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坡耕地水土保持林配置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配置
水流调节林带 (一)目的与适应条件 ·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 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 •改善小气候 •控制风蚀 ●适用于坡度缓,坡长长的坡耕地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一)目的与适应条件 •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 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 •改善小气候 •控制风蚀 •适用于坡度缓,坡长长的坡耕地
水流调节林带 (二)配置原则 ·沿等高线布设,与径流线垂直,发挥 吸收和调节地表径流的能力。 ·林带占地面积尽可能的小。以不超过 坡耕地的1/8一1/10为宜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二)配置原则 •沿等高线布设,与径流线垂直,发挥 吸收和调节地表径流的能力。 •林带占地面积尽可能的小。以不超过 坡耕地的1/8—1/10为宜
一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1.坡度与配置 1)坡度小于3°的坡耕地 按农田防护林配置 2)坡度为3°-5°的坡耕地 与等高线平行,与径流中线垂直 3)坡度很陡(>25°-30°)的坡耕地 严格按等高线布设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1.坡度与配置 1)坡度小于3°的坡耕地 按农田防护林配置 2)坡度为3°-5°的坡耕地 与等高线平行,与径流中线垂直 3)坡度很陡(>25°-30°)的坡耕地 严格按等高线布设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2.地形与配置 1)凸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下部 2)凹形坡 不易农用,应全面造林 3)直线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部 4)复合型坡 在坡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线 上设置林带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2.地形与配置 1)凸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下部 2)凹形坡 不易农用,应全面造林 3)直线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部 4)复合型坡 在坡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线 上设置林带 (三)配置技术 2.地形与配置 1)凸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下部 2)凹形坡 不易农用,应全面造林 3)直线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部 4)复合型坡 在坡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线 上设置林带
一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1)数量和间距 •坡度为3°-5°的坡耕地 每隔200一250m配置1条 ·坡度为5°-10°的坡耕地 每隔150一200m配置1条 •坡度为10°以上的坡耕地 每隔100一150m配置1条 •坡长<100一150m 不配置防护林带 ·配置灌木带一般间距60一120m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1)数量和间距 •坡度为3°-5°的坡耕地 每隔200—250m配置1条 •坡度为5°-10°的坡耕地 每隔150—200m配置1条 •坡度为10°以上的坡耕地 每隔100—150m配置1条 •坡长< 100—150m 不配置防护林带 •配置灌木带 一般间距60—120m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2)宽度 D=AK+BK,+CK3/hL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D=AK1+BK2+CK3 /hL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2)宽度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3)结构 以紧密结构 乔灌木混交型 在迎水面多栽2一3行灌木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3)结构 以紧密结构 乔灌木混交型 在迎水面多栽2—3行灌木
二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一)定义 ●一般称由灌木带形成的植物篱为生物地埂 ●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篱为生物坝 沿等高线配置的密植植物组成的较窄的植物带 或行(一般为1一2行),带内的植物根部或接 近根部处相互靠近,形成的连续体
二 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 (一)定义 •一般称由灌木带形成的植物篱为生物地埂 •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篱为生物坝 沿等高线配置的密植植物组成的较窄的植物带 或行(一般为1—2行),带内的植物根部或接 近根部处相互靠近,形成的连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