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工艺》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六章 加氢和脱氢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1,文件大小:642.83KB,团购合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加氢脱氢反应规律 第三节 甲醇生产工艺 第四节 苯乙烯生产工艺 第五节 丁二烯生产工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六章加氢和脱氢 第一节概述 不饱和烃+H,加成产物 两种新烃 多相催化加氢选择性低,反应方向不易控制 催化加氢反应用于合成及精制 均相催化加氢:可溶性催化剂选择性较高反应条件较温和 催化脱氢反应用于烯烃,二烯烃及烯基芳烃和醇脱氢转化为醛酮的生产,为高分子材料提供 重要担体 催化加氢反应及类型 1反应作用 Ni-Al 一乙二胺 -oH… CO+2H2钢基催化剂13OH nCo+(2n+1)H2 270C 0.5-2sMD-CnH,n+H,O ischer-Tnpsh合成用于液体燃料合成 CH3CCH3+H,--CH3 CHCH3 CH, CHECHCHO +2H CH3 CHCH,CH,OH RCOOH+2H -RCH,OH+H,O RCOOR+2H2-CrC-a--RCH,OH+ROH H=N+41 HaN(CH)NH2 心O+3HC厂 NH2+2H,O U"==n- CHOH AlO C [+CH4

第六章 加氢和脱氢 第一节 概述 不饱和烃 加成产物 烃 催化剂 两种新烃 催化剂 催化加氢反应用于合成及精制 多相催化加氢:选择性低,反应方向不易控制 均相催化加氢:可溶性催化剂,选择性较高,反应条件较温和 催化脱氢反应用于烯烃,二烯烃及烯基芳烃和醇脱氢转化为醛,酮的生产,为高分子材料 提供 重要担体 H2 催化加氢反应及类型 反应作用 Ni- Al2O3 CH3OH _ OH 骨架镍 OH CO H2 + 2 230-270 0.5 2.5 铜基催化剂 nCO + 2 +n 1 H2 CnH2n Co ThO2 ° C MPa + H2O 230 270 °C 乙二胺 己二酸 一 1 Fischer Tnpsh合成,用于液体燃料合成 + 3H2 + 3H2 10MPa CH3CCH3 CH3CHCH3 CH3CH CHCHO CH3CH2CH2CH2OH RCOOH RCH2OH RCOOR RCH2OH ROH H2N CH2 NH2 O +H2 OH +2H2 +2 H2 +H2O ' +2H2 + ' N C CH4 C N 4 +4H2 骨架镍 Cu Cu Cr O 沸石 Ni 硅藻土 Cu Cr O NO2 H2O NH2 CH2OH +3 +2 O + O O + CHO O CH3 + +CH4 CH3 + +CH4 Cu Cr O Al2O3 Cr2O3 H2 H2 H2 H2 H2 Al2O3 Cr2O3

Co(cO,+H2-Ni- A104 -CH4 +h,O RSH+H2 RH+HS H2+H2- rh+NH RCOOH+3H2- RCH + 2H,O 2反应类型 不和键C=C70 15 5.0 2氢来源 水蒸气转化、部分氧化、变压吸附(加压、预处理、分离氢、氢精制) 催溶

CO CO2 RSH RH H2S + CH4 +H2O + + H2 H2 Ni Al2O3 RCOOH + RH+NH3 +3H2 RCH3+2H2O RNH2 H2 C C C C 反应类型 不饱和键 等的加氢 苯环的加氢 含氧,氮,硫化合物的加氢 在加氢反应过程中同时发生裂解生成小分子的氢解反应 2 被加氢官能团结构不同,反应难易程度不同;催化剂不同,反应条件不同,加氢产物不同, 即选择性加氢 , ' CH CH2 C2H5 C2H5 Ni Cu 催化剂 催化剂 二 氢的性质及来源 1 性质 氢脆(蚀) Fe3C + 2H2 → CH4 + 3Fe CH4向外扩散,在晶格中产生应力 氢蚀压力与温度 钢种 压力 温度/℃ 0 100 200 300 400 500 A3 MPa >60 50 28 15 8.0 3.0 1%Cr0.5%Mo MPa >70 60 15 5.0 2 氢来源 水蒸气转化、部分氧化、变压吸附(加压、预处理、分离氢、氢精制) 三 催化脱氢反应作用 催化脱氢和催化氧化脱氢

CaH +H 2=CH6+ H2O ICsH CH2=CH-C= CH2 C12H24+H2 CH3 CH2OH--+ CHO+ H, CH3CHCH CH CHCH3 +H2 OH 第二节加氢脱氢反应规律 催化加氢反应规律 1热力学分析 均为可逆放热反应,随官能团结构不同、反应热不同 5℃气相加氢反应热 反应 298k kJ/mol H2-CH3OH CO+3H CH4+H2O -1769 CH3-- CH3+H, CH2 -CHCH C6H6+3H2" ChI CsHsCH2+H CHe+CH -42.0 温度:T<100℃,为不可逆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少。但不同反应的△H, S不同, 不同 O+3H=0127化7022x640 CO+H CH3OH0℃77103100Cn2.92200℃/19×102 压力:Δn<0,提高压力,有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 氢油比:H用量提高,有利于平衡转化率提高和反应热的转移,但过大,功耗过大 2动力学分析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能力、空间位阻等直接影响反应速度. 不饱和烃加氢反应速度随取代基和碳链的增长、加氢反应速度减缓

H2 nC4H10 nC4H8 C4H6 nC4H10 C4H6 +H2 nC4H8 C4H6+H2O C2H5 CH CH2 iC5H10 CH2 CH C CH2 CH3 H2 H2 H2 O2 C12H26 C12H24 H2 CH3CH2OH CH3CHO CH3CHCH3 n OH _ + + H2 n_ CH3CHCH3 O = + H2 第二节 加氢脱氢反应规律 一 催化加氢反应规律 1 热力学分析 均为可逆放热反应,随官能团结构不同、反应热不同 25℃气相加氢反应热 + C C CO CH3OH CH4 CH3 C CH3 C6H6 C6H12 C6H5CH3 + = 反应 H298 θ K kJ/mol H2 C C C C + = H2 C C + H2 CO 2 3H2 + CH4 + H2O = O OH CH3 +H CH CH3 2 3H2 + H2 C6H6+ -174.3 -132.7 -90.8 -176.9 -56.2 -208.1 -42.0 温度:T<100℃,为不可逆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少。但不同反应的ΔH,、 ΔS 不同, e lnKp T e 不同 +3H2 CO+ H2 CH3OH 127 227 °C + 0 100 200 10 1.86 12.92 1.9 2 6.77 / / 7 7 °C/ +102 °C/ 10 + 5 °C °C/ 10 + - 压力:Δn<0,提高压力,有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 氢油比:H2用量提高,有利于平衡转化率提高和反应热的转移,但过大,功耗过大. 2 动力学分析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能力、空间位阻等直接影响反应速度. 不饱和烃加氢反应速度随取代基和碳链的增长、加氢反应速度减缓

Yc=c>YO Yc=C>Y二烯烯单独存在 Y(mC>Y二烯>Y烯>Y芳 (共存 Y醛>Y酮 Y酯>Y酸>Y醇>Y酚 YR-o>y 温度:对于多相吸附可逆放热反应 )0, <0综合效果 r=G=是 〉0 温度较低时,Kp很大,决定反应速度的主要是动力学项k,r∞kc 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Kp很小,决定反应速度的主要是热力学项 P 存在一适宜温度?T,此处反应速度最快。 对于一定的起始气体组成,当转化率提高时,由于反应平衡限制的作用增大,因而高 转化率时的最佳温度必须低于转化率较低时的最佳温度。相应于各个转化率时的最佳温度所 组成的曲线,称为最佳温度分布曲线,可用于反应器的设计和生产控制。 但温度过高,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增加副产物的生成,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表面 结炭,活性降低 平衡曲线 XI<X,<X 最佳反应温度曲线 最佳反应温度曲线 图513放热可逆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图514放热可逆反应的TX曲线 压力:压力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视动力学规律、反应温度(不同时吸附机理不同)的不同而 变化。 增加氢分压(气相)和氢溶解度(液相)会提高加氢反应的速率,但选择性降低;其 余反应物和产物分压的提高视具体情况而定。 氢油比:氢过量,有利于反应速率的提高,且可提高传热系数。 溶剂:液相加氢时溶剂可移走反应热,可将固体反应物溶解,利于反应的进行和分离 (CH3OH、HAc、C2HOH等)。 反应温度应低于溶剂的临界温度

γ C C= C C >γ > γ C C= φ γ 二烯 单独存在 芳 共存 R O N γ >γ 烯 C C γ > > γ二烯 γ 烯 γ >γ γ 醛 >γ 酮 γ酯 > > γ酸 醇 >γ 酚 R S R γ γ > >γ 温度:对于多相吸附可逆放热反应, e 0 k T e 〉 e T e , < 0 , 综合效果 K r k a b Kp = _ C 温度较低时,Kp 很大,决定反应速度的主要是动力学项 k,r∝kc’, 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Kp 很小,决定反应速度的主要是热力学项 Kp, 存在一适宜温度 e T e r =0 ,此处反应速度最快。 对于一定的起始气体组成,当转化率提高时,由于反应平衡限制的作用增大,因而高 转化率时的最佳温度必须低于转化率较低时的最佳温度。相应于各个转化率时的最佳温度所 组成的曲线,称为最佳温度分布曲线,可用于反应器的设计和生产控制。 但温度过高,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增加副产物的生成,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表面 结炭,活性降低。 + H2 180 300 H2 °C °C _ 压力:压力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视动力学规律、反应温度(不同时吸附机理不同)的不同而 变化。 增加氢分压(气相)和氢溶解度(液相)会提高加氢反应的速率,但选择性降低;其 余反应物和产物分压的提高视具体情况而定。 氢油比:氢过量,有利于反应速率的提高,且可提高传热系数。 溶剂:液相加氢时溶剂可移走反应热,可将固体反应物溶解,利于反应的进行和分离 (CH3OH、HAc、C2H5OH 等)。 反应温度应低于溶剂的临界温度。 e 0 T e 〉r e T e r <0

3催化剂 不同类型的加氢反应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反应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其反应条件和 产品组成不同。ⅥB、Ⅷ族 催化剂使用特点 结构 特点使用范围 活性组分Ni、Pd、PL价格廉,活性高,易中毒,S、As 金属催化剂载于载体上,提高分适用于大部分加C≯10°(v),低 散性和均匀性,增加氢 温可反应。 强度和热稳定性。 活性组分与载体A、活性很高,足够的适用于各类加氢 骨架催化剂si制成合金,用氢氧机械强度。 过程 化钠溶解。骨架镍催 化剂,N=40%50%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oO2CTO3 ZnO Cuo,活性较低 需较高的反应温 NiO单独或混合使用 度,耐热性欠佳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需较高的反应温 MoS2WS,NiS2等 活性较低度,原料气不必预 脱硫,用于含硫化 合物的氢解 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RuRh. Pd. Ni Co等活性高,选择性催化剂与产物难 好,条件温和。分离 催化脱氢反应规律 1热力学分析 吸热反应,吸热量与烃类结构相关,较低温度时K较小 nchO nchS +H, △H298K=1248kJ/mol CAHs C4H6+ H2 △H29gK=110.1k/mol C+H △H29sg=118 kJ/mol 温度: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乙苯脱名平衡常数 度/K 1100 Kp330×10471×102375×101 787 压力:欲提高Kp,通过升温对材质要求高;△n>0,采用低压有助于平衡右移 压力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脱氢反应 正丁烷→丁烯 丁烯→丁二烯 乙苯→苯乙烯 压力KP1013 10 1013 10 10 温度k 转化率% 540 440 39 30 545 445 615 565 455

3 催化剂 不同类型的加氢反应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反应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其反应条件和 产品组成不同。ⅥB、Ⅷ族 催化剂使用特点 结构 特点 使用范围 金属催化剂 活性组分 Ni、Pd、Pt. 载于载体上,提高分 散性和均匀性,增加 强度和热稳定性。 价格廉,活性高, 适用于大部分加 氢。 易中毒,S、As、 Cl ≯ 10-6( ψ ), 低 温可反应。 骨架催化剂 活性组分与载体 Al、 Si 制成合金,用氢氧 化钠溶解。骨架镍催 化剂,Ni=40%~50%. 活性很高,足够的 机械强度。 适用于各类加氢 过程。-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MoO3CrO3,ZnO,CuO, NiO 单独或混合使用 活性较低 需较高的反应温 度,耐热性欠佳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MoS2,WS,NiS2 等 活性较低 需较高的反应温 度,原料气不必预 脱硫,用于含硫化 合物的氢解 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Ru,Rh,Pd,Ni,Co 等 活性高,选择性 好,条件温和。 催化剂与产物难 分离 二 催化脱氢反应规律 1 热力学分析 吸热反应,吸热量与烃类结构相关,较低温度时 K 较小. + C4H10 C4H8 C4H6 C2H5 n H298 +H = 2 C4H8 n H2 C C= _ _ +H2 124.8 110.1 117.8 θ K kJ/mol H298 θ K = kJ/mol H298 θ K = kJ/mol 温度: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乙苯脱氢平衡常数 温度/K 700 800 900 1000 1100 Kp 3.30×10-2 4.71×10-2 3.75×10-1 2.00 7.87 压力:欲提高 Kp,通过升温对材质要求高;Δn>0,采用低压有助于平衡右移。 压力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脱氢反应 正丁烷→丁烯 丁烯→丁二烯 乙苯→苯乙烯 101.3 10.1 101.3 10.1 101.3 10.1 10 460 390 540 440 465 390 30 545 445 615 505 565 455 压力 KPa 转化率% 温度 k

50 600 500 660 545 620 505 670 555 585 625 40 620 630 惰性气体:在高温下采用低压不安全,采用惰性气体作稀释剂以降低烃分压。 水蒸气:产物易分离,热容量大,既有利于化学平衡,又有利于消除结焦 乙苯脱氢H2O烃(0→16),转化率从54%83% 2副反应 平行反应,连串反应 A脂肪烃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 nC4H10--C3H6+CH4 nC4H1—C2H4+C2H6 随温度升高,C-C断裂较C-H键断裂的热力学、动力学优势均增大,利用选择性 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脱氢、缩合生焦 nC.H ncH→nCH→ B烷基芳烃(以乙苯为例)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加氢裂解 △H298K.kJ/mol )+C2H +h 54.4 OC出+H )+C2H 2H5+2H2O- CH3+C0, +3H 裂解k 故乙苯脱氢反应主要产物为苯。采用选择性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 聚合、生焦 3动力学分析 气一固相非均相催化反应,表面化学反应为速度控制步骤,双分子吸附机理 主反应的速度受内扩散控制,副反应速度受内扩散影响不显著。d减少,s、r增大 升高温度有利于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50 600 500 660 545 620 505 70 670 555 700 585 675 565 90 753 625 740 620 780 630 惰性气体:在高温下采用低压不安全,采用惰性气体作稀释剂以降低烃分压。 水蒸气:产物易分离,热容量大,既有利于化学平衡,又有利于消除结焦. 乙苯脱氢 H2O/烃(0→16), 转化率从 54%→83% 2 副反应 平行反应,连串反应 A 脂肪烃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 nC4H10 n C3H6 CH4 nC4H10 C2H4 C2H6 n + + 随温度升高,C-C 断裂较 C-H 键断裂的热力学、动力学优势均增大,利用选择性 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脱氢、缩合生焦 nC4H10 n n C4H6 nC4H8 n 焦 B 烷基芳烃(以乙苯为例)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加氢裂解 n H2 C2H5 _ + C2H4 C2H5 _ + H2 CH3 C2H6 H2O CO2 _ + CH4 C2H5 _ + H2 + C2H5 _ + H2 1 2 2 _CH3+ +3 H298 θ K kJ/mol 105 -54.4 -31.5 110 G H K T ∆ 裂解 脱氢 加氢裂解 但直至 时 k 2 故乙苯脱氢反应主要产物为苯。采用选择性好的催化剂。 ◇ 连串反应 : 聚合、生焦 3 动力学分析 气—固相非均相催化反应,表面化学反应为速度控制步骤,双分子吸附机理。 主反应的速度受内扩散控制,副反应速度受内扩散影响不显著。d 减少,s、,r 增大. 升高温度有利于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烷基芳烃在Cr2O-A2O,773-833K下脱氢 C-C-C C-C-C C-C-C C-C-C C-C 随着侧链上α碳原子上取代基的增多,链的增长,苯环上甲基数目的增多,脱氢反 应 速度加快 4催化剂 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要求催化剂的耐热性好。金属氧化物的耐热性优于金属催 化剂 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以降低反应温度;热稳定性好,可耐高温操作;化学稳定性 好,H存在下金属氧化物不被还原为金属态;结构稳定性好,可耐水热、腐蚀:抗结焦性 能和再生性能好 氧化铬一氧化铝系催化剂:易水热失活,易结焦 氧化铁系催化剂 磷酸钙镍催化剂 三氧化脱氯反应规律 催化脱氢受化学平衡限制,转化率不太高,A一H→A+H2 *向脱氢系统中加入与氢结合的“受体”,转化率提高 反应不受化学平衡限制 *氢“受体”与氢结合放出大量热量能耗降低 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反应的选择性提高 空气(或氧气)、卤素、含硫化合物 1以气态氧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 碳链上至少有四个碳原子,且含有α一H的烯烃,在催化剂参与下生成共轭双烯. CH3 CH=CHCH3 +1/20 H2=CH-CH=CH, +1/2H,O CH3CH2 CH=CH2+/20,M1R8-CH2=CH-CH=CH2+1/2H20 CH CH3CH=C-CH3+1/20,#CH2=CH-C=CH2+1/2H,O 反应选择性差,唯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方可工业化。 C-C C=C ⊙+1202(+HO 选择性差尚未工业化 2以卤素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CnH 2n+2(CnH2n)+X2--CnH2m(CnH2n-2)+2HX 脱氢效应I2>Br2>C2,为可逆吸热反应,但平衡较催化脱氢反应改善 C4H10+212=C4H6+4HI 4HI 2I2+2H2O △H293K=2151kJ/mol △H93K=-460kJ/mol

烷基芳烃在 Cr2O3—Al2O3,773—833K 下脱氢 _ C C C C C C C C _ _ _ _ C C C C _ _ _ _ C C C __ _ C C _ C C C _ _ _ C C __ _ C _ _ _ C C C _ _ __ C C_ _ > > > > > > > 随着侧链上α碳原子上取代基的增多,链的增长,苯环上甲基数目的增多,脱氢反 应 速度加快。 4 催化剂 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要求催化剂的耐热性好。金属氧化物的耐热性优于金属催 化剂。 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以降低反应温度;热稳定性好,可耐高温操作;化学稳定性 好,H2 存在下金属氧化物不被还原为金属态;结构稳定性好,可耐水热、腐蚀;抗结焦性 能和再生性能好。 氧化铬—氧化铝系催化剂:易水热失活,易结焦. 氧化铁系催化剂 FeO Fe3O4 Fe2O3 H2O H2 H2O H2 磷酸钙镍催化剂 三 氧化脱氢反应规律 催化脱氢受化学平衡限制,转化率不太高, A—H→A’+H2 * 向脱氢系统中加入与氢结合的“受体”,转化率提高; 反应不受化学平衡限制 * 氢“受体”与氢结合放出大量热量能耗降低; → 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反应的选择性提高 空气(或氧气)、卤素、含硫化合物 1 以气态氧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 碳链上至少有四个碳原子,且含有α—H 的烯烃,在催化剂参与下生成共轭双烯. CH3CH CHCH3 CH2 CH CH CH2 CH3CH C CH3 + = +1/2O2 催化剂 = = _ = CH3CH2CH CH = 2 +1/2O2 催化剂 CH2 CH CH CH = = 2 _ +1/2H2O 1/2H2O CH _ 3 _ +1/2O2 催化剂 CH2 CH C CH = 2 _ = CH _ 3 +1/2H2O 反应选择性差,唯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方可工业化。 _ + _ C C +1/2O2 催化剂 C C _ = H2O 选择性差尚未工业化 2 以卤素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CnH (CnH2n 2n ) HX 2n_ +2 +X2 CnH2n(CnH 2) +2 脱氢效应 I2 > Br2> Cl2 ,为可逆吸热反应,但平衡较催化脱氢反应改善。 C4H10+2I2 C4H6+4HI 4HI I +O2 2 2 +2H2O H298 θ K= 215.1 - 460 kJ/mol H298 θ K = kJ/mol

不仅适用于烯烃,而且还适用于烷烃氧化脱氢 *成本高,回收复杂,损耗大; *氧化脱氢产物易与卤素和或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3以硫化物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烷烃、烯烃、烷基芳烃B单不饱和烃,吸热反应,但热效应较催化脱氢反 (e)+1/3S02" orc=c(e+/3H2$+2/3H20 平衡常数及热效应 538 597 △H"/ kJ mol 9202 IgP 4.661 5.493 6212 腐蚀、析出、硫化物 第三节甲醇生产工艺 木材干馏(即得木醇)、氯甲烷水解法、甲烷部分氧化法、一氧化碳加氢法 C0加氢合成甲酶反应特征 热力学 △H kJ/mol 主反应 o+H,=cH3OH(g -90.8 CO2+3H2=CHOH四+H2O 58.6 副反应 2C0+4H CH3hO+H,O 0+3H2=CH4+H,O CO, +4H2=CH4+2H,O -247.28 2CH,OH CH, OCH2+HO 4C0+8H,=C4HOH+3H20 0 0 可逆放热反应, 温度愈低,压力越高时,反应热越大 部20MPa,T>300℃,反应热变化小,反应易控制。高温-高压、低温-低压。 低温下反应速率太慢,选择高活性催化剂,即低温高活性催化剂→低压

* 不仅适用于烯烃,而且还适用于烷烃氧化脱氢; * 成本高,回收复杂,损耗大; * 氧化脱氢产物易与卤素和/或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3 以硫化物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烷烃、烯烃、烷基芳烃 SO2,H2S,单质硫 不饱和烃,吸热反应,但热效应较催化脱氢反 应小。 C C _ g SO2 +1/3 2/3 Ca8Ni(PO4)6-Cr2O3 550°C C C= _ g +1/3H2S+ H2O = 平衡常数及热效应 温度/℃ 427 482 538 597 △Hθ/kJ.mol-1 92.06 92.02 91.90 91.72 lgKp 4.661 5.493 6.212 6.861 腐蚀、析出、硫化物 第三节 甲醇生产工艺 木材干馏(即得木醇)、氯甲烷水解法、甲烷部分氧化法、一氧化碳加氢法 一 CO 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特征 1 热力学 + CO +H2 CH3OH g CO2 +3H2 CH3OH g +H2O g 2CO +4H2 (CH3)2O+ H2O CO2 4H2 CH4 + H2O CO +3H2 2 CH4+ H2O 2CO +2H2 CH4 CO2 + CO +H2O CO2+H2 2CH3OH CH3OCH3 +H2O H298 θ K -90.8 -58.6 -204.88 -206.11 -164.94 -247.28 -41.17 -24.52 4CO +8H2 C4H8OH+3H2O 主反应 副反应 kJ/mol _ 可逆放热反应, e ∆ e H T =0 , e ∆H P e =0 ,温度愈低,压力越高时,反应热越大. e ∆ e H P T °C e ∆H P e T> 故 T20MPa,T>300℃,反应热变化小,反应易控制。高温-高压、低温-低压。 低温下反应速率太慢,选择高活性催化剂,即低温高活性催化剂→低压

146.4 138.1 129.7 13. 压力/MPa 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生成的副产物主要是二甲醚、异丁醇及甲烷气体、还有少量乙醇及微量的醛、 酮、酸、酯等。 CO加氢反应△G(kJ/mo) 反应式 127℃22xC327C427C527°C CO+2H 26.35-33.40209043.569.0 2Co-CO2+C 119.5-1009-8360-65.80-47.8 CO+3H2-7CH4+H2O 1420-11959662-72.30-478 2C0+2H2-CH4+CO2 170.3-143.5-1169-88.7-60.7 nCO+2nH2→CnH2n+nH2O(=2)|-14.8808464-112247 nCO+(2m+H2-CH2+2+nHO=2)-214.5169.5-125737246 2动力学及催化剂 动力学反应机理复杂,尚无定论 CO加氢合成甲醇反应中副反应多,主反应为热力学上最不利的反应之一,选择高选择 性的催化剂。 A锌铬催化剂 以ZnO为主要活性组分,加入少量Cr2O3作为助催化剂,可以有效抑制ZnO的再结 晶,催化剂的抗老化能力强。使用前需要还原 活性低,反应温度高达(380℃-400℃,为维持高转化率,必须施以高压(25-35MPa) 机械强度及耐热性好,寿命长(2-3年) B铜基催化剂 以Cu0和Zn0为活性组分,加入少量Ag、Mn、Co、Cr等助催化剂以提高活性,使用前需 还原,耐热性差,使用寿命短。 活性高,反应温度低(230℃~270℃),操作压力低(5~10MPa),催化剂易受S、As、Fe、 RX等中毒,S<0.1cm3/m3

生成的副产物主要是二甲醚、异丁醇及甲烷气体、还有少量乙醇及微量的醛、 酮、酸、酯等。 CO 加氢反应ΔGθ (kJ/mol) 2 反应式 n CO+2H2 CH3OH 2CO CO +2 C CO+3H2 CH4+H2O 2CO + H2 2 CH +4 CO2 CO+ 2nH2 CnH n+nH2O n=2 nCO+ 2n+1 H2 CnH2n+2+nH2O n=2 127 227 327 427 527 -26.35 -119.5 -142.0 -170.3 -214.5 -114.8 -33.40 -100.9 -119.5 -143.5 -80.8 -169.5 20.90 -83.60 -96.62 -116.9 -46.4 -12.5 43.5 -65.80 -72.30 -88.7 -11.2 -73.7 69.0 -47.8 -60.7 24.7 -24.6 °C °C °C °C °C -47.8 2 动力学及催化剂 动力学反应机理复杂,尚无定论。 CO 加氢合成甲醇反应中副反应多,主反应为热力学上最不利的反应之一,选择高选择 性的催化剂。 A 锌铬催化剂 以 ZnO 为主要活性组分,加入少量 Cr2O3 作为助催化剂,可以有效抑制 ZnO 的再结 晶,催化剂的抗老化能力强。使用前需要还原。 活性低,反应温度高达(380℃—400℃),为维持高转化率,必须施以高压(25—35MPa), 机械强度及耐热性好,寿命长(2—3 年)。 B 铜基催化剂 以 CuO 和 ZnO 为活性组分,加入少量 Ag、Mn、Co、Cr 等助催化剂以提高活性,使用前需 还原,耐热性差,使用寿命短。 活性高,反应温度低(230℃~270℃),操作压力低(5~10MPa),催化剂易受 S、As、Fe、 RX 等中毒,S<0.1cm3 /m3

合成甲醇催化剂组成 ICI催化剂,% Lurgi催化剂,% 10~50 V 1~25 10~50 合成甲醇工艺过程 主、副反应交叉进行,选择合适催化剂和适宜的操作条件,才能满足甲醇合成高收率、高选择 性的目的 1操作条件 温度:温度变化对热力学和动力学影响不同,最适宜反应温度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催化剂的活性和 稳定性。 活性→最低进料温度,稳定性→最髙岀口温度;最低进料温度随活性的降低而提高 压力:△n<0,提高压力有利于合成反应,催化剂生产强度提高。压力高低与催化剂的适宜温度、 气体组成、反应器热稳性等诸多因素相关。高压(3OMPa,左右),中压(10~15Pa),低压(5MPa左右) 空速:由于副反应多,空速过低,反应选择性降低,产品分离,精制困难。 Zn-Cr催化剂20000-40000;Cu-Zn1000h 原料气组成:氢含量高可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副反应的发生:氢气的导热系数大,有利于反应热 的导出,反应温度易控制。 CO的存在,抑制二甲醚的生成;CO2比热焓大,生成甲醇较CO生成甲醇的反应热小 可以降低温度峰值,调节温度,催化剂不致过热。 低CO2浓度有利于温度控制,而且抑制羰基铁在催化剂上的积聚。 惰性气体N2、CH4的存在,降低了H2和CO的分压,转化率降低 为提高选择性,反应空速大,单程转化率仅为10%~15%,大量未转化H及C0循环反应(3.5~6) 原料气组成 H265~85% 8~35% CH40.2~1.5% N2+Ar15~3.5% CO205~55% 微量 新鲜原料气与循环气组成(x) 新鲜原料气%循环气 新鲜原料气%循环气% H 67 73 N2+Ar 13.3 0.3 0.2 2合成反应器结构和材质

合成甲醇催化剂组成 ICI 催化剂,% Lurgi 催化剂,% Cu 90~25 80~30 Zn 8~60 10~50 Cr 2~30 ― V — 1~25 Mn — 10~50 二 合成甲醇工艺过程 主、副反应交叉进行,选择合适催化剂和适宜的操作条件,才能满足甲醇合成高收率、高选择 性的目的。 1 操作条件 温度:温度变化对热力学和动力学影响不同,最适宜反应温度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催化剂的活性和 稳定性。 活性→最低进料温度, 稳定性→最高出口温度; 最低进料温度随活性的降低而提高 压力:△n<0,提高压力有利于合成反应,催化剂生产强度提高。压力高低与催化剂的适宜温度、 气体组成、反应器热稳性等诸多因素相关。 高压(30MPa,左右),中压(10~15MPa), 低压(5MPa 左右) 空速: 由于副反应多,空速过低,反应选择性降低,产品分离,精制困难。 Zn―Cr 催化剂 20000―40000h-1;Cu―Zn 1000h-1 原料气组成:氢含量高可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副反应的发生;氢气的导热系数大,有利于反应热 的导出,反应温度易控制。 CO2 的存在,抑制二甲醚的生成;CO2 比热焓大,生成甲醇较 CO 生成甲醇的反应热小, 可以降低温度峰值,调节温度,催化剂不致过热。 低 CO2 浓度有利于温度控制,而且抑制羰基铁在催化剂上的积聚。 惰性气体 N2、CH4 的存在,降低了 H2 和 CO 的分压,转化率降低。 为提高选择性,反应空速大,单程转化率仅为 10%~15%,大量未转化 H2及 CO 循环反应(3.5~6) 原料气组成 H2 65~85% CO 8~35% CH4 0.2~1.5% N2+Ar 1.5~3.5% CO2 0.5~5.5% O2 微量 新鲜原料气与循环气组成(χ) 新鲜原料气,% 循环气% 新鲜原料气% 循环气% CO 26.5 6 CH4 1.2 6.5 H2 67 73 N2+Ar 3 13.3 CO2 2 1 O2 0.3 0.2 2 合成反应器结构和材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