节有端矩 2 个(图 4-2)。腹部呈 纺锤形,第 2 节细长,呈腰状,3~6 节两侧为淡褐色,呈花斑状,产卵管深 褐色。雌虫腹部粗大,雄虫瘦小。 三角形翅痣 锥状突起 图 4-2 柞蚕绒茧蜂成虫 卵:一端尖细,楔子形。长约 0.2mm,宽 约 0.03mm,白色透明(如图 4-3)。 幼虫:老熟幼虫约 5.8mm,乳白色。由 12 节组成,体多皱褶,头尖尾钝。头部口器退化, 前端有一突出的圆形口孔,其上有一弧形的褐色凹陷,下方有一吐丝孔(如 图 4-4)。 图 4-3 绒茧蜂卵 蛹和茧: 裸蛹。呈长纺 锤形,长约 3.4mm,宽约 1.4mm。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腹部可见 8 节。茧长椭圆形,长约 4.0mm,宽约 1.8mm, 图 4-4 绒茧蜂幼虫 图 4-5 绒茧蜂蛹和茧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2.柞蚕绒茧蜂 取柞蚕绒茧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通过干标本 观察茧的外部形态: 成虫:体长 2.3~3.2mm,全体黑色。头部密布刻点,复眼突出,单眼 3 个,着生在头顶呈“品”字形排 列,触角丝状,18 节,各节环生 细毛。前胸甚小,中胸宽大,背 板隆起,其上密布皱褶和点刻, 小盾板呈舌状,后胸方形。前翅 约与体等长,薄而透明,前缘脉 褐色粗大,约在前缘 1/3 处有一 近三角形的褐色翅痣(如右图所 示),后翅小,翅脉简单,两翅 上均生有褐色的小锥状突起。胫 节有端矩 2 个(图 4-2)。腹部呈 纺锤形,第 2 节细长,呈腰状,3~6 节两侧为淡褐色,呈花斑状,产卵管深 褐色。雌虫腹部粗大,雄虫瘦小。 三角形翅痣 锥状突起 图 4-2 柞蚕绒茧蜂成虫 卵:一端尖细,楔子形。长约 0.2mm,宽 约 0.03mm,白色透明(如图 4-3)。 幼虫:老熟幼虫约 5.8mm,乳白色。由 12 节组成,体多皱褶,头尖尾钝。头部口器退化, 前端有一突出的圆形口孔,其上有一弧形的褐色凹陷,下方有一吐丝孔(如 图 4-4)。 图 4-3 绒茧蜂卵 蛹和茧: 裸蛹。呈长纺 锤形,长约 3.4mm,宽约 1.4mm。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腹部可见 8 节。茧长椭圆形,长约 4.0mm,宽约 1.8mm, 图 4-4 绒茧蜂幼虫 图 4-5 绒茧蜂蛹和茧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白或黄色(如图 4-5)。 为 害: 1-3 龄蚕被害症状不明显,3 龄盛食期后,被害蚕的症状最为明显。发育 显著延后,行动缓慢,多在树冠的下半部,蚕体极其瘦小。胸与腹部等粗, 失去了原品种的固有色泽,暗淡无光,蚕体环节松驰,体壁多皱褶、不眠、 不食、不动。 蚕被寄生后,卵 在蚕体内孵化为幼 虫,并以尾端圆形囊 状物固定在寄主的脂 肪层和消化管之间。 自中胸至第 9 腹节均 有绒茧蜂幼虫寄生, 但以腹部第 3~7 节寄 生最多。幼虫的方向 多与蚕同向。幼虫以 口孔从寄主体内摄取 营养,经 15~18 天老熟,个别可达 25 天。随后钻出寄主体壁脱出,在柞蚕 体表做茧(如图 4-6)。 图 4-6 绒茧蜂脱出蚕体作茧 3.柞蚕寄生性线虫 取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及幼虫湿标放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或用肉眼 观察: 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和幼虫黄褐色, 形态似麻绳(图 4-7)。种类比较多,形态 特征比较复杂(略)。头部构造尤其复杂, 图 4-7 柞蚕寄生性线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白或黄色(如图 4-5)。 为 害: 1-3 龄蚕被害症状不明显,3 龄盛食期后,被害蚕的症状最为明显。发育 显著延后,行动缓慢,多在树冠的下半部,蚕体极其瘦小。胸与腹部等粗, 失去了原品种的固有色泽,暗淡无光,蚕体环节松驰,体壁多皱褶、不眠、 不食、不动。 蚕被寄生后,卵 在蚕体内孵化为幼 虫,并以尾端圆形囊 状物固定在寄主的脂 肪层和消化管之间。 自中胸至第 9 腹节均 有绒茧蜂幼虫寄生, 但以腹部第 3~7 节寄 生最多。幼虫的方向 多与蚕同向。幼虫以 口孔从寄主体内摄取 营养,经 15~18 天老熟,个别可达 25 天。随后钻出寄主体壁脱出,在柞蚕 体表做茧(如图 4-6)。 图 4-6 绒茧蜂脱出蚕体作茧 3.柞蚕寄生性线虫 取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及幼虫湿标放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或用肉眼 观察: 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和幼虫黄褐色, 形态似麻绳(图 4-7)。种类比较多,形态 特征比较复杂(略)。头部构造尤其复杂, 图 4-7 柞蚕寄生性线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是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线虫乳白色,长度不等。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 线虫寄生柞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水流。因此,线虫寄生柞蚕与降雨 有密 寄生之后,初期无异常表现。随着体内线虫的发育,蚕体 内营 显。 颅顶板处透视出一条白杠,多数不 整齐,失去光泽,腹部小而 土中幼虫上树寄生柞蚕,必须借助于 切关系。在辽宁,一般春雨偏少,秋雨偏多亦较大,所以春蚕受线虫为 害轻而秋蚕受害重。但如果在有线虫场内放春蚕,春天多雨,雨量偏大时, 同样会受到线虫严重为害。实践证明,雨水多,雨量大的年份线虫为害重, 即实践总出来的“涝蛟”的经验。 寄生症状: 柞蚕 被线虫 养被线虫大量消耗,蚕发育迟缓,食 欲减退,蚕体肿胀,不爱活动,后期停止 取食,蚕体失去固有色泽。10 天后,通 过蚕体腹部(气门线部位),可明显透视 到体内线虫。寄生早的线虫,可在蚕期脱 出(图 4-8),随后蚕落地死亡;晚寄生柞 蚕的线虫,一直被带进蛹和蛾的体内。 蛹 被线虫寄生的蛹,一般症状不明 蛹内线虫较多者,环节表现萎缩,或 能羽化;蛹内线虫少者,有时能羽化为成虫。 蛾 被线虫寄生的蛾,色淡、翅薄、鳞片不 松驰。雌蛾体内无卵或仅有少量不成熟卵。 作 业: 所谓的“旱蛆”“涝蛟” 指的是什么,并解释说明。 图 4-8 线虫脱出蚕体 1.蚕农 2.绘图: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绒茧蜂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是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线虫乳白色,长度不等。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 线虫寄生柞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水流。因此,线虫寄生柞蚕与降雨 有密 寄生之后,初期无异常表现。随着体内线虫的发育,蚕体 内营 显。 颅顶板处透视出一条白杠,多数不 整齐,失去光泽,腹部小而 土中幼虫上树寄生柞蚕,必须借助于 切关系。在辽宁,一般春雨偏少,秋雨偏多亦较大,所以春蚕受线虫为 害轻而秋蚕受害重。但如果在有线虫场内放春蚕,春天多雨,雨量偏大时, 同样会受到线虫严重为害。实践证明,雨水多,雨量大的年份线虫为害重, 即实践总出来的“涝蛟”的经验。 寄生症状: 柞蚕 被线虫 养被线虫大量消耗,蚕发育迟缓,食 欲减退,蚕体肿胀,不爱活动,后期停止 取食,蚕体失去固有色泽。10 天后,通 过蚕体腹部(气门线部位),可明显透视 到体内线虫。寄生早的线虫,可在蚕期脱 出(图 4-8),随后蚕落地死亡;晚寄生柞 蚕的线虫,一直被带进蛹和蛾的体内。 蛹 被线虫寄生的蛹,一般症状不明 蛹内线虫较多者,环节表现萎缩,或 能羽化;蛹内线虫少者,有时能羽化为成虫。 蛾 被线虫寄生的蛾,色淡、翅薄、鳞片不 松驰。雌蛾体内无卵或仅有少量不成熟卵。 作 业: 所谓的“旱蛆”“涝蛟” 指的是什么,并解释说明。 图 4-8 线虫脱出蚕体 1.蚕农 2.绘图: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绒茧蜂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