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巧学精练三 1.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 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 旨远。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 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了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 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 一转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 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 如梦”的悲伤感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李商隐诗两首 巧学精练三 1.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 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 旨远。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 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了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 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 一转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 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 如梦”的悲伤感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1.B。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 B项错在哪里呢?B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 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鹤”,借“鹤”的排云直上,矫健凌 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 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 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2.①D:②C。本题是一树两题型。所选元曲系元代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的《蟾宫曲·咏 史》。第①题是检査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末句虽系总括,但并未“指明”三国英雄, 西蜀”借指刘备,“江东”借指孙权,诗中末句并未提到曹操,所以D项判断有误。第② 题着重考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业绩掌握情况和对主旨、写法的分析能力。从全曲内容和作者 的写作意图上看,全曲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有描绘而无“比较”,所以C项分析不当。对 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往往是多角度地进行。此类鉴赏题看上去报有难度,但是可以从已知 选项中去帮助我们理解。因为此类题往往总是要我们选出“错误的”或“不恰当的”项,这 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正确项中去相互获得启发,进行多侧面的理解。 3.①B:②C。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 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 邻并”“少sha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 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中“鸟鸣山更 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 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 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 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 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1.B。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 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 B 项错在哪里呢?B 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 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鹤”,借“鹤”的排云直上,矫健凌 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 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 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2.①D;②C。本题是一树两题型。所选元曲系元代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的《蟾宫曲·咏 史》。第①题是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末句虽系总括,但并未“指明”三国英雄, “西蜀”借指刘备,“江东”借指孙权,诗中末句并未提到曹操,所以 D 项判断有误。第② 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业绩掌握情况和对主旨、写法的分析能力。从全曲内容和作者 的写作意图上看,全曲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有描绘而无“比较”,所以 C 项分析不当。对 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往往是多角度地进行。此类鉴赏题看上去报有难度,但是可以从已知 选项中去帮助我们理解。因为此类题往往总是要我们选出“错误的”或“不恰当的”项,这 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正确项中去相互获得启发,进行多侧面的理解。 3.①B;②C。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 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 B 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 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② 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 B 中 “鸟鸣山更 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 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 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但 C 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 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 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