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 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 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 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 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 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 “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 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 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 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 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 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 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 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 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 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 “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 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 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 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 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 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 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 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 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 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 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 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 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 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 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 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 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 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 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 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 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 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 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 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 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 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 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 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 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完成 4-7 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 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 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 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 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 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 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 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 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 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 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 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 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
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 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 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忍受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认可,认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 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 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 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 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 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 感羞惭
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 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 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忍受。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认可,认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 分) (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 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 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 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 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 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 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 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 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 白峰以东的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 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 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 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 牵挂 9.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3分)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 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 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 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 白峰以东的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 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 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 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 绪。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 牵挂。 9.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根据提示,写出横线上的句子。 1).《过秦论》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语句是: 善假于物也 5).《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6).《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7).《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 8).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 三、文史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姥姥的端午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 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 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 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 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 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 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 的童歌里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0.根据提示,写出横线上的句子。 1).《过秦论》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 ”短 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5).《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史类文本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 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 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 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 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 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 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 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 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 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 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 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 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 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 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 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 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 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 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 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 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 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 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 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 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1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 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 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 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 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 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 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 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 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 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 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 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 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 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 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 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 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 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 分) 1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 分)
1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 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 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 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 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 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 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 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 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 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 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 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 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 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1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 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 分) 1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 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 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 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 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 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 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 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 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 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 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 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 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 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 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 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 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 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 《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 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 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 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 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 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 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 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 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 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 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 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 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 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 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在给友人陈柱 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 《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 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 淡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 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 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 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 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 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 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 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 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 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 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 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16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 简要分析。(3分) 17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的同桌学习非常认真,每堂课都仔细听讲,课间的几分钟也在安之若素地写 作业,神情十分专注,因此学习效率极高。 ⑨我们既要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审时度势, 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③防范并化解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先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结 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主动权。 ④一部反映西南联合大学的电影《无问东西》日前在各大影院上映,受到了广大 观众的欢迎,到电影院观看的人座无虚席。 ⑤尽管某歌手因负面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多次批评,但不少的粉 丝仍然对他穷追不舍,为其行为百般辩护。 ⑥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 越要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 A.②③⑥ B.①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石济高铁正式开通,两地旅行时间从原来最快约四个小时缩短到约两个小时左 右,标志着我国“四纵四横”髙铁网中的“四横”完美收官。 B.如果我们有了过硬本领,就能够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做到“乱云飞 渡仍从容”,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境界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 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 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16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 简要分析。(3 分) 17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4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我的同桌学习非常认真,每堂课都仔细听讲,课间的几分钟也在安之若素地写 作业,神情十分专注,因此学习效率极高。 ②我们既要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审时度势, 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③防范并化解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先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结 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主动权。 ④一部反映西南联合大学的电影《无问东西》日前在各大影院上映,受到了广大 观众的欢迎,到电影院观看的人座无虚席。 ⑤尽管某歌手因负面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多次批评,但不少的粉 丝仍然对他穷追不舍,为其行为百般辩护。 ⑥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 越要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①③④ D. 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石济高铁正式开通,两地旅行时间从原来最快约四个小时缩短到约两个小时左 右,标志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中的“四横”完美收官。 B.如果我们有了过硬本领,就能够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做到“乱云飞 渡仍从容”,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