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门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 畸形/绮丽 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 气概/慷慨 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 抒怀/枢纽 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 猥琐/泾渭 苍茫/怆然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08年的汕头,树起一座文化创新的丰碑,它是由全国一千多位文艺工作者携手 创作,集1000副古今名联、100幅极具收藏价值的书法艺术作品、1000篇言简意赅的读 联随笔及楹联鉴注组成的旷世巨著——《名联颂中华》对联与书法鉴赏丛书。这是一部集 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兼具鉴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不刊之书,更是“一座对联与书 法艺术的大观园”。 以对联与书法为题材的出版物甚多,几乎可以说俯拾皆是,但是编纂形式基本类 同。而这套五卷本的《名联颂中华》丛书却不落俗套,编者自起炉灶,将对联与书法艺术完 美地结合一起,使这套丛书别开生面,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 A.不刊之书 B.不落俗套 C.自起炉灶 D.触目惊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作者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才能使文章的立意反映出某 种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新的含义。 在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 为移风易俗而逐步失去受众、市场和创作源泉
2009 年江门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 畸形/绮丽 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 气概/慷慨 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 抒怀/枢纽 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 猥琐/泾渭 苍茫/怆然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08 年的汕头,树起一座文化创新的丰碑,它是由全国一千多位文艺工作者携手 创作,集 1000 副古今名联、1000 幅极具收藏价值的书法艺术作品、1000 篇言简意赅的读 联随笔及楹联鉴注组成的旷世巨著——《名联颂中华》对联与书法鉴赏丛书。这是一部集 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兼具鉴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不刊之书,更是“一座对联与书 法艺术的大观园”。 以对联与书法为题材的出版物甚多,几乎可以说俯拾皆是,但是编纂形式基本类 同。而这套五卷本的《名联颂中华》丛书却不落俗套,编者自起炉灶,将对联与书法艺术完 美地结合一起,使这套丛书别开生面,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 A.不刊之书 B.不落俗套 C.自起炉灶 D.触目惊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作者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才能使文章的立意反映出某 种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新的含义。 B.在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 为移风易俗而逐步失去受众、市场和创作源泉
C.我国将尝试建立国家规划监督员制度和国家级专项保护基金,以充分发挥政府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 D.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际形势 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 ②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 ③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 ④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 ⑤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⑥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 ⑦尽管如此,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 ⑧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 A⑧④①⑥②⑦③⑤ B①⑥②③⑤⑧④⑦C③⑥②⑤⑦①④⑧D③⑧ ⑥⑤②④①⑦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邓艾字土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 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 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
C.我国将尝试建立国家规划监督员制度和国家级专项保护基金,以充分发挥政府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 D.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际形势 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 ②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 ③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 ④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 ⑤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⑥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 ⑦尽管如此,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 ⑧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 A⑧④①⑥②⑦③⑤ B①⑥②③⑤⑧④⑦ C③⑥②⑤⑦①④⑧ D③⑧ ⑥⑤②④①⑦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 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 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
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 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 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 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 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 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此乘昊,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 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 淮因西击羌。艾日:“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 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言:碑文 B.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 资:凭借 C.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喻:明白 D.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事:战事
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 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 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 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 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 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 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 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 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 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 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言:碑文 B.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 资:凭借 C.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喻:明白 D.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事:战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不足以尽地利 B.艾以为“田良水少……”又以为“昔破黄巾…… C.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泛舟而下,达于江、淮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7.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其它三个用法不相同的是 A.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B.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C.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D.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虽然很小就成了孤儿,十二岁就给人家放牛,但是,他非常敬仰“文章是 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的已故太丘长陈寔 B.邓艾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勉强做了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 同僚们送给他很多财物,他又不表示感谢,因此当时的人都嘲笑他 C.根据朝廷开垦农田储备军需物资的要求,邓艾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济河论》, 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具体的屯田建议 D.由于邓艾对姜维军事行动的意图作出了准确的分析判断,并且抢先到达并占据了 洮城,才没有被姜维打败。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4分)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 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不足以尽地利 B.艾以为“田良水少……” 又以为“昔破黄巾……” C.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D.泛舟而下,达于江、淮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7.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其它三个用法不相同的是 A.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B.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C.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D.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虽然很小就成了孤儿,十二岁就给人家放牛,但是,他非常敬仰 “文章是 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的已故太丘长陈寔。 B.邓艾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勉强做了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 同僚们送给他很多财物,他又不表示感谢,因此当时的人都嘲笑他。 C.根据朝廷开垦农田储备军需物资的要求,邓艾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济河论》, 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具体的屯田建议。 D.由于邓艾对姜维军事行动的意图作出了准确的分析判断,并且抢先到达并占据了 洮城,才没有被姜维打败。 9.翻译和断句。(10 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4 分)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 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⑵ 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②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①,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1)“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3分) (2)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憧 关怀古》) ④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 对曰 可以一战。战则我请从。”(《曹刿论战》)
①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②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①,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1)“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3 分) (2)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 说》)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③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 关怀古》) ④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 对曰:“ 。可以一战。战则我请从。”(《曹刿论战》)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 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 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 应该进一步概括进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 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樁是说,山水花 乌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 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 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 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 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 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 “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 应该进一步概括进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 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椿是说,山水花 鸟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 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 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 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 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 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 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 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 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 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 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 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 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 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 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 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一“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迂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 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 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 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 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 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 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 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 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 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 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 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 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 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 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 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 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2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只要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的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就能被艺 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B.“以形写神”的艺术理论最早是由顾恺之明确提出来的。 C.“迁想妙得”与“神仪在心”是艺术创作必经的两个阶段,艺术家只有经过主观 情感的酝酿,才能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完美地描画出来。 D.诗歌的“入神”要建立在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的基础上 E.顾恺之与王昌龄的艺术思想虽然都还不够完善,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发挥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 13.下面各项中提及的“神”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B.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 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 C.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 D.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 形似 14.作者认为,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形神兼备”的作品?(4分) 15.文章的第③段和第⑤段都是围绕客观事物的个性特征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的关系 展开论证的,但它们在论证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 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只要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的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就能被艺 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B.“以形写神”的艺术理论最早是由顾恺之明确提出来的。 C.“迁想妙得”与“神仪在心”是艺术创作必经的两个阶段,艺术家只有经过主观 情感的酝酿,才能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完美地描画出来。 D.诗歌的“入神”要建立在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的基础上。 E.顾恺之与王昌龄的艺术思想虽然都还不够完善,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发挥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 13.下面各项中提及的“神”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B.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 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 C.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 D.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 形似。 14.作者认为,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形神兼备”的作品?(4 分) 15.文章的第③段和第⑤段都是围绕客观事物的个性特征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的关系 展开论证的,但它们在论证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 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古松 残雪 ①那坡上有三株高拔的古松,坡也很高,我将全身贴在树干的巨型鳞片上,仰起头看上 面。松枝间有月亮、乱云和青天。我不能久看,因为感到了眩晕——实在是太高了。我的 脚下是山泉在咆哮,那是雨后。啊,我沉浸在灭顶之灾的恐惧之中。我下来了,我离开它们, 一走一回头,从另外的角度去感受它们的高度。我释然,那并不是世界的末日,树冠上面不 是还有两个鸟巢吗?可是贴着树干往上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只有在那一点上,真相才会 显露。我的小伙伴们在远处追跑,大人们在厨房里烧柴草做饭——我们的晩饭吃得真晩 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困境。那一刻定格成了永恒,无论过去多少年也历历在目 ②后来,我毎天上学仍然要经过那三棵巨松,我将它们的形状和风度记得清清楚楚,可 是我不再站在树干那里朝上看了。这些松树有一百岁了吗?那上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有 时候,我又觉得它们并不是生活在高空,而是地底。因为大雨使护坡場方时,我见到过一部 分树根。就仅仅展露的这一个角落而言,情况也是吓人的。尽管超岀想象,同黑暗大地的纠 缠仍然让人心中踏实。只有高空的自由才是最可怕的啊。那上面是什么样的鸟儿? ③有些事懵懵懂懂地经历了,并没有刻意去关注,可就再也忘不了了。启蒙的确是有些 神秘,那么,是谁在对我进行启蒙?那时我觉得外婆应该是深通这类奥秘的,但她也并不曾 刻意对我进行过启蒙。她只是行动,在半明半暗中同大自然浑然体。至于启蒙,那是冥冥 之中的另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在做,一定有那样一股力量存在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古 松 残雪 ①那坡上有三株高拔的古松,坡也很高,我将全身贴在树干的巨型鳞片上,仰起头看上 面。松枝间有月亮、乱云和青天。我不能久看,因为感到了眩晕——实在是太高了。我的 脚下是山泉在咆哮,那是雨后。啊,我沉浸在灭顶之灾的恐惧之中。我下来了,我离开它们, 一走一回头,从另外的角度去感受它们的高度。我释然,那并不是世界的末日,树冠上面不 是还有两个鸟巢吗?可是贴着树干往上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只有在那一点上,真相才会 显露。我的小伙伴们在远处追跑,大人们在厨房里烧柴草做饭——我们的晚饭吃得真晚。 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困境。那一刻定格成了永恒,无论过去多少年也历历在目。 ②后来,我每天上学仍然要经过那三棵巨松,我将它们的形状和风度记得清清楚楚,可 是我不再站在树干那里朝上看了。这些松树有一百岁了吗?那上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有 时候,我又觉得它们并不是生活在高空,而是地底。因为大雨使护坡塌方时,我见到过一部 分树根。就仅仅展露的这一个角落而言,情况也是吓人的。尽管超出想象,同黑暗大地的纠 缠仍然让人心中踏实。只有高空的自由才是最可怕的啊。那上面是什么样的鸟儿? ③有些事懵懵懂懂地经历了,并没有刻意去关注,可就再也忘不了了。启蒙的确是有些 神秘,那么,是谁在对我进行启蒙?那时我觉得外婆应该是深通这类奥秘的,但她也并不曾 刻意对我进行过启蒙。她只是行动,在半明半暗中同大自然浑然一体。至于启蒙,那是冥冥 之中的另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在做,一定有那样一股力量存在
④有一晚,没有月,也看不到天,我鼓起勇气又去了那里。阴惨的微光从树枝间透下来, 四周那么黑。在我脚下,山泉没有咆哮,而是潺潺地流着。我的弟弟们走到前面去了,我听 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他们离得那么远,恍若隔世。我用手抚摸着那一个一个的巨型鳞片,我 闻到了什么?对了,阳光。真温暖。它们在白天吸收了那么多的阳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惬 意的“喳喳”的声音。我又用耳朵贴上去,我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我只是相信那里头有声音 起风了,黑风。我想,此刻,年轮是在生长还是静止不动?忽然,树身明显地抖动了一下, 是那只鸟在巢里跳动。一只小鸟居然可以使得这庞然大物发抖!看来我是没法理解那高处的 生活了 ⑤我行程万里,走过苍茫的岁月,古松仍在原地。我记得那个坡。坡边垒起的大石块 和坡下轰响着的山泉。熟人告诉我说,那三株大树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当然,当然。如果 改变,那不就像是要改变—个梦—样?你只能重做一个梦,在你的新梦里,古松成了背景, 那背景不断变形,但格局始终不变。后来我学会了爬树,但我一次也没有妄想过我可以爬到 那么高的处所,那类似于想象末日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我也有了地下的根了,那并非由于蓄 意。它们的生长是不受我控制的,既是对我的报复,也是给予我的馈赠。那些无形的盘根错 节的一大堆,多少年里头伴随着我远走他乡 ⑥因为对于松的念念不忘,后来我发明了一种“长寿鸟”。那种鸟是通体绿色的,有长 长的尾翼,属候鸟,来无影,去无踪。通常,当某个人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永恒境界时,它 就悄悄地岀现了。它落在亭子的栏杄上,草地上或矮树上。我的“长寿鸟″”,大约是松树的 变体吧。它在我的小说中尽显风流 (选自《明报月刊》二OO七年四月十二日号)
④有一晚,没有月,也看不到天,我鼓起勇气又去了那里。阴惨的微光从树枝间透下来, 四周那么黑。在我脚下,山泉没有咆哮,而是潺潺地流着。我的弟弟们走到前面去了,我听 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他们离得那么远,恍若隔世。我用手抚摸着那一个一个的巨型鳞片,我 闻到了什么?对了,阳光。真温暖。它们在白天吸收了那么多的阳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惬 意的“喳喳”的声音。我又用耳朵贴上去,我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我只是相信那里头有声音。 起风了,黑风。我想,此刻,年轮是在生长还是静止不动?忽然,树身明显地抖动了一下, 是那只鸟在巢里跳动。一只小鸟居然可以使得这庞然大物发抖!看来我是没法理解那高处的 生活了。 ⑤我行程万里,走过苍茫的岁月,古松仍在原地。我记得那个坡。坡边垒起的大石块, 和坡下轰响着的山泉。熟人告诉我说,那三株大树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当然,当然。如果 改变,那不就像是要改变一个梦一样?你只能重做一个梦,在你的新梦里,古松成了背景, 那背景不断变形,但格局始终不变。后来我学会了爬树,但我一次也没有妄想过我可以爬到 那么高的处所,那类似于想象末日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我也有了地下的根了,那并非由于蓄 意。它们的生长是不受我控制的,既是对我的报复,也是给予我的馈赠。那些无形的盘根错 节的一大堆,多少年里头伴随着我远走他乡。 ⑥因为对于松的念念不忘,后来我发明了一种“长寿鸟”。那种鸟是通体绿色的,有长 长的尾翼,属候鸟,来无影,去无踪。通常,当某个人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永恒境界时,它 就悄悄地出现了。它落在亭子的栏杆上,草地上或矮树上。我的“长寿鸟”,大约是松树的 变体吧。它在我的小说中尽显风流。 (选自《明报月刊》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二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