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材料一,完成1-3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 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髙效率成 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搜索引qing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 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 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 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一种常见的内 容风格,并且能够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 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 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 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 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一一物 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 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 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 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人权利的保证与 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其获取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 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 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 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 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 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 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 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je择和妥善处理。 1、给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引 qing jue择冗杂 2、对材料一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但增加了人 们的记忆负担 B.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并且改变了现 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C.媒体新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 D.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渠道,都获得了社会参与的权利。 3、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 分)
北京市大兴区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阅读材料一,完成 1-3 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 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 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搜索引 qíng 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 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 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 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一种常见的内 容风格,并且能够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 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 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 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 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 ——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 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 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 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人权利的保证与 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其获取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 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 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 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 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 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 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 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 jué 择和妥善处理。 1、给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3 分) 引 qíng jué 择 冗 杂 2、对材料一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但增加了人 们的记忆负担。 B.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并且改变了现 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C.媒体新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 D.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渠道,都获得了社会参与的权利。 3、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 分)
阅读材料二,完成4-5题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 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 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 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 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一我们的世界被符 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 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 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 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于同一家工 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一一个建 构的品牌故事。麦克卢汉提出:“技术最明显的封闭作用,是创造需求。”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 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 比如我们看到的体育比赛中的慢镜头,它并不是人眼在现场所看到的场面,而是 个对现实的拟仿,但是我们会认为它比真实的过程更加真实。这种拟像已经变 得比真实还要逼真的现象,他将其称为“超真实”。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 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 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 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4、根据“材料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媒介时代符号化特征的一项是(2分) A.年轻人排队购买新款苹果手机B.人们到早市购买农民自产的蔬菜水果 C.文化学者登泰山D.人们规划华东五市精品线路游 5、试再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解说文中鲍德里亚的观点。(4分) 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材料三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 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 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在传统社会 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 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 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 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 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 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 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阅读材料二,完成 4-5 题。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 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 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 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 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 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 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 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 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于同一家工 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 构的品牌故事。麦克卢汉提出:“技术最明显的封闭作用,是创造需求。”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 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 比如我们看到的体育比赛中的慢镜头,它并不是人眼在现场所看到的场面,而是 一个对现实的拟仿,但是我们会认为它比真实的过程更加真实。这种拟像已经变 得比真实还要逼真的现象,他将其称为“超真实”。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 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 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 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4、根据“材料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媒介时代符号化特征的一项是(2 分) A.年轻人排队购买新款苹果手机 B.人们到早市购买农民自产的蔬菜水果 C.文化学者登泰山 D.人们规划华东五市精品线路游 5、试再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解说文中鲍德里亚的观点。(4 分) 阅读材料三,完成 6-7 题。 材料三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 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 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在传统社会 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 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 中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000 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 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 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 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 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 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0世纪二 三十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已经开始关注 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展了与电影媒介相关的 课程,是全球推行媒介教育最早的国家。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 的学生丹尼斯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 养教育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 行文化是在推销“低水平的满足”,这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 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 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澳大利亚在20世纪 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 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 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 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 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 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 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 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成长过程中, 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了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B.被称为“第二课堂”的媒介对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 能,就是影响之 C.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普及流行文化、推 销“低水平的满足”导致的。 D.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单纯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 响,逐渐扩展到提高媒介的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的层面。 7.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6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5题 岳阳楼诗集序 宋滕子京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 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 最绝。古今才人巨公,登临寄傲,流叹声藻,散要编简,或传颂于人口者,才不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 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0 世纪二 三十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已经开始关注 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展了与电影媒介相关的 课程,是全球推行媒介教育最早的国家。1933 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 的学生丹尼斯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 养教育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 行文化是在推销“低水平的满足”,这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 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 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澳大利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 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 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 1994 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 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 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 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 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 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成长过程中, 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了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B.被称为“第二课堂”的媒介对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 能,就是影响之一。 C.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普及流行文化、推 销“低水平的满足”导致的。 D.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单纯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 响,逐渐扩展到提高媒介的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的层面。 7. 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6 分) 二、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5 题 岳阳楼诗集序 宋 滕子京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 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 最绝。古今才人巨公,登临寄傲,流叹声藻,散要编简,或传颂于人口者,才不
过一二,惟唐相张燕公文字最著。询之耆旧,则曰:“楼得名,始命于公矣!” 即指导往迹,参傅°其说,皆略而不书。 顷罗三国,兹实战冲,镇守者间有贤杰,非尚智力则任权术:处清境,殆距炉炭, 岂暇优游坐啸,摅发清蕴哉?六朝通三百三十七年,惟颜延年、阴子铿见于章句, 馀皆寂寥无闻。李唐恢宇,享祚甚宏远。岳去长安犹僻在,当时名辈出能至此者, 率自迁谪而来,故所属篇类,多离骚叹惋之意。然于徘徊幽觉,未尝出盈厌之语, 殊俗移人,果如是乎! 天宝中,苏源明刺东明,因石潴仿佛遐致,号小洞庭。芳晨良夜,以为留客宴喜 之地。每冠盖盛集,酒行思怿,苏必雅吟自放,四顾赓唱,雕词丽句,传颂不泯 粤自元和五年,令狐楚节制汶上,相去方八十载,咨考故处,已茫然无得矣! 既叹而愤,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切寻古人旷怀髙韵,缅慕天末,泻千里于 局之水,使彼时风月独异于他郡,所乐也犹如此。后贤惜其遗音逸事,孜孜重显 之,盖于赏情爱景之心,无少负也。况仆忝宰于今,旦暮为湖山主事,弗虑乎 旦众作与桡栋同沦委,则后之议我者,以为何如?亦将恐风月仇人不浅矣!遂用 崇新基址。遍索墙堵间,及本朝诸公歌诗古赋,纪以时代,次以岁月,不以官爵 贵贱为升降,俾馋石置于南北二壁中,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 然历世寝远,必多遗难备,直以所存者笔之。如其删繁撷英,请俟来者焉 注:①参傅:参考验证②馋石:石头的一种 8、选出成语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4分) ①兹实战冲() A横冲直撞B一飞冲天C大盈若冲D首当其冲 ②必多遗难备() A有备无患B关怀备至C求全责备D德才兼备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询之耆旧耆旧:年高望重B.每冠盖盛集冠盖:代指官吏 C.况仆忝宰于今忝宰:主宰掌控D.与桡栋同沦委沦委:沉没湮灭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为诗集序,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同一体裁 B.作者认为古代登临岳阳楼的名辈,多希望像屈原一样写出《离骚》 C.对于古人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情致,滕子京充满了缅怀仰慕之意 D.作者收集的诗文,除古时才人巨公的章句,也有同代名人的作品。 11、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序号填空。(3分) 第一段中的张燕公即张说,唐代人,因玄宗时被封为燕国公而称之,这反映出我 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可以称呼人,如李白又称李太白;可以 称呼人,如韩愈又称韩昌黎;可以称呼人,如柳永又名柳屯田。 ①官职②字号③郡望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12、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填空。(8分)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多少文人墨客对此一往情深,留下诗文对联灿若星 辰,其中有一副对联如下 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过一二,惟唐相张燕公文字最著。询之耆旧,则曰:“楼得名,始命于公矣!” 即指导往迹,参傅①其说,皆略而不书。 顷罗三国,兹实战冲,镇守者间有贤杰,非尚智力则任权术;处清境,殆距炉炭, 岂暇优游坐啸,摅发清蕴哉?六朝通三百三十七年,惟颜延年、阴子铿见于章句, 馀皆寂寥无闻。李唐恢宇,享祚甚宏远。岳去长安犹僻在,当时名辈出能至此者, 率自迁谪而来,故所属篇类,多离骚叹惋之意。然于徘徊幽觉,未尝出盈厌之语, 殊俗移人,果如是乎! 天宝中,苏源明刺东明,因石潴仿佛遐致,号小洞庭。芳晨良夜,以为留客宴喜 之地。每冠盖盛集,酒行思怿,苏必雅吟自放,四顾赓唱,雕词丽句,传颂不泯。 粤自元和五年,令狐楚节制汶上,相去方八十载,咨考故处,已茫然无得矣! 既叹而愤,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切寻古人旷怀高韵,缅慕天末,泻千里于一 局之水,使彼时风月独异于他郡,所乐也犹如此。后贤惜其遗音逸事,孜孜重显 之,盖于赏情爱景之心,无少负也。况仆忝宰于今,旦暮为湖山主事,弗虑乎一 旦众作与桡栋同沦委,则后之议我者,以为何如?亦将恐风月仇人不浅矣!遂用 崇新基址。遍索墙堵间,及本朝诸公歌诗古赋,纪以时代,次以岁月,不以官爵 贵贱为升降,俾馋石②置于南北二壁中,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 然历世寝远,必多遗难备,直以所存者笔之。如其删繁撷英,请俟来者焉! 注:①参傅:参考验证 ②馋石:石头的一种 8、选出成语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4 分) ①兹实战冲( ) A 横冲直撞 B 一飞冲天 C 大盈若冲 D 首当其冲 ②必多遗难备( ) A 有备无患 B 关怀备至 C 求全责备 D 德才兼备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询之耆旧 耆旧:年高望重 B. 每冠盖盛集 冠盖:代指官吏 C. 况仆忝宰于今 忝宰:主宰掌控 D. 与桡栋同沦委 沦委:沉没湮灭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为诗集序,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同一体裁。 B.作者认为古代登临岳阳楼的名辈,多希望像屈原一样写出《离骚》。 C.对于古人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情致,滕子京充满了缅怀仰慕之意。 D.作者收集的诗文,除古时才人巨公的章句,也有同代名人的作品。 11、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序号填空。(3 分) 第一段中的张燕公即张说,唐代人,因玄宗时被封为燕国公而称之,这反映出我 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可以称呼人,如李白又称李太白;可以 称呼人,如韩愈又称韩昌黎;可以 称呼人,如柳永又名柳屯田。 ①官职 ②字号 ③郡望 A. 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2、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填空。(8 分)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多少文人墨客对此一往情深,留下诗文对联灿若星 辰,其中有一副对联如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对联中的“杜少陵五言绝唱”指的是的;“范希文两字关情”指的是 的《岳阳楼记》中的二字。 ②岳阳楼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三大名楼皆有文人雅士撰文作诗,佳句迭出 如王勃的《 》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3、第四段中的“闻韶忘味”由《论语·述而》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 肉味”简化而来,《韶》为一种音乐,孔子认为其至善至美,有太和之气。我国 的不少诗文也都善于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达到高 潮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 音乐效果的两句是“,泣孤舟之嫠妇”。(2分) 1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 15、阅读第四段,简要概括作者编辑《岳阳楼诗集》的原因。(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8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②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741年(开元二十九 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②竹批:形容 马耳尖如竹尖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己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当时作者流落秦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兵曹胡马》是杜甫看到房兵曹的胡马时所作,体现了诗人对胡马的赞颂之 情 B.《房兵曹胡马》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 “胡马”。 C.《病马》颈联两句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病马》这两首诗通过对马的吟咏,反映了杜甫青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的不同心 态 17.“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下列诗句 没有体现诗人这一主题的两项是(4分) A.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一一《登楼》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对联中的“杜少陵五言绝唱”指的是 的 ;“范希文两字关情”指的是 的《岳阳楼记》中的 二字。 ②岳阳楼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三大名楼皆有文人雅士撰文作诗,佳句迭出。 如王勃的《 》中的“ ,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 13、第四段中的“闻韶忘味”由《论语·述而》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 肉味”简化而来,《韶》为一种音乐,孔子认为其至善至美,有太和之气。我国 的不少诗文也都善于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达到高 潮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 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泣孤舟之嫠妇”。(2 分) 1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 15、阅读第四段,简要概括作者编辑《岳阳楼诗集》的原因。(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6–18 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②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 740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 741 年(开元二十九 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②竹批:形容 马耳尖如竹尖。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己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 759 年,当时作者流落秦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房兵曹胡马》是杜甫看到房兵曹的胡马时所作,体现了诗人对胡马的赞颂之 情。 B.《房兵曹胡马》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 “胡马”。 C.《病马》颈联两句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病马》这两首诗通过对马的吟咏,反映了杜甫青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的不同心 态。 17.“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下列诗句 没有体现诗人这一主题的两项是(4 分) A.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C.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E.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望岳》 18.有人评价杜甫咏物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请从《房兵曹胡马》 《病马》中选择一首,分析作者对马的吟咏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5分) 19.背诵阅读积累。(6分) 古人爱马,在其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很多名马。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 羽的;《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后来曹操又将此马馈赠给了关羽;刘备的;《西 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坐骑。“马”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常常表达奔腾 追求、漂泊之意。比如屈原《国殇》中的“,援玉枹兮击鸣鼓。”和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髙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 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 a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 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 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 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 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 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 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 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 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 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 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 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 地。b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 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c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 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 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 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 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 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 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 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C.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E.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8.有人评价杜甫咏物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请从《房兵曹胡马》 《病马》中选择一首,分析作者对马的吟咏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5 分) 19. 背诵阅读积累。(6 分) 古人爱马,在其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很多名马。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 羽的;《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后来曹操又将此马馈赠给了关羽;刘备的;《西 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坐骑。“马”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常常表达奔腾、 追求、漂泊之意。比如屈原《国殇》中的“ ,援玉枹兮击鸣鼓。”和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4 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 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 a 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 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 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 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 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 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 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 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 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 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 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 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 地。b 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 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c 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 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 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 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 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 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 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 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d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 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 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 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 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 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 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 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 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 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 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 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e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 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 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 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 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髙,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 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光明日报》2015.11.6 20.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渲染了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为古道的出场作了有力的烘托。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之景转入对渺远历史的思索,结构谨严 C.第⑥段作者引用了唐太宗的诗,吊古伤今,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沉重之感 D.作者感慨人物、朝代被时间冲洗成陈迹,饱含着对时间的思索 21.对文章划线句修辞手法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a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风人格化,生动写出秋风无拘无束的纵横之态和强劲 有力的气势。 B.b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富有条理,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与勤劳,在萧瑟的环境中 凸显了生机。 C.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秋雨将大地绣成绿色锦缎的景象,表现了秋雨滋 养生命的动态过程。 D.d句和e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音节整齐匀称,表意凝练集中,让语言具有典 雅之美。 22.第⑥段中“老子经过函谷关并写下《道德经》”的材料有何作用?(5分) 23.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⑧段“罕奇的景象”包括哪些内容。(3分) 24.有读者认为应删掉文中的第⑨段,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自古以来,人类总喜欢将植物某些特征表现人的精神品格。请选择一种植物 来表现一位名人(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格
⑥d 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 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 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 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 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 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 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 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 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 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 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 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e 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 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 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 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 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 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光明日报》2015.11.6 20.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①段,渲染了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为古道的出场作了有力的烘托。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之景转入对渺远历史的思索,结构谨严。 C.第⑥段作者引用了唐太宗的诗,吊古伤今,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沉重之感。 D.作者感慨人物、朝代被时间冲洗成陈迹,饱含着对时间的思索。 21. 对文章划线句修辞手法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a 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风人格化,生动写出秋风无拘无束的纵横之态和强劲 有力的气势。 B.b 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富有条理,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与勤劳,在萧瑟的环境中 凸显了生机。 C.c 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秋雨将大地绣成绿色锦缎的景象,表现了秋雨滋 养生命的动态过程。 D.d 句和 e 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音节整齐匀称,表意凝练集中,让语言具有典 雅之美。 22.第⑥段中“老子经过函谷关并写下《道德经》”的材料有何作用?(5 分) 23.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⑧段“罕奇的景象”包括哪些内容。(3 分) 24.有读者认为应删掉文中的第⑨段,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4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1)自古以来,人类总喜欢将植物某些特征表现人的精神品格。请选择一种植物 来表现一位名人(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格
(2)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微妙的联系,例如:中、正、和、美、信、众、闷、爱、 谐……请选择你钟情的某一汉字,展开遐思,抒发情感。 (3)曾有教授强烈呼吁,中学语文课本应删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因是充 满了暴力和血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请你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 字 (1)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也认为,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几乎都出自有闲阶层,为 此,他写了《闲散颂》。空白和闲散并不等于零,但家长和老师总是试图填满孩 子学习、生活中的所有空白。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新传媒时代,电视、网络、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网,周国平曾 说:电视网络潮水般的信息,没有一条真正解决你的问题,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的一句诗来说,就是“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兴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1.擎抉rong 2.A 3.(1)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2)人们可能被新媒体控制(奴役) 3)新技术带来新的权利的不平等。(4)新媒体造就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可能 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 4.B 7.学会对信息有选择的利用,正确评判新媒体表达渠道的价值:揭示拟像世界 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公开揭示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提升学生的识别 能力;培养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8.①D②C9.C10.B11.D 12.①杜甫《登岳阳楼》范仲淹忧乐 ②《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铁骑突出刀枪鸣舞幽壑之潜蛟
(2)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微妙的联系,例如:中、正、和、美、信、众、闷、爱、 谐……请选择你钟情的某一汉字,展开遐思,抒发情感。 (3)曾有教授强烈呼吁,中学语文课本应删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因是充 满了暴力和血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请你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1)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也认为,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几乎都出自有闲阶层,为 此,他写了《闲散颂》。空白和闲散并不等于零,但家长和老师总是试图填满孩 子学习、生活中的所有空白。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新传媒时代,电视、网络、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网,周国平曾 说:电视网络潮水般的信息,没有一条真正解决你的问题,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的一句诗来说,就是“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兴区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1. 擎 抉 rǒng 2. A 3. (1)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2)人们可能被新媒体控制(奴役)。 (3)新技术带来新的权利的不平等。(4)新媒体造就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可能 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1 分,共 4 分) 4.B 5.略 6.C 7.学会对信息有选择的利用,正确评判新媒体表达渠道的价值;揭示拟像世界 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公开揭示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提升学生的识别 能力;培养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二、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9 分。 8.①D ②C 9 .C 10.B 11.D 12. ① 杜甫 《登岳阳楼》 范仲淹 忧乐 ②《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13. 铁骑突出刀枪鸣 舞幽壑之潜蛟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不给分) 14.希望日后有安于清贫而志趣高雅的君子了解我的心意 (给分点:“庶几”“闻韶忘味”“仆”) 15.担心这些文字湮灭消散;害怕后世人议论自己辜负古今贤人的赏情爱景之心; 担忧辜负了岳阳楼的好(风月)风景。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6.C“先抑后扬”错 17.BE 18.示例一:《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马,通过描写马的骨相、双耳和奔驰 状态写出马的神清骨俊(2分);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这里既是写马奔驰万里, 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写照。这种蓬勃向上的 精神用骏马来表现,这首诗使得马超越形式达到神似的境界(3分)。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病马》颔联承接首联两句,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 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2分);尾联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 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1分);杜甫在 这首诗里,借马以自况,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表达了与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 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秦州的老人形象(2分)。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9.乌骓马赤兔马的卢马白龙马 霾两轮兮絷四马金戈铁马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不给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20.C(3分) 21.C(3分) 22.内容上,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1分),也丰富了文章的意 蕴(1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子(道家、道家学说、《道德经》)的 美景仰之情(1分);结构上,照应前文对苍茫环境的描写(1分),引出下文 (或作铺垫)对人物朝代变成累累痕迹的感慨(1分)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3.山原上狂风肆虐;山峡里古道纵横,印迹遍布;古道四周白芦(茅草)随风 乱摇;荒原上麦地起伏;山原上柿树绚烂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3分) 24.(4分)从结构上分析这一段在全文的关系(2分),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与 本文中心的关系(2分)。同意与不同意均可,只要说得合理就给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60分。 25.参看2015北京高考卷相关题目的评分标准。 参看2015北京高考卷相关题目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错字不给分) 14.希望日后有安于清贫而志趣高雅的君子了解我的心意。 (给分点:“庶几”“闻韶忘味”“仆”) 15.担心这些文字湮灭消散;害怕后世人议论自己辜负古今贤人的赏情爱景之心; 担忧辜负了岳阳楼的好(风月)风景。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1 分,共 3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6.C “先抑后扬”错 17.BE 18.示例一:《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马,通过描写马的骨相、双耳和奔驰 状态写出马的神清骨俊(2 分 );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这里既是写马奔驰万里, 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写照。这种蓬勃向上的 精神用骏马来表现,这首诗使得马超越形式达到神似的境界(3 分)。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病马》颔联承接首联两句,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 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2 分);尾联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 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1 分);杜甫在 这首诗里,借马以自况,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表达了与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 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秦州的老人形象(2 分)。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9.乌骓马 赤兔马 的卢马 白龙马 霾两轮兮絷四马 金戈铁马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错字不给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20.C(3 分) 21.C(3 分) 22.内容上,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1 分),也丰富了文章的意 蕴(1 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子(道家、道家学说、《道德经》)的赞 美景仰之情(1 分);结构上,照应前文对苍茫环境的描写(1 分),引出下文 (或作铺垫)对人物朝代变成累累痕迹的感慨(1 分)。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3.山原上狂风肆虐;山峡里古道纵横,印迹遍布;古道四周白芦(茅草)随风 乱摇;荒原上麦地起伏;山原上柿树绚烂。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3 分) 24.(4 分)从结构上分析这一段在全文的关系(2 分),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与 本文中心的关系(2 分)。同意与不同意均可,只要说得合理就给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60 分。 25.参看 2015 北京高考卷相关题目的评分标准。 26. 参看 2015 北京高考卷相关题目的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