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上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心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第三节牛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心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心第三节肉足虫纲( Sarcodina) 第四节孢子虫纲( Sporozoa) 心第五节丝孢子虫纲( Cnidospora 第六节纤毛虫纲( Ciliata) 第三章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后生动物的组织分化 心第二节后生动物的发生学及形态学特征 心第三节后生动物的起源 第四节动物界的简要分类 门( Spongia)或多孔动物门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及栉水母动物门( Ctenophora) 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水螅纲( Hydrozoa) 第三节钵水母纲( 第四节珊瑚纲( Anthozoa) 第五节栉水母动物门( Ctenophora N、章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 Nemertina)及颗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涡虫纲( Turbellaria) 心第三节吸虫纲( Trematoda) 第四节绦虫纲( Cestoda) 第六节纽形动物门( Nemertina) 第七节颚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七章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e) 第二节腹毛动物门( Gastrotricha) 第二节轮形动物门( Rotifera) 第三节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第四节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第五节线形动物门( Nematomorpha) 心第六节棘头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第七节内肛动物门( Entoprocta)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节单板纲( Monoplacophora) 三节多板纲_( Polyplacophora)
无脊椎动物学(上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第三节肉足虫纲(Sarcodina) 第四节孢子虫纲(Sporozoa) 第五节丝孢子虫纲(Cnidospora) 第六节纤毛虫纲(Ciliata) 第三章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后生动物的组织分化 第二节后生动物的发生学及形态学特征 第三节后生动物的起源 第四节动物界的简要分类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Spongia)或多孔动物门(Porifera)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及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水螅纲(Hydrozoa) 第三节钵水母纲(Scyphozoa) 第四节珊瑚纲(Anthozoa) 第五节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及颚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涡虫纲(Turbellaria) 第三节吸虫纲(Trematoda) 第四节绦虫纲(Cestoda) 第五节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第七节颚胃动物门(Gnathostomulida) 第七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第一节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第二节轮形动物门(Rotifera) 第三节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第四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第五节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第六节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第七节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单板纲(Monoplacophora) 第三节多板纲(Polyplacophora)
心第四节无板纲( Aplacophora) 心第五节腹足纲( Gastropoda) 心第六节双壳纲( Bivalvia) 心第七节掘足纲( Scaphopoda) 第八节头足纲( Cephalopoda) 心第九节软体动物的起源及经济价值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既包括形态、解剖的 内容,也包括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遗传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动物学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对动物不断认识、利用与改造的知识总结,所以它是来自人 类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基础学科。因为动物的种类繁多,约有150万种 左右,生命现象复杂,由它必然派生出许多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例如专门研究动物 的形态结构的有形态学( morphology)、解剖学( anatomy)、组织学( histology)、细胞学 ( cytology)、分类学( taxonomy);研究其动态变化的有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生理 学( physiology)、胚胎学( embryology)、遗传学( genetics)、进化论( evolution) 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ecology);研究已灭绝动物的古动物学( paleontology) 由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研究整个动物界的系统动物学( systemalzoology);如果是以不同的 动物类群作为研究对象,动物学又可分为原生动物学( protozool-gy)、蠕虫学 ( helminthology)、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贝类学( malacology)、昆虫学( entomology)、 鱼类学( ichthyology)、鸟类学( ornithology)、哺乳动物学( mammalogy)等:如果所研 究的动物身体的背部都有一根起支持作用的脊柱,则是脊椎动物学( vertebrate zoology), 身体的背部没有脊柱的则是无脊椎动物学( invertebrate zoology)。无脊椎动物包括了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许多门类的动物,占动物种类总数的95%,本书就是系统的讲述 无脊椎动物。 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记载,积累了动物学的基本内容。我国早在公元前21-11 世纪、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记述了家畜及家禽的内容,公元前11世纪我国的《尔雅》 一书中就有了虫、鱼、鸟、兽、畜等分类知识的描述。在公元前8-2世纪时,我国的农牧业 已相当的发展,在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方面已培育及筛选了许多优良品种、对人类做 过很大贡献。到公元6世纪时,我国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当时的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做了系 统的总结。到明朝的李时珍发表了《本草纲目》一书(1596),书中记述了2000多种动、植 物,全书共分52卷、有1100多幅插图,其中记述的动物有400多种。这本驰名中外的巨著 是我国分类学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为当时生物学水平的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四节无板纲(Aplacophora) 第五节腹足纲(Gastropoda) 第六节双壳纲(Bivalvia) 第七节掘足纲(Scaphopoda) 第八节头足纲(Cephalopoda) 第九节软体动物的起源及经济价值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既包括形态、解剖的 内容,也包括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遗传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动物学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对动物不断认识、利用与改造的知识总结,所以它是来自人 类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基础学科。因为动物的种类繁多,约有 150 万种 左右,生命现象复杂,由它必然派生出许多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例如专门研究动物 的形态结构的有形态学(morphology)、解剖学(anatomy)、组织学(histology)、细胞学 (cytology)、分类学(taxonomy);研究其动态变化的有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理 学(physiology)、胚胎学(embryology)、遗传学(genetics)、进化论(evolution); 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研究已灭绝动物的古动物学(paelentology); 由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研究整个动物界的系统动物学(systemalzoology);如果是以不同的 动物类群作为研究对象,动物学又可分为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蠕虫学 (helminth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贝类学(malacology)、昆虫学(entomology)、 鱼类学(ichthyology)、鸟类学(ornithology)、哺乳动物学(mammalogy)等;如果所研 究的动物身体的背部都有一根起支持作用的脊柱,则是脊椎动物学(vertebrate zoology), 身体的背部没有脊柱的则是无脊椎动物学(invertebrate zoology)。无脊椎动物包括了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许多门类的动物,占动物种类总数的 95%,本书就是系统的讲述 无脊椎动物。 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记载,积累了动物学的基本内容。我国早在公元前 21—11 世纪、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记述了家畜及家禽的内容,公元前 11 世纪我国的《尔雅》 一书中就有了虫、鱼、鸟、兽、畜等分类知识的描述。在公元前 8—2 世纪时,我国的农牧业 已相当的发展,在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方面已培育及筛选了许多优良品种、对人类做 过很大贡献。到公元 6 世纪时,我国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当时的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做了系 统的总结。到明朝的李时珍发表了《本草纲目》一书(1596),书中记述了 2000 多种动、植 物,全书共分 52 卷、有 1100 多幅插图,其中记述的动物有 400 多种。这本驰名中外的巨著 是我国分类学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为当时生物学水平的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封建制度的束缚
特别是近百多年以来,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统治之下,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 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生物学处于落后状态。 西方的生物科学奠基于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他被誉 为动物学之父。早在公元前3世纪时,他就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描写了454个种。在15世纪 之后,西方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生物科学也随着工业、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并逐渐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这以后对动物学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西方生物学 家列于下表。 自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叶、生物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新的 资料,随之,生物学的分科也越分越细,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深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电子 显微镜的发明、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等学科与技术的大量渗入,使生物 学的发展异常迅速,生物学由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进入到亚微观的研究、以致进入到分子水平的 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量子生物学、仿生学等 约翰·雷J.Ray 116271705英国 确立了“物种”的 概念,划分了“种” “属”及其他分类 等级的范畴。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发明了显微镜,被 A.V. Leeuwen- 誉为原生动物之 父 林奈 Linne 1707-1829瑞典 建立了物种的双名 命名法,奠定了现 代分类学的基础。 拉马克 J B Lamark1744-1829法国 提出了物种进化思 想,对无脊椎动物 分类学做了贡献。 施莱登1804-1881德 发现细胞是动、植 chloide 物的基本结构单 施旺 位,莫定了细胞学 T Schwann 1810 尔文1809-1882英国 从自然选择观点、 C R. Darwin 确立了进化沦,发 表了《种物起源》 一书。 赫克尔E. Haeke1 1834-1919德国 澄清了许多无脊椎 动物的亲缘关系。 海曼L. Hyman 188-1969美国 对无脊椎动物及其 亲缘关系做了系统 的叙述及总结。 批新学 科。另一方面新学科的建立又推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经典的分类学为例,过去是以形态学 作为分类的基础,从宏观上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当前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引
特别是近百多年以来,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统治之下,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 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生物学处于落后状态。 西方的生物科学奠基于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他被誉 为动物学之父。早在公元前 3 世纪时,他就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描写了 454 个种。在 15 世纪 之后,西方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生物科学也随着工业、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并逐渐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这以后对动物学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西方生物学 家列于下表。 自从 19 世纪末叶到 20 世纪初叶、生物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新的 资料,随之,生物学的分科也越分越细,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深化。特别是近 30 多年来,电子 显微镜的发明、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等学科与技术的大量渗入,使生物 学的发展异常迅速,生物学由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进入到亚微观的研究、以致进入到分子水平的 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量子生物学、仿生学等一 批新学 科。另一方面新学科的建立又推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经典的分类学为例,过去是以形态学 作为分类的基础,从宏观上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当前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引
入分类学,即对某些物种在分子或接近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类。例如利用染色体在不同基因位点 上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种酶,称为同工酶( Isozyme),表现出不同的生化表型,根据同工 酶谱的差异和酶活性的高低,来作为种属鉴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 研究物种的分类地位及生物的演化,例如比较遗传物质DNA的物理图谱、DNA分子的核苷酸序 列的异同以及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来分析种属的亲缘关系;还有研究血红蛋白的合成和调控,即 根据血红蛋白链上氨基酸数量的变异来推算出不同物质在进化上分歧的年代,从而确定物种的 分类地位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细胞色素c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来判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其相似程度越大、其亲缘关系越相近;利用免疫学的方法,即抗原与抗体的特 异性血清反应,来分析免疫交叉物的结构和特性来比较物种间的亲疏;用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过程中,其染色体带型的异同来确定物种的异同或亲缘关系。总之,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使经典 的分类学同时建立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学水平上,使分类学更客观真实、细微准确地 反映出动物界自然进化的历程。 当然,分类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仅仅是现代生物学推动经典学科的一个例证,现代生物学 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渗透到各领域,给人类的生产实践开创新的局面,它将更迅速的推动人类 改造自然的进程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 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界仅分为植物界( Plantae)与动物界( Animalia) 两大界。到19世纪中叶,霍洛(Hog,1860)及赫克尔(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 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直到1959年魏泰克( Whittaker)提 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 细菌、蓝藻及原生动物,将真菌独立成一界。1974年李代尔( 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 ( 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藻,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 后魏泰克又在李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 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病毒也应独立成界,例如我国的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提出在界级之 上应设总界( Superastatus),他将病毒列为始生总界( Protobiota),其他生物为胞生总界 (Cyt- biota)。1979年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将生物分为3个总界,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 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及蓝藻界:还有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共为 六界。目前生物学家较多地接受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但其内容各家略有出入。总之,不同的 生物独立成界,都应有其客观的分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 关于病毒是否独立成界,目前生物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病毒不能独立生存、不 能独立的进行新陈代谢、而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认为是生物,而 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独立成界。也有人认为病毒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在一种病 毒中仅有其中的一种核酸),他们使用着与其他生物共同的遗传密码,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自 己,进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质,是代表着生命进化到非细胞结构的阶段,所以应该独立 成界。 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及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细胞内没有核膜, A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膜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入分类学,即对某些物种在分子或接近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类。例如利用染色体在不同基因位点 上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种酶,称为同工酶(isozyme),表现出不同的生化表型,根据同工 酶谱的差异和酶活性的高低,来作为种属鉴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 研究物种的分类地位及生物的演化,例如比较遗传物质 DNA 的物理图谱、DNA 分子的核苷酸序 列的异同以及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来分析种属的亲缘关系;还有研究血红蛋白的合成和调控,即 根据血红蛋白链上氨基酸数量的变异来推算出不同物质在进化上分歧的年代,从而确定物种的 分类地位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细胞色素 c 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来判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其相似程度越大、其亲缘关系越相近;利用免疫学的方法,即抗原与抗体的特 异性血清反应,来分析免疫交叉物的结构和特性来比较物种间的亲疏;用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过程中,其染色体带型的异同来确定物种的异同或亲缘关系。总之,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使经典 的分类学同时建立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学水平上,使分类学更客观真实、细微准确地 反映出动物界自然进化的历程。 当然,分类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仅仅是现代生物学推动经典学科的一个例证,现代生物学 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渗透到各领域,给人类的生产实践开创新的局面,它将更迅速的推动人类 改造自然的进程。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 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界仅分为植物界(Plantae)与动物界(Animalia) 两大界。到 19 世纪中叶,霍洛(Hogg,1860)及赫克尔(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 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直到 1959 年魏泰克(Whittaker)提 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 细菌、蓝藻及原生动物,将真菌独立成一界。1974 年李代尔(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 (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藻,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 后魏泰克又在李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 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病毒也应独立成界,例如我国的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提出在界级之 上应设总界(Superastatus),他将病毒列为始生总界(Protobiota),其他生物为胞生总界 (Cyt-obiota)。1979 年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将生物分为 3 个总界,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 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及蓝藻界;还有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共为 六界。目前生物学家较多地接受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但其内容各家略有出入。总之,不同的 生物独立成界,都应有其客观的分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 关于病毒是否独立成界,目前生物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病毒不能独立生存、不 能独立的进行新陈代谢、而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认为是生物,而 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独立成界。也有人认为病毒内含有核酸物质 DNA 或 RNA(在一种病 毒中仅有其中的一种核酸),他们使用着与其他生物共同的遗传密码,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自 己,进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质,是代表着生命进化到非细胞结构的阶段,所以应该独立 成界。 原核生物界 包括细菌及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细胞内没有核膜, DNA 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膜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及藻类,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群体。它已进 入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因为它具有染色体、DNA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 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藻类如具细胞壁,则由纤维素及 果胶组成 真菌界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数像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由纤维素及甲壳 素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叶绿体、行光合作用,营固着生活。细胞壁为纤维素组 成,细胞质内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或发育阶段 动物界行摄食营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具有神经系统 能对刺激产生反应,以协调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生物界按上述六界系统划分(图1-1),那么六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 即由病毒界所代表的非细胞阶段,也是最原始的生命阶段,进化到由原核生物所代表的初级细 胞阶段,再进化到原生生物界代表的真核的单细胞阶段,即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最后再进化 到真核多细胞阶段,由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所代表。六界系统还反映了3种营养类型的进 化:即吸收式的腐食性营养类型(病毒界、绝大部分的原核界、真菌界、部分的原生生物界); 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类型(藻类、植物界、部分原生生物界);行摄食性营养类型(大部分的原 生生物界、动物界)。这种划分似乎既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的历史阶段,又反映了生物的营养 方向,是有其优点的,所以被多数动物学家所接受 无论划分为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将原生生物独立成界也会带来一些概念上的混乱,这样 动物界就不再包括原生动物,植物界就不再包括单细胞藻类。而事实上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 物)与动物界的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取食营养、呼吸、排泄、繁殖等生理功能 而单细胞藻类与其他植物也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光合作用、繁殖方式与阶段等,它们之 间是难以截然划分的,如果将原生生物不独立成界,将其中单细胞动物归入动物界,其中的藻 类归入植物界,这样可以使每个界更完整,而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即病毒界、原核界、植物界、 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至于像眼虫这类动物,它具有叶绿体、能行自养营养;它又像真菌 能行腐生性营养;又具有鞭毛能够运动。所以它既有植物界、真菌界的特征,又有动物界的特 征。说明了低等真核生物的原始性,也说明了生物发展进化的连续性。所以植物学家将眼虫这 类动物看作是植物;而动物学家将它看作是动物,都各有道理。本书是按病毒界、原核生物界、 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的观点来叙述的。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从生物的分界中我们已经看到生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可以由生物 死亡后其遗体在地层中的保存或被矿物质浸润而形成的化石得到证明。从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看 到不同类群的生物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越原始、低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越高 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年轻的地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包括单细胞动物及藻类,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群体。它已进 入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因为它具有染色体、DNA 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 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藻类如具细胞壁,则由纤维素及 果胶组成。 真菌界 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数像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由纤维素及甲壳 素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 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叶绿体、行光合作用,营固着生活。细胞壁为纤维素组 成,细胞质内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或发育阶段。 动物界行摄食营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具有神经系统, 能对刺激产生反应,以协调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生物界按上述六界系统划分(图 1-1),那么六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 即由病毒界所代表的非细胞阶段,也是最原始的生命阶段,进化到由原核生物所代表的初级细 胞阶段,再进化到原生生物界代表的真核的单细胞阶段,即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最后再进化 到真核多细胞阶段,由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所代表。六界系统还反映了 3 种营养类型的进 化:即吸收式的腐食性营养类型(病毒界、绝大部分的原核界、真菌界、部分的原生生物界); 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类型(藻类、植物界、部分原生生物界);行摄食性营养类型(大部分的原 生生物界、动物界)。这种划分似乎既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的历史阶段,又反映了生物的营养 方向,是有其优点的,所以被多数动物学家所接受。 无论划分为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将原生生物独立成界也会带来一些概念上的混乱,这样, 动物界就不再包括原生动物,植物界就不再包括单细胞藻类。而事实上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 物)与动物界的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取食营养、呼吸、排泄、繁殖等生理功能。 而单细胞藻类与其他植物也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光合作用、繁殖方式与阶段等,它们之 间是难以截然划分的,如果将原生生物不独立成界,将其中单细胞动物归入动物界,其中的藻 类归入植物界,这样可以使每个界更完整,而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即病毒界、原核界、植物界、 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至于像眼虫这类动物,它具有叶绿体、能行自养营养;它又像真菌 能行腐生性营养;又具有鞭毛能够运动。所以它既有植物界、真菌界的特征,又有动物界的特 征。说明了低等真核生物的原始性,也说明了生物发展进化的连续性。所以植物学家将眼虫这 类动物看作是植物;而动物学家将它看作是动物,都各有道理。本书是按病毒界、原核生物界、 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的观点来叙述的。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从生物的分界中我们已经看到生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可以由生物 死亡后其遗体在地层中的保存或被矿物质浸润而形成的化石得到证明。从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看 到不同类群的生物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越原始、低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越高 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年轻的地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另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很短促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这些生物化石都记录了各种生物在地球上 出现、繁盛及灭绝的时间,记录了它们的演化,从而使我们能够由生物的发展进化中了解生物。 从所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到,凡是那些具有骨骼或外壳的动物,越易于被保存成化石,例如 原生动物的有孔虫及放射虫类,腔肠动物的珊瑚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及脊椎动 物等;而身体柔软、没有外壳或骨骼的动物不易于形成化石,例如一些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 大多数水螅类及水母类,以及蠕形动物等。这说明地层中保存的化石不是动物发展历史的全部 记录,它只能从总体上提供生物演化的进程,而不能具体地说明每一类动物的演化过程。 表1-1说明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化石记录的生物发展演化的概况
另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很短促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这些生物化石都记录了各种生物在地球上 出现、繁盛及灭绝的时间,记录了它们的演化,从而使我们能够由生物的发展进化中了解生物。 从所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到,凡是那些具有骨骼或外壳的动物,越易于被保存成化石,例如 原生动物的有孔虫及放射虫类,腔肠动物的珊瑚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及脊椎动 物等;而身体柔软、没有外壳或骨骼的动物不易于形成化石,例如一些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 大多数水螅类及水母类,以及蠕形动物等。这说明地层中保存的化石不是动物发展历史的全部 记录,它只能从总体上提供生物演化的进程,而不能具体地说明每一类动物的演化过程。 表 1-1 说明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化石记录的生物发展演化的概况
表1-1代地质年表及生物发展概况 代〔Era) 〔 Period)距今年数百万植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新生代悌第四纪15-265被子植物繁接近现代动物类出现人类哺乳动 Caenozoic ) Quaternary 群节肢动物与软物繁盛,鸟类兴起 )第三纪 体动物繁盛 〔 Tertiary 中生代白垩纪38180230 子植物兴石类灭绝,昆虫浦乳类鸟类初现 棵子植类扩展菊石类繁吧行类繁盛 ,昆虫兴起海洋 brassiC 物减少,腕足类 叠纪 衰老,六珊瑚出现 Triassic d 古生代叠035405445蕨类植物三叶虫、板足鲨吧行类兴起两栖 〔 Palaeont0ic)( Permi an)石60o 蕨类植绝色,菊石类兴起,类繁盛,爬行类初 物兴起棵时合衰退海百合黔丶两栖类初现 Carboni fer 植物初现盛,昆虫及肺螺初说惴笔*鱼类初现 s)泥盆纪 类植物初巩板足鲎繁盛甲曹鱼初现 C Devoni an 现藻类植水蚌、蜘蛛初现, 繁盛三叶虫衰退珊瑚 Silurian 5a 腕足类繁盛,陆生 脊椎动物初 (Ordovician 螺、三叶虫緊 武 珊瑚、海百合、 Cambrian 腕足类初现主要门 出现海绵动物 元古代前寒武纪2000 田菌、蓝藻 Proterozoic X( Precambrian 600-6000 亿年前出 古代蓝藻 吸细菌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从细胞结 构上看,原生动物的单细胞相似于多细胞动物身体中的一个细胞,它也可以区分成细胞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从细胞结 构上看,原生动物的单细胞相似于多细胞动物身体中的一个细胞,它也可以区分成细胞质
( cytop-lasm)及细胞核( nucleus),细胞质的表面还有细胞膜( cell me- mbrane)包围 从机能上看,原生动物的这个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能完成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生命 机能,例如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这些机能由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 成的细胞器( organelles)来执行。所以不同的细胞器在机能上相当于多细胞动物体内的器官 及系统。它们是在不同的结构水平上执行着相同的生理机能。构成原生动物的这个细胞在结构 与机能上分化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是多细胞动物中任何一个细胞无法比拟的,所以从细胞水平上 说,构成原生动物的细胞是分化最复杂的细胞。 极少数原生动物是由几个或许多个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可能没有形态与机能的分化,也可 能出现了初步的形态机能的分化,但每个细胞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我们把这类原生动物 称为群体( colony),例如盘藻(ioni)、杂球藻( Pleodorina)等。 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一般形态及生理 绝大多数的原生动物是显微镜下的小型动物,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2—3μm,例如寄生于 人及脊椎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大型的种类体长可达7cm, 例如海产的某些有孔虫类( Foraminifera),淡水生活的旋口虫( Spiro- stomum)可达3m, 新生代化石有孔虫例如钱币虫( Nummulites)竟达19cm,这是原生动物在个体大小上曾经达 到过的最大记录。但是大多数的原生动物体长在300μm以下,例如草履虫( Param- cecum) 在150-300μm之间。 原生动物的体形随种及生活方式表现出多样性,一些种类身体没有固定的形态,身体的表 面只有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Plas- malema),因而能使细胞的原生质流动而不断地改变体形, 例如变形虫( Amoeba)。多数的种类有固定的体形。眼虫( Bugle-na)由于体表的细胞膜内蛋 白质增加了厚度及弹性形成了皮膜( pellicle),使身体保持了一定的形状。皮膜的弹性使身 体可以适当的改变形状。衣滴虫( Chlamydomonas)的细胞外表是由纤维素及果胶组成,因而 形成了和植物一样的细胞壁,体形不能改变。原生动物的体形与生活方式相关,例如固着生活 的种类,身体多呈锥形、球形,有柄,柄内有肌丝纤维,可使虫体收缩运动,钟形虫( Vorticella) 足吸管虫( Podophrya)就是这种体形。漂浮生活的种类,身体多呈球形,并伸出细长的伪足, 以增加虫体的表面积,例如辐射虫( Actinosphaerium)及某些有孔虫。营游泳生活的种类, 身体呈棱形,例如草履虫( Paramoec i-um)。适合于底栖爬行的种类,身体多呈扁形,腹面纤 毛联合形成棘毛用以爬行,例如棘尾虫( Stylonychia)。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或者失去了鞭毛, 如利什曼原虫,或者鞭毛借原生质膜与身体相连形成波动膜( undulating membrane),以增 加鞭毛在血液或体液中运动的能力,例如锥虫( Trypanosoma) 些种原生动物能分泌一些物质形成外壳或骨骼以加固体形,例如薄甲藻( Glenodinium) 能分泌有机质,在体表形成纤维素板;■壳虫( Arcella)能分泌几丁质形成褐色外壳;砂壳 虫( Difflugia)能在体表分泌蛋白质胶,再粘着外界的砂粒形成一砂质壳;有孔虫可以分泌 碳酸钙形成壳室;而放射虫类( Radiolaria)可在细胞质内分泌形成几丁质的中心囊,并有硅 质或锶质骨针伸出体外以支持身体,例如等棘骨虫( Acanthoma-etra)
(cytop-lasm)及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的表面还有细胞膜(cell me-mbrane)包围。 从机能上看,原生动物的这个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能完成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生命 机能,例如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这些机能由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 成的细胞器(organelles)来执行。所以不同的细胞器在机能上相当于多细胞动物体内的器官 及系统。它们是在不同的结构水平上执行着相同的生理机能。构成原生动物的这个细胞在结构 与机能上分化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是多细胞动物中任何一个细胞无法比拟的,所以从细胞水平上 说,构成原生动物的细胞是分化最复杂的细胞。 极少数原生动物是由几个或许多个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可能没有形态与机能的分化,也可 能出现了初步的形态机能的分化,但每个细胞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我们把这类原生动物 称为群体(colony),例如盘藻(Gonium)、杂球藻(Pleodorina)等。 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一、一般形态及生理 绝大多数的原生动物是显微镜下的小型动物,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 2—3μm,例如寄生于 人及脊椎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大型的种类体长可达 7cm, 例如海产的某些有孔虫类(Foraminifera),淡水生活的旋口虫(Spiro-stomum)可达 3mm, 新生代化石有孔虫例如钱币虫(Nummulites)竟达 19cm,这是原生动物在个体大小上曾经达 到过的最大记录。但是大多数的原生动物体长在 300μm 以下,例如草履虫(Param-oecium), 在 150—300μm 之间。 原生动物的体形随种及生活方式表现出多样性,一些种类身体没有固定的形态,身体的表 面只有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Plas-malemma),因而能使细胞的原生质流动而不断地改变体形, 例如变形虫(Amoeba)。多数的种类有固定的体形。眼虫(Eugle-na)由于体表的细胞膜内蛋 白质增加了厚度及弹性形成了皮膜(pellicle),使身体保持了一定的形状。皮膜的弹性使身 体可以适当的改变形状。衣滴虫(Chlamydomonas)的细胞外表是由纤维素及果胶组成,因而 形成了和植物一样的细胞壁,体形不能改变。原生动物的体形与生活方式相关,例如固着生活 的种类,身体多呈锥形、球形,有柄,柄内有肌丝纤维,可使虫体收缩运动,钟形虫(Vorticella), 足吸管虫(Podophrya)就是这种体形。漂浮生活的种类,身体多呈球形,并伸出细长的伪足, 以增加虫体的表面积,例如辐射虫(Actinosphaerium)及某些有孔虫。营游泳生活的种类, 身体呈棱形,例如草履虫(Paramoeci-um)。适合于底栖爬行的种类,身体多呈扁形,腹面纤 毛联合形成棘毛用以爬行,例如棘尾虫(Stylonychia)。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或者失去了鞭毛, 如利什曼原虫,或者鞭毛借原生质膜与身体相连形成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以增 加鞭毛在血液或体液中运动的能力,例如锥虫(Trypanosoma)。 一些种原生动物能分泌一些物质形成外壳或骨骼以加固体形,例如薄甲藻(Glenodinium) 能分泌有机质,在体表形成纤维素板;■壳虫(Arcella)能分泌几丁质形成褐色外壳;砂壳 虫(Difflugia)能在体表分泌蛋白质胶,再粘着外界的砂粒形成一砂质壳;有孔虫可以分泌 碳酸钙形成壳室;而放射虫类(Radiolaria)可在细胞质内分泌形成几丁质的中心囊,并有硅 质或锶质骨针伸出体外以支持身体,例如等棘骨虫(Acanthom-etra)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可以分为外质( ectoplasm)和内质(end- plasm)。外质透明清晰、 较致密,内质不透明,其中含有颗粒。在变形虫中这种区分很明显,并能看到外质与内质可以 互相转化。由外质还可以分化出一些细微结构,例如腰鞭毛虫类可分化出刺丝囊( nematocyst); 丝孢子虫类可分化出极囊( polar caps-ule);纤毛虫类可分比出剌丝泡( trichocyst)、毒 泡( toxicyst);这些结构在受到刺激时,可放出长丝以麻醉或刺杀敌人,或用以固着,具有 攻击和防卫的功能。一些纤毛虫类外质还可分化成肌丝( myoneme),肌丝是由许多可收缩的 纤维组成,例如钟形虫的柄部,外质也参与构成运动细胞器,例如鞭毛、纤毛及伪足等 内质中包含有细胞质特化形成的执行一定机能的细胞器,例如色素体( chromatophore)、 眼点( stigma)、食物泡( food va- cole)、伸缩泡( contractile vacuole)等以及细胞 结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原生动物的细胞核位于内质中,除了纤毛虫类之外,均有一种类型的核。在一个虫体内, 核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证明核的外层是一双层膜结构,其上有小孔, 可使核基质与细胞质相沟通。核膜内包含有核基质、染色质及核仁。如果核内染色质丰富、均 匀而又致密的散布在核内,这种细胞核称为致密核( massive nucleus),如果核质较少,不 均匀的散布在核膜内,这种核称为泡状核( vesicular nucleus)。纤毛虫具有两种类型的核, 大核( macronucleus)与小核( micronucleus)其大核是致密核,含有RNA,有表达的功能 小核通常是泡状核,含有DNA,无表达功能,与纤毛虫的表型无关,而与生殖有关,也称生殖 核 原生动物的运动是由运动细胞器进行,运动细胞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鞭毛( flagellum) 及纤毛( cilium);一种是伪足(ps- eudopodium),它们运动的方式不同 鞭毛与纤毛从结构与机能上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证明它们的结构是 相同的,只是鞭毛更长(5—200μm)、数目较少(多鞭毛虫类除外),多数鞭毛虫具有1-2 根鞭毛。纤毛较短(3-20μm)、数目很多。鞭毛与纤毛的直径是固定的,两者直径的差别在 0.1—0.3μm之间。鞭毛的摆动是对称的,包括几个左右摆动的运动波;纤毛的运动是不对称 的,仅包括一个运动波 鞭毛与纤毛的外表是一层外膜,它与细胞的原生质膜相连(图2-1A),膜内共有11条纵 行的轴丝,其中9条轴丝从横断面上排成一圈,称为外围纤维( peripheral fibrils)。每条 外围纤维是由两个亚纤维( subfibrils)组成双联体(图2-1B),其中一个亚纤维不成管状, 断面看具有两个腕,腕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排列。在9条外围纤维的中间有两条中心纤维 ( central fibrils),中心纤维是单管状,外面有中心鞘包围。这就是鞭毛及纤毛轴丝排列 的“9+2”模式。9个外围纤维在进入细胞质内形成一筒状结构,称为毛基体( kinetosome), 或称生毛体( blepharoplast)。每根外围纤维变成3个亚纤维,成车轮状排列(图2-1C)。 而中心纤维在进入细胞质之前终止。毛基体向细胞内伸出纤维称为根丝体( rhizoplast)终止 在细胞核或其附近。毛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在细胞分裂时,毛基体也可起中心粒的作用。 纤毛由于数量很多,在毛基体之间都有动纤丝( kinetodesma)相联,构成一个下纤列系统 ( infraciliature)(详见纤毛虫纲)进行纤毛间的协调动作。 不仅原生动物的鞭毛与纤毛有相似的结构,所有后生动物精子的鞭毛、海绵动物领鞭毛细 胞的鞭毛、扁形动物原肾细胞中的鞭毛都有相似的结构,这可作为各类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的 一个例证。鞭毛与纤毛除了运动功能之外,它们的摆动,可以引起水流、利于取食、推动物质 在体内的流动,另外它们也具有某些感觉的功能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可以分为外质(ectoplasm)和内质(end-oplasm)。外质透明清晰、 较致密,内质不透明,其中含有颗粒。在变形虫中这种区分很明显,并能看到外质与内质可以 互相转化。由外质还可以分化出一些细微结构,例如腰鞭毛虫类可分化出刺丝囊(nematocyst); 丝孢子虫类可分化出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类可分比出刺丝泡(trichocyst)、毒 泡(toxicyst);这些结构在受到刺激时,可放出长丝以麻醉或刺杀敌人,或用以固着,具有 攻击和防卫的功能。一些纤毛虫类外质还可分化成肌丝(myoneme),肌丝是由许多可收缩的 纤维组成,例如钟形虫的柄部,外质也参与构成运动细胞器,例如鞭毛、纤毛及伪足等。 内质中包含有细胞质特化形成的执行一定机能的细胞器,例如色素体(chromatophore)、 眼点(stigma)、食物泡( food va-cuole)、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等以及细胞 结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原生动物的细胞核位于内质中,除了纤毛虫类之外,均有一种类型的核。在一个虫体内, 核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证明核的外层是一双层膜结构,其上有小孔, 可使核基质与细胞质相沟通。核膜内包含有核基质、染色质及核仁。如果核内染色质丰富、均 匀而又致密的散布在核内,这种细胞核称为致密核(massive nucleus),如果核质较少,不 均匀的散布在核膜内,这种核称为泡状核(vesicular nucleus)。纤毛虫具有两种类型的核, 大核(macronucleus)与小核(micronucleus)其大核是致密核,含有 RNA,有表达的功能; 小核通常是泡状核,含有 DNA,无表达功能,与纤毛虫的表型无关,而与生殖有关,也称生殖 核。 原生动物的运动是由运动细胞器进行,运动细胞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鞭毛(flagellum) 及纤毛(cilium);一种是伪足(ps-eudopodium),它们运动的方式不同。 鞭毛与纤毛从结构与机能上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证明它们的结构是 相同的,只是鞭毛更长(5—200μm)、数目较少(多鞭毛虫类除外),多数鞭毛虫具有 1—2 根鞭毛。纤毛较短(3—20μm)、数目很多。鞭毛与纤毛的直径是固定的,两者直径的差别在 0.1—0.3μm 之间。鞭毛的摆动是对称的,包括几个左右摆动的运动波;纤毛的运动是不对称 的,仅包括一个运动波。 鞭毛与纤毛的外表是一层外膜,它与细胞的原生质膜相连(图 2-1A),膜内共有 11 条纵 行的轴丝,其中 9 条轴丝从横断面上排成一圈,称为外围纤维(peripheral fibrils)。每条 外围纤维是由两个亚纤维(subfibrils)组成双联体(图 2-1B),其中一个亚纤维不成管状, 断面看具有两个腕,腕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排列。在 9 条外围纤维的中间有两条中心纤维 (central fibrils),中心纤维是单管状,外面有中心鞘包围。这就是鞭毛及纤毛轴丝排列 的“9+2”模式。9 个外围纤维在进入细胞质内形成一筒状结构,称为毛基体(kinetosome), 或称生毛体(blephroplast)。每根外围纤维变成 3 个亚纤维,成车轮状排列(图 2-1C)。 而中心纤维在进入细胞质之前终止。毛基体向细胞内伸出纤维称为根丝体(rhizoplast)终止 在细胞核或其附近。毛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在细胞分裂时,毛基体也可起中心粒的作用。 纤毛由于数量很多,在毛基体之间都有动纤丝(kinetodesma)相联,构成一个下纤列系统 (infraciliature)(详见纤毛虫纲)进行纤毛间的协调动作。 不仅原生动物的鞭毛与纤毛有相似的结构,所有后生动物精子的鞭毛、海绵动物领鞭毛细 胞的鞭毛、扁形动物原肾细胞中的鞭毛都有相似的结构,这可作为各类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的 一个例证。鞭毛与纤毛除了运动功能之外,它们的摆动,可以引起水流、利于取食、推动物质 在体内的流动,另外它们也具有某些感觉的功能
伪足也是一种运动细胞器,它是由原生质的流动而形成,所以伪足及体形都可改变形状 伪足可用来在物体表面上爬行运动。伪足的形成与运动是由细胞质内微丝的排列而决定。伪足 的形状可以是叶状、针状、网状等。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 nutrition)。原生动物包含了生物界的全部营养类型:在植鞭毛 虫类,内质中含有色素体,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 chlorophy l1)、叶黄素( xanthophy ll)等, 它们的色素体像植物的色素体一样,利用日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即进行光合 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植物性营养( halophytic nutrition)。孢子虫类及其 他一些寄生或自由生活的种类,能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溶于水中的有机物质 而获得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 sap-rophytic nutrition)。绝大多数的原生动 物还是通过取食活动而获得营养。例如,变形虫类通过伪足的包裹作用( engulment)吞噬食 物;纤毛虫类通过胞口、胞咽等细胞器摄取食物,食物进入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成为 食物泡( food vacuole),食物泡随原生质而流动,经消化酶作用使食物消化,消化后的营养 物经食物泡膜进入内质中,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再通过体表或固定的肛门点( cytopyge) 排出体外,这种菅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holozoic nutrition) 绝大多数原生动物的呼吸作用( respiration)是通过气体的扩散( diffusion),从周围 的水中获得氧气。线粒体是原生动物的呼吸细胞器,其中含有三羧酸循环的酶系统,它能把有 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能释放出各种代谢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产生的二氧化 碳还可通过扩散作用排到水中。少数腐生性或寄生的种类,它们生活在低氧或完全缺氧的环境 下,有机物不能完全氧化分解,而是利用大量的糖的发酵作用产生很少的能量来完成代谢活动。 原生动物的水份调节( water regulation)及排泄( excreta-on)。淡水生活的原生动物 以及某些海产或寄生的种类,随着取食及细胞膜的渗透作用,相当多的水分也随之不断的进入 体内,因此需要不断的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否则原生动物将会膨胀致死。原生动物的伸缩 泡( contractile vacuole)担任这一功能。在身体的一定部位,细胞质内过多的水分聚集 形成小泡,它由小变大,最后形成一个被膜包围的伸缩泡,当其中充满水分后,就自行收缩将 水分通过体表排出体外。细胞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氮废物,也溶于水中进入伸缩泡排出体外 所以伸缩泡维持着体内水分的平衡并兼有排泄作用。伸缩泡的数目、位置、结构在不同类的原 生动物中不同。 原生动物的生殖( reproduction)和生活史(life. cycle)。原生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 ( asexual reproduction)及有性生殖( sexual reproduction)两种方式。无性生殖存在于 所有的原生动物,在一些种类中它是唯一的生殖方式,例如锥虫。无性生殖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二分裂( binary fission)是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 ( mitotic),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 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以是纵裂,如眼虫;也 可以是横裂,如草履虫:或者是斜分裂,如角藻( Ceratium)。(2)出芽生殖( budding reproduc-tion),实际也是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 小的子细胞称芽体。(3)多分裂( multiplefission),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许多 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 schizo-gony),多 见于孢子虫纲。(4)质裂( plasmotomy),这是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如多核变形虫、蛙片 虫所进行的一种无性生殖,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 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有性生殖有两种方式:(1)配子生殖( gamogenesIs),大多数原生动物的有性生殖行配 子生殖,即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syn-gamy)或受精( fertilization)形成一个新个体。如
伪足也是一种运动细胞器,它是由原生质的流动而形成,所以伪足及体形都可改变形状, 伪足可用来在物体表面上爬行运动。伪足的形成与运动是由细胞质内微丝的排列而决定。伪足 的形状可以是叶状、针状、网状等。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nutrition)。原生动物包含了生物界的全部营养类型:在植鞭毛 虫类,内质中含有色素体,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chlorophyll)、叶黄素(xanthophyll)等, 它们的色素体像植物的色素体一样,利用日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即进行光合 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孢子虫类及其 他一些寄生或自由生活的种类,能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溶于水中的有机物质 而获得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绝大多数的原生动 物还是通过取食活动而获得营养。例如,变形虫类通过伪足的包裹作用(engulment)吞噬食 物;纤毛虫类通过胞口、胞咽等细胞器摄取食物,食物进入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成为 食物泡(food vacuole),食物泡随原生质而流动,经消化酶作用使食物消化,消化后的营养 物经食物泡膜进入内质中,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再通过体表或固定的肛门点(cytopyge) 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绝大多数原生动物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通过气体的扩散(diffusion),从周围 的水中获得氧气。线粒体是原生动物的呼吸细胞器,其中含有三羧酸循环的酶系统,它能把有 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能释放出各种代谢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产生的二氧化 碳还可通过扩散作用排到水中。少数腐生性或寄生的种类,它们生活在低氧或完全缺氧的环境 下,有机物不能完全氧化分解,而是利用大量的糖的发酵作用产生很少的能量来完成代谢活动。 原生动物的水份调节(water regulation)及排泄(excreti-on)。淡水生活的原生动物 以及某些海产或寄生的种类,随着取食及细胞膜的渗透作用,相当多的水分也随之不断的进入 体内,因此需要不断的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否则原生动物将会膨胀致死。原生动物的伸缩 泡(contractile vacuole)担任这一功能。在身体的一定部位,细胞质内过多的水分聚集, 形成小泡,它由小变大,最后形成一个被膜包围的伸缩泡,当其中充满水分后,就自行收缩将 水分通过体表排出体外。细胞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氮废物,也溶于水中进入伸缩泡排出体外, 所以伸缩泡维持着体内水分的平衡并兼有排泄作用。伸缩泡的数目、位置、结构在不同类的原 生动物中不同。 原生动物的生殖(reproduction)和生活史(life.cycle)。原生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及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两种方式。无性生殖存在于 所有的原生动物,在一些种类中它是唯一的生殖方式,例如锥虫。无性生殖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二分裂 (binary fission)是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 (mitotic),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 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以是纵裂,如眼虫;也 可以是横裂,如草履虫;或者是斜分裂,如角藻(Ceratium)。(2)出芽生殖(budding reproduc-tion),实际也是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 小的子细胞称芽体。(3)多分裂(multiplefission),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许多 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schizo-gony),多 见于孢子虫纲。(4)质裂(plasmotomy),这是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如多核变形虫、蛙片 虫所进行的一种无性生殖,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 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有性生殖有两种方式:(1)配子生殖(gamogenesis),大多数原生动物的有性生殖行配 子生殖,即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syn-gamy)或受精(fertilization)形成一个新个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