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 、语言运用题 1.下面是某位同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学习感悟,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学习语文,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融汇贯通。 ②“珍爱生命”讴歌向死而生的精神,“和平的祁祷”关注战争中底层人物的命 运,“历史的回声”深刻反思历史。 ③认真研读这些专题,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深化我们的认识。 ④美国作家_的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荷塘月色》细腻的情景交 融的描写,《》中入木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异彩纷呈。 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改为“”;第二处:“”改为“”。 (2)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句,改为:。 (3)请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1)“汇”“会”“祁”“祈” (2)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揣摩、汲取、运用 (3)欧·亨利《祝福》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考查字形,要求从上面五句感悟中找出两个错别字 ①中“融汇贯通”的“汇”应为“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 解。②中“和平的祁祷”的“祁”应为“祈”,“祈”,指向神求福或请求;“祈 祷”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2) 考查的是病句,要求从文段中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 好汲取、揣摩、运用″,"汲取、揣摩、运用”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揣 摩、汲取、运用〃。(3)考査的是文学常识,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 的文学知识补全。第一处要根据“美国作家”和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 尾来推断,应为“欧·亨利”;学生要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即指短篇小说 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 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 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第二处问哪篇文章中“入木 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根据我们所学的课文知识,应是鲁迅先生的《祝福》 文中出现了“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祥林嫂肖像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2.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 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 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 【答案】(1).我多么想成为一只鸟,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方蓝 天;(2).我多么想成为一朵飘渺无尽的白云,内心纯洁,安静地在天空中游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句题时要注意:(1)找 出模仿母句;(2)分析要仿写的母句结构;(3)确定保留骨骼;(4)明确填 充内容;(5)寻找搭配语词。如第(1)句“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 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
南京市 2017 —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 一、语言运用题 1. 下面是某位同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学习感悟,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学习语文,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融汇贯通。 ②“珍爱生命”讴歌向死而生的精神,“和平的祁祷”关注战争中底层人物的命 运,“历史的回声”深刻反思历史。 ③认真研读这些专题,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深化我们的认识。 ④美国作家 的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结尾,《荷塘月色》细腻的情景交 融的描写,《 》中入木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异彩纷呈。 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 ”改为“ ”;第二处:“ ”改为“ ”。 (2)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 句,改为: 。 (3)请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 第一处: 。 第二处: 。 【答案】(1)“汇”“会”“祁”“祈” (2)⑤ 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揣摩、汲取、运用。 (3)欧•亨利 《祝福》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考查字形,要求从上面五句感悟中找出两个错别字。 ①中“融汇贯通”的“汇”应为“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 解。②中“和平的祁祷”的“祁”应为“祈”,“祈”,指向神求福或请求;“祈 祷”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2) 考查的是病句,要求从文段中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 好汲取、揣摩、运用”,“汲取、揣摩、运用”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揣 摩、汲取、运用”。(3)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 的文学知识补全。第一处要根据“美国作家”和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 尾来推断,应为“欧•亨利”;学生要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即指短篇小说 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 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 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第二处问哪篇文章中“入木 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根据我们所学的课文知识,应是鲁迅先生的《祝福》 一文中出现了“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祥林嫂肖像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2.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 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________。 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______。 【答案】 (1). 我多么想成为一只鸟,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方蓝 天; (2). 我多么想成为一朵飘渺无尽的白云,内心纯洁,安静地在天空中游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句题时要注意:(1)找 出模仿母句;(2)分析要仿写的母句结构;(3)确定保留骨骼;(4)明确填 充内容;(5)寻找搭配语词。如第(1)句“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 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
成为……,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每 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棵 树”一束阳光”“一场雨雪”,要注意量词的使用。第(2)句“我多么想成为 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 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内心……,……”,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座终 生休眠的火山″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注意短语结构,搭配的词性 点睛:句子仿写四统一:(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所仿写句子的中心,它 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 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b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 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 材。(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 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 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 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 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 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4)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 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 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 3.阅读华君武漫画《科学分工》,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 【答案】(1)漫画中,吹奏笛子的人只用嘴吹,出调的是另一个人在按笛子的 发音孔。(2)比喻在某一事情上工序分工太细,表面好像科学,实际上本来 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要两个人去做,反而导致工作的繁琐、疲沓、浪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题干给出了两个小问题,第(1)题要求 “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即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 面的内容。作答时要细察画面,(人、物、景不遗漏),分析细节,抓住矛盾 本题漫画中有两个人坐在一起吹笛子,一个人按孔,一个人吹。第(2)题问“这 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这是分析漫画的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 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 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 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这幅漫画的 标题是“科学分工”,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吹得笛子,非得两个人分工,看来这“分 工”并不“科学”,而且还浪费资源,使得工作效率太低,答题时据此回答即可。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阅读《红楼梦》第56回的片段,回答问题 “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 人?”口内说道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得恳切,又想他素日赵 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也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他: 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 要紧的事情做什么?” 这里的“他”是谁?请写出文中所说的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 (2)《边城》将端午节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大情境,主要写了三次,每次都和 翠翠的爱情发展有关,请分别简要解说
成为……,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每……”,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棵 树”“一束阳光”“一场雨雪”,要注意量词的使用。第(2)句“我多么想成为一 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 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内心……,……”,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座终 生休眠的火山”“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注意短语结构,搭配的词性。 点睛:句子仿写四统一:(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所仿写句子的中心,它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 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 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b 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 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 材。(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 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 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 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 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 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4)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 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 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 3. 阅读华君武漫画《科学分工》,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 【答案】(1)漫画中,吹奏笛子的人只用嘴吹,出调的是另一个人在按笛子的 发音孔。(2)比喻在某一事情上工序分工太细,表面好像科学,实际上本来一 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要两个人去做,反而导致工作的繁琐、疲沓、浪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题干给出了两个小问题,第(1)题要求 “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即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 面的内容。作答时要细察画面,(人、物、景不遗漏),分析细节,抓住矛盾。 本题漫画中有两个人坐在一起吹笛子,一个人按孔,一个人吹。第(2)题问“这 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这是分析漫画的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 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 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 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这幅漫画的 标题是“科学分工”,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吹得笛子,非得两个人分工,看来这“分 工”并不“科学”,而且还浪费资源,使得工作效率太低,答题时据此回答即可。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阅读《红楼梦》第 56 回的片段,回答问题。 “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 人?” 口内说道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得恳切,又想他素日赵 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也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他: “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 要紧的事情做什么?” 这里的“他”是谁?请写出文中所说的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 (2)《边城》将端午节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大情境,主要写了三次,每次都和 翠翠的爱情发展有关,请分别简要解说
【答案】(1)“他”指的是探春;兴利剔弊的内容:在大观园里施行承包制; 免去了宝玉和贾环的上学补贴及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2)①第一次端午节翠 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②第二次端午节 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岀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③第三次端午节 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 示爱情的悲剧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 与情节概括能力。这是《红楼梦》中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 小惠全大体的故事。要学生根据《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进行概括,作答时根据 本段中“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以推断 “他”为“探春”,因为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在贾母身边抚养长 大,身份地位比较尴尬,内心有苦楚。“兴利剔弊的事情”指免掉了宝玉、贾环、 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钱,并取消了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的费用:让婆子们 承包大观园的果树花草。收取年租,节省开支,还能赚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 括能力。题干要求围绕翠翠的爱情发展,将《边城》中三次端午节的情节作简要 概括。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 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 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 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 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端午 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 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 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 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 气 点睛:《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 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 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 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学生对于这类名家作品需要有很好的掌握。另 外,《边城》中的端午节不但为故事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了浪漫的时空环境,而且 是人物进入故事情节的关键之所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人物命运的起 伏变化,整个悲剧情调的髙扬,都与端午这一民俗事象的描摹融为有机的整体。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 物馆,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 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 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 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 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 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到楼下放死人 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 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答案】(1)“他”指的是探春;兴利剔弊的内容:在大观园里施行承包制; 免去了宝玉和贾环的上学补贴及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2)①第一次端午节翠 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②第二次端午节 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③第三次端午节 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 示爱情的悲剧。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 与情节概括能力。这是《红楼梦》中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 小惠全大体”的故事。要学生根据《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进行概括,作答时根据 本段中“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以推断 “他”为“探春”,因为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在贾母身边抚养长 大,身份地位比较尴尬,内心有苦楚。“兴利剔弊的事情”指免掉了宝玉、贾环、 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钱,并取消了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的费用;让婆子们 承包大观园的果树花草。收取年租,节省开支,还能赚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 括能力。题干要求围绕翠翠的爱情发展,将《边城》中三次端午节的情节作简要 概括。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 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 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 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 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端午 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 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 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 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 气”。 点睛:《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 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 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 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学生对于这类名家作品需要有很好的掌握。另 外,《边城》中的端午节不但为故事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了浪漫的时空环境,而且 是人物进入故事情节的关键之所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人物命运的起 伏变化,整个悲剧情调的高扬,都与端午这一民俗事象的描摹融为有机的整体。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 物馆,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 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 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 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 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 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到楼下放死人 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 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我躺在手术台上,看 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 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 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髙大而苍老的 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 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 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 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 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 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 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 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 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 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 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 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 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 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 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 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 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 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 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 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一一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5.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械()②赫然()③震颤( 6.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7.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8.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 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答案】5.(1).xie(2).he(3).chan 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战争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 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我躺在手术台上,看 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 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 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 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 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 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 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 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 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 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 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 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 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 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 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 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 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 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 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 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 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 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 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5.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械(______) ②赫然(______) ③震颤(______) 6. 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7. 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8. 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 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答案】5. (1). xiè (2). hè (3). chàn 6.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战争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 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
“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我”内心的无奈与对战争 的愤恨。 7.这句话是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也 是“我”在半昏迷中还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原因。这更是 纳粹德国法西斯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 8.“牛奶”更好一些。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 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 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给加点的汉字注音”,题中加点字分 别为“械″“赫″“颤”,字音分别为“xie"he""chan”,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 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结合字义、词义辨识注音。同时,本着记少不记多的 原则。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作答时要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修辞。“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 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土 色纱布襁褓″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 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有战争的情 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 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所以说“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 出了“我”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恨之情。 7.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回答这道题,关 键要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的含义:公元480年,斯巴达战士扼守温 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 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法西斯用这句话来 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 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 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像这样一个年轻的、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就这样被 战争逼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用“骗”更合适,因为从他对战争的认识,从他认 为炮声是“惬意的、深沉而又粗犷的、高雅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早就已经被 扭曲了,他在学校受的教育是看打仗的图画书,是“必须要”写那段“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的铭文。这段铭文本来是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 死的事迹,但在这里却成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证,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给青少 年们灌输着军国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洗脑,让他们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8.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用“牛奶”作为结尾 是非常妙的。学生应该注意到前文中提到“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 喝牛奶”,所以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 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 的主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我”内心的无奈与对战争 的愤恨。 7. 这句话是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也 是“我”在半昏迷中还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原因。这更是 纳粹德国法西斯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 源。 8. “牛奶”更好一些。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 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 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给加点的汉字注音”,题中加点字分 别为“械”“赫”“颤”,字音分别为“xi蔓h蔓chàn”,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 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结合字义、词义辨识注音。同时,本着记少不记多的 原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作答时要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修辞。“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 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土 色纱布襁褓”“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 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有战争的情 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 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所以说“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 出了“我”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恨之情。 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回答这道题,关 键要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含义:公元 480 年,斯巴达战士扼守温 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 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法西斯用这句话来 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 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 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像这样一个年轻的、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就这样被 战争逼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用“骗”更合适,因为从他对战争的认识,从他认 为炮声是“惬意的、深沉而又粗犷的、高雅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早就已经被 扭曲了,他在学校受的教育是看打仗的图画书,是“必须要”写那段“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的铭文。这段铭文本来是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 死的事迹,但在这里却成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证,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给青少 年们灌输着军国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洗脑,让他们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8.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用“牛奶”作为结尾 是非常妙的。学生应该注意到前文中提到“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 喝牛奶”,所以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 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 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 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 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 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 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 C.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力量 D.秦之德义,无足比数比数:相提并论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 兴多沿秦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12.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9.B10.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 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11.(1)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 点土地。(2)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百姓归附仁义,(那种)形势盛 大谁能够驾驭呢? 12.(一)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二)秦并天下是因为世道变化,大 家都用阴谋诡计,而这方面秦最擅长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 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B项,“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意思是“跟秦国交好而 不帮助其他五国”,所以“与(y)”,结交、交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 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 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 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 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D.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1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3 处) 其 成 功 非幸此所 谓 世 变 之 异 也 世 变 异 则 治 法 随 之 故 汉 之 兴 多 沿 秦 法。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12. 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9. B 10. 其 成 功 非 幸/此 所 谓 世 变 之 异 也/世 变 异 则 治 法 随 之/故 汉 之 兴 多 沿 秦法。 11. (1)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 点土地。(2)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百姓归附仁义,(那种)形势盛 大谁能够驾驭呢? 12. (一)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二)秦并天下是因为世道变化,大 家都用阴谋诡计,而这方面秦最擅长。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 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B 项,“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意思是“跟秦国交好而 不帮助其他五国”,所以“与(yǔ)”,结交、交好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 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话的大意为:他能成就功劳并非是侥幸的,这 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 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承袭了秦朝的方法。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 可借助标志词,如“也”“之”“故”等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 点:“祖父”,祖辈和父辈;“暴”,冒着:“斩”,砍断;“以”,才。第二句得分 点:“德义”,道德信义;“归”,归附;“沛然”,形势盛大;“御”,驾驭。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 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课 内的重点文言实词、句子的把握需要非常到位,文言文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课外的 积累。作答时可以先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选文(一)根据课文 所学知识,可知“六国破灭”,秦“并天下”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不赂者 以赂者丧”。选文(二)中秦“并天下”的原因是“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以谋 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即世道变化,秦最擅长使用阴谋诡计 参考译文(一)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 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 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 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 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 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 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 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 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己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 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 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 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 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 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 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话的大意为:他能成就功劳并非是侥幸的,这 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 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承袭了秦朝的方法。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 可借助标志词,如“也”“之”“故”等。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 点:“祖父”,祖辈和父辈;“暴”,冒着;“斩”,砍断;“以”,才。第二句得分 点:“德义”,道德信义;“归”,归附;“沛然”,形势盛大;“御”,驾驭。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 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课 内的重点文言实词、句子的把握需要非常到位,文言文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课外的 积累。作答时可以先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选文(一)根据课文 所学知识,可知“六国破灭”,秦“并天下”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不赂者 以赂者丧”。选文(二)中秦“并天下”的原因是“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以谋 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即世道变化,秦最擅长使用阴谋诡计。 参考译文(一):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 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 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 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 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 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 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 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 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 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 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 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 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 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
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 呢 参考译文(二) 秦国的德义,不值得去比较,却最终合并了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所 以想寻求其的缘由却不能寻求得到,也许是依靠他有利的地理形势,也许是上天 的帮助,又或许是因为外界条件的成熟而适时地获得成功,却不知秦国的志得意 满大概是因为顺乎世道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 百姓归附仁义,(那种)形势盛大谁能够驾驭呢?用阴谋诡计来驾驭阴谋诡计, 那么秦国就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这不是六国所能抵抗的。他能成就功劳 并非是侥幸的,这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 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沿袭秦朝的方法 四、诗歌阅读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辛弃疾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1)请结合上阙概括词人“怨”的原因。 (2)简析结句“燕双双”的表达特色 (3)清代陈廷焯认为,这首词“似老杜悲歌之作”。请结合“三十六宫花溅泪, 春声何处说兴亡”简要分析。 【答案】(1)因友人离别而产生愁怨;流水无情,一去不返,物是人非,世事 沧桑变化产生愁怨;年华已逝的伤感令人产生愁怨 (2)用燕子的意象串联古今,批南宋空有帝王洲,丧失大好江山,欲重复六朝 旧事。叠词运用,以景结情,燕子双双归来,以此衬托内心的孤寂之情,并承接 上文“何处说兴亡”表达兴亡之叹。 (3)杜甫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自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以来,经历时局变幻的词 人辛弃疾愈加冷静而理性,他并未像普通送别诗般单纯抒写离情,而是将建康的 沧桑历史兴亡之痛,寄托于春天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的情境中。不仅 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沉郁雄浑 的词风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词意主旨的把握,分析概括出词人“怨 的情感。“潮到空城”句,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 空城寂寞回”。词的上阙描写流水无情,一去不返,诗人因友人离别而产生愁怨, 把人的头发都将要急白,表达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变化之感,以及年华已逝的伤 感;离别歌曲在残阳中惹人伤感,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直到天色将暮,离愁断肠。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表达特色的掌握。词的下阙 化用周邦彦咏金陵词《西河》:“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 兴亡,斜阳里”,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用燕子的意象串联古今, 批南宋空有帝王洲,丧失大好江山,欲重复六朝旧事。运用叠词,以景结情,燕 子双双归来,并承接上文“何处说兴亡”作答 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分析 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 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
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 呢。 参考译文(二): 秦国的德义,不值得去比较,却最终合并了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所 以想寻求其的缘由却不能寻求得到,也许是依靠他有利的地理形势,也许是上天 的帮助,又或许是因为外界条件的成熟而适时地获得成功,却不知秦国的志得意 满大概是因为顺乎世道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 百姓归附仁义,(那种)形势盛大谁能够驾驭呢?用阴谋诡计来驾驭阴谋诡计, 那么秦国就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这不是六国所能抵抗的。他能成就功劳 并非是侥幸的,这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 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沿袭秦朝的方法。 四、诗歌阅读 13.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辛弃疾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1)请结合上阙概括词人“怨”的原因。 (2)简析结句“燕双双”的表达特色。 (3)清代陈廷焯认为,这首词“似老杜悲歌之作”。请结合“三十六宫花溅泪, 春声何处说兴亡”简要分析。 【答案】(1)因友人离别而产生愁怨;流水无情,一去不返,物是人非,世事 沧桑变化产生愁怨;年华已逝的伤感令人产生愁怨。 (2)用燕子的意象串联古今,批南宋空有帝王洲,丧失大好江山,欲重复六朝 旧事。叠词运用,以景结情,燕子双双归来,以此衬托内心的孤寂之情,并承接 上文“何处说兴亡”表达兴亡之叹。 (3)杜甫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自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以来,经历时局变幻的词 人辛弃疾愈加冷静而理性,他并未像普通送别诗般单纯抒写离情,而是将建康的 沧桑历史兴亡之痛,寄托于春天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的情境中。不仅 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沉郁雄浑 的词风。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意主旨的把握,分析概括出词人“怨” 的情感。“潮到空城”句,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 空城寂寞回”。词的上阙描写流水无情,一去不返,诗人因友人离别而产生愁怨, 把人的头发都将要急白,表达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变化之感,以及年华已逝的伤 感;离别歌曲在残阳中惹人伤感,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直到天色将暮,离愁断肠。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表达特色的掌握。词的下阙, 化用周邦彦咏金陵词《西河》:“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 兴亡,斜阳里”,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用燕子的意象串联古今, 批南宋空有帝王洲,丧失大好江山,欲重复六朝旧事。运用叠词,以景结情,燕 子双双归来,并承接上文“何处说兴亡”作答。 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分析 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 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
法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 结构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 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 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词的深度理解以及怀古诗情感的把握。首先 明确题干中“似老杜悲歌之作”的意思,即要求理解杜甫的悲歌之作风格是“沉 郁悲壮”:沉郁悲壮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悲痛,感情的 深沉悲凉、深挚感人。同时,结合词作内容,自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以来,经历 时局变幻的词人辛弃疾愈加冷静而理性,此刻他并未像普通送别诗般单纯就事论 事,而是一反常理,缅怀建康的六朝兴亡。将建康的沧桑历史兴亡之痛,寄托于 春天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的情境中。 五、名句默写 14.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明月出天山, (李白《关山月》)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长桥卧波, (杜牧《阿房宫赋》)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苍茫云海间(3).术业有专攻(4.未云何 龙(5).杳不知其所之也(6).一尊还酹江月(7).寻常巷陌(8).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苍”“攻”“杳″“酹”等,要理 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 梁实秋 ①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 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 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 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
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 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 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 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深度理解以及怀古诗情感的把握。首先, 明确题干中“似老杜悲歌之作”的意思,即要求理解杜甫的悲歌之作风格是“沉 郁悲壮”:沉郁悲壮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悲痛,感情的 深沉悲凉、深挚感人。同时,结合词作内容,自南宋偏安 东南一隅以来,经历 时局变幻的词人辛弃疾愈加冷静而理性,此刻他并未像普通送别诗般单纯就事论 事,而是一反常理,缅怀建康的六朝兴亡。将建康的沧桑历史兴亡之痛,寄托于 春天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的情境中。 五、名句默写 14. 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明月出天山,_______________。(李白《关山月》)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斜阳草树,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苍茫云海间 (3). 术业有专攻 (4). 未云何 龙 (5). 杳不知其所之也 (6). 一尊还酹江月 (7). 寻常巷陌 (8).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苍”“攻”“杳”“酹”等,要理 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 梁实秋 ①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 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 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 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
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髙,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 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 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 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 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 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 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 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 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 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 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一一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 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一一地势较髙,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 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 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 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 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 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 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 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 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 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 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 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 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 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 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 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15.梁实秋的散文以语言幽默、典雅著称,请从第③段中分别举例说明。 16.第⑤段结尾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请写出笠翁姓名 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 17.第④段描写大雨磅礴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 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 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 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 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 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 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 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 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 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 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 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 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 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 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 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 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 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 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 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 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 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 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 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 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 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 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15. 梁实秋的散文以语言幽默、典雅著称,请从第③段中分别举例说明。 16. 第⑤段结尾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请写出笠翁姓名, 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 17. 第④段描写大雨磅礴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