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 语文试卷 2015.3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 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 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 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 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 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 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 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 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魏晋·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 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分)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 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凄迷而忧郁的诗意,延引出无 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频频出现 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①”;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②”;杜牧《泊秦淮》用“③ 来描述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把“水”与 “烟”结合起来,表现塞外秋景“④”;王勃《滕王阁序》说“潦水尽而寒潭 清,⑤”。这些借助“烟”创设的意境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5分)
北京市延庆县 2015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模拟 语文试卷 2015.3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 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 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 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 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 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 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 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 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 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 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 分)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 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凄迷而忧郁的诗意,延引出无 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频频出现 “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 ①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② ”;杜牧《泊秦淮》用“ ③ ” 来描述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把“水”与 “烟”结合起来,表现塞外秋景“ ④ ”;王勃《滕王阁序》说“潦水尽而寒潭 清, ⑤ ”。这些借助“烟”创设的意境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5 分)
5.下列谜语都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其中谜面与谜底不对称的一项是 (3分) A.凿壁偷光一—诸葛瑾B.天不绝曹一一魏延 C.汉朝文书一一刘表D.替爷爷献计一一孙策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 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 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 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 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洄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 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 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 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 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 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 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事多此 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 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 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十大 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栖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方此 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释:①相国、当户:均匈奴的官名。②传:驿站,此指驿站备用的车驾。③武 安:武安侯田蚧,武帝叔,武帝少时专权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分)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 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 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 降者颇遁去。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幸:受宠爱 B.再冠军再:再一次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诣:前往,到 D.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省:体恤 8.下列加点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大父:祖父 B.天子为治第治第:为他的军功排序 C.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吴孙:指吴起和孙武、孙膑
5.下列谜语都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其中谜面与谜底不对称的一项是 (3 分) A.凿壁偷光——诸葛瑾 B.天不绝曹——魏延 C.汉朝文书——刘表 D.替爷爷献计——孙策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 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 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①,斩单于大父 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 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 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 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 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②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 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 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 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事多此 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 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 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武安③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 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方此 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释:①相国、当户:均匈奴的官名。②传:驿站,此指驿站备用的车驾。③武 安:武安侯田蚡,武帝叔,武帝少时专权。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 分) 是 时 大 行 李 息 将 城河 上 得 浑 邪 王 使 即 驰 传 以 闻 天 子 闻 之 于 是 恐 其 以 诈 降 而 袭 边 乃 令 骠 骑 将 军 将 兵往 迎 之 骠 骑 既 渡 河 与 浑 邪 王 众 相 望 浑 邪 王 裨 将 见 汉 军 而 多 欲 不 降 者 颇 遁去。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 幸:受宠爱 B.再冠军 再:再一次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 诣:前往,到 D.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省:体恤 8.下列加点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 大父:祖父 B.天子为治第 治第:为他的军功排序 C.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 吴孙:指吴起和孙武、孙膑
D.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景桓:布义行刚曰景,辟土服远曰桓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 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就先派人到边境(迎接汉人) B.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打仗)看谋略怎么样,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C.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 他在塞外作战时,最终缺乏粮食,有的士卒不能振奋精神 D.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那亲切礼待士大夫、招揽贤能者、罢黜无能者的做法,是君主的权力 10.“由此上益重爱之”,“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从这些语句中我们 可以 看出,汉武帝非常喜爱霍去病,对他的早逝也非常婉惜。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 结合文本,客观地评价霍去病。(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一次改变国画命运的艰苦写生 薛良 如果没有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的江南水墨写生,那么今天中国画的色 彩必定会黯然很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可染同时收到了来自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的两份 聘书。考虑到北平城文化底蕴深厚,于是李可染决定接受徐悲鸿的邀请,担任国 立北平艺专教职并迁居北京。李可染原以为自己来到北京后可以安心、顺利地深 探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数年后中国画的命运便 面临着一场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的市场消费群体被视为封建残余打倒消灭了,画商、画 铺只能改行歇业,以卖画为生的中国画家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李可染 也只能凭借着早年的西画基础,在绘画系教起了水彩课。 ④1950年,李可染首先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 提出“改造中国画首要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此语 可谓_(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山水画的发展自明清以来,因循抄袭一味临摹古 人,(闭门造车/好髙骛远)与现实生活隔绝。挖掘“源泉”便是要抛弃陈规旧 念,重新回归自然。1954年的江南水墨写生正是李可染深入探寻现实生活实践 的切入点。虽然以写生的方式改革中国画并不是李可染的首创,但是此时的李可 染确实将改革中国画的命运与自己相连,这是五十年代一位中国画家面对“厄 运”时的自觉意识,源自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良知与责任担当。然而只有这些还远 远不够,还需要拥有改革的勇气与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李可染可以说是最佳人 选,因为中国画的改革不仅仅要面向生活,还要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对西方绘 画的理解掌握,李可染便具备这些条件 ⑤李可染自称中国画坛的“苦学派”,做事喜欢谋定而后动。在写生之前他已经 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远足之前,李可染便在北京周边地区尝试用水墨直接对景写 生,创作出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写生作品。另外,他的改革主张还得到了当时中 央美院绘画系党委书记张仃的坚定支持。张仃虽然是从延安走来的文艺工作者, 但他却不认同中国画为封建残余应被否定取消的虚无主义思想,更不同意完全以 西画改造中国画传统的观念,于是李可染的水墨写生方式让他看到中国画未来发
D.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景桓:布义行刚曰景,辟土服远曰桓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 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就先派人到边境(迎接汉人) B.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打仗)看谋略怎么样,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C.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 他在塞外作战时,最终缺乏粮食,有的士卒不能振奋精神 D.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那亲切礼待士大夫、招揽贤能者、罢黜无能者的做法,是君主的权力 10.“由此上益重爱之”,“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从这些语句中我们 可以 看出,汉武帝非常喜爱霍去病,对他的早逝也非常婉惜。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 结合文本,客观地评价霍去病。(6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5 题。 一次改变国画命运的艰苦写生 薛良 如果没有 1954 年李可染、张仃、罗铭的江南水墨写生,那么今天中国画的色 彩必定会黯然很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可染同时收到了来自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的两份 聘书。考虑到北平城文化底蕴深厚,于是李可染决定接受徐悲鸿的邀请,担任国 立北平艺专教职并迁居北京。李可染原以为自己来到北京后可以安心、顺利地深 探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数年后中国画的命运便 面临着一场危机。 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的市场消费群体被视为封建残余打倒消灭了,画商、画 铺只能改行歇业,以卖画为生的中国画家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李可染 也只能凭借着早年的西画基础,在绘画系教起了水彩课。 ④1950 年,李可染首先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 提出“改造中国画首要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此语 可谓 (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山水画的发展自明清以来,因循抄袭一味临摹古 人, (闭门造车/好高骛远)与现实生活隔绝。挖掘“源泉”便是要抛弃陈规旧 念,重新回归自然。1954 年的江南水墨写生正是李可染深入探寻现实生活实践 的切入点。虽然以写生的方式改革中国画并不是李可染的首创,但是此时的李可 染确实将改革中国画的命运与自己相连,这是五十年代一位中国画家面对“厄 运”时的自觉意识,源自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良知与责任担当。然而只有这些还远 远不够,还需要拥有改革的勇气与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李可染可以说是最佳人 选,因为中国画的改革不仅仅要面向生活,还要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对西方绘 画的理解掌握,李可染便具备这些条件。 ⑤李可染自称中国画坛的“苦学派”,做事喜欢谋定而后动。在写生之前他已经 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远足之前,李可染便在北京周边地区尝试用水墨直接对景写 生,创作出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写生作品。另外,他的改革主张还得到了当时中 央美院绘画系党委书记张仃的坚定支持。张仃虽然是从延安走来的文艺工作者, 但他却不认同中国画为封建残余应被否定取消的虚无主义思想,更不同意完全以 西画改造中国画传统的观念,于是李可染的水墨写生方式让他看到中国画未来发
展的一道曙光。等到上路后,罗铭又加入了进来。当时的社会条件非常有限,仅 仅百元的经费非常紧张,李可染三人江南写生之行的艰难可想而知。吃在老乡家 住在大车店。甚至在写生的最后一站黄山时,李可染只能睡在天都峰下一间小屋 子的门板上,遇到下雨天还要打着雨伞睡觉。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可 染创作出《家家都在画屏中》、《雨亦奇》等美术史上令人称颂的作品。 ⑥出发江南前,李可染还曾专门请邓散木篆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 章。“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 的意境。常有人回忆李可染是一位胆小谨慎的人,但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却有巨大 的能量与勇气。他把“胆”字放在前面,为自己改革中国画的江南写生之旅壮行 为中国画命运置于死地而后生勇于寻求突破。当然只有胆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 立足于“魂”,这个“魂”字不仅仅是画家将时代精神与自我情景相融合的灵 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灵魂,是中国画改革创新的精髓所在 ⑦历时三个月的江南写生结束后,北京画坛中无论是中国画的“保守派”,还是 对中国画持否定态度的“革命派”都期待看到三人的成果。李可染等人在北海公 园的悦心殿举办了“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此次展览触动了 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黄永玉观展后,认为这是“继 承和发扬传统水墨画的一个新尝试”。留洋归国的吴冠中则称“这个规模不大的 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⑧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的水墨写生画展在北京引起轰动后,也吸引了外地画 家关注的目光,影响范围开始向全国波及。稍后不久,北京的古一舟、吴镜汀等 人,江苏的傅抱石、钱松岩等人,陕西的赵望云、石鲁等人,也都纷纷开始组织 写生活动,整个中国画界掀起了一股改革中国画的写生高潮,至此,中国画的创 作面貌得以改变。李可染用对景写生的方式把握住推动中国画革新的命脉,将西 方绘画中光影、色彩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相融合,寻求出与自我审美理 想相契合的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他之后开创的“李家山 水”不仅改变了中国画的命运,也写入了中国美术史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9日) 【链接材料】 谈中国画的改造 李可染 只要我们能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就可以知道远在六七百年以前,中国 画就跟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走着下坡路。元代蒙古奴隶主贵族对中国奴隶的统治, 给中国文化以空前严重的摧残,当时赵孟頫、柯九思,倡导“复古”,倡导“书 画同源”,为明清两代形式主义埋下了根源。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画可以说是走着最为腐败下降的道路。怎样改造中国画,便 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必须确认,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滞迟,由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 老庄哲学,中国画在很早以前,已经有了表现自然重于表现社会这样的一个弱点 我认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 什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 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根据新的生活内容,来创造群众需要的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 的民族作风 怎样地接受遗产,我认为我们必先站稳正确的立场,用进步的科学方法,根据历 史的发展,先给各个时期的古典作品以正确的历史评价,然后再根据我们现在生
展的一道曙光。等到上路后,罗铭又加入了进来。当时的社会条件非常有限,仅 仅百元的经费非常紧张,李可染三人江南写生之行的艰难可想而知。吃在老乡家, 住在大车店。甚至在写生的最后一站黄山时,李可染只能睡在天都峰下一间小屋 子的门板上,遇到下雨天还要打着雨伞睡觉。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可 染创作出《家家都在画屏中》、《雨亦奇》等美术史上令人称颂的作品。 ⑥出发江南前,李可染还曾专门请邓散木篆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 章。“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 的意境。常有人回忆李可染是一位胆小谨慎的人,但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却有巨大 的能量与勇气。他把“胆”字放在前面,为自己改革中国画的江南写生之旅壮行, 为中国画命运置于死地而后生勇于寻求突破。当然只有胆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 立足于“魂”,这个“魂”字不仅仅是画家将时代精神与自我情景相融合的灵 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灵魂,是中国画改革创新的精髓所在。 ⑦历时三个月的江南写生结束后,北京画坛中无论是中国画的“保守派”,还是 对中国画持否定态度的“革命派”都期待看到三人的成果。李可染等人在北海公 园的悦心殿举办了“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此次展览触动了 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黄永玉观展后,认为这是“继 承和发扬传统水墨画的一个新尝试”。留洋归国的吴冠中则称“这个规模不大的 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⑧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的水墨写生画展在北京引起轰动后,也吸引了外地画 家关注的目光,影响范围开始向全国波及。稍后不久,北京的古一舟、吴镜汀等 人,江苏的傅抱石、钱松岩等人,陕西的赵望云、石鲁等人,也都纷纷开始组织 写生活动,整个中国画界掀起了一股改革中国画的写生高潮,至此,中国画的创 作面貌得以改变。李可染用对景写生的方式把握住推动中国画革新的命脉,将西 方绘画中光影、色彩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相融合,寻求出与自我审美理 想相契合的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他之后开创的“李家山 水”不仅改变了中国画的命运,也写入了中国美术史。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2014 年 12 月 19 日) 【链接材料】 谈中国画的改造 李可染 只要我们能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就可以知道远在六七百年以前,中国 画就跟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走着下坡路。元代蒙古奴隶主贵族对中国奴隶的统治, 给中国文化以空前严重的摧残,当时赵孟頫、柯九思,倡导“复古”,倡导“书 画同源”,为明清两代形式主义埋下了根源。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画可以说是走着最为腐败下降的道路。怎样改造中国画,便 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必须确认,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滞迟,由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 老庄哲学,中国画在很早以前,已经有了表现自然重于表现社会这样的一个弱点。 我认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 什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 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根据新的生活内容,来创造群众需要的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 的民族作风。 怎样地接受遗产,我认为我们必先站稳正确的立场,用进步的科学方法,根据历 史的发展,先给各个时期的古典作品以正确的历史评价,然后再根据我们现在生
活内容的需要,对它加以取舍。为了加强我们新的创造力,对于前人经验的接受 当然愈多愈好,因此我们对古典作品的批判研究也就愈深入愈精细愈好。 为了使我们新的表现形式的完美健全,除主要的接受中国自己旧有遗产以外,不 用说,还必须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成分。在我们的美术史上可以知道,中国每次 美术发展的高潮,差不多都与外来文化的输入有关。我们有尽量向外来美术吸取 科学成分实为必要。不过我们在这里必须下一个界说,吸收外来文化及接受自己 的遗产,在分量地位上应分清主从。既是外来的东西,更不容许整个的搬用,必 须经过消化,必须把它化成养分,放在中国的土壤里,使它长出中国的花朵。 (节选自1950年2月《人民美术》) 11.第二段“李可染原以为自己来到北京后可以安心、顺利地深探中国书画艺术 之堂奥”中的“堂奥”一词理解正确的是(2分) A.厅堂和内室B.深处或腹地 C.朝廷或禁中D.精髓或真谛 12.文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语中的好高骛远B.一语中的闭门造车 C.一针见血好高骛远D.一针见血闭门造车 13.下列与中国画有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可染首创中国画对景写生的方式,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历时三个月。 B.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艰苦写生,源自他改革的勇气,从而改变了国画的命运。 C.李可染在创新中国画时,将西方绘画中光影、色彩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精 神相融合,这是改变国画命运的关键 D.中国画的改革不仅要面向生活,还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对西方绘画的了解 14.请补充完整下面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语意连贯。(4分) ,挥洒笔墨显精神。 这幅对联赞美国画大师李可染改革创新的精神,讴歌了大师的艺术良心和对责任 的担当。 15.阅读下列材料,请用【链接材料】中所涉及的“扬弃”这一哲学观点来谈谈 如何振兴年画这一民俗文化。(6分) 我国民俗年画的每种图案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数 百年来都不曾改变过。年画作为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可作为商品,因为它 成不变的图案,显得不是很鲜活,所以也正在一点点走向没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根据下列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 完成16~18题。 16.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沈祖尧校长的希望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书院起初大量藏书,并聚集学者讨论大量学术问题,后来开学授徒, 聚众讲学,讨论学术。 B.天津河东区检察官悉心关爱孤儿,援助涉案弱势群体,帮助在押未成年人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 C.张广秀身患急性白血病,仍时刻心系村民,想着早日康复后回村工作,成为 大学生村官的典范 D.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 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 贫穷妇人”。 17.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活内容的需要,对它加以取舍。为了加强我们新的创造力,对于前人经验的接受 当然愈多愈好,因此我们对古典作品的批判研究也就愈深入愈精细愈好。 为了使我们新的表现形式的完美健全,除主要的接受中国自己旧有遗产以外,不 用说,还必须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成分。在我们的美术史上可以知道,中国每次 美术发展的高潮,差不多都与外来文化的输入有关。我们有尽量向外来美术吸取 科学成分实为必要。不过我们在这里必须下一个界说,吸收外来文化及接受自己 的遗产,在分量地位上应分清主从。既是外来的东西,更不容许整个的搬用,必 须经过消化,必须把它化成养分,放在中国的土壤里,使它长出中国的花朵。 (节选自 1950 年 2 月《人民美术》) 11.第二段“李可染原以为自己来到北京后可以安心、顺利地深探中国书画艺术 之堂奥”中的“堂奥”一词理解正确的是(2 分) A.厅堂和内室 B.深处或腹地 C.朝廷或禁中 D.精髓或真谛 12.文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一语中的 好高骛远 B.一语中的 闭门造车 C.一针见血 好高骛远 D.一针见血 闭门造车 13.下列与中国画有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可染首创中国画对景写生的方式,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历时三个月。 B.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艰苦写生,源自他改革的勇气,从而改变了国画的命运。 C.李可染在创新中国画时,将西方绘画中光影、色彩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精 神相融合,这是改变国画命运的关键。 D.中国画的改革不仅要面向生活,还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对西方绘画的了解。 14.请补充完整下面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语意连贯。(4 分) ,挥洒笔墨显精神。 这幅对联赞美国画大师李可染改革创新的精神,讴歌了大师的艺术良心和对责任 的担当。 15.阅读下列材料,请用【链接材料】中所涉及的“扬弃”这一哲学观点来谈谈 如何振兴年画这一民俗文化。(6 分) 我国民俗年画的每种图案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数 百年来都不曾改变过。年画作为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可作为商品,因为它一 成不变的图案,显得不是很鲜活,所以也正在一点点走向没落。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根据下列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 完成 16~18 题。 16.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沈祖尧校长的希望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书院起初大量藏书,并聚集学者讨论大量学术问题,后来开学授徒, 聚众讲学,讨论学术。 B.天津河东区检察官悉心关爱孤儿,援助涉案弱势群体,帮助在押未成年人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 C.张广秀身患急性白血病,仍时刻心系村民,想着早日康复后回村工作,成为 大学生村官的典范。 D.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 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 贫穷妇人”。 17.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在网上的转载率极高,人们关注的是新闻本身, 而作者关注的则是新闻出现的原因。 B.沈祖尧校长以《不负此生》的名篇作为给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赠言, 表达了自己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 C.作者用较多篇幅直接引用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旨在忠实地呈现出 个老教育家固有的语言和语气。 D.针对大学生精英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现实问题,沈祖 尧校长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三希望”。 E.作者认为,“精英主体”的素质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沈祖尧校长的 “殷殷嘱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18.从【材料二】中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请 结合【材料一】中所提的“三希望”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材料一】 毕业赠言”流行的针对意义 刘巽达 这一阵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高峰期,网上“毕业赠言”很流行,而“转载率” 最高的,大概莫过于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虽然是几年前的“旧 闻”,但这些赠言十分适合当下情境,于是便被传为“新闻”。这也无妨,我们 更关注的是它此番流行的原因。 这个《不负此生》的名篇非常简洁,所以不妨最大限度实录之。沈校长给毕 业生未来“不负此生的生活”作了如下描述: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 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 食,就是乐之所在。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地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 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务必要庄敬自强, 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地生活是 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 有所得。其三,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地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 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 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 兄濯足 这“三希望”就是沈校长对毕业生的殷殷嘱托。他然后概括之:我相信一所 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 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不厌其烦地引用沈校长的“著名赠言”,是想通过他原汁原味的语言和语 气,让读者尽可能地受到感染。通篇没有我们常见的官样用语,没有空洞的词汇 以及居高临下的语气,但其所呈现的“主流思想”和“正能量”却是充沛而丰 满。其中尤其震撼心灵的,是它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它之所以流行的根本 所在。沈校长倡导的“简朴地生活,髙尚地生活,谦卑地生活”,显然是针对“奢 华、卑下、自满”而言的。如今的很多大学生精英,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钱理群教 授形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向往奢华的生活,一心追求所谓的成功,用钱 理群先生的话来形容,“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 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话是说重了些,但响鼓重锤,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 用
A.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在网上的转载率极高,人们关注的是新闻本身, 而作者关注的则是新闻出现的原因。 B.沈祖尧校长以《不负此生》的名篇作为给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赠言, 表达了自己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 C.作者用较多篇幅直接引用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旨在忠实地呈现出 一个老教育家固有的语言和语气。 D.针对大学生精英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现实问题,沈祖 尧校长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三希望”。 E.作者认为,“精英主体”的素质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沈祖尧校长的 “殷殷嘱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18.从【材料二】中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请 结合【材料一】中所提的“三希望”来谈谈你的认识。(6 分) 【材料一】 “毕业赠言”流行的针对意义 刘巽达 这一阵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高峰期,网上“毕业赠言”很流行,而“转载率” 最高的,大概莫过于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虽然是几年前的“旧 闻”,但这些赠言十分适合当下情境,于是便被传为“新闻”。这也无妨,我们 更关注的是它此番流行的原因。 这个《不负此生》的名篇非常简洁,所以不妨最大限度实录之。沈校长给毕 业生未来“不负此生的生活”作了如下描述: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 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 食,就是乐之所在。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地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 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务必要庄敬自强, 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地生活是 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 有所得。其三,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地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 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 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 兄濯足。 这“三希望”就是沈校长对毕业生的殷殷嘱托。他然后概括之:我相信一所 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 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不厌其烦地引用沈校长的“著名赠言”,是想通过他原汁原味的语言和语 气,让读者尽可能地受到感染。通篇没有我们常见的官样用语,没有空洞的词汇 以及居高临下的语气,但其所呈现的“主流思想”和“正能量”却是充沛而丰 满。其中尤其震撼心灵的,是它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它之所以流行的根本 所在。沈校长倡导的“简朴地生活,高尚地生活,谦卑地生活”,显然是针对“奢 华、卑下、自满”而言的。如今的很多大学生精英,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钱理群教 授形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向往奢华的生活,一心追求所谓的成功,用钱 理群先生的话来形容,“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 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话是说重了些,但响鼓重锤,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 用
国家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假 如被视为“精英”的年轻族群,小至“对家庭、对朋友、对健康”,大至“对社 会、对国家、对人类”都无所考虑和贡献,却只是一心精致地盘算自己的个人利 益和“小前途”,这样的“高智商”,于国家和人民何益之有?假如“不负此生 的生活”只对应锱铢必较的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精英主体”,只能给我们堪 忧的未来。所以,沈校长的殷殷嘱托何止适用毕业生,也适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以汽车和房子为标志的物质追求不能胜过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一一这不但是一 句“毕业赠言”,更是一杆“价值标尺”。 (节选自2014年07月21日《光明日报·时评》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天河新话 韩小蕙 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功不可没者、不可或缺者,乃贴着地面、与本民族 的花草庄稼蔬菜一起生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泱泱中华,烝烝°庶民,莫不 是民间文学哺育长大的。比如九州尽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时节,女孩子们 都钻到葡萄架下去静心谛听这一对苦人儿的相会,男孩子们则习惯于仰头寻找天 河的所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由其中孕育起来的人们口中流传,代代年 年 ②地处鄂西北边陲,身在“秦之咽喉,楚之门户”的郧西人,也是在这样的故事 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说,“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在这个与牛郎织女的传 说联系密切的地方,如今“天河”也不必再去“填”了。它已经被郧西人缚住, 成为一条平心静气流淌的清澈河流。每天晚上,当宝石蓝的夜幕拉启,县城的彩 灯便沿着已成为护城河的天河河堤,“唰”地亮起。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 闪,蓝光榣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 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 囚烁 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③且把目光长久一点落在这里,因为这条河、这股清澈的水,它的当下比起古老 的传说,又在演绎着新的爱一一大爱。这或许可以演绎一个新的“神话”:远在 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它变得越来越狂躁、残暴 它把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深地藏到地下,更在地面上兴风作浪,阻拦雪姑 娘的来访,不允许雨妹妹露面,却经常猛地把暴雨恶婆推搡来乱发一顿脾气,淹 了这里那里……人们吃够了旱龙的苦头,终于奋起抗争,动用起愚公移山的意志 力,要挖出一条人工大河,降住京、津、冀的那条恶龙!郧西的天河,也属于为 了北上降龙而“死守”的一条支流 ④“保证水源清洁”的严令早就颁下,为此,关闭矿场,免建工厂,大田里也不 再随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政府有所补偿,虽然北方人民有所回报,但郧西的 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制约,郧西百姓们还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⑤天河的净水确实保住了。还有县里的其他几条河,水质清纯甘甜,老百姓可以 直接取水做饭。溯着急急忙忙奔流的河水往山里走,但见满山髙举着一个“绿” 字:绿草鲜翠得闪着小家碧玉的光泽,荆条像大家闺秀一样尽情地自由发展,小
国家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假 如被视为“精英”的年轻族群,小至“对家庭、对朋友、对健康”,大至“对社 会、对国家、对人类”都无所考虑和贡献,却只是一心精致地盘算自己的个人利 益和“小前途”,这样的“高智商”,于国家和人民何益之有?假如“不负此生 的生活”只对应锱铢必较的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精英主体”,只能给我们堪 忧的未来。所以,沈校长的殷殷嘱托何止适用毕业生,也适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以汽车和房子为标志的物质追求不能胜过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这不但是一 句“毕业赠言”,更是一杆“价值标尺”。 (节选自 2014 年 07 月 21 日《光明日报·时评》)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3 题。 天河新话 韩小蕙 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功不可没者、不可或缺者,乃贴着地面、与本民族 的花草庄稼蔬菜一起生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泱泱中华,烝烝①庶民,莫不 是民间文学哺育长大的。比如九州尽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时节,女孩子们 都钻到葡萄架下去静心谛听这一对苦人儿的相会,男孩子们则习惯于仰头寻找天 河的所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由其中孕育起来的人们口中流传,代代年 年…… ②地处鄂西北边陲,身在“秦之咽喉,楚之门户”的郧西人,也是在这样的故事 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说,“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在这个与牛郎织女的传 说联系密切的地方,如今“天河”也不必再去“填”了。它已经被郧西人缚住, 成为一条平心静气流淌的清澈河流。每天晚上,当宝石蓝的夜幕拉启,县城的彩 灯便沿着已成为护城河的天河河堤,“唰”地亮起。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 闪,蓝光摇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一 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 闪烁着,一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③且把目光长久一点落在这里,因为这条河、这股清澈的水,它的当下比起古老 的传说,又在演绎着新的爱——大爱。这或许可以演绎一个新的“神话”:远在 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它变得越来越狂躁、残暴。 它把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深地藏到地下,更在地面上兴风作浪,阻拦雪姑 娘的来访,不允许雨妹妹露面,却经常猛地把暴雨恶婆推搡来乱发一顿脾气,淹 了这里那里……人们吃够了旱龙的苦头,终于奋起抗争,动用起愚公移山的意志 力,要挖出一条人工大河,降住京、津、冀的那条恶龙!郧西的天河,也属于为 了北上降龙而“死守”的一条支流。 ④“保证水源清洁”的严令早就颁下,为此,关闭矿场,免建工厂,大田里也不 再随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政府有所补偿,虽然北方人民有所回报,但郧西的 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制约,郧西百姓们还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⑤天河的净水确实保住了。还有县里的其他几条河,水质清纯甘甜,老百姓可以 直接取水做饭。溯着急急忙忙奔流的河水往山里走,但见满山高举着一个“绿” 字:绿草鲜翠得闪着小家碧玉的光泽,荆条像大家闺秀一样尽情地自由发展,小
树成为风中不倦的舞者,老树用浓荫自造出一方逍遥世界,各色野花则幸福地躲 在绿荫中享受着清凉,飘摆摇曳地送上山野的芬芳。一段河面稍宽处,有阳光斜 射下来,竟然画出一池彩虹,赤、橙、黄、绿、蓝、碧、紫,恰是织女巧手织出 的七彩锦缎。满山满谷中,还有各种飞鸟和山虫们的鸣唱,群杂雄壮的低音属于 成千上万只山虫,你看不见它们,它们却不在乎地看着你从它们身旁走过,照样 扯着嗓子唱;深厚甜美的中音出自小鸟们的合唱,很整齐,很守纪律,音调、音 高、音长都唱得很准;嘹亮高亢的高音是大鸟们的表演,山里的大鸟真不少,时 而“扑棱棱”火箭似地突然闯入你的眼际,闪着一身彩色的羽衣,招摇在绿树的 高端;而突然冒出的尖厉噪声当然属于鸣蝉,这些心里只有自己的家伙个个愤世 嫉俗、怀才不遇,不停歇地嚷着:“是我一一是我 ⑥呵,在积蓄力量北上降旱龙的11年里,郧西人也没有坐等。他们利用青山秀 水,走向生态文明的盛景,又利用七夕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的优势,呈现千年民 间文化的精粹。未来,甘甜清洁的南水将滔滔滚滚输入北方干枯的血管中,为中 国的心脏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其中,将有郧西“天河”的美丽身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8日) 注释:①烝烝: zheng zheng,兴盛的样子。 19.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谛听(di)B.清澈(che)C.摇曳(yi)D.锦缎(duan)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从“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写起,立意高远,并为结尾铺垫,赋予“天 河”以更多的文化内涵。 B.第②段用“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赋予光色以情意,再现 游人的兴奋愉悦,侧面突出景色之卓异 C.第③段说“远在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表 现干旱的漫长,为突出天河之意义张本 D.第⑤段说“恰是织女巧手织出的七彩锦缎”,照应开头,赞颂天河孕育人间美 景,展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E.文章运用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当代郧西旧貌换新颜的美好画面,歌颂新时代 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的个性。 21.请赏析第②段画线语句。(4分) 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闪,蓝光摇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 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上上下下,左 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闪烁着,一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22.本文开头从七夕节写起,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3.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新话”了“天河”的哪些美好价值?(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不超过150字。 ①简要赏析李可染的画作《钱塘牧牛图》。要求生动形象,语言流畅
树成为风中不倦的舞者,老树用浓荫自造出一方逍遥世界,各色野花则幸福地躲 在绿荫中享受着清凉,飘摆摇曳地送上山野的芬芳。一段河面稍宽处,有阳光斜 射下来,竟然画出一池彩虹,赤、橙、黄、绿、蓝、碧、紫,恰是织女巧手织出 的七彩锦缎。满山满谷中,还有各种飞鸟和山虫们的鸣唱,群杂雄壮的低音属于 成千上万只山虫,你看不见它们,它们却不在乎地看着你从它们身旁走过,照样 扯着嗓子唱;深厚甜美的中音出自小鸟们的合唱,很整齐,很守纪律,音调、音 高、音长都唱得很准;嘹亮高亢的高音是大鸟们的表演,山里的大鸟真不少,时 而“扑棱棱”火箭似地突然闯入你的眼际,闪着一身彩色的羽衣,招摇在绿树的 高端;而突然冒出的尖厉噪声当然属于鸣蝉,这些心里只有自己的家伙个个愤世 嫉俗、怀才不遇,不停歇地嚷着:“是我——是我——” ⑥呵,在积蓄力量北上降旱龙的 11 年里,郧西人也没有坐等。他们利用青山秀 水,走向生态文明的盛景,又利用七夕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的优势,呈现千年民 间文化的精粹。未来,甘甜清洁的南水将滔滔滚滚输入北方干枯的血管中,为中 国的心脏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其中,将有郧西“天河”的美丽身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0 月 28 日) 注释:①烝烝:zhēng zhēng,兴盛的样子。 19.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谛听(dì) B.清澈(chè) C.摇曳(yì) D.锦缎(duàn)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从“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写起,立意高远,并为结尾铺垫,赋予“天 河”以更多的文化内涵。 B.第②段用“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赋予光色以情意,再现 游人的兴奋愉悦,侧面突出景色之卓异。 C.第③段说“远在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表 现干旱的漫长,为突出天河之意义张本。 D.第⑤段说“恰是织女巧手织出的七彩锦缎”,照应开头,赞颂天河孕育人间美 景,展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E.文章运用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当代郧西旧貌换新颜的美好画面,歌颂新时代 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的个性。 21.请赏析第②段画线语句。(4 分) 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闪,蓝光摇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 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上上下下,左 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闪烁着,一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22.本文开头从七夕节写起,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简要分析。(4 分) 23.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新话”了“天河”的哪些美好价值?(6 分)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4.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不超过 150 字。 ①简要赏析李可染的画作《钱塘牧牛图》。要求生动形象,语言流畅
法 ②今天是元宵节,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可写诗歌) ③2014年已经过去,你最想为谁(人、事或物)点赞?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可写诗歌) 25.作文(50分)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一方水土,一片情意,妫川文化滋养着我们这一方人。它是可口的饮食、独特 的方言、多彩的山水,悠久的古迹,素朴的人情… 请以“我和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来展现你所感受到的这一方水土上特有 的情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所倡导的“简朴地生活,髙尚地生 活,谦卑地生活”,显然是针对“奢华、卑下、自满”而言的。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延庆县高三模拟练习 语文答案 2015.3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1.(3分)D 2.(4分)BE 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 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 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 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质朴清 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4.(5分) 依依墟里烟烟涛微茫信难求烟笼寒水月笼沙波上寒烟翠烟光凝而暮山紫 5.A(3分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②今天是元宵节,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感情。 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可写诗歌) ③2014 年已经过去,你最想为谁(人、事或物)点赞?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可写诗歌) 25.作文(50 分)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①一方水土,一片情意,妫川文化滋养着我们这一方人。它是可口的饮食、独特 的方言、多彩的山水,悠久的古迹,素朴的人情…… 请以“我和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来展现你所感受到的这一方水土上特有 的情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的“毕业赠言”所倡导的“简朴地生活,高尚地生 活,谦卑地生活”,显然是针对“奢华、卑下、自满”而言的。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延庆县高三模拟练习 语文答案 2015.3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1.(3 分) D 2.(4 分)BE 3.(5 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 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 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 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质朴清 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4.(5 分) 依依墟里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 烟笼寒水月笼沙 波上寒烟翠 烟光凝而暮山紫 5.A(3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6.(5分)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 为止。(“/”处为必断)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 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 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7.(3分)B(再,两次) 8.(3分)B(建造府第) 9.(3分)C(他在塞外作战时,士卒缺乏粮食,有的连站都站不起来) 10.(6分)优点: ①“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他是一个言语谨慎,但又敢作敢为的 人 ②“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再冠军”,他是一个作战勇猛,战功卓著的 ③“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他是一个以国家为重,不重个人私利,有强烈责 任感的将军。 ④“骠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他也如大将军卫青一样不纳士,是个深谙君臣 之道的臣子。 ⑤而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比,率真不媚于人的性格,也间接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不足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事多此 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⑥霍去病从小就当上侍中,得到皇帝宠信,生活骄奢,不能体恤士卒。(优点答 出2点给4分,不足2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1.(2分)D 12.(2分)B 13.(3分)C 14.(4分)上联为概括本文内容,要围绕艰苦写生,改革创新。 上联示例:描摹山水寻突破(4分) 注意:对联仄起平收、虚实相对、对仗工整,给4分。 宽对,基本符合要求给2分;能够仄起平收,围绕突破、改革,但对仗不很工整 给3分。 15.(6分)结合外来文化改良年画的具体画面内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分) 怎样与中国现代生活结合,倡导新风(2分) 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营销手段,将改良后的年画传得更久,更远。(1分) 语言表达(1分) 示例:可以将我国的传统年画图案与现代卡通形象结合,适当的与外来文化融合, 来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生活,倡导新风,引领新潮流,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 营销手段,将改良后的年画传得更久,更远,使之具有巨大的商业和文化价值。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16.(3分)A 17.(4分)BE
6.(5 分)每断对 2 处得 1 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 2 处扣 1 分,扣满 5 分 为止。(“/”处为必断)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 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 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7.(3 分)B(再,两次) 8.(3 分)B(建造府第) 9.(3 分)C(他在塞外作战时,士卒缺乏粮食,有的连站都站不起来) 10.(6 分)优点: ①“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他是一个言语谨慎,但又敢作敢为的 人。 ②“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再冠军”,他是一个作战勇猛,战功卓著的 将军。 ③“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他是一个以国家为重,不重个人私利,有强烈责 任感的将军。 ④“骠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他也如大将军卫青一样不纳士,是个深谙君臣 之道的臣子。 ⑤而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比,率真不媚于人的性格,也间接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不足: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事多此 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⑥霍去病从小就当上侍中,得到皇帝宠信,生活骄奢,不能体恤士卒。 (优点答 出 2 点给 4 分,不足 2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11.(2 分)D 12.(2 分) B 13.(3 分)C 14.(4 分)上联为概括本文内容,要围绕艰苦写生,改革创新。 上联示例:描摹山水寻突破(4 分) 注意:对联仄起平收、虚实相对 、对仗工整,给 4 分。 宽对,基本符合要求给 2 分;能够仄起平收,围绕突破、改革,但对仗不很工整 给 3 分。 15.(6 分)结合外来文化改良年画的具体画面内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 分) 怎样与中国现代生活结合,倡导新风(2 分) 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营销手段,将改良后的年画传得更久,更远。(1 分) 语言表达(1 分) 示例:可以将我国的传统年画图案与现代卡通形象结合,适当的与外来文化融合, 来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生活,倡导新风,引领新潮流,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 营销手段,将改良后的年画传得更久,更远,使之具有巨大的商业和文化价值。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16.(3 分)A 17.(4 分)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