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 柞蚕捕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捕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 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全面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 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螽斯类(生活史标本及湿标本)、黑广肩步甲(生活史 标本及湿标本)、二纹长脚蜂(干标本)、四星埋葬虫(湿标本)、螳螂(湿 标本)、椿象和瓢虫的干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 柞蚕捕食性害虫很多,包括螽斯类、步甲类、蜂类、埋 葬虫以及螳螂等,是影响柞蚕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小蚕期是受捕食 性害虫影响最大的阶段。捕食性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因此必须结 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螽斯类 取螽斯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显微镜下或用肉眼观察: 土褐螽蟖 体长约 28mm,全体土褐色。复眼后方沿前胸背板的两侧, 直至后胸两侧板的后端,具一黑色条纹。后足腿节基部外方具一大块黑斑。 雄虫翅短,仅为腹长的 1/3。雌虫无翅,产卵管向上弯曲,长约 22mm。 紫斑螽蟖 体长 33~40mm,全身紫 褐色。雌雄虫均具翅,翅长与体长大致 相等。翅上具红褐、黑褐和绿色相参的 色斑。后足腿节外侧面具一列深褐色斑 纹。雌虫产卵器略向下弯曲,长约 21mm (图 5-1)。 青光螽蟖 体形与紫斑螽蟖基本 图 5-1 紫斑螽斯雌性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 柞蚕捕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捕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 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全面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 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螽斯类(生活史标本及湿标本)、黑广肩步甲(生活史 标本及湿标本)、二纹长脚蜂(干标本)、四星埋葬虫(湿标本)、螳螂(湿 标本)、椿象和瓢虫的干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 柞蚕捕食性害虫很多,包括螽斯类、步甲类、蜂类、埋 葬虫以及螳螂等,是影响柞蚕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小蚕期是受捕食 性害虫影响最大的阶段。捕食性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因此必须结 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螽斯类 取螽斯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显微镜下或用肉眼观察: 土褐螽蟖 体长约 28mm,全体土褐色。复眼后方沿前胸背板的两侧, 直至后胸两侧板的后端,具一黑色条纹。后足腿节基部外方具一大块黑斑。 雄虫翅短,仅为腹长的 1/3。雌虫无翅,产卵管向上弯曲,长约 22mm。 紫斑螽蟖 体长 33~40mm,全身紫 褐色。雌雄虫均具翅,翅长与体长大致 相等。翅上具红褐、黑褐和绿色相参的 色斑。后足腿节外侧面具一列深褐色斑 纹。雌虫产卵器略向下弯曲,长约 21mm (图 5-1)。 青光螽蟖 体形与紫斑螽蟖基本 图 5-1 紫斑螽斯雌性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相似,但全体为绿色。前翅中室具 1~2 列褐斑。后足腿节外侧常无褐色斑纹 或不甚显著。 响叫螽蟖 体长 35~45mm。额宽,并与身体纵轴垂直,前胸背板发达, 前半端似马鞍形,后端扁平,中间具一脊起。雄虫具短翅,仅达腹部一半。 两翅磨擦可发出“啯啯”声。雌虫腹部肥大,翅极短,产卵器平伸或稍向上 弯曲,长约 33mm。 乌苏里螽蟖 体长 28~35mm,身躯细长,黄绿色。头小,前胸背板狭 窄,翅比腹长 8~10mm 左右。雌虫产卵器平伸或稍向上弯曲,长约 31mm。 2.黑广肩步甲 取黑广肩步甲步甲成虫的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结合干标本,通过肉眼 及解剖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约 25mm,雌虫约 30mm。全身黑色,具金属光泽。头 近梯形,背具皱纹,上颚发达,呈钳状;前胸横向宽阔,两侧缘呈弧形,边 缘起棱;鞘翅上具纵走隆起,隆起上密排横沟,在第 4、8、12 条隆起上有 数目不定、间距不等、具铜绿色光泽的凹点。雄虫前足第 1、2、3 跗节膨大 (图 5-2)。 图 5-2 黑广肩步甲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相似,但全体为绿色。前翅中室具 1~2 列褐斑。后足腿节外侧常无褐色斑纹 或不甚显著。 响叫螽蟖 体长 35~45mm。额宽,并与身体纵轴垂直,前胸背板发达, 前半端似马鞍形,后端扁平,中间具一脊起。雄虫具短翅,仅达腹部一半。 两翅磨擦可发出“啯啯”声。雌虫腹部肥大,翅极短,产卵器平伸或稍向上 弯曲,长约 33mm。 乌苏里螽蟖 体长 28~35mm,身躯细长,黄绿色。头小,前胸背板狭 窄,翅比腹长 8~10mm 左右。雌虫产卵器平伸或稍向上弯曲,长约 31mm。 2.黑广肩步甲 取黑广肩步甲步甲成虫的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结合干标本,通过肉眼 及解剖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约 25mm,雌虫约 30mm。全身黑色,具金属光泽。头 近梯形,背具皱纹,上颚发达,呈钳状;前胸横向宽阔,两侧缘呈弧形,边 缘起棱;鞘翅上具纵走隆起,隆起上密排横沟,在第 4、8、12 条隆起上有 数目不定、间距不等、具铜绿色光泽的凹点。雄虫前足第 1、2、3 跗节膨大 (图 5-2)。 图 5-2 黑广肩步甲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图 5-3),长径 4.7mm。卵壳韧软。 幼虫:蛃型。老熟幼虫体长约 36mm。 体躯黑色,稍扁。上颚发达,呈钳状。前 胸呈正梯形,胸背中央具明显纵沟(图 5-4)。 图 5-3 黑广肩步甲卵 蛹:裸蛹。体长约 24mm。初化蛹乳白色,具光泽,稍弯曲。发育后 期变为淡灰色,光泽减退。体上具有褐色刚毛(图 5-5)。 图 5-4 黑广肩步甲幼虫 图 5-5 黑广肩步甲蛹 3.二纹长脚蜂 取二纹长脚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借助于解剖镜观察其形态特 征: 雌蜂体长 17mm 左右,体基色黑,具黄色微褐色的花纹。唇基心脏形, 其上部和下部为绿色稍黄,中间部分色黑,形成一黑色横带。腹部各节后缘 黄色,细腰后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近圆形的黄斑,故有二纹长脚蜂之称(图 5-6)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图 5-3),长径 4.7mm。卵壳韧软。 幼虫:蛃型。老熟幼虫体长约 36mm。 体躯黑色,稍扁。上颚发达,呈钳状。前 胸呈正梯形,胸背中央具明显纵沟(图 5-4)。 图 5-3 黑广肩步甲卵 蛹:裸蛹。体长约 24mm。初化蛹乳白色,具光泽,稍弯曲。发育后 期变为淡灰色,光泽减退。体上具有褐色刚毛(图 5-5)。 图 5-4 黑广肩步甲幼虫 图 5-5 黑广肩步甲蛹 3.二纹长脚蜂 取二纹长脚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借助于解剖镜观察其形态特 征: 雌蜂体长 17mm 左右,体基色黑,具黄色微褐色的花纹。唇基心脏形, 其上部和下部为绿色稍黄,中间部分色黑,形成一黑色横带。腹部各节后缘 黄色,细腰后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近圆形的黄斑,故有二纹长脚蜂之称(图 5-6)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二纹长脚蜂侧面观 二纹长脚蜂背面观 图 5-6 二纹长脚蜂成虫 4.四星埋葬虫 成虫:体长约 18mm,体宽约 9mm,长椭圆形,全身淡黄色,有光泽。 头部多刻点,复眼发达,两复眼间有一纵向凹陷;触角棒状,12 节,端部 3 节,膨大,其上密布灰白色细毛,呈灰白色。上 胸背板发达,长约 4.5mm,宽约 2.5mm,中央 有一明显的大黑班,其后具 4 条小纵隆脊,黑 班的周围为暗黄色。前胸的侧 、后缘弧形, 前缘向后凹陷,周缘上卷。小盾片黑色,呈倒 三角形。鞘翅暗黄色,两翅上均有 3 条纵隆脊, 第 1、3 条明显。两鞘翅上共有 4 个明显的黑 色斑点,故有“四星埋葬虫”之称(图 5-7)。 四个黑斑均着生在第 3 条纵隆脊的基部和端 部。足黑色,跗节 5 节,爪红褐色。 卵:长椭圆形,黄 颚和下颚须端部红褐色。前 白色,长 2. 9mm, 宽 2.4m 光泽,胸部较腹部 图 5-7 四星埋葬虫成虫 图 5-8 四星埋葬虫卵 m(如图 5-8)。 幼虫:体背黑色,有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二纹长脚蜂侧面观 二纹长脚蜂背面观 图 5-6 二纹长脚蜂成虫 4.四星埋葬虫 成虫:体长约 18mm,体宽约 9mm,长椭圆形,全身淡黄色,有光泽。 头部多刻点,复眼发达,两复眼间有一纵向凹陷;触角棒状,12 节,端部 3 节,膨大,其上密布灰白色细毛,呈灰白色。上 胸背板发达,长约 4.5mm,宽约 2.5mm,中央 有一明显的大黑班,其后具 4 条小纵隆脊,黑 班的周围为暗黄色。前胸的侧 、后缘弧形, 前缘向后凹陷,周缘上卷。小盾片黑色,呈倒 三角形。鞘翅暗黄色,两翅上均有 3 条纵隆脊, 第 1、3 条明显。两鞘翅上共有 4 个明显的黑 色斑点,故有“四星埋葬虫”之称(图 5-7)。 四个黑斑均着生在第 3 条纵隆脊的基部和端 部。足黑色,跗节 5 节,爪红褐色。 卵:长椭圆形,黄 颚和下颚须端部红褐色。前 白色,长 2. 9mm, 宽 2.4m 光泽,胸部较腹部 图 5-7 四星埋葬虫成虫 图 5-8 四星埋葬虫卵 m(如图 5-8)。 幼虫:体背黑色,有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宽。腹 龄 约 12mm。初化的蛹白色,有光泽,渐变为 浅褐 螳螂成虫、卵和若虫标本,借助于解剖镜分别 观察其形态特征: 成 丝状较短。前胸背板大而长, 5-11 面灰黑色,腹部末端有一对尾刺(如 图 5-9)。1 龄幼虫体长为 12.5mm,体宽 为 4.6mm;2 幼虫体长为 17.5mm,体 宽为 5.9mm;3 龄幼虫体长为 24mm,体 宽为 7.0mm。 蛹:裸蛹,长约 20mm,宽 图 5-9 四星埋葬虫幼虫 色。蛹体稍向后足方向弯曲(图 5-10)。 5.螳螂 取 图 5-10 蛹 虫:体长约 70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头三角 形,转动灵活,触角 中间具有一隆起纵脊(图 )。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腹部的背上(图 5-12),前足为 捕获足(如图 5-13), 图 5-11 螳螂体躯解剖示意图 图 5-12 螳螂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宽。腹 龄 约 12mm。初化的蛹白色,有光泽,渐变为 浅褐 螳螂成虫、卵和若虫标本,借助于解剖镜分别 观察其形态特征: 成 丝状较短。前胸背板大而长, 5-11 面灰黑色,腹部末端有一对尾刺(如 图 5-9)。1 龄幼虫体长为 12.5mm,体宽 为 4.6mm;2 幼虫体长为 17.5mm,体 宽为 5.9mm;3 龄幼虫体长为 24mm,体 宽为 7.0mm。 蛹:裸蛹,长约 20mm,宽 图 5-9 四星埋葬虫幼虫 色。蛹体稍向后足方向弯曲(图 5-10)。 5.螳螂 取 图 5-10 蛹 虫:体长约 70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头三角 形,转动灵活,触角 中间具有一隆起纵脊(图 )。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腹部的背上(图 5-12),前足为 捕获足(如图 5-13), 图 5-11 螳螂体躯解剖示意图 图 5-12 螳螂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10 节, 雌性 7mm,淡黄色, 半月 若虫(图 5-16):形似成虫,仅有翅芽。1 龄若虫米黄色,第一次蜕皮 之后 雌雄成虫腹部的腹面均可见 成虫腹部背面可见 6 节,雄性成虫 腹部背面可见 8 节,雄虫第 10 腹节有腹 刺 1 对,雌虫则没有。 卵及卵囊:卵长约 6~ 图 5-13 螳螂前足——捕获足 形。卵藏在卵囊的卵室中(图 5-14)。 卵囊形状和颜色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图 5-15)。 图 5-14 螳螂卵囊内部卵室构造及卵 图 5-15 螳螂卵囊种类及形状 体色变为种的固有体色。 一龄若虫 二龄若虫 图 5-16 螳螂若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10 节, 雌性 7mm,淡黄色, 半月 若虫(图 5-16):形似成虫,仅有翅芽。1 龄若虫米黄色,第一次蜕皮 之后 雌雄成虫腹部的腹面均可见 成虫腹部背面可见 6 节,雄性成虫 腹部背面可见 8 节,雄虫第 10 腹节有腹 刺 1 对,雌虫则没有。 卵及卵囊:卵长约 6~ 图 5-13 螳螂前足——捕获足 形。卵藏在卵囊的卵室中(图 5-14)。 卵囊形状和颜色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图 5-15)。 图 5-14 螳螂卵囊内部卵室构造及卵 图 5-15 螳螂卵囊种类及形状 体色变为种的固有体色。 一龄若虫 二龄若虫 图 5-16 螳螂若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活动习性及为害: 成虫经常栖息在柞树上。其活动位置和太阳移动有一定关系。通常早晨 日出前后,成虫多在东面向阳的叶面 上活动,下午则转移到西面。在高温 炎热或降雨时,常隐匿在树冠内。雨 后晴天最喜欢出来活动。此时为捕捉 螳螂的最好时机。 成虫取食时,用其前足将蚕捉 住,抱在胸前食之。小蚕被害后,仅 留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大蚕被 害后,除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外,还常留有头、尾等痕迹。晨露未消时, 最易发现。图 5-17 示螳螂取食状态。 图 5-17 螳螂捕食蜜蜂 6.蝽象 成虫:体长约 10mm。雌虫全体暗棕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前区为暗褐色。 从头中片基端起直贯小盾片后缘,具一条不明显 的淡色线。触角桔红色,第 3 节末端和 4、5 节 的后半部均为黑色。前胸背板仅边缘稍细,有微 小锯齿,两端角细而突出呈棘状。小盾片两基角 凹陷黑色,有一小黄白色的斑点。腹部背面黑色, 腹面黄褐色。第 3~6 节中间多有一个三角形暗黑 斑,一般最后一个较大(图 5-18)。 图 5-18 益蝽成虫 卵:圆柱形。黑褐色,顶端稍具灰褐色。数 十粒粘在一起,排列整齐。 若虫:形似成虫。翅未发育完全。头、胸、翅芽黑褐色。腹部灰白色, 每节上有黑褐色斑块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活动习性及为害: 成虫经常栖息在柞树上。其活动位置和太阳移动有一定关系。通常早晨 日出前后,成虫多在东面向阳的叶面 上活动,下午则转移到西面。在高温 炎热或降雨时,常隐匿在树冠内。雨 后晴天最喜欢出来活动。此时为捕捉 螳螂的最好时机。 成虫取食时,用其前足将蚕捉 住,抱在胸前食之。小蚕被害后,仅 留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大蚕被 害后,除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外,还常留有头、尾等痕迹。晨露未消时, 最易发现。图 5-17 示螳螂取食状态。 图 5-17 螳螂捕食蜜蜂 6.蝽象 成虫:体长约 10mm。雌虫全体暗棕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前区为暗褐色。 从头中片基端起直贯小盾片后缘,具一条不明显 的淡色线。触角桔红色,第 3 节末端和 4、5 节 的后半部均为黑色。前胸背板仅边缘稍细,有微 小锯齿,两端角细而突出呈棘状。小盾片两基角 凹陷黑色,有一小黄白色的斑点。腹部背面黑色, 腹面黄褐色。第 3~6 节中间多有一个三角形暗黑 斑,一般最后一个较大(图 5-18)。 图 5-18 益蝽成虫 卵:圆柱形。黑褐色,顶端稍具灰褐色。数 十粒粘在一起,排列整齐。 若虫:形似成虫。翅未发育完全。头、胸、翅芽黑褐色。腹部灰白色, 每节上有黑褐色斑块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为害: 益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柞蚕体液,致使蚕死亡。若虫为害春蚕,成虫 为害秋蚕。以眠蚕和 2~3 龄秋蚕被害最重。 7.瓢虫 在柞蚕场中为害柞蚕的瓢虫 种类比较多,有异色瓢虫、七星瓢 虫、龟纹瓢虫以及多异瓢虫(图 5-19)等,其中以异色瓢虫和七星 瓢虫最为多见,为害也最严重。 异色瓢虫: 成虫体长约 8mm。体上的斑 纹变化很大。有的体基色是黑色, 而鞘翅上具赤黄或褐色斑纹 2 枚或 4 枚;有的胸部有黑色半圆形斑纹, 而每个鞘翅上有斑纹 9.5 枚,排成 2.5、3、3、1,两鞘翅密合为 19 枚斑纹(如图 5-19 左上图);有的前胸背板 有小黑点 5 枚,而鞘翅上呈黄褐色而无斑纹。鉴定此虫的最主要特征是鞘翅 近末端(7/8)有明显的横脊痕,如图 5-19 左上图箭头所示。 七星瓢虫: 成虫体长约 7~8mm。头胸部黑色或深褐色,鞘翅赤黄色,翅面上斑纹 变化不大,每个鞘翅上有黑色或褐色斑点 3.5 枚,排成 0.5、2、1,两鞘翅 合并在一起正好 7 枚,如图 5-19 右上图所示。 作业: 绘螽斯成虫、黑广肩步甲成虫、二纹长脚蜂成虫、 四星埋葬虫成虫、七星瓢虫成虫
害虫防治学实验指导 为害: 益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柞蚕体液,致使蚕死亡。若虫为害春蚕,成虫 为害秋蚕。以眠蚕和 2~3 龄秋蚕被害最重。 7.瓢虫 在柞蚕场中为害柞蚕的瓢虫 种类比较多,有异色瓢虫、七星瓢 虫、龟纹瓢虫以及多异瓢虫(图 5-19)等,其中以异色瓢虫和七星 瓢虫最为多见,为害也最严重。 异色瓢虫: 成虫体长约 8mm。体上的斑 纹变化很大。有的体基色是黑色, 而鞘翅上具赤黄或褐色斑纹 2 枚或 4 枚;有的胸部有黑色半圆形斑纹, 而每个鞘翅上有斑纹 9.5 枚,排成 2.5、3、3、1,两鞘翅密合为 19 枚斑纹(如图 5-19 左上图);有的前胸背板 有小黑点 5 枚,而鞘翅上呈黄褐色而无斑纹。鉴定此虫的最主要特征是鞘翅 近末端(7/8)有明显的横脊痕,如图 5-19 左上图箭头所示。 七星瓢虫: 成虫体长约 7~8mm。头胸部黑色或深褐色,鞘翅赤黄色,翅面上斑纹 变化不大,每个鞘翅上有黑色或褐色斑点 3.5 枚,排成 0.5、2、1,两鞘翅 合并在一起正好 7 枚,如图 5-19 右上图所示。 作业: 绘螽斯成虫、黑广肩步甲成虫、二纹长脚蜂成虫、 四星埋葬虫成虫、七星瓢虫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