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09·2·12 、(15分.每小题3分) D(A.“翘”读qio,B.“角”读jue,C.“症”读 zheng) 2.B(A.“是”应作“适”,C.“缉”应作“揖”,D.“计”应作“济”) 3.C(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绝,意志不坚决或用心不专一。应改为“一厢情愿”。) 4.A(B.搭配不当,“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发展”,而“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则 不能;C.不合逻辑,大概念和小概念不能用“和”连接,只能用“或”:D.缺介词, 在“政府”前加“由”) 5.B(A.两个冒号任改一处为逗号:C.感叹号改为逗号,第-+句号改为感叹号:D.第 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二、(12分,每小题3分) 6.D(文中说“至今未发现较大规模的青铜范铸遗址”,并不能武断地说很少见) 7.A(此项不能作为直接证据) 8.C(A.扩大范围,应是“春秋战国时期”;B.省“很可能”,以偏概全:D.无中生有, 文中只说“还采集了甘肃所产绿松石的样本”) 9.B(A.过于武断,文中说“陶范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C.推理不合逻 辑,原文只说“这与安徽马鞍山等地火山岩系中的绿松石稀土元素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D.推断缺少关键前提,即“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饰品矿料微量元素 特征与其很相似”) 三、(9分。每小题3分) 10.C(说……坏话) 11.D(①贾谊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才学;③文帝偏听偏信,不善纳言:⑤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已不适应于当今。这些都是不能做到因时制宜的情形) 12.B(贾谊受到排挤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 导致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说他坏话。) 四、(24分) 13.(10分) (1)从旁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闻”1分,“计” 1分,句意1分,共3分) (2)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的国君就一定都采纳。(“已”1分,“用”1分,句意1分,共 3分) (3)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
武汉市 2009 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09·2·12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D (A.“翘”读 qiào,B.“角”读 jué,C.“症”读 zhēng) 2.B (A.“是”应作“适”,C.“缉”应作“揖”,D.“计”应作“济”) 3.C (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绝,意志不坚决或用心不专一。应改为“一厢情愿”。) 4.A (B.搭配不当,“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发展”,而“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则 不能;C.不合逻辑,大概念和小概念不能用“和”连接,只能用“或”;D.缺介词, 在“政府”前加“由”) 5.B(A.两个冒号任改一处为逗号;C.感叹号改为逗号,第--+句号改为感叹号;D.第一 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6.D(文中说“至今未发现较大规模的青铜范铸遗址”,并不能武断地说很少见) 7.A(此项不能作为直接证据) 8.C(A.扩大范围,应是“春秋战国时期”;B.省“很可能”,以偏概全;D.无中生有, 文中只说“还采集了甘肃所产绿松石的样本”) 9.B(A.过于武断,文中说“陶范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C.推理不合逻 辑,原文只说“这与安徽马鞍山等地火山岩系中的绿松石稀土元素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D.推断缺少关键前提,即“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饰品矿料微量元素 特征与其很相似”)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10.C(说……坏话) 11.D(①贾谊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才学;③文帝偏听偏信,不善纳言;⑤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已不适应于当今。这些都是不能做到因时制宜的情形) 12.B(贾谊受到排挤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 导致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说他坏话。) 四、(24 分) 13.(10 分) (1)从旁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闻”1 分, “计” 1 分,句意 1 分,共 3 分) (2)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的国君就一定都采纳。(“已”1 分,“用”1 分,句意 1 分,共 3 分) (3)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
尚未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至”1分,“救”1分,“于”所在句式1分,句意1分, 共4分) 14.(1)①对比。(2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 前的肃杀景象。(1分) ②双关。(2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 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 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2分) 15.(1)①烟光凝而暮山紫②风急天高猿啸哀③纵一苇之所如④金风玉露一相逢 (2)钱钟书 (3)百年孤独(共6分) 五、(18分) 16.①飘散松木的清香。②融入植物的魂灵。③富有乡村(民间)气息。④充满中国传统文化 的气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17.指一种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鲜活”“质朴”“浓烈”“生命意 识”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 18.欣喜愉悦、(2分)积极乐观。(2分) 19.①丰富了透过木格花窗眺望的内容。(2分)②突出了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的主题。(2 分)③生动活泼的描写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2分)
尚未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至”1 分,“救”1 分,“于”所在句式 1 分,句意 1 分, 共 4 分) 14.(1)①对比。(2 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 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 前的肃杀景象。(1 分) ②双关。(2 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 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 意。(1 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 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 分) 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2 分) 15.(1)①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 ③纵一苇之所如 ④金风玉露一相逢 (2)钱钟书 (3)百年孤独(共 6 分) 五、( 18 分) 16.①飘散松木的清香。②融入植物的魂灵。③富有乡村(民间)气息。④充满中国传统文化 的气息。(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17.指一种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鲜活”“质朴”“浓烈”“生命意 识”各 1 分。意思相同即可。) 18.欣喜愉悦、(2 分)积极乐观。(2 分) 19.①丰富了透过木格花窗眺望的内容。(2 分)②突出了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的主题。(2 分)③生动活泼的描写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