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 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 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 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 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 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 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 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 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 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 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 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 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 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 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 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 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 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 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 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 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 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 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 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 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 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 “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 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 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 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 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北京市丰台区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一年 365 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 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 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 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 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 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 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 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 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 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 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 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 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 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 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 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 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 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 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 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 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 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 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 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 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 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 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 “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 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 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 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 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己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 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 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 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 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 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 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 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 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 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 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 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 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 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 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 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 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 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 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 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 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 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 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 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 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 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 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 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 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 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 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 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 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 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 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 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 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 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 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 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 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 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 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 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 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 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 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 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 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 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業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 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 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3分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D.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 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4分) 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 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土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 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 了(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 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 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 。(3分) 材料三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 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 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 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 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 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 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 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 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6.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 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6分)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合(qe)繁文缛节(ru)摇曳多姿(牵拉) B.祭祀(s)狗血喷头(xu)情何以堪(能够)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 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 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 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 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4 分) 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 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 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 了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 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 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 。(3 分) 材料三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 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 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 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 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 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 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 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 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6. 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 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6 分)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契合(qiè) 繁文缛节(rù) 摇曳多姿(牵拉) B. 祭祀 (sì) 狗血喷头(xuě) 情何以堪(能够)
C.横幅(和)澎湃激扬(bai)张驰有度(拉紧、放松) D.犯呛( qiang)唠唠家常(lao)举案齐眉(擎举食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 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 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 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 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 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 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 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 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 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 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 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 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 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 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 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 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 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 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 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 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 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必假口笼中假借助 B.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殆:大概 C.鸡司晨,犬守夜司:主管,负责 D.尚有听其塞帷入室听:听从,服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予则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B.以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 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C. 横幅 (fú) 澎湃激扬(bài) 张驰有度(拉紧、放松) D. 犯呛(qiàng) 唠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食盘)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3 题。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 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 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 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 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 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 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 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 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 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 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 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 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 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 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 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 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 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 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 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 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 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何必假口笼中 假:借助 B. 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殆:大概 C. 鸡司晨,犬守夜 司:主管,负责 D. 尚有听其搴帷入室 听:听从,服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予则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B.以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 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 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 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 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 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3分)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2分) 12.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 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 13.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 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8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 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a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15.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8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 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 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 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 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 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①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3 分)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2 分) 12.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有 说焉昵 猫 而 贱鸡 犬 者 犹 癖 谐 臣 媚 子 以 其 不 呼 能 来闻 叱 不 去 因 其 亲 而 亲 之 非 有 可 亲 之道也 13.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 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8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①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②,浮绀宇③,铁瓮④独残城壁。云 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⑤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15.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8 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 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 ,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 宝 人杰地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 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 !天也, !”这惊天 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1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 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 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6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23分)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 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 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 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 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 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 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 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 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 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 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 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 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 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 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 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 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 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 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 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晢学思考,是对水德水 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 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 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淸凉世 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 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 宝, ;人杰地灵,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 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 !天也, !”这惊天 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16.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 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 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6 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1 题。(23 分)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 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 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 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 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 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 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 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 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 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 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 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 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 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 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 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 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 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 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 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 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 30 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 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 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 界,人间仙境。每年 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 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
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 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 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髙楼林 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 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 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 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 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 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 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 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 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 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一一人和水,竟 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 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 素的真理。 (选自2015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改动) 1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 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 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 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 精神的感恩。 18.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 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 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 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 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 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 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 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 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 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 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 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 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 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 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 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 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 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 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 素的真理。 (选自 2015 年 06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改动) 1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 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 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 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 精神的感恩。 18.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 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 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 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 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19.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 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6分) 21.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乱写“到此一游”的陋习,损毁古迹,有碍观瞻。为此,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 特设游客留言牌,供游者留言。假如八达岭长城景区设置留言牌,请你在留言牌 处写一段温馨得体的话,倡导有留言意愿的游客在此留言,以免胡刻乱画。 ②近日,某大学生因多次捕捉珍稀猛禽被判刑十年半。此事广受网民关注,某网 站特开专栏热议。一时间,跟帖无数,观点纷呈。请你也跟一个帖子,表明自己 的观点 ③日前,对日起诉的最后一位 中国慰安妇病逝。自从多年前从日 本败诉归来,争得对方的道歉成为 老人执着的信念。老人临终前仍念 念不忘,嘱托后代继续为她的尊严 抗争。请认真观察右侧老人生前的 这幅照片,作一段肖像描写,力求 表现老人的内心情感。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常把目光投向各种动物,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比如,清代 文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了很多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寄托了自己丰 富的人生情致。现代派文学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让主人公变成“大甲 虫”,由此表现了荒诞人生的悲喜剧 请你任选一种动物,发挥想象,寄托情怀,写一篇记叙类文章,题目自拟。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 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一一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 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 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丰台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9.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 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2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6 分) 21.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6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2.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 3 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乱写“到此一游”的陋习,损毁古迹,有碍观瞻。为此,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 特设游客留言牌,供游者留言。假如八达岭长城景区设置留言牌,请你在留言牌 处写一段温馨得体的话,倡导有留言意愿的游客在此留言,以免胡刻乱画。 ②近日,某大学生因多次捕捉珍稀猛禽被判刑十年半。此事广受网民关注,某网 站特开专栏热议。一时间,跟帖无数,观点纷呈。请你也跟一个帖子,表明自己 的观点。 ③日前,对日起诉的最后一位 中国慰安妇病逝。自从多年前从日 本败诉归来,争得对方的道歉成为 老人执着的信念。老人临终前仍念 念不忘,嘱托后代继续为她的尊严 抗争。请认真观察右侧老人生前的 这幅照片,作一段肖像描写,力求 表现老人的内心情感。 23.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常把目光投向各种动物,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比如,清代 文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了很多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寄托了自己丰 富的人生情致。现代派文学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让主人公变成“大甲 虫”,由此表现了荒诞人生的悲喜剧。 请你任选一种动物,发挥想象,寄托情怀,写一篇记叙类文章,题目自拟。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 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 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 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丰台区 2015—2016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6.1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1.C(3分)【“严格遵循”过于绝对,原文有八月、十二月两个变例】 2.D(3分)【无中生有】 3.D(3分)【文中把“年”看成重要时间节点、“驱逐恐惧”、“恐惧生命流 逝”的不是“宝玉”,而是一般的“人们” 4.(4分)参考答案: 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 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 非主流:不属于主流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迴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否, 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 【评分标准:两个词语的所指各2分。其中,关于“主流”能说出“做适当的事 换取内心的踏实”1分,“忽视真正自我”1分;关于“非主流”答出“迥异于 别人”1分,“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内心”1分;意思对即可】 5.(3分)依次是:史湘云,林黛玉,金玉良缘 6.(6分)参考答案: ①“年”的绝对性地位緣于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积累,而现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对“年”不像以前那么重视。 ②过于注重外在仪式的过年方式,使人感觉自我被抽离,变成了生命坐标上的符 号,这样的“过年”让重视自我的人感到乏味厌倦 ③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人的必需,“过年”的传统也 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以前的“年味” ④为适应社会变化,人们过年时减少了鞭炮的燃放以及横幅、灯笼等的张挂,使 得“年”节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D.(3分)【A.契(q):曳:漂浮,飘摇;B.血(xue):堪:经得起, 忍受:C.湃(pai);张弛有度】 、本题共6小题,共25分。 8.(3分)D【A联系成语“狐假虎威”;B联系课本语句“殆有神护者”;C 联系成语“牝鸡司晨”;D准许,听任,联系成语“听之任之”,课本语句“听 臣微志”】 9.C(3分)【A意义不同:却,那么;B连词“因为”,介词“用”;C主谓 之间取消独立;D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对于,在】 10.(3分)A【误解“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含义】 11.(5分)【第一句有三个重点词“尤”“殁”“于”,第二句着重考查能否 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部分】
2016.1 一、 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1.C(3 分)【“严格遵循”过于绝对,原文有八月、十二月两个变例】 2.D(3 分)【无中生有】 3.D(3 分)【文中把“年”看成重要时间节点、“驱逐恐惧”、“恐惧生命流 逝”的不是“宝玉”,而是一般的“人们”】 4.(4 分)参考答案: 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 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 非主流:不属于主流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迥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否, 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 【评分标准:两个词语的所指各 2 分。其中,关于“主流”能说出“做适当的事 换取内心的踏实”1 分,“忽视真正自我”1 分;关于“非主流”答出“迥异于 别人”1 分,“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内心”1 分;意思对即可】 5.(3 分)依次是:史湘云 , 林黛玉 , 金玉良缘 6.(6 分)参考答案: ①“年”的绝对性地位缘于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积累,而现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对“年”不像以前那么重视。 ②过于注重外在仪式的过年方式,使人感觉自我被抽离,变成了生命坐标上的符 号,这样的“过年”让重视自我的人感到乏味厌倦。 ③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人的必需,“过年”的传统也 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以前的“年味”。 ④为适应社会变化,人们过年时减少了鞭炮的燃放以及横幅、灯笼等的张挂,使 得“年”节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 2 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D.(3 分)【A. 契(qì) ;曳:漂浮,飘摇; B. 血(xuè); 堪:经得起, 忍受 ; C. 湃(pài);张弛有度】 二、本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8.(3 分)D【A 联系成语“狐假虎威”;B 联系课本语句“殆有神护者”;C 联系成语“牝鸡司晨”;D 准许,听任,联系成语“听之任之”,课本语句“听 臣微志”】 9.C(3 分)【A 意义不同:却,那么;B 连词“因为”,介词“用”;C 主谓 之间取消独立;D 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对于,在】 10.(3 分)A【误解“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含义】 11. (5 分)【第一句有三个重点词“尤”“殁”“于”,第二句着重考查能否 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部分】
(1)(3分)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 西伤害而死。(2)(2分)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 成的。 12.(3分)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 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共6处,标出2处得1分】 13.(8分)【第一问,4分;第二问,4分;共8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 可】 【答案示例】 (1)猫鸡犬“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肯定的(1分)。但鸡犬“纯 公无私”而牺牲个体应得利益,猫则“密迩其君”以“固宠”从而丧失个体尊 严,都有个性自由的丧失。所以,应该兼顾公益和私利,以保持个性尊严(3分)。 (2)作者对三种动物得失的精彩点评,可以启示我们:人可以有偏爱,但更应 该以平等公正的态度而非亲疏远近的标准,以全面而非局部的视角,来评判取舍 人或物。至于他还从中领悟做官守职之难从而远离官场的感慨,在显示岀封建知 识分子清高人格的同时,似乎也缺少了某种社会责任担当(4分)。 三、本题共3小题,共17分。 14.(3分)B(历经劫难,郭璞墓都没有被人发掘,至今完好无损 15.(8分,每个横线处全对得1分)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③关汉卿,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 勘贤愚枉做天。 16.(6分) 【评分标准:分析每首词各3分(说出每首词的整体感慨1分,结合该词具体内 容作简析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答案示例】 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辛词由“江 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引出孙权、刘裕,他们百战创业、英武非 凡,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抒发 物是人非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 今英雄豪杰在此也层出不穷的感慨。白词通过“南州风物”“潮水”“沙鸥”等 意象展示江山的雄壮奇伟,抒写由衷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又通过“落 日”“金焦”“铁翁”等意象写出残垣断壁、森严肃穆的情景,显现岀历史沧桑 感。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不随岁月 的变迁而消磨。 四、本题共5小题,共23分
(1)(3 分)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 西伤害而死。(2)(2 分)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 成的。 12.(3 分)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 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共 6 处,标出 2 处得 1 分】 13.(8 分)【第一问,4 分;第二问,4 分;共 8 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 可】 【答案示例】 (1)猫鸡犬“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肯定的(1 分)。但鸡犬“纯 公无私”而牺牲个体应得利益,猫则“密迩其君”以“固宠”从而丧失个体尊 严,都有个性自由的丧失。所以,应该兼顾公益和私利,以保持个性尊严(3 分)。 (2)作者对三种动物得失的精彩点评,可以启示我们:人可以有偏爱,但更应 该以平等公正的态度而非亲疏远近的标准,以全面而非局部的视角,来评判取舍 人或物。至于他还从中领悟做官守职之难从而远离官场的感慨,在显示出封建知 识分子清高人格的同时,似乎也缺少了某种社会责任担当(4 分)。 三、本题共 3 小题,共 17 分。 14.(3 分)B(历经劫难,郭璞墓都没有被人发掘,至今完好无损) 15.(8 分,每个横线处全对得 1 分)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关汉卿 ,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你错 勘贤愚枉做天 。 16.(6 分) 【评分标准:分析每首词各 3 分(说出每首词的整体感慨 1 分,结合该词具体内 容作简析 2 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共 6 分】 【答案示例】 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辛词由“江 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引出孙权、刘裕,他们百战创业、英武非 凡,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抒发 物是人非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 今英雄豪杰在此也层出不穷的感慨。白词通过“南州风物”“潮水”“沙鸥”等 意象展示江山的雄壮奇伟,抒写由衷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又通过“落 日”“金焦”“铁翁”等意象写出残垣断壁、森严肃穆的情景,显现出历史沧桑 感。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不随岁月 的变迁而消磨。 四、本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