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东城二模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 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 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 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 【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 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 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 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 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 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 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 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 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 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 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 ·克拉克的《2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 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 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 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 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 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 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暴胀:胀, zhang,指体 积扩大。 C.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 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北京市各区 2017 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东城二模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 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 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 ——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 【甲】 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 个完整的文学形象 【乙】 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 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 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 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 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 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 1 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 2 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 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 1 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 体 2 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 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 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 2 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 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 150 亿年的全部历史, 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 •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 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 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 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 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 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 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暴胀:胀,zhàng,指体 积扩大。 C.囊括:囊,22 画,形声字,口部。 D.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 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 使 也 C.无论 还 D.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 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宇宙/人类 B.地球/大机器 C.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 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 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 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 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 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 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 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 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 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 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 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 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 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 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 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 的“科学一一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一一心理 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C.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 的一项是(3分) A.前沿科技 B.幻想中的自 然 C.面对未来的人 D.不可理解的现 实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 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 《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
A.因为 就 B.即 使 也 C.无论 还 D.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 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宇宙/人类 B.地球/大机器 C.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 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 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 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 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 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 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 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 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 “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 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 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 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 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 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 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 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 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性 C.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 明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 的一项是(3 分) A.前沿科技 B.幻想中的自 然 C.面对未来的人 D.不可理解的现 实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 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 22 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 《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
硏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 《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 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 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 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 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 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 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 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 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 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 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査局的审査,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 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 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 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 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 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 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髙悬于人类 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 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 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 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 项是(3分) A.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 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
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 《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 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 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 DNA 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 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 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 “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 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 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 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 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 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 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 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 1945 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 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 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 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 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 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 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 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 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 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3 分) A.罗伯特•索耶通过 DNA 来预测人类疾病 B.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DNA 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 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
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 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4分)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2分)D2.(3分)B 3.(3分)A4.(3分)C5.(3 分)D 6.(3分)A7.(3分)C 8.(4分) 评分标准: (1)理论表述可以从下面任选其一,表述准确2分,表述模糊或过长1分,不 是理论表述不给分,可以将几个理论融合成一个 材料一:①科幻小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科幻小说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 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的想象)③科幻小说扩大了文学的空间,从对整个宇宙的 描写中表现地球和人类。 材料二:①科幻小说可以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现实性,是对人类文明 的反省,也是超越。②科幻小说关注“面对着未来”的人。③科幻小说中“科学 技术”这条线索会和“社会一一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索汇合。 材料三:①科幻小说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②科幻小说可以培养公众长远 的眼光③科幻小说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 (2)对这篇小说的分析能与所引述的理论相结合且文字通顺:2分;分析与理 论结合不太紧密:1分;分析不当0分。 西城二模 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 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 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 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 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甲。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 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 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 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 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乙。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 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 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 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丙。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 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 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 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
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 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4 分)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1.(2 分)D 2.(3 分)B 3.(3 分)A 4.(3 分)C 5.(3 分)D 6.(3 分)A 7.(3 分)C 8.(4 分) 评分标准: (1)理论表述可以从下面任选其一,表述准确 2 分,表述模糊或过长 1 分,不 是理论表述不给分,可以将几个理论融合成一个。 材料一:①科幻小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科幻小说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 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的想象)③科幻小说扩大了文学的空间,从对整个宇宙的 描写中表现地球和人类。 材料二:①科幻小说可以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现实性,是对人类文明 的反省,也是超越。②科幻小说关注“面对着未来”的人。③科幻小说中“科学 ——技术”这条线索会和 “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索汇合。 材料三:①科幻小说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②科幻小说可以培养公众长远 的眼光③科幻小说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 (2)对这篇小说的分析能与所引述的理论相结合且文字通顺:2 分;分析与理 论结合不太紧密:1 分;分析不当 0 分。 西城二模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 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 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 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 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 甲 。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 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 控制在 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 3000 粒以上,大粒作物 一般应在 1000 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 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 乙 。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 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 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 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 丙 。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 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 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 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
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 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 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 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 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 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1.根据文段内容,将甲、乙、丙三处横线填写完整,每处限填两个字。(3分) 2.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材料二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飞行器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 育种方面,三个国家各有特色。目前美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计划主要涉及在种质 创新、药品生产、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采矿等几个硏究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 太空生命生存条件。俄罗斯的研究重点则是空间植物栽培研究,曾在国际空间站 上完成了豌豆的连续世代循环栽培,以及成功种植超矮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 物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13次利用返回 式卫星和5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种品种的种 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已进行的项目 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 香蕉、莲子等经济作物;油菜、番茄、黄瓜、甜椒、西瓜、甜瓜等蔬菜作物;曼陀 罗、兰花、玫瑰等花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人参、甘草等中药材。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721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 亩产量达700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1 号、芝麻新品种航芝1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 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 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3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 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 1994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 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年、2004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 先后选育出太空莲、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 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髙、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36号品种 平均亩产量提高到80-10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 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 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 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 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 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 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 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1.根据文段内容,将甲、乙、丙三处横线填写完整,每处限填两个字。(3 分) 2.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材料二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飞行器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 育种方面,三个国家各有特色。目前美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计划主要涉及在种质 创新、药品生产、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采矿等几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 太空生命生存条件。俄罗斯的研究重点则是空间植物栽培研究,曾在国际空间站 上完成了豌豆的连续世代循环栽培,以及成功种植超矮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 物。 自 1987 年以来,在“国家 863 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 13 次利用返回 式卫星和 5 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 70 多种植物的 2000 多种品种的种 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已进行的项目 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 香蕉、莲子等经济作物;油菜、番茄、黄瓜、甜椒、西瓜、甜瓜等蔬菜作物;曼陀 罗、兰花、玫瑰等花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人参、甘草等中药材。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 721 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 亩产量达 700 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 1 号、芝麻新品种航芝 1 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 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 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 3 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 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 1994 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 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 年、2004 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 先后选育出太空莲、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 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 36 号品种 平均亩产量提高到 80―100 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 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 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品种具有哪些优势?请用几个短语 来加以概括。(3分)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 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 证其它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 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 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 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 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髙,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 又经历4-5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 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 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其中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 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 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 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5.对上述三个材料中的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孕育:孕,一共是5笔。 B.搭载:载,与“下载”的“载”同义。 C.食用菌:菌,注音为jn D.幌子:此处可替换为“招牌” 6.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的现状和未来并不容乐观的理由分析,符合文意的 项是(3分) A.航天育种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 B.国家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C.一些航天育种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D.航天育种业普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条。(6分) (22分) 1.(3分)甲:选种(选择)乙:诱变(诱导)丙:下地(选育)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A 3.(3分)D 4.(3分)亩产量大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
A. 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 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 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 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品种具有哪些优势?请用几个短语 来加以概括。(3 分)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 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 证其它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 2006 年 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 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 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 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 又经历 4-5 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 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 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其中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 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 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 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5.对上述三个材料中的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孕育:孕,一共是 5 笔。 B.搭载:载,与“下载”的“载”同义。 C.食用菌:菌,注音为 jǔn。 D.幌子:此处可替换为“招牌”。 6.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的现状和未来并不容乐观的理由分析,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3 分) A.航天育种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 B.国家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C.一些航天育种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D.航天育种业普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条。(6 分) 一、(22 分) 1.(3 分)甲:选种(选择) 乙:诱变(诱导) 丙:下地(选育) 【评分参考】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2 分)A 3.(3 分)D 4.(3 分)亩产量大 品质优良 经济效益高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5.(2分)C 6.(3分)C 7.(6分) ①加强对全社会各方面的知识普及,使民众了解航天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②积极研发和培育中国自己的优质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 ③建立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使航天育种更加持续、稳定。 ④建立自己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⑤加强企业监管,打造和保护中国航天育种的自主品牌。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源自文本,能自成一说者可酌 情给分。 海淀二模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淅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 湖北随县曾侯乙暮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 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 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 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 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 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 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 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 的琴、瑟、箏。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 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暮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 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 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 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 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 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 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 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分)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 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评分参考】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5.(2 分)C 6.(3 分)C 7.(6 分) ①加强对全社会各方面的知识普及,使民众了解航天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②积极研发和培育中国自己的优质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 ③建立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使航天育种更加持续、稳定。 ④建立自己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⑤加强企业监管,打造和保护中国航天育种的自主品牌。 【评分参考】一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源自文本,能自成一说者可酌 情给分。 海淀二模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 湖北随县曾侯乙暮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 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 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 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 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 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 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 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 的琴、瑟、箏。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 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暮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 124 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 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 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 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 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 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 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 分)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 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 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 富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 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 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 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 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 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 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 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 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 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 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膩,音 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 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 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 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 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 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 “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 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俟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 项是(3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 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 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 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 富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 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 址发现了 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 20 多 支骨笛,经过碳 14 测定,它们已有 7000—8000 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 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 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 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 90 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 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关 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 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 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膩,音 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 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 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 上闻笛》)“黃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 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 ① ,还是在 ② ,或是在 ③ ,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 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 “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 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俟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 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 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 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 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一一乐器,映射出 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 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 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 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 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 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 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 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 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求。曾候乙墓中 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 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 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 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 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 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 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 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e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6 分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B2.(2分)C 3.(3分)D 4.(2分)B 5.(3 分)A 6.(3分)D7.(2分)A 8.(6分)参考答案: 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 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 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 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 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 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罝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 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 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 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 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 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 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 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 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 “尊礼”“求和”的追求。曾候乙墓中 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 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 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 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 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 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 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 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 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 (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6 分)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1.(3 分)B 2.(2 分)C 3.(3 分)D 4.(2 分)B 5.(3 分)A 6.(3 分)D 7.(2 分)A 8.(6 分)参考答案: 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 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 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
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 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朝阳二模 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己有2/3的大中城 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 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 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 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 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 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 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 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 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 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 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髙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 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 髙,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 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 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 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 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多半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D.拾荒大军对垃圾分类有贡献 材料二
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 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朝阳二模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 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 1/4 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 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 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 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 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 到 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 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 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 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 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 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 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 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 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 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 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 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多半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D.拾荒大军对垃圾分类有贡献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