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学情调研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 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基础知识和名著阅读(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濒临(bin) 戛然而止(jia) 卓有成效(zhuo) B.镌刻(jn) 缄口不语(jian) 咬文嚼字(jiao) C.菲薄(b6) 雕阑玉砌(qi) 纷繁芜杂(w) D.恫吓(dong) 命途多舛( chuan) 呼天抢地( qia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甘拜下风慢条斯理B.愧怍和盘托出中石没镞 C.部署残羹冷炙钿头云篦 D.陷阱良晨美景毁家纾难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炙手可热,刷新了近年的收视纪录,很多人 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精彩剧情 B.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演讲比赛中,选手们口蜜腹剑,指点江山,挥斥 方遒,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C.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D.第89届奧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巴里·杰金斯执导的《月光男孩》当 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C.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下列语段衔接最自然的一组是(▲)(3分)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 思考怎么 办 所 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①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②我们应该用 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③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 法④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③②④① 6.下列对名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南京市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学情调研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 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基础知识和名著阅读(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A.濒临(bīn) 戛然而止(jiá) 卓有成效(zhuó) B.镌刻(jùn ) 缄口不语(jiān) 咬文嚼字(jiáo) C.菲薄( bó ) 雕阑玉砌(qì) 纷繁芜杂(wú) D.恫吓 (dònɡ ) 命途多舛(chuǎn) 呼天抢地(qiā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社稷 甘拜下风 慢条斯理 B.愧怍 和盘托出 中石没镞 C.部署 残羹冷炙 钿头云篦 D.陷阱 良晨美景 毁家纾难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炙手可热,刷新了近年的收视纪录,很多人 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精彩剧情。 B.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演讲比赛中,选手们口蜜腹剑,指点江山,挥斥 方遒,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C.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D.第 89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巴里·杰金斯执导的《月光男孩》当 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3 分) A.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C.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下列语段衔接最自然的一组是( ▲ )(3 分)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 思考怎么 办。 ▲ , ▲ , ▲ 。 ▲ 。所 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①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 ②我们应该用 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 ③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 法 ④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6.下列对名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但他 与鲨鱼搏斗后最终认为自己被打败了。小说表现了“命运无常、难以抗争”的主 题 B.《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期间三个不 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衰亡的历史 命运。 C.《红楼梦》中能充分表明贾府“讲排场费用髙,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 是秦可卿丧礼和元春省亲两件事 D.《红楼梦》中“怡红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中了“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 在她死后,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以示伤悼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 既视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 子嘉之。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然敞 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 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 等比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 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 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 “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 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 欲以为左冯翊。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 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 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①弹治之 耳。”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 掾言,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 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 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然敞本治《春秋》 冶:治理 B.而敞奏独寝不下 寝:搁置 C.不肯为敞竟事 竟:完成 D.审如掾言 审:果然 8.与“后恽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但他 与鲨鱼搏斗后最终认为自己被打败了。小说表现了“命运无常、难以抗争”的主 题。 B.《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期间三个不 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衰亡的历史 命运。 C.《红楼梦》中能充分表明贾府“讲排场费用高,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 是秦可卿丧礼和元春省亲两件事。 D.《红楼梦》中“怡红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中了“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 在她死后,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以示伤悼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 既视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 子嘉之。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然敞 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 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 等比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 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 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 “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 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 欲以为左冯翊。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 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 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①弹治之 耳。”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 掾言,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 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 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然敞本治《春秋》 治:治理 B.而敞奏独寝不下 寝:搁置 C.不肯为敞竟事 竟:完成 D.审如掾言 审:果然 8.与“后恽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 得到了皇帝的称许 B.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 性命,免于刑罚。 C.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 傅的材料 D.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 鞭,要用刑法弹压管理。 10.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三、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湘中作 韦庄①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② 注:①韦庄(约836-910),晚唐诗人。②饭牛歌:古歌名。相传春秋时卫 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后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 典故。 11.首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12.颔联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13.请简要分析三、四联的丰富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思其反。(《诗经·氓》) (2)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节选) (3) ,万夫莫开。(《蜀道难》)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6)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7)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 (8)防民之口, 。(国语·周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马的眼镜 莫言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 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 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 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 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
A.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 得到了皇帝的称许。 B.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 性命,免于刑罚。 C.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 傅的材料。 D.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 鞭,要用刑法弹压管理。 10.翻译下列句子。(9 分) (1)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4 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 分) 三、古诗鉴赏(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1-13 题。 湘中作 韦庄①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②。 注:①韦庄(约 836-910),晚唐诗人。 ②饭牛歌:古歌名。相传春秋时卫 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后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 典故。 11.首联运用了 ▲ 、 ▲ 的修辞手法。(2 分) 12.颔联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 分) 13.请简要分析三、四联的丰富情感。(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思其反。(《诗经•氓》) (2)惟草木之零落兮, ▲ 。(《离骚》节选) (3) ▲ ,万夫莫开。(《蜀道难》) (4)同是天涯沦落人, ▲ 。(《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 (6) ▲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7)小楼昨夜又东风, ▲ 。(《虞美人》) (8)防民之口, ▲ 。(国语•周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8 题。 马的眼镜 莫言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 1984 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 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 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 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 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
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 板书,行云流水—一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一一他的课应该是非常 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 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 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 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 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 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 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 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 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 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 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 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 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 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 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 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 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 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 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 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 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 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 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 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 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一一我感 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一—“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一一我感到脸上发烧, 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 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 《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 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 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 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 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 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 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 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 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 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 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 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 ——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 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 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 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 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 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 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 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 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 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 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 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 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 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 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 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 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 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 《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 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选自《文汇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节) 1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6分) 16.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7.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为什 么?(4分) 18.试分析两处画线句流露的不同情感。(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说“鉴 何西来 鉴,就是镜子。它有光滑平整的面,靠了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再现物体的形相 不溢美,也不藏丑。越是好的镜子,越能毫发毕现。镜之对人有用,原因盖出于 此 中国最早的鉴,大约是用青铜铸造、磨制而成,所以“鉴”字和“镜”字都从 “金”。改用玻璃,则是很晚的事。但无论是青铜鉴,还是玻璃镜,那用途却是 样,无非是照物,照人。人之发明镜,恐怕主要是为了从中照见自己的尊容 以图有所改进,增其美而减其丑。 把历史当作镜子,这是古已有之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的祖先在 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史为鉴 魏征是一代名臣,太宗是开国英主。每当太宗稍稍懈怠,政治举措失当,魏征就 以隋的覆亡为前鉴,髙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他“居安思危”。魏征去 世,太宗临朝叹道:“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就是“人 鉴”的由来。“人鉴”的职责是“谏”,就是提意见,提批评。但“人鉴”之能 否发挥作用,还要看临鉴者有无自知之明,有无李世民式的胸怀与器度。历朝谏 官就是专职的人鉴,谏官品级不高,但是危险极大。至德二年,杜甫为疏救打了 败仗的宰相房琯,险些作了刀下之鬼。如果说杜甫为之辩护确有徇私情的嫌疑的 话,那么韩愈的谏阻迎佛骨,总是光明磊落的了。然而,结果也是“一封朝奏九 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凄凄惶惶离了长安。可见,除非是作魏征那样的“人 鉴”,碰到李世民那样的临鉴者,否则,“人鉴”本身并不会有坦途,更不要说 安全 铜可以为鉴,史可以为鉴,人可以为鉴,那么,文可不可以为鉴呢?当然可以 事实上,人们历来就把文艺作为镜子看的。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真实,这一点像铜鉴,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 国革命的镜子”,司汤达说小说是“路边的镜子”,都以文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 反映为前提。文艺作品再现社会生活的历史图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壮 丽的历史画卷,这一点又很像史鉴。杜诗被誉为“诗史”,清初的仇兆鳌说,读 少陵集“可以见天宝开元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巴尔 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要把他的《人间喜剧》写成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 法国社会的历史。可见,文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文艺作品能够提出社会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 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选自《文汇报》2017 年 3 月 16 日,有删节) 1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6 分) 16.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 分) 17.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为什 么?(4 分) 18.试分析两处画线句流露的不同情感。(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1 题。 说“鉴” 何西来 鉴,就是镜子。它有光滑平整的面,靠了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再现物体的形相, 不溢美,也不藏丑。越是好的镜子,越能毫发毕现。镜之对人有用,原因盖出于 此。 中国最早的鉴,大约是用青铜铸造、磨制而成,所以“鉴”字和“镜”字都从 “金”。改用玻璃,则是很晚的事。但无论是青铜鉴,还是玻璃镜,那用途却是 一样,无非是照物,照人。人之发明镜,恐怕主要是为了从中照见自己的尊容, 以图有所改进,增其美而减其丑。 把历史当作镜子,这是古已有之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的祖先在 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史为鉴。 魏征是一代名臣,太宗是开国英主。每当太宗稍稍懈怠,政治举措失当,魏征就 以隋的覆亡为前鉴,高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他“居安思危”。魏征去 世,太宗临朝叹道:“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就是“人 鉴”的由来。“人鉴”的职责是“谏”,就是提意见,提批评。但“人鉴”之能 否发挥作用,还要看临鉴者有无自知之明,有无李世民式的胸怀与器度。历朝谏 官就是专职的人鉴,谏官品级不高,但是危险极大。至德二年,杜甫为疏救打了 败仗的宰相房琯,险些作了刀下之鬼。如果说杜甫为之辩护确有徇私情的嫌疑的 话,那么韩愈的谏阻迎佛骨,总是光明磊落的了。然而,结果也是“一封朝奏九 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凄凄惶惶离了长安。可见,除非是作魏征那样的“人 鉴”,碰到李世民那样的临鉴者,否则,“人鉴”本身并不会有坦途,更不要说 安全。 铜可以为鉴,史可以为鉴,人可以为鉴,那么,文可不可以为鉴呢?当然可以。 事实上,人们历来就把文艺作为镜子看的。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真实,这一点像铜鉴,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 国革命的镜子”,司汤达说小说是“路边的镜子”,都以文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 反映为前提。文艺作品再现社会生活的历史图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壮 丽的历史画卷,这一点又很像史鉴。杜诗被誉为“诗史”,清初的仇兆鳌说,读 少陵集“可以见天宝开元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巴尔 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要把他的《人间喜剧》写成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 法国社会的历史。可见,文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文艺作品能够提出社会
生活当中的尖锐问题,施以褒贬,给以回答,从而劝善戒恶,这一点又很像人鉴。 中国古代设官“采诗”,要从中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就是着眼于诗的这种“人 鉴”的作用的。鉴之所以为鉴,离不开客观地反映事象这个基点。离开这一点, 就是哈哈镜了,入了魔道。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鉴,并不容易,而以文鉴为最难。文艺是一面镜子,它既照 见人间的欢乐和幸福,也照见人间的灾难和不幸,只要真,不失实,就都是正常 的。这正是文艺的职责。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历史走了一条过于曲折的路,艺术 家只要不闭目塞耳,昧了良心,就无法回避。好在,这几年,我们的文艺渐渐地 敢于面对人生、有点真正的文鉴的意思了。然而又因为照见了某些人的尊容,或 触犯了某些达官显宦的禁忌,而风波迭起,虽无鉴碎人亡之虞,却也始终让人捏 着一把冷汗。 鉴,固然要有光滑平整的面,方能毫发毕现;然而,总得临鉴者不以自己为完人, 才有希望 九七九年十一月 (选自《文化名家·论修身》,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思路。(6分) 20.请具体分析文章第六段中例证的作用。(6分) 21.文章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22.根据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1)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一—【美】惠特曼 (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一—【古 罗马】塞涅卡 南京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2.D(良辰美景) 5.D6.C 7.A(治,研究) 8.C(被动句) 9.B(免于刑戮的是张敞本人) 10.(1)我为这个人出力多了,现在(他)只能当五天的京兆尹罢了,怎么能 再查办案子 呢?(每句1分,大意对1分) (2)注重学校教育,反复强调孝敬长辈、友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 的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东西了 申”“悌”、“颁白 状语后置句各1分。) 11.夸张、借代(各1分 12.中原战乱,百姓南逃:湘楚闭塞,消息不通。(每点1分)
生活当中的尖锐问题,施以褒贬,给以回答,从而劝善戒恶,这一点又很像人鉴。 中国古代设官“采诗”,要从中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就是着眼于诗的这种“人 鉴”的作用的。鉴之所以为鉴,离不开客观地反映事象这个基点。离开这一点, 就是哈哈镜了,入了魔道。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鉴,并不容易,而以文鉴为最难。文艺是一面镜子,它既照 见人间的欢乐和幸福,也照见人间的灾难和不幸,只要真,不失实,就都是正常 的。这正是文艺的职责。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历史走了一条过于曲折的路,艺术 家只要不闭目塞耳,昧了良心,就无法回避。好在,这几年,我们的文艺渐渐地 敢于面对人生、有点真正的文鉴的意思了。然而又因为照见了某些人的尊容,或 触犯了某些达官显宦的禁忌,而风波迭起,虽无鉴碎人亡之虞,却也始终让人捏 着一把冷汗。 鉴,固然要有光滑平整的面,方能毫发毕现;然而,总得临鉴者不以自己为完人, 才有希望。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选自《文化名家·论修身》,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思路。(6 分) 20.请具体分析文章第六段中例证的作用。(6 分) 21.文章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6 分) 七、作文(70 分) 22.根据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1)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美】惠特曼 (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古 罗马】塞涅卡 南京市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2.D(良辰美景) 3.C 4.B 5.D 6.C 7.A(治,研究) 8.C(被动句) 9.B(免于刑戮的是张敞本人) 10.(1)我为这个人出力多了,现在(他)只能当五天的京兆尹罢了, 怎么能 再查办案子 呢?(每句 1 分,大意对 1 分) (2)注重学校教育,反复强调孝敬长辈、友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 的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东西了。 (“谨”、“申”“悌”、“颁白”、 状语后置句各 1 分。) 11.夸张、借代(各 1 分) 12.中原战乱,百姓南逃;湘楚闭塞,消息不通。(每点 1 分)
13.对朝廷的忠心;对和平的期盼;对自己的宽慰。(答两点给2分,答三点给 4分) 14.(1)信誓旦旦(2)恐美人之迟暮(3)一夫当关 (4)相逢何必曾相识 (5)只是当时已惘然(6)今宵酒醒何处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8)甚于防川(每空1分) 15.有针对性,学识广博;声音洪亮,板书漂亮;情绪饱满,神采飞扬;(每点 2分) 16.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因而可敬;听课的学生逐渐减少、知识不受尊 重,因而可怜。(每点2分) 17.突出先生的敬业认真;(2分)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空旷;(1分)照应下文我 的羞愧尴尬。 (1分) 18.第一处:对我治学不严肃、游戏学术的嘲讽:(2分) 第二处:对世事颠倒的戏谑与宽容,(2分)见怪不怪的无可奈何。(2分) 19.首先,举魏征和唐太宗的事例论述“人鉴”的由来及职责;其次,以杜甫和 韩愈为例论述“人鉴”发挥作用的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人鉴”的危险 性。(每点2分) 20.(1)举托尔斯泰和司汤达的例子,论述文艺像铜鉴,应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2)举杜甫和巴尔扎克的例子,论述文艺像史鉴,应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3)举古代的采诗官例子,论证文艺像人鉴,可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 (每点找出例证1分,分析1分。) 21.(1)要想繁荣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人生,不溢美,不藏丑,才能真实 再现生活;更需要文艺作品的鉴赏者有自知之明,有胸怀器度。(每点3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3.对朝廷的忠心;对和平的期盼;对自己的宽慰。(答两点给 2 分,答三点给 4 分) 14.(1)信誓旦旦 (2)恐美人之迟暮 (3)一夫当关 (4)相逢何必曾相识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今宵酒醒何处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甚于防川(每空 1 分) 15.有针对性,学识广博;声音洪亮,板书漂亮; 情绪饱满,神采飞扬;(每点 2 分) 16.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因而可敬;听课的学生逐渐减少、知识不受尊 重,因而可怜。 (每点 2 分) 17.突出先生的敬业认真;(2 分)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空旷;(1 分)照应下文我 的羞愧尴尬。 (1 分) 18.第一处:对我治学不严肃、游戏学术的嘲讽;(2 分) 第二处:对世事颠倒的戏谑与宽容,(2 分)见怪不怪的无可奈何。(2 分) 19.首先,举魏征和唐太宗的事例论述“人鉴”的由来及职责;其次,以杜甫和 韩愈为例论述“人鉴”发挥作用的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人鉴”的危险 性。(每点 2 分) 20.(1)举托尔斯泰和司汤达的例子,论述文艺像铜鉴,应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2)举杜甫和巴尔扎克的例子,论述文艺像史鉴,应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3)举古代的采诗官例子,论证文艺像人鉴,可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 (每点找出例证 1 分,分析 1 分。) 21.(1)要想繁荣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人生,不溢美,不藏丑,才能真实 再现生活;更需要文艺作品的鉴赏者有自知之明,有胸怀器度。(每点 3 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