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讲义 绪论和前言 内容提要 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什么是造林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 项生产性事业。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 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 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 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造林学(森林培育学) 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学》发展成为现代学科,始于1764年,是早是由德国人 R.Hager著《造林学》。 1865年,H.Von Catta著《造林学指南》 1916年,美国人J.w.Toumey著《实用造林学》(Seedling and planting in the practice of forest) 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 1921年,英国人RS.Troup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 of Indian trees) 《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现代的独立系统学科为时尚短 1912~1913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 1914年以后,高等学校设置林学系,开始讲授《造林学》 1933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络论》,系统地论述了造 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才建立了本学科的基础。 “造林学为林学之一部,专论森林之建设、发达及更新之技术也。易 言之,造林学者,繁殖森林与维持森林之方法也。 造林学"Silviculture”之构成。 4、森林培育学的内涵 理论体系 ★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 ★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森林培育学》讲义 绪论和前言 内容提要 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什么是造林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 项生产性事业。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 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 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 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造林学(森林培育学) 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学》发展成为现代学科,始于 1764 年,是早是由德国人 R.Hager 著《造林学》。 1865 年,H. Von Catta 著《造林学指南》 1916 年,美国人 J.W.Toumey 著《实用造林学》( Seedling and planting in the practice of forest) 1919 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 1921 年,英国人 R.S.Troup 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 of Indian trees) 《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现代的独立系统学科为时尚短 1912~1913 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 1914 年以后,高等学校设置林学系,开始讲授《造林学》 1933 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系统地论述了造 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才建立了本学科的基础。 “造林学为林学之一部,专论森林之建设、发达及更新之技术也。易 言之,造林学者,繁殖森林与维持森林之方法也。 造林学“Silviculture”之构成。 4、森林培育学的内涵 理论体系 ★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 ★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措施 ★遗传调控 ★结构调控 ★环境调控 我国造林简史 1、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古代重视植树造林,古农书有关造林的详细描述 ·《齐名要术》描述了种白杨法秋耕令熟,至2月中,以犁作垄” 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 ·《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的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 粪土相合内区中“ ★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 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并制定了我国 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50多年的造林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 ●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 ●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 现阶段的几大主要举措: ★1978年11月25日国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到北、华北、 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 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8年水灾之后提出“六大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措施 ★遗传调控 ★结构调控 ★环境调控 二、我国造林简史 1、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古代重视植树造林,古农书有关造林的详细描述 ●《齐名要术》描述了种白杨法“秋耕令熟,至 2 月中,以犁作垄” 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 ●《 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的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 粪土相合内区中”。 ★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 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并制定了我国 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 50 多年的造林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 ●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 ●稳步提高阶段(1978 年以后) 现阶段的几大主要举措: ★ 1978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 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 ★ 1979 年 2 月 23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 决定 3 月 12 日为我国植树节 ★ 1981 年 12 月 13 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 1984 年 9 月 20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8 年水灾之后提出“六大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 ●三生态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建设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 五大转变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 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 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 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 的地位”。 ★制定了一系列的造林技术规程的标准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主要林木种子区划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开展了几大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黄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准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辽河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998年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 ●三生态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建设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 ●五大转变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 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3 年 6 月 25 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 展的决定》(9 号文件)。在 9 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 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 的地位”。 ★制定了一系列的造林技术规程的标准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主要林木种子区划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开展了几大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黄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辽河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998 年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第5) 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第7) 森林覆盖率:16.55%(世界平均29.6%,第120)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世界0.6公顷) 单位面积蓄积量:78立方米/公顷,世114立方米/公顷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世界平均72立方米(1/8)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基本消灭了森林“赤字 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 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继续减少; 林木蓄积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邵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动力 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三、森林培育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育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苗木质量明显改善; ★人工林已实现较为严格的遗传控制 ★立地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 ★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迅速: ★造林(或经营)模型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更为精密: ★林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四、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上部分地区的人工造林面积 中国 200 万公顷/年 美国 120 加拿大30
森林面积:1.59 亿公顷(第 5) 森林蓄积量:112.67 亿立方米(第 7) 森林覆盖率:16. 55%(世界平均 29.6%,第 120) 人均森林面积:0.128 公顷,世界 0.6 公顷) 单位面积蓄积量:78 立方米/公顷,世 114 立方米/公顷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 立方米,世界平均 72 立方米(1/8)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基本消灭了森林“赤字” 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 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继续减少; 林木蓄积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动力 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三、森林培育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育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苗木质量明显改善; ★人工林已实现较为严格的遗传控制; ★立地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 ★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迅速; ★造林(或经营)模型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更为精密; ★林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四、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上部分地区的人工造林面积 中国 200 万公顷/年 美国 120 加拿大 30
日本 20 全世界人工林保存面积约1.2~1.4亿公顷 ●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造林树种的选择 ★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种苗质量提高; ★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新技术在森林培育事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 组织培养 人工种子 转基因技术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稀士元素的应用 ★保水剂的应用 ★工厂化育苗技术 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工业用材林培育大体围绕6个目标和5个主要技术环节开展研究。6 个目标即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个主要技 术环节即: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及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解决定向培育人工林合理栽培制度,同时对人工 林的长期生产力保持及生态问题开展研究。 ★特困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 造林树种,解决树种、品种选择,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绿 化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并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 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占我国林地面积的84%。培育好这部分森林,对缓解木材供 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 活率、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林的抚育与间伐技术;对于
日本 20 全世界人工林保存面积约 1.2~1.4 亿公顷。 ●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造林树种的选择 ★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种苗质量提高; ★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新技术在森林培育事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 组织培养 人工种子 转基因技术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稀土元素的应用 ★保水剂的应用 ★工厂化育苗技术 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工业用材林培育大体围绕 6 个目标和 5 个主要技术环节开展研究。6 个目标即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 个主要技 术环节即: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及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解决定向培育人工林合理栽培制度,同时对人工 林的长期生产力保持及生态问题开展研究。 ★特困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 造林树种,解决树种、品种选择,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绿 化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并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 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占我国林地面积的 84%。培育好这部分森林,对缓解木材供 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 活率、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林的抚育与间伐技术;对于
广大的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 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重点是运用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对现有林农复合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复合模式,开展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多用途树种开发、土壤 的可持续利用等。 ★新炭林经营 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五、我国森林培育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分的生长量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森林覆盖率:中国16.55% 27%(世界平均) 日本68% 美国32.7% 芬兰76% 瑞典75% 德国29% 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人均蓄积量9.1m3 0.8公顷,65m3(世界平均水平) 18%和13% 平均森林蓄积量:90m3ha。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10m3/a 的80%. 林分平均年生长量:1.8m3/ha.发达国家的新西兰7.5m3/ha 瑞典3.3m3/ha 美国3.1m3/ha 日本3.0m3/ha ★我国尚有近8亿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四旁地没有绿化,造林
广大的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 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重点是运用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对现有林农复合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复合模式,开展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多用途树种开发、土壤 的可持续利用等。 ★新炭林经营 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五、我国森林培育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分的生长量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森林覆盖率:中国 16.55% 27%(世界平均) 日本 68% 美国 32.7% 芬兰 76% 瑞典 75% 德国 29% 人均森林面积: 0.12 公顷,人均蓄积量 9.1m3 0.8 公顷,65m3(世界平均水平) 18%和 13% 平均森林蓄积量:90m3/ha。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110m3/ha 的 80%。 林分平均年生长量:1.8m3/ha。发达国家的新西兰 7.5 m3/ha 瑞典 3.3 m3/ha 美国 3.1 m3/ha 日本 3.0 m3/ha ★我国尚有近 8 亿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四旁地没有绿化,造林
绿化任务艰巨。 据有关专家估计,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国总计需要森林 约3.14亿公顷。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59亿公顷,不足所需森林 面积的1/2。 ★造林技术水平较低 树种单一,品质较差; 工业人工林的目标考虑不够全面,难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栽培制度不够合理,各种育林措施科学依据不足; 措施不配套; 组合不优化: 措施不科学; 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基础数据; 苗木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人工林的基础研究薄弱弱,栽培研究缺少深度。 六、造林的目的与特点 ★造林的目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人工林的种类 用材林: 经济林: 防护林: 新炭林: 特种用途林: ★造林的特点 生产周期长; 影响因素多 实践性较强 具体内容参考 “、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森林培育的概念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绿化任务艰巨。 据有关专家估计,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国总计需要森林 约 3.14 亿公顷。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 1.59 亿公顷,不足所需森林 面积的 1/2。 ★造林技术水平较低 树种单一,品质较差; 工业人工林的目标考虑不够全面,难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栽培制度不够合理,各种育林措施科学依据不足; 措施不配套; 组合不优化; 措施不科学; 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基础数据; 苗木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人工林的基础研究薄弱,栽培研究缺少深度。 六、造林的目的与特点 ★造林的目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人工林的种类 用材林: 经济林: 防护林: 新炭林: 特种用途林: ★造林的特点 生产周期长; 影响因素多; 实践性较强 具体内容参考 一、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 森林培育的概念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 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 产,其发展基础是扩大资源和更新资源。而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 森林资源的一项建设事业,在无林地上造林以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 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 的范围之内。 (2)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 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 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 沿用很久了,一直有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思 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 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30年,受苏联林 学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 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 包括良种壮苗的生产、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 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 (种子篇λ苗木培育(种苗学人森林营造(造林学入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伐更新(营林学)等5篇。 森林培育是把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它的活动 必须在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收对生 物体(以树木为主)及其群落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 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 知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 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 学等,是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1764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R Harge 所著的《造林学》一书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 1865年德国人Catter所著的《造林学指南》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
⑴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 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 产,其发展基础是扩大资源和更新资源。而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 森林资源的一项建设事业,在无林地上造林以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 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 的范围之内。 ⑵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 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 生产过程。 2. 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 沿用很久了,一直有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思, 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 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 30 年,受苏联林 学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 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 包括良种壮苗的生产、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 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 (种子篇)、苗木培育(种苗学)、森林营造(造林学)、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伐更新(营林学)等 5 篇。 森林培育是把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它的活动 必须在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对生 物体(以树木为主)及其群落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 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 知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 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 学等,是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 1764 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 R. Harger 所著的《造林学》一书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 1865 年德国人 Catter 所著的《造林学指南》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 了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916年美国人 Toumey所著的《实用造林学》、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所著的《造 林学要论》、1921年英国人Troup所著的《印度树种造林学》以及 50年代美国人Baker和Smith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1912-1913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 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直到1933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于1933年出版《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 为我国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1959年由华东 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编写的《造林学》教材及1961年由北 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 改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1981年出 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 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造林)的目的特性 1.森林效益及造林目的 森林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森林可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 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料等): 我国将森林分为5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 用途林 ②森林可以使大气层维持稳定的氧的比例;生态效益 ③森林可保护农、林业赖以发展的土壤环境: ④森林具有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保护水源免受破坏和污染; ⑤森林是动物、昆虫、菌类、鸟类等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基因库; ⑥森林有重要的休息、美学等方面的价值。社会效益 2.森林培育(造林)的特性 造林,尤其是营造用材林,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产周期长 森林从营造到收获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 至上百年,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造林资金的周转, 林产品的获得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 各项措施都应着眼于缩短造林和营林周期;
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 了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916 年美国人 Toumey 所著的《实用造林学》、1919 年日本人本多静六所著的《造 林学要论》、1921 年英国人 Troup 所著的《印度树种造林学》以及 50 年代美国人 Baker 和 Smith 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 1912-1913 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 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直到 1933 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于 1933 年出版《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 为我国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 1959 年由华东 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编写的《造林学》教材及 1961 年由北 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 改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 1981 年出 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 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 21 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造林)的目的特性 1. 森林效益及造林目的 森林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森林可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 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料等); 我国将森林分为 5 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 用途林 ②森林可以使大气层维持稳定的氧的比例;生态效益 ③森林可保护农、林业赖以发展的土壤环境; ④森林具有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保护水源免受破坏和污染; ⑤森林是动物、昆虫、菌类、鸟类等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基因库; ⑥森林有重要的休息、美学等方面的价值。社会效益 2. 森林培育(造林)的特性 造林,尤其是营造用材林,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产周期长 森林从营造到收获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 至上百年,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造林资金的周转、 林产品的获得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 各项措施都应着眼于缩短造林和营林周期;
②造林地的复杂性 人工林一般在条件较差的立地上营造,因此在 造林过程中贯彻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极为重要,诸如树种选择 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措施都应与造林地的条件相适应, ③人工林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工林是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 境进行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在造林时必须考虑人工林对 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应考虑当前以及长期对环境的影响: ④造林的技术工作 除研究林木与环境的关系外,还需研究人类活 动(包括造林工作及其他活动)与林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因此也涉及 到社会和经济条件。 四、森林培育(造林)与系统工程 造林需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林产品,经营管理 好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二是不断改善环境,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生 态系统。这两个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高产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生态系统必能高产。从总体上讲,这两个目的可以合二为 即是在自然界的系统基础上,改善并建立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因此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绿化工程等。造林不仅仅是 一项技术,同时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为了提高造 林成效,必须把造林这项工程作为系统来处理,即按系统工程的思想 方法对造林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和研究。 五、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1.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环北凉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⑥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唯一的 产业工程。 2.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 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 造。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ā造林的指导思想
②造林地的复杂性 人工林一般在条件较差的立地上营造,因此在 造林过程中贯彻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极为重要,诸如树种选择、 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措施都应与造林地的条件相适应; ③人工林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人工林是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 境进行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在造林时必须考虑人工林对 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应考虑当前以及长期对环境的影响; ④造林的技术工作 除研究林木与环境的关系外,还需研究人类活 动(包括造林工作及其他活动)与林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因此也涉及 到社会和经济条件。 四、森林培育(造林)与系统工程 造林需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林产品,经营管理 好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二是不断改善环境,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生 态系统。这两个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高产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生态系统必能高产。从总体上讲,这两个目的可以合二为一, 即是在自然界的系统基础上,改善并建立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因此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绿化工程等。造林不仅仅是 一项技术,同时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为了提高造 林成效,必须把造林这项工程作为系统来处理,即按系统工程的思想 方法对造林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和研究。 五、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1. 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⑥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唯一的 产业工程)。 2.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 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 造。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a 造林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