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练习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而时任英国商务监督 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 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2.(2017·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 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3.(2017·长沙调研)《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 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 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4.(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与今天迥 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平等观念。他们对于被今天看作“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于被今天看作“不 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的“天朝”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5.(2017·淄博调研)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 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1/6
1 / 6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3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而时任英国商务监督 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 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2.(2017·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 19 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 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 )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3.(2017·长沙调研)《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 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 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4.(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与今天迥 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平等观念。他们对于被今天看作“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于被今天看作“不 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的“天朝”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5.(2017·淄博调研)1895 年 4 月 8 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 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辽到清廷的回报 6.(2017·汕头模拟)1900年6月,北京政府向英美等国同时宣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 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的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复电北京“此乱命也,粤 不奉诏”。此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一旦北京不保,公举李鸿章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材料说明 A.张之洞主张推行总统制 B.李鸿章支持反清斗争 C.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7.(2017·孝感质量评估)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 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 路。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8.(2017·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清代后期,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官制,规定外交文书不得使用“夷” 字;而且其后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要求下于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这反映出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清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 9.(2017·菏泽统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威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直到威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 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 2/6
2 / 6 D.干涉还辽到清廷的回报 6.(2017·汕头模拟)1900 年 6 月,北京政府向英美等国同时宣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 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的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复电北京“此乱命也,粤 不奉诏”。此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一旦北京不保,公举李鸿章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材料说明 ( ) A.张之洞主张推行总统制 B.李鸿章支持反清斗争 C.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7.(2017·孝感质量评估)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 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 路。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8.(2017·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清代后期,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官制,规定外交文书不得使用“夷” 字;而且其后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要求下于 1901 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这反映出 ( )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清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分) 9.(2017·菏泽统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 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 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 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酲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 酲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酲,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 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 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 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 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8分) 3/6
3 / 6 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 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 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 1895 年……然而这种苏 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 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 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 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6 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 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 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 分)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8 分)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九)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选择题 1-5. bbAAC 6-8 CDC 二、非选择题 9.(1)“民族的致命伤”: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主要原因:英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 料;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 (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探索:洋务运动。 (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影响: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4)变化: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影响:拓宽史学研 究的新视野(或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 /6
4 / 6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九)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答 案 一、选择题 1~5.BBAAC 6~8.CDC 二、非选择题 9.(1)“民族的致命伤”: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主要原因:英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 料;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 (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探索:洋务运动。 (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影响: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4)变化: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影响:拓宽史学研 究的新视野(或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九)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査鸦片战争。由材料信息可知,义律意在将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的行为上升为中英两国政 府之间的争端,以此挑起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由此可知B项正确。 2.【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在其大量文章、著作中充分认识到中 国封建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B.A.C不符合材料的主 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故D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 无不周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故B项 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故C项错误: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 故D项错误。 4.【解析】本题考査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当时,清朝皇帝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要求看作 奇耻大辱,不符合自身“天朝上国”的身份,故A项符合题意。 5.【解析】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 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与势力范围无关,故B项排除;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过于 笼统,故C项排除:英国没有参加干涉,故D项排除 6.【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推荐李鸿章为“总统”目的是维护稳定;李鸿章抗命但是并不参与反清斗争 B项错误:盛宣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对朝廷做法表示不满,说明中央集权受到挑战,C项正确:D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解析】本题考査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内容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叙述错误。故选D 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改革官制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西方国 家的要求和压力之下进行的,这表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在西方观念的冲击下进行的,“外交文书不得使 用“夷字”表明当时“天朝上国”的观念也受到冲击,与此对应的是C项。外交文书上用词的改变不能等同 于“主权严重受损”“苟且偷安”,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9【解析】(1)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 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小问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 目的、影响等方面归纳。(2)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在他们看来,中国 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 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中可以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 5/6
5 / 6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九)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解 析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由材料信息可知,义律意在将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的行为上升为中英两国政 府之间的争端,以此挑起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由此可知 B 项正确。 2.【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19 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在其大量文章、著作中充分认识到中 国封建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 B.A.C 不符合材料的主 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故 D 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 无不周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故 A 项正确;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故 B 项 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故 C 项错误;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 故 D 项错误。 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当时,清朝皇帝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要求看作 奇耻大辱,不符合自身“天朝上国”的身份,故 A 项符合题意。 5.【解析】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 面最惠国待遇,故 A 项正确。《马关条约》与势力范围无关,故 B 项排除;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过于 笼统,故 C 项排除;英国没有参加干涉,故 D 项排除。 6.【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推荐李鸿章为“总统”目的是维护稳定;李鸿章抗命但是并不参与反清斗争, B 项错误;盛宣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对朝廷做法表示不满,说明中央集权受到挑战,C 项正确;D 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解析】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内容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 两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 项叙述错误。故选 D. 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改革官制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西方国 家的要求和压力之下进行的,这表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在西方观念的冲击下进行的,“外交文书不得使 用‘夷’字”表明当时“天朝上国”的观念也受到冲击,与此对应的是 C 项。外交文书上用词的改变不能等同 于“主权严重受损”“苟且偷安”,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说法错误,排除。 9.【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 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小问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 目的、影响等方面归纳。(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在他们看来,中国 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 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中可以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
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89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这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等方面归纳原因:从近代化 角度分析其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到“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角度说明影响。 /6
6 / 6 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895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这是 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等方面归纳原因;从近代化 角度分析其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到“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角度说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