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语文(7月)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6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14分)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35分,并 计入总分。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习惯养成总分 内蓉/语言文古代阅读 字基础诗文表达(学法)|卷面整洁 150 分数 6|31 减3.5 第Ⅰ卷基础题(共36分) 基础知识(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掮(qian)客装订(ding)掉(diao)书袋呶(nao)呶不休 B.肖(xiao)像眩晕(yun)通缉(j)令汗流浃(jia)背 C.斡(w6)旋烘焙(pei)脊(j)梁骨量( liang)体裁衣 D.轻佻(tido)商埠(f)马蜂(feng)窝长嘘(xu)短叹 2.一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 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 未老 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 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B.物换星移抱残守缺昙花一现 C.时过境迁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2016-2017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7 月)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6 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14 分)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 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 3-5 分,并 计入总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语言文 字基础 古代 诗文 阅读 表达 (学法) 卷面整洁 150 分数 36 31 88 4 减 3-5 第Ⅰ卷 基础题(共 36 分) 一、基础知识(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掮(qián)客 装订(dìng) 掉(diào)书袋 呶(náo)呶不休 B.肖(xiào)像 眩晕(yùn) 通缉(jí)令 汗流浃(jiā)背 C.斡(wó)旋 烘焙(péi) 脊(jǐ)梁骨 量(liàng)体裁衣 D.轻佻(tiǎo) 商埠(fù) 马蜂(fēng)窝 长嘘(xū)短叹 2.一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 极作用。及至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未老 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 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B.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C.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 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B.“天宫一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 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市政府决定配合京津翼一体化方向,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 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高等院校抓不抓在校学生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着祖国建设事业后继 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 “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 梅、兰、竹、菊 D.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 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 早到晚的推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 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 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 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 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 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 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 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B.“天宫一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 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C.市政府决定配合京津翼一体化方向,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 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高等院校抓不抓在校学生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着祖国建设事业后继 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 “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 梅、兰、竹、菊。 D.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 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 早到晚的推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7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 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 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 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 ,等在候车 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 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 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
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 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 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 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 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 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 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 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 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 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 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 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 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 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 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 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 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 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 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 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 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
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 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 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 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 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 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 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 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 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 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 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 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 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 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 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 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 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 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 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 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 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
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 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6年1月21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 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 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 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 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 迪和提升。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 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 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 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 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 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1 月 21 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 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 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 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 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 迪和提升。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 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 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 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 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 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 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912题,每小题3分,13题8分, 共23分)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 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 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 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 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 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 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 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 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 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 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 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 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 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 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 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
“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 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 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9-12 题,每小题 3 分,13 题 8 分, 共 23 分)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 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 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 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 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 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 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 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 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 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 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 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 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 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 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 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 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 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8.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 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 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 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 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 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 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 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 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 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 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 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 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2分)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3分)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3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 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 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 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 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81 年共二百四十 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 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 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 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 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 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2 分)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3 分)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3
分) 第II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8分)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髙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②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14.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 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15.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五、古代诗文默写 16.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5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 ”两句写诗人问道 于行人之归心似箭。 (2) ,青雀黄龙之舳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陈情表》文章结尾用 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1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 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 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
分) 第 II 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8 分)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②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14.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 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文默写 16.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5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 ”两句写诗人问道 于行人之归心似箭。 (2) ,青雀黄龙之舳。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陈情表》文章结尾用 ,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21 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 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 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
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 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 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 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 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 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 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 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 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 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 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 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 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 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 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 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 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 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 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 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
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 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 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 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 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 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 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 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 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 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 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 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 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 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 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 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 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 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 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 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 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
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 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 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 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 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 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 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 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 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 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 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 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 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一一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 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 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 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 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 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8.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5分)
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 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 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 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 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 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 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 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 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 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 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 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 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 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 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 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 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 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18.文章 2~4 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