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两部门模型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两部门模型的基本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及其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 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及其边际储蓄倾向的概念; 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函数: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乘数理论。 二、教学内容 3.1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 3.1.1基础理论的一些假设 1.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一一家庭和企业。 2.不存在政府 3.利率、工资和价格是固定不变的。 4.潜在的国民收入是固定不变的。 3.1.2消费函数的形式 C=a+bYp a>0, 01 在A点的右边,如D点,计划消费量C3小于国收入收入Y3,因此便有储蓄,即C3<Y3
第三章:两部门模型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两部门模型的基本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及其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 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及其边际储蓄倾向的概念; 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函数;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乘数理论。 二、教学内容 3.1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 3.1.1 基础理论的一些假设 1.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家庭和企业。 2.不存在政府。 3.利率、工资和价格是固定不变的。 4.潜在的国民收入是固定不变的。 3.1.2 消费函数的形式 C=a+bYD a>0,01 在 A 点的右边,如 D 点,计划消费量 C3 小于国收入收入 Y3,因此便有储蓄,即 C3<Y3
便有: APC=C3/Y3<I 3.1.5消费曲线的平移 财富 人们消费决策不仅仅基于他们现有收入,还依赖于他们的财富( wealth) 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更高,他们倾向于增加目前的消费以便以较低的现价购 买商品,因此,对未来价格更高的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更多,他们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因此,对未来收入更多的 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反之则下移。 、价格水平 如果价格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财富下降,消费减少,从而使得消 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 四、收入分配 低收入阶层的人较之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通常更高些。如果收入分配 格局出现永久性的变化(例如,通过税制改革),使得高收入阶层的人增加收入的比例高于 低收入阶层的人,有理由相信消费曲线将下移:反之则上移 五、税收 增加税收,使得消费者收入减少,消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 六、利率 目前的经验性研究表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对利息变化较为敏感。由于大宗耐用品大 凡可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因此,利率的增加通常会减少消费,使消费曲线下移。 3.2消费函数 3.2.1储蓄函数的形式 S=YD-C S=Yp-(a+bYD a+(1-b)YD 3.22储蓄曲线的推导 3.23MPS和APS 储蓄曲线的斜率(1-b)则代表的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简称MPS 边际储蓄倾向为储蓄增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恰好等于1。 MPC+MPS=b+(1-b 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简称APS)是指储蓄总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 量之比
便有: APC=C3/Y3<1 3.1.5 消费曲线的平移 一、财富 人们消费决策不仅仅基于他们现有收入,还依赖于他们的财富(wealth)。 二、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更高,他们倾向于增加目前的消费以便以较低的现价购 买商品,因此,对未来价格更高的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更多,他们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因此,对未来收入更多的 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反之则下移。 三、价格水平 如果价格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财富下降,消费减少,从而使得消 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 四、收入分配 低收入阶层的人较之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通常更高些。如果收入分配 格局出现永久性的变化(例如,通过税制改革),使得高收入阶层的人增加收入的比例高于 低收入阶层的人,有理由相信消费曲线将下移;反之则上移。 五、税收 增加税收,使得消费者收入减少,消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 六、利率 目前的经验性研究表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对利息变化较为敏感。由于大宗耐用品大 凡可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因此,利率的增加通常会减少消费,使消费曲线下移。 3.2 消费函数 3.2.1 储蓄函数的形式 S=YD-C S=YD-(a+bYD) =-a+(1-b)YD 3.2.2 储蓄曲线的推导 3.2.3 MPS 和 APS 储蓄曲线的斜率(1-b)则代表的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简称 MPS)。 边际储蓄倾向为储蓄增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恰好等于 1。 MPC+MPS=b+(1-b)=1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简称 APS)是指储蓄总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 量之比:
可以证明,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也等于1 因此,在图35中的A点,APS等于0:A'点左边的所有点,APS0。但对于任意一个YD,均有APC+APS=1 3.3投资支出 投资为自发的,它独立于国民收入,或者说,它和国民收入的变化无关。因此,最为 简单的投资支出可表示为: I=lo 上式中,I为投资,Io为自发投资,为一给定的、独立于国民收入之外的数值。 这一投资函数与凯恩斯关于短期投资观点相互一致。 根据式(33.1)所做出的投资曲线可参见图36。 水平的投资曲线也可能发生上下平移情况,主要影响因素有: 利率 利率上升,一项给定的投资项目的成本便上升,意愿投资量可能下降:反之则投资上 预期利润 企业家预计某一产业在未来有较高利润率,我们称他为“乐观主义者”;反之,为“悲 观主义者”。乐观主义使得投资曲线上移,悲观主义导致投资曲线下移 三、生产能力 如果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该企业对市场不看好,它不大可能增加投资:如果 企业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市场又看好,它有可能增加投资 图3.6投资曲线 四、税收 如果税收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税后利润下降,投资曲线可能下移;反之,上移。 34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4.1均衡条件 总计划支出等于国民收入 AE=C+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为:现实总产量Y等于总计划支出,即 Y=AE 表3.3 国民收入和总支出的关系 条件 读成 结果 YAE 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 国民收入有下降的趋势 、储蓄等于投资 另一种表述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就是: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Y=C+S (34.3) C+S=Y=C+
可以证明,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也等于 1: 因此,在图 3.5 中的 A点,APS 等于 0;A点左边的所有点,APS0。但对于任意一个 YD,均有 APC+APS=1。 3.3 投资支出 投资为自发的,它独立于国民收入,或者说,它和国民收入的变化无关。因此,最为 简单的投资支出可表示为: I=I0 上式中,I 为投资,I0 为自发投资,为一给定的、独立于国民收入之外的数值。 这一投资函数与凯恩斯关于短期投资观点相互一致。 根据式(3.3.1)所做出的投资曲线可参见图 3.6。 水平的投资曲线也可能发生上下平移情况,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利率 利率上升,一项给定的投资项目的成本便上升,意愿投资量可能下降;反之则投资上 升。 二、预期利润 企业家预计某一产业在未来有较高利润率,我们称他为“乐观主义者”;反之,为“悲 观主义者”。乐观主义使得投资曲线上移,悲观主义导致投资曲线下移。 三、生产能力 如果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该企业对市场不看好,它不大可能增加投资;如果 企业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市场又看好,它有可能增加投资。 图 3.6 投资曲线 四、税收 如果税收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税后利润下降,投资曲线可能下移;反之,上移。 3.4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4.1 均衡条件 一、总计划支出等于国民收入 AE=C+I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为:现实总产量 Y 等于总计划支出,即: Y=AE 表 3.3 国民收入和总支出的关系 条件 读成 结果 YAE 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 国民收入有下降的趋势 二、储蓄等于投资 另一种表述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就是: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Y=C+S (3.4.3) C+S=Y=C+I
(3.4.4) 342国民收入均衡解:一些例子 表格法 表3.4 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计划消费计划储蓄计划投资总支出过度总支出 结果 680 国民收入扩张 国民收入扩张 国民收入均衡 1200 国民收入收缩 1400 180 100 1320 国民收入收缩 从表34中可以看出,当现实国民收入小于1000时,AE>Y,国民收入有扩张的趋势 当现实的国民收入大于1000时,AE<Y,国民收入有收缩的趋势,仅当现实的国民收入等 于1000时,AE=Y,国民收入实现均衡。此时,均衡的消费量和储蓄一分别为900和100。 图示法 图3.7均衡国民收入图解(AE=Y法) 可知,总支出曲线(AE=C+1)和45°线的交点便为均衡点,它决定了均衡的国民 收入,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000时,均衡的消费便为900。 我们还可以利用S=的方法来图解均衡的国民收入,请详见图3.8。 205006008001000 图3.8均衡国民收入的图解(S=1)法 A′点为收支相抵点,此时S=0;E′为均衡点,此时有I=S。由此可见,均衡 、代数法 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假定同前,因此,总支出函数为 AE=C+ 00+0.8Y (3.4.8) YAE (3.4.9) Y=200+0.8Y YE=1000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S=I的均衡条件求解
S=I (3.4.4) 3.4.2 国民收入均衡解:一些例子 一、表格法 表 3.4 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 计划消费 计划储蓄 计划投资 总支出 过度总支出 结果 600 580 20 100 680 80 国民收入扩张 800 740 60 100 840 40 国民收入扩张 1000 900 100 100 1000 0 国民收入均衡 1200 1060 140 100 1160 -40 国民收入收缩 1400 1220 180 100 1320 -80 国民收入收缩 从表 3.4 中可以看出,当现实国民收入小于 1000 时,AE>Y,国民收入有扩张的趋势; 当现实的国民收入大于 1000 时,AE<Y,国民收入有收缩的趋势,仅当现实的国民收入等 于 1000 时,AE=Y,国民收入实现均衡。此时,均衡的消费量和储蓄一分别为 900 和 100。 二、图示法 图 3.7 均衡国民收入图解(AE=Y 法) 由此可知,总支出曲线(AE=C+I)和 45°线的交点便为均衡点,它决定了均衡的国民 收入,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1000 时,均衡的消费便为 900。 我们还可以利用 S=I 的方法来图解均衡的国民收入,请详见图 3.8。 图 3.8 均衡国民收入的图解(S=I)法 A′点为收支相抵点,此时 S=0;E′为均衡点,此时有 I=S。由此可见,均衡 三、代数法 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假定同前,因此,总支出函数为: AE=C+I =200+0.8Y (3.4.8) Y=AE (3.4.9) Y=200+0.8Y YE=1000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 S=I 的均衡条件求解
100+0.2Y=100 YE=1000 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分别为: C=a+bY =a+bY =lo AE=a+lotbY Y=a+lo+bY (3.4.10) YE=(a+l0)/(1-b) (34.11) 3.5乘数理论 3.51投资曲线的平移 投资乘数的图示 由于增加投资AI,均衡点从Eo变化到E1,均衡的国民收入增是为: AYE=YI-Yo (3.52) 图3.9投资曲线的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很方便地求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对式(34.11)求Io的导数,有: dYe/dlo=l/(1—b)=A1 (3.5.5) 由于b大于零、小于1,所以λp>1 这就是著名的投资乘数公式。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当自发投资增加1个单位时,均衡 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即倍数)增加。△YE=λ1·△I 从式(3.55)中可知,投资乘数与MPC呈正比,即,MPC愈大,乘数愈大 关于乘数效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乘数效应是需要时间的。第二,乘数效应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个条件:在每一轮 的支出过程中都存在着闲置的资源。 二、乘数过程的解释 表3.5 投资乘数过程 支出 对国民产出的影响(亿美元 新增投资 初始值 第二轮 消费 消费 诱致消费增
S=I -100+0.2Y=100 YE=1000 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分别为: C=a+bYD =a+bY I=I0 AE=a+I0+bY Y=a+I0+bY (3.4.10) YE=(a+I0)/(1-b) (3.4.11) 3.5 乘数理论 3.5.1 投资曲线的平移 一、投资乘数的图示 由于增加投资I,均衡点从 E0 变化到 E1,均衡的国民收入增是为: YE=Y1-Y0 (3.5.2) 图 3.9 投资曲线的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很方便地求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对式(3.4.11)求 I0 的导数,有: dYE/dI0=1/(1-b)=λI (3.5.5) 由于 b 大于零、小于 1,所以λI>1。 这就是著名的投资乘数公式。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当自发投资增加 1 个单位时,均衡 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即倍数)增加。YE=λI·I 从式(3.5.5)中可知,投资乘数与 MPC 呈正比,即,MPC 愈大,乘数愈大。 关于乘数效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乘数效应是需要时间的。第二,乘数效应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个条件:在每一轮 的支出过程中都存在着闲置的资源。 二、乘数过程的解释 表 3.5 投资乘数过程 轮 支出 对国民产出的影响(亿美元) 第一轮 新增投资 10 初始值 第二轮 消费 8 第三轮 消费 6.4 诱致消费增
第四轮 消费 5.12 加的总和为 第五轮 消费 4.096 40亿美元 3.52消费曲线的平移 消费支出乘数被定义为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与自发消费增量之比,即: dYE/da=1/ 因此,消费支出乘数的大小与投资支出乘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第四轮 消费 5.12 加的总和为 第五轮 消费 4.096 40 亿美元 : : ∑ 50 3.5.2 消费曲线的平移 消费支出乘数被定义为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与自发消费增量之比,即: dYE/da=1/1-b=λC (3.5.7) 因此,消费支出乘数的大小与投资支出乘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