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16.3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材料 央视猴年春晚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极具原生态特色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 摇滚乐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同时看到了戏曲与摇滚的」 ( za rou),农村与 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 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 华阴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属于皮影戏的一种。华阴老 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具有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 它是当地大户张家的家族戏,而且传男不传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 手、副签手、前首、后台、板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 丑却一样也不缺,不过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当。音乐唱词常用五字句、七字句、 十字句,均采用上句和下句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形式。其中伴奏乐器均由手工制作 而成。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 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华阴老腔以其特殊的风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华阴老腔一声喊》混搭式的风格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然而, 回归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本身来看,或许这种做法又会带来很多的 尴尬。作为区域性文化,华阴老腔与本地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形 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作为一个节目,却必须突破这种限 制。而这种打破原有的表演规程和禁忌的作法与原生态的文化相去甚远。并且通 过央视春晩进行放大,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原有的文化色彩与内涵。当华阴老腔火 了以后,在中国许多具有特色文化品类的地方,或许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为他们 宣传本地文化遗产提供了方式借鉴,或许当你再次听到某某腔“二声喊”“三声 唱”的时候,这种对传统文化带有 ( zhuang bido)式的方式就丧失了它 原本能够带给你的震撼与新奇 虽然文化的传承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样性保存,也并不拒绝与多种形式的结 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时的噱( )头与轰动,而是与 产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联系。当央视春晚的华阴老 腔那“一声嘁”渐渐远去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希望传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砸板凳、挂烟袋”那种带有农业文明的,风格上带有野性、让人血脉贲 )张的老腔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华阴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贵的 是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如果在文化传承之中,因为外界 的行为伤及到他们最本真的“精气神”,即使他们再使劲砸板凳,或许也砸不出 观众的喝彩声了。 1.结合“材料一”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出字音。(2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阴老腔是指在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流行的一种皮影戏 B.华阴老腔只需五人就可表演一台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分别由五人承担
北京市房山区 2016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16.3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 材料一 央视猴年春晚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极具原生态特色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 摇滚乐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同时看到了戏曲与摇滚的______(zá róu),农村与 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 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 华阴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属于皮影戏的一种。华阴老 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具有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 它是当地大户张家的家族戏,而且传男不传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 手、副签手、前首、后台、板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 丑却一样也不缺,不过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当。音乐唱词常用五字句、七字句、 十字句,均采用上句和下句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形式。其中伴奏乐器均由手工制作 而成。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 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华阴老腔以其特殊的风格被列入了 2006 年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华阴老腔一声喊》混搭式的风格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然而, 回归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本身来看,或许这种做法又会带来很多的 尴尬。作为区域性文化,华阴老腔与本地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形 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作为一个节目,却必须突破这种限 制。而这种打破原有的表演规程和禁忌的作法与原生态的文化相去甚远。并且通 过央视春晚进行放大,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原有的文化色彩与内涵。当华阴老腔火 了以后,在中国许多具有特色文化品类的地方,或许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为他们 宣传本地文化遗产提供了方式借鉴,或许当你再次听到某某腔“二声喊”“三声 唱”的时候,这种对传统文化带有______(zhuānɡ biǎo)式的方式就丧失了它 原本能够带给你的震撼与新奇。 虽然文化的传承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样性保存,也并不拒绝与多种形式的结 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时的噱( )头与轰动,而是与 产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联系。当央视春晚的华阴老 腔那“一声喊”渐渐远去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希望传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砸板凳、挂烟袋”那种带有农业文明的,风格上带有野性、让人血脉贲 ( )张的老腔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华阴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贵的 是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如果在文化传承之中,因为外界 的行为伤及到他们最本真的“精气神”,即使他们再使劲砸板凳,或许也砸不出 观众的喝彩声了。 1.结合“材料一”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出字音。(2 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华阴老腔是指在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流行的一种皮影戏。 B.华阴老腔只需五人就可表演一台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分别由五人承担
C.猴年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遵守着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 忌 D.《华阴老腔一声喊》之所以带来震撼,关键在于传统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观众 的“精气神” 3.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华阴老腔的特点。(3分) 材料二 在音乐人选拔节目《中国之星》上,谭维维的“黄土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 感动了专业人士和观众。引人注目的是,和歌手共同演出的不仅有吉他手、鼓手, 还有一支淳朴的“华阴老腔”“乐队”,几位民间艺术家不时以戏腔与歌手呼 应,乐器则是木凳、弦子等,声声激越俨然成为主角。华阴老腔作为“西北风” 的一种,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怎样的颜色? 在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共同诉求之下,当时的各门类艺术曾不约而同 地把目光投向西北,形成了一股“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 等流行音乐以自然的恶劣、人的孤独与旷达、生命的苦难和不屈为表现对象,思 虑的则是文明的不息与文化的困境。西北民歌朴实刚健的内容,加上深蕴反思的 摇滚形式,令“风沙”“河流”“白云”“山沟”等简单纯朴的意象产生了震撼 人心的力量。 纵向来看,上世纪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消费时代来临,创作者在流行音 乐中对传统的指认从“西北”一变而为“江南”,“菊花台”“青花瓷”等一个 个精致、典雅的意象,在“中国风”作品中走俏。它们来自唐诗宋词,历经千百 年洗练,罗列于电子音调配的五声调式之下供人赏玩,蹑步般轻灵飘忽。相比而 言,不加修饰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抬头向晴夭”,看上去轻,听来反而 重。“江南风”借由诗词意象所表达的古典情绪,没有找到与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接通的出口,难免成为一种矫情。 横向来看,不得不提到龚琳娜的《忐忑》。作品以人声唱出“锣鼓经”, 度令观众瞠目,并引起业界喧哗。今天看来,它以先锋为名,却并未尽到先锋艺 术叩问艺术本体的责任,人们并没有因它而关注音乐,或者关注作为传统艺术的 戏曲。由于它把传统作为一种奇观,一种与现代艺术格格不入的异质冲突来呈现, 既没有积极地面对音乐艺术,也没有严肃地面对传统文化 反观“西北风”摇滚,当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方言、调式的新鲜,也不仅是 节奏的奋激,而且是以苍凉、激越为依托所呈现的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态度, 是“一无所有”“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的一语 中的,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今天,一曲“黄土摇滚”依然令人闻之心动,说 明文化寻根时代的焦虑仍在,人们面对的问题仍在。“摇滚”为中国本土流行音 乐发出了先声,“西北风”更可以说是“中国风”真正的前身。《给你一点颜色》 遥遥接续了这种精神。它提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什么是传统与民族, 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未必是“华阴老腔”,甚至未必指向“西北”,却必须是时 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精致、典雅的意象与现代音乐的调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江南 风”一度成为流行音乐的宠儿
C.猴年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遵守着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 忌。 D.《华阴老腔一声喊》之所以带来震撼,关键在于传统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观众 的“精气神”。 3.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华阴老腔的特点。(3 分) 材料二 在音乐人选拔节目《中国之星》上,谭维维的“黄土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 感动了专业人士和观众。引人注目的是,和歌手共同演出的不仅有吉他手、鼓手, 还有一支淳朴的“华阴老腔”“乐队”,几位民间艺术家不时以戏腔与歌手呼 应,乐器则是木凳、弦子等,声声激越俨然成为主角。华阴老腔作为“西北风” 的一种,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怎样的颜色? 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文化寻根的共同诉求之下,当时的各门类艺术曾不约而同 地把目光投向西北,形成了一股“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 等流行音乐以自然的恶劣、人的孤独与旷达、生命的苦难和不屈为表现对象,思 虑的则是文明的不息与文化的困境。西北民歌朴实刚健的内容,加上深蕴反思的 摇滚形式,令“风沙”“河流”“白云”“山沟”等简单纯朴的意象产生了震撼 人心的力量。 纵向来看,上世纪 90 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消费时代来临,创作者在流行音 乐中对传统的指认从“西北”一变而为“江南”,“菊花台”“青花瓷”等一个 个精致、典雅的意象,在“中国风”作品中走俏。它们来自唐诗宋词,历经千百 年洗练,罗列于电子音调配的五声调式之下供人赏玩,蹑步般轻灵飘忽。相比而 言,不加修饰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抬头向晴天”,看上去轻,听来反而 重。“江南风”借由诗词意象所表达的古典情绪,没有找到与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接通的出口,难免成为一种矫情。 横向来看,不得不提到龚琳娜的《忐忑》。作品以人声唱出“锣鼓经”,一 度令观众瞠目,并引起业界喧哗。今天看来,它以先锋为名,却并未尽到先锋艺 术叩问艺术本体的责任,人们并没有因它而关注音乐,或者关注作为传统艺术的 戏曲。由于它把传统作为一种奇观,一种与现代艺术格格不入的异质冲突来呈现, 既没有积极地面对音乐艺术,也没有严肃地面对传统文化。 反观“西北风”摇滚,当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方言、调式的新鲜,也不仅是 节奏的奋激,而且是以苍凉、激越为依托所呈现的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态度, 是“一无所有”“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的一语 中的,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今天,一曲“黄土摇滚”依然令人闻之心动,说 明文化寻根时代的焦虑仍在,人们面对的问题仍在。“摇滚”为中国本土流行音 乐发出了先声,“西北风”更可以说是“中国风”真正的前身。《给你一点颜色》 遥遥接续了这种精神。它提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什么是传统与民族, 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未必是“华阴老腔”,甚至未必指向“西北”,却必须是时 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精致、典雅的意象与现代音乐的调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江南 风”一度成为流行音乐的宠儿
B.龚琳娜的《忐忑》用人声唱岀“锣鼓经”,其结果只能是令观众一度瞠目,让 业界喧哗一时。 C.“西北风”打动人心不是方言、调式、节奏等音乐的外在形式,而是面对现实 的态度和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 D.《给你一点颜色》作为“黄土摇滚”提醒我们“中国风”必须是时代、社会、 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西北风”音乐的特点。(4分) 材料三 2015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周年。一大批文化 界人士回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起点后沟村,做了一次再出发。“保护 匕遗产,没有 有 这体现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但非遗保 护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能只有情怀,更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这十余年中,非遗 保护对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和现实意义,已日益凸显。 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自发地以非遗为资源,汲取着最为可贵的营养。这里值 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6日,中囯民协批准成立中国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 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意味着一种新的认识:非遗不只是对历 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对历史文仳现象的挖掘整理与活态化传承,更应该作为一种 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让非遗资源融λ当代人们生活、融λ现代社会经济 作为资源状态的非遗,它更多是一种要素、方法、手段、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中 国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不竭之源 在非遗保护领域,借助“互联网+”的大势,也开始了突破时空限制、融合传统 与现代生活的艰难尝试。通过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将非遗渗透到亿万 民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商业环境让很多网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费 行为,成为帮助一些非遗项目变现的新方式。非遗的网络化生存是不可回避的课 题,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非遗保护问题。2015年12月,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倾力支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e飞蚁”在北 京正式上线,要做非遗界的淘宝,让留在纸上、写在名录上的中国非遗在现代生 活中焕发新生。 目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不少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老体 弱、后继无人。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 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群硏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研修培训结合了现代学徒制传承理念,从非遗保 护法规政策、设计基础、手艺文化、手艺调研等方面设计培训课程,不仅邀请传 承人和非遗专家结合所从事的工艺门类及研究对学员授课,现身说法,还带领学 员对相关技艺的实训工作室、非遗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工艺美术专业市 场等地进行考察。此外,这一计划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传承人群的范围,突破 了固有的传承圈子。 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保护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的含义。(3分) 7.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就“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 (6分)
B.龚琳娜的《忐忑》用人声唱出“锣鼓经”,其结果只能是令观众一度瞠目,让 业界喧哗一时。 C.“西北风”打动人心不是方言、调式、节奏等音乐的外在形式,而是面对现实 的态度和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 D.《给你一点颜色》作为“黄土摇滚”提醒我们“中国风”必须是时代、社会、 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西北风”音乐的特点。(4 分) 材料三 2015 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周年。一大批文化 界人士回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起点后沟村,做了一次再出发。“保护 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这体现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但非遗保 护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能只有情怀,更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这十余年中,非遗 保护对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和现实意义,已日益凸显。 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自发地以非遗为资源,汲取着最为可贵的营养。这里值 得一提的是,2015 年 11 月 6 日,中国民协批准成立中国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 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意味着一种新的认识:非遗不只是对历 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与活态化传承,更应该作为一种 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让非遗资源融入当代人们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经济。 作为资源状态的非遗,它更多是一种要素、方法、手段、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中 国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不竭之源。 在非遗保护领域,借助“互联网+”的大势,也开始了突破时空限制、融合传统 与现代生活的艰难尝试。通过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将非遗渗透到亿万网 民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商业环境让很多网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费 行为,成为帮助一些非遗项目变现的新方式。非遗的网络化生存是不可回避的课 题,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非遗保护问题。2015 年 12 月,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倾力支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e 飞蚁”在北 京正式上线,要做非遗界的淘宝,让留在纸上、写在名录上的中国非遗在现代生 活中焕发新生。 目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不少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老体 弱、后继无人。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 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研修培训结合了现代学徒制传承理念,从非遗保 护法规政策、设计基础、手艺文化、手艺调研等方面设计培训课程,不仅邀请传 承人和非遗专家结合所从事的工艺门类及研究对学员授课,现身说法,还带领学 员对相关技艺的实训工作室、非遗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工艺美术专业市 场等地进行考察。此外,这一计划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传承人群的范围,突破 了固有的传承圈子。 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保护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的含义。(3 分) 7.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就“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 (6 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共26分)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髙,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 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 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 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 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整有 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 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 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 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记°焉,余皆显露,无龙泉, 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 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 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 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整(zhou):山的幽深处。②甃(zhou):用砖砌。 ③迟(qi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 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 物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 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4 题。(共 26 分)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 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 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 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 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 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 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 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 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 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 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 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 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 ③迉(qǐ 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 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 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 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 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 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 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 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 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 “人情”味?(5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 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 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 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 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分)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⑦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分) 三、本大题共3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8题。 水仙子·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 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罐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 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 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 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 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 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 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 “人情”味?(5 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 6 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 “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 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 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 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 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 分)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 分) 三、本大题共 3 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8 题。 水仙子·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 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 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 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 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心 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 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 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16.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 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 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髙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 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分)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 法。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 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 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王勃在《滕 王阁序》在赞美当时南昌人才济济,文 武兼备时,写道“腾蛟起 凤, 。紫电清 霜, 。”辛弃疾的《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者登上北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 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 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 字指心 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 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 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16.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 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 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 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 分)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 分) “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 法。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 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 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王勃在《滕 王阁序》在赞美当时南昌人才济济,文 武兼备时,写道“腾蛟起 凤, 。紫电清 霜, 。 ”辛弃疾的《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者登上北
固亭,想到刘义隆,于是告诫南宋统治 者,不要 苏轼在《赤壁赋》有这样的语段:“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 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些都 是使用“典故”的典范。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年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 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过年的时候,家里如有亲人还没有赶回 来,要点亮这样一盏年灯,等候亲人的归来。什么时候亲人回来了,这盏年灯才 可以熄灭。如果亲人一直都没有回家过年,这盏年灯每晚都要点亮,一直要等到 正月十五,也就是年完全过后,才可以将灯取下 ③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 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 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 见了。 ④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 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晩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 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 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 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 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 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 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固亭,想到刘义隆,于是告诫南宋统治 者,不要 “ , , ” 。 苏轼在《赤壁赋》有这样的语段:“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 空,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些都 是使用“典故”的典范。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年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 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过年的时候,家里如有亲人还没有赶回 来,要点亮这样一盏年灯,等候亲人的归来。什么时候亲人回来了,这盏年灯才 可以熄灭。如果亲人一直都没有回家过年,这盏年灯每晚都要点亮,一直要等到 正月十五,也就是年完全过后,才可以将灯取下。 ③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 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 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 见了。 ④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 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 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 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 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 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 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 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⑤因为老爷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 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 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 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 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 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 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了年灯 ⑥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 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 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 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 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 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⑦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 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 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 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著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⑧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 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 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 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⑨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 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 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⑩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 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 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 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11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 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 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 年还没有过完呢。 12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2月02日) 19.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既可以查“戈”部,6画;也可以查“皿”部,5 画 B.暂时:“暂”的读音是“zdn” C.偌大:“偌”字共10画,第三笔是“一” D.瞥见:“瞥”为会意字,“敝”和“目”组合在一起,表示“很难看见”的意 思 20.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小见大,借助对满北京城都不多见的坚持点年灯的“老爷子”的刻画 表现出许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受到严重冲击
⑤因为老爷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 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 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 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 80 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 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 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 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了年灯。 ⑥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 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 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 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 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 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⑦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 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 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 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著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⑧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 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 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 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⑨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 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 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⑩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 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 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 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11 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 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 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 10 天, 年还没有过完呢。 12 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 年 02 月 02 日) 19.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既可以查“戈”部,6 画;也可以查“皿”部,5 画。 B.暂时:“暂”的读音是“zàn”。 C.偌大:“偌”字共 10 画,第三笔是“一”。 D.瞥见:“瞥”为会意字,“敝”和“目”组合在一起,表示“很难看见”的意 思。 20.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以小见大,借助对满北京城都不多见的坚持点年灯的“老爷子”的刻画, 表现出许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受到严重冲击
B.老人难以去看远离家门的晚辈,晚辈们又很难陪老人过春节,本文看似内容平 淡浅显,却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 C.文章从“去年的大年夜”写起,以“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结 束,首尾呼应,含蓄的结尾令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D.本文构思巧妙,借助“我”的视野来写“老爷子”点年灯的故事,这样的笔法 既叙事简洁,又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2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年夜:又称除夕,农历十二月末日(二十九或三十日)之夜,年夜饭以后有 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 B.过年:狭义指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广义上说法不一,多数指从腊月二十 三直到正月十五,最长的到二月二(龙抬头) C.春节: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指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在中国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D.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称为“元宵节”或“圆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22.说说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①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 (2分) 浪涛: 礁石 ②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 的童话。(3分) 23.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主旨上说都是赘余的,也有 人认为这一段内容加得巧妙,作用不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6分) 24.优秀的作家对节日往往有精彩的描写,本文作者肖复兴几处对春节的“年 灯”描写就很精彩。请你就《红楼梦》描写的春节,《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平 凡的世界》几次描写的清明节前后的景象进行描述(三选一),并提出你的看法 或评论。(5分) 五、本大题共两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 影响力,首都文明办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设计推出了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 题标识。如下图所示
B.老人难以去看远离家门的晚辈,晚辈们又很难陪老人过春节,本文看似内容平 淡浅显,却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 C.文章从“去年的大年夜”写起,以“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结 束,首尾呼应,含蓄的结尾令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D.本文构思巧妙,借助“我”的视野来写“老爷子”点年灯的故事,这样的笔法 既叙事简洁,又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2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年夜:又称除夕,农历十二月末日(二十九或三十日)之夜,年夜饭以后有 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 B.过年:狭义指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广义上说法不一,多数指从腊月二十 三直到正月十五,最长的到二月二(龙抬头)。 C.春节: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指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在中国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 D.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称为“元宵节”或“圆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22.说说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①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 (2 分) 浪涛: 礁石: ②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 的童话。(3 分) 23.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主旨上说都是赘余的,也有 人认为这一段内容加得巧妙,作用不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6 分) 24.优秀的作家对节日往往有精彩的描写,本文作者肖复兴几处对春节的“年 灯”描写就很精彩。请你就《红楼梦》描写的春节,《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平 凡的世界》几次描写的清明节前后的景象进行描述(三选一),并提出你的看法 或评论。(5 分) 五、本大题共两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 影响力,首都文明办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设计推出了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 题标识。如下图所示:
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 SHOU DU XUE LEI FENO ZHI YUAN FU wU 注释:①BF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②标识以中国红为基 本色调。 (1)请对此标识的画面内容进行描述。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2)请对此标识的主要寓意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情合理。 (3)“爱满京城”一—2016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正在举行,请你发 挥想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而今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抢 “红包”,关于“红包”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回忆?请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关于 红包的经历或认识,不少于700字。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 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 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华阴老腔”是我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很多,如:昆曲、古琴艺 术、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凤阳花鼓等。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 请你就你熟悉或最关注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除外)进行介绍 并谈谈对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700字 房山区2016年高三语文一模测试试卷答案 2016.3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1.杂糅 ben(2分) 2.D(3分) 3.原生态;有一整套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色彩 与内涵;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3分)
注释:①BVF 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②标识以中国红为基 本色调。 ⑴请对此标识的画面内容进行描述。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⑵请对此标识的主要寓意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情合理。 ⑶“爱满京城”——2016 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正在举行,请你发 挥想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而今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抢 “红包”,关于“红包”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回忆?请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关于 红包的经历或认识,不少于 700 字。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 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 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华阴老腔”是我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很多,如:昆曲、古琴艺 术、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凤阳花鼓等。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 请你就你熟悉或最关注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除外)进行介绍, 并谈谈对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 700 字。 房山区 2016 年高三语文一模测试试卷答案 2016.3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 1.杂糅 装裱 xué bēn(2 分) 2.D(3 分) 3.原生态;有一整套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色彩 与内涵;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