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 要基础。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国 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49年为34.2%,1952年为56%。与私营 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 产率等方面,国营企业也优于私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 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建 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是要发展国营工业。因为在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投资 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企业的。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 做这件事。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它是一个大国,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后,国家掌握了 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 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这就是说,工业建设的发展,首先 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而且, 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中国 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 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 动生产率很低。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只占0.1%,69.7% 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虽然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技 术设备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但为数不多。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 个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应当说,原有的资本 主义工业企业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这些企业的设 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改变 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 增加生产,培养技术人才,积累资金。而要如此,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改造。实际上,私人资本主义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 逐步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生产发展本身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与政府 国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特别是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反行贿、反偷漏税 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资 本主义工商业不仅需要进一步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
促使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 要基础。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国 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49 年为 34.2%,1952 年为 56%。与私营 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 产率等方面,国营企业也优于私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 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建 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是要发展国营工业。因为在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投资 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企业的。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 做这件事。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它是一个大国,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后,国家掌握了 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从 1953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 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这就是说,工业建设的发展,首先 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而且, 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中国 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 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 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 动生产率很低。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雇工在 500 人以上的工厂只占 0.1%,69.7% 的工厂只有不到 10 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虽然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技 术设备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但为数不多。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 个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应当说,原有的资本 主义工业企业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这些企业的设 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改变 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 增加生产,培养技术人才,积累资金。而要如此,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改造。实际上,私人资本主义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 逐步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生产发展本身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与政府、 国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特别是 1952 年上半年的“五反”(反行贿、反偷漏税、 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资 本主义工商业不仅需要进一步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
社会主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业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 个基本因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 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 发展,但是,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 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 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 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 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 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49年至1952年,农业生产发 展较快。但在1953年至1954年,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如果以1952年的粮食产量为 100,则1953年为101.8,1954年为103.64。这说明,个体经济的潜力是很有限的。 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 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 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共中央为什么在当时作出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这 主要是因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全面展开,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迅速增加。这就 要求尽快增产粮食,使国家能掌握足够的供应城市、工矿区的商品粮。同时,还要提供 更多的农产品原料,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怎么办?出路何在?对这个问题,陈云 在1956年4月作过切实而有力的说明。他说:“在农业增产方面,中国摸索了六年。 “起初注意开荒,但可开垦的大片荒地在东北和西北。那里居民稀少,每年只能耕种 次,必须移民和用机器,花钱多。在东北每亩需五十元,西北每亩七八十元,而年产量 是一二百斤。假如开荒一亿亩,投入五十亿元,产量以每亩二百斤算,不过二百亿斤, 收获不大。所以这不是三五年内实现粮食大增产的好办法。”“至于搞大型水利工程,也 不能满足在短期内大增产的要求。”因为搞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期很长,所以 它也不能成为三五年内增产粮食的主要措施。“去年下半年,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 这是中国短时期内花钱最少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条路。”因为长江以北要增产, 要把旱地大量改变成水浇地:长江以南要增产,要增加复种面积。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搞 水。“合作化后,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动手搞水利。人还是那些人,但组织起来力量就 大得多,积肥、改良农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以前不易办的事,合作化之后都不
社会主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业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 个基本因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 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 发展,但是,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 一般每人 3 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 仅占有耕畜 0.47 头,犁 0.41 部;资金十分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 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 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 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49 年至 1952 年,农业生产发 展较快。但在 1953 年至 1954 年,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如果以 1952 年的粮食产量为 100,则 1953 年为 101.8,1954 年为 103.64。这说明,个体经济的潜力是很有限的。 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 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国农村在 1955 年下半年 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共中央为什么在当时作出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这 主要是因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全面展开,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迅速增加。这就 要求尽快增产粮食,使国家能掌握足够的供应城市、工矿区的商品粮。同时,还要提供 更多的农产品原料,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怎么办?出路何在?对这个问题,陈云 在 1956 年 4 月作过切实而有力的说明。他说:“在农业增产方面,中国摸索了六年。” “起初注意开荒,但可开垦的大片荒地在东北和西北。那里居民稀少,每年只能耕种一 次,必须移民和用机器,花钱多。在东北每亩需五十元,西北每亩七八十元,而年产量 是一二百斤。假如开荒一亿亩,投入五十亿元,产量以每亩二百斤算,不过二百亿斤, 收获不大。所以这不是三五年内实现粮食大增产的好办法。”“至于搞大型水利工程,也 不能满足在短期内大增产的要求。”因为搞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期很长,所以 它也不能成为三五年内增产粮食的主要措施。“去年下半年,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 这是中国短时期内花钱最少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条路。”因为长江以北要增产, 要把旱地大量改变成水浇地;长江以南要增产,要增加复种面积。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搞 水。“合作化后,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动手搞水利。人还是那些人,但组织起来力量就 大得多,积肥、改良农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以前不易办的事,合作化之后都不
难了。”这就是说,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 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 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 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 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 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必要的、 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难了。”这就是说,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 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 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 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 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 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必要的、 正确的历史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