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 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 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 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 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 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 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 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 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 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 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 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 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十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指南录后序》 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 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 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 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 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 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 46 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 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 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 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 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 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 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5 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 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 6—8 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 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 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 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 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 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 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 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 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 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 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 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 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 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 的思想感情。 .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 2、3、4 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 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 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 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 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 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 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 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 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 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 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 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 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 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 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 8 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 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 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 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 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注意字词疏通文意 蓼Iio洲阉ya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ng(表扬)湮yan(埋没) 皦j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i(同“资”,钱财) 缇骑tji(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chi(笞打,鞭打) 溷藩 hunan(厕所)倮li曷he(同“何”)逡巡 qunxu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n(绳索,套索)暴pi(同“曝”,显露)谥shi(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o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i(骂)冏j?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 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 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 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 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 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 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 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 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 注意字词 疏通文意 蓼 liǎo 洲 阉 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 jīng(表扬) 湮 yān(埋没) 皦 jiǎo 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 zī(同“资”,钱财) 缇骑 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 chì(笞打,鞭打) 溷藩 hùnfān(厕所) 傫 lěi 曷 hé(同“何”) 逡巡 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 huán(绳索,套索) 暴 pù(同“曝”,显露) 谥 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 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 lì(骂)• 冏 ji?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 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 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 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 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 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u) 、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 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 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 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o洲阉yo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ng(表扬)湮yan(埋没) 皦j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i(同“资”,钱财) 缇骑tji(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轶chi(笞打,鞭打 溷藩 infant(厕所)儇li曷he(同“何”)逡巡 qunxu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n(绳索,套索)暴pu(同“曝”,显露)谥shi(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o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i(骂)·冏r?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 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 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 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 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 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5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 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 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 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 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 liǎo 洲 阉 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 jīng(表扬) 湮 yān(埋没) 皦 jiǎo 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 zī(同“资”,钱财) 缇骑 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 chì(笞打,鞭打) 溷藩 hùnfān(厕所) 傫 lěi 曷 hé(同“何”) 逡巡 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 huán(绳索,套索) 暴 pù(同“曝”,显露) 谥 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 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 lì(骂)• 冏 ji?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 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 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 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 1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 2 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 3 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 5 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 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 6 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 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 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 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 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 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 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 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 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 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 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 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 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 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 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 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 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 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 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 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 1—4 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 1-4 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 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 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 1—4 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 1—4 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 2、学生翻译第 1 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 2 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 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轶:鞭打,笞打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学生翻译第 3 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 4 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拱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 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 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 土封:坟墓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 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 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 5 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 6~7 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借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 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 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 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 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 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 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 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 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 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 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 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 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 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 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1、文本研习P41第3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 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 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 《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 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 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 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 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正音识字词语积累 沁(qin)人心脾靴(xu)子一爿(pan)鬈(quon)曲赊(she)账 趿(t)拖鞋蹙(c)眉时髦(mao)褶(zhe)皱诧(cha)异 断炊(chui)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in)人心脾靴(xue)子一爿(pan)鬈(qudn)曲赊(she)账 趿(ta)拖鞋蹙(cu)眉时髦(mao)褶(zh)皱诧(cha)异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1、文本研习 P41 第 3 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 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 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 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 个剧本。193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 《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 1911 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 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 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 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 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 正音识字 词语积累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诧(ch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