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三月月考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贺鹏业校对:高一语文备课组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u)猿猱(nao)石栈(jin)飞湍(tuan) B、幽咽(yan)乍破(zha)商贾(jia)荻花(d1) C、孝悌(di)悭吝(qian)谄媚(xian)膏腴(yu) D、倏忽(shu)浣女(huin)纶巾(guan)雕栏玉砌(q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尤物煞费心机徇私舞敝扑朔迷离 B、险峻虚无缥缈风云变幻招然若揭 C、雕琢奔腾喧嚣矫健多姿栉风沐雨 D、凝眸翩然起舞沤心沥血晶莹清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行凶的歹徒,人们都在观望,致使受害者惨死街头。事后相关媒体对这 种群体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称之罪不容诛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D、我国国人一一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一一这并非耸人 听闻之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 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海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广州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 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高一三月月考语文试卷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贺鹏业 校对: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猿猱.(náo)石栈.(jiàn)飞湍.(tuān) B、幽咽.(yàn)乍.破(zhà)商贾.(jiǎ)荻.花(dí) C、孝悌.(dì)悭.吝(qiān)谄.媚(xiǎn)膏腴.(yú) D、倏.忽(shū)浣.女(huàn)纶.巾(guān)雕栏玉砌.(q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尤物 煞费心机 徇私舞敝 扑朔迷离 B、险峻 虚无缥缈 风云变幻 招然若揭 C、雕琢 奔腾喧嚣 矫健多姿 栉风沐雨 D、凝眸 翩然起舞 沤心沥血 晶莹清澈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面对行凶的歹徒,人们都在观望,致使受害者惨死街头。事后相关媒体对这 种群体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称之罪不容诛 ....。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 ....的东西多得很。 C、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 听闻..之谈。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 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海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广州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 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D、2009年8月,由济南军区选派的100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 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4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3分)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 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 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 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 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 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 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 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 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 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 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 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 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句帅师伐秦。秦亦发兵 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及列侯、执珪七十 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 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 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D、2009 年 8 月,由济南军区选派的 100 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 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 7 小题,共 4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23 分)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 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 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 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 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 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 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 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 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 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 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 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 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 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 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 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 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帅师伐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 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 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 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 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5、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3 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 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 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 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 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11分)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4分)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 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 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4 分) 10、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4分,错漏字均不给分。)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⑦)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9、 断句和翻译。(11 分)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4 分) 孟子曰:“是 恶足 以 为大 丈 夫哉 君 子立 天 下之 正 位行 天 下之 正 道 得志 则 与 民 由 之不 得 志 则 独 行 其 道 富 贵 不 能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是之 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 分)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4 分) 10、 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 8 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情感?(4 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答: 1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14 分,错漏字均不给分。)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 (2)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6)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2-14题。(本大题3小题,共13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 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 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 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 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 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 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 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 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 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 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 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 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 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 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 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 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 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 精神境界髙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2-14 题。(本大题 3 小题,共 13 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 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 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 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 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 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 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 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 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 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 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 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 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 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 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 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 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 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 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
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 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 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 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 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 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 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 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 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 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 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 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 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1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答 14、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4分) 答
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 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 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 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 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 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 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 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 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 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 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 2003 年 11 月 26 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2、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 )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 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 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13、 结合全文分析 ......,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 分) 答: 14、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4 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给美丽做道加法 高汉武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 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 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 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 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 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 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 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 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 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 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 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给美丽做道加法 高汉武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 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 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 112 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 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 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 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 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 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 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 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 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 56 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 56 位同学变成了 57 朵 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 ,镜片只能反射美
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 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 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 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 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一给美丽做道加法。 15、读第3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文中“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3分) (2)“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 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3分) 16、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 要分析。(4分) 17、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与“ 句照应。(2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本大题2小题,共8分) 18、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一一先民 的且歌且吟;《庄子》一一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 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拟写一句话的书评。(4分,每空2分) 1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每空2分)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 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天绿荷边的垂 钓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
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 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 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 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 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5、 读第 3 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 分) (1)文中“亮晶晶的 112 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3 分) (2)“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 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3 分) 16、 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 要分析。(4 分) 17、 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与“ ” 一句照应。(2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本大题 2 小题,共 8 分) 18、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先民 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 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拟写一句话的书评。(4 分,每空 2 分) ( 1 ) 《 》 ( 2 ) 《 》 1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 分,每空 2 分)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 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天绿荷边的垂 钓、 (1) 、 隆冬 炉火 旁的倾 谈, 它是 心绪的 慰藉, (2) ,是生命的落脚处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以“选择”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和一定的景物描写。 高一三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1、D(A项石栈(zhan)B项幽咽(ye)商贾(gu)C项孝悌(ti)谄媚(chan) 2、C(A“敝”应为“弊”B“招”应为“昭”D“沤”应为“呕”) 3、D(A“罪不容诛”指所犯之罪判处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形容罪大恶极。B“鱼 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C“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 或乐而忘本,多指沉湎于某种快乐,应改为“流连忘返”。) 4、C(A.“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两种句式杂糅,应保留 其中的一种。B.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应把“重要组成部分”改成“重要措施” 把“发展和重视”改成“重视和发展”。D.成分残缺,“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 残缺主语。) 二、古诗文阅读 5、D(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6、A主谓之间,取独(B.做;是C.才;竟然D.因为;凭借) 7、A(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 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 要看准主体对象) 8、C(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9、(1)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4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3分,“阴”1分,“阳”1分,句子大意1分)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4分,“因”1分,“以”1 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1分,句子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 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 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 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 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 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 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 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 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 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 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 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 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 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
六、作文(本大题 1 小题,共 60 分) 以“选择”为题写一篇 800 字的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和一定的景物描写。 高一三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A 项石栈(zhàn)B 项幽咽(yè)商贾(gǔ)C 项孝悌(tì)谄媚(chǎn)) 2、C(A “敝”应为“弊” B “招”应为“昭” D “沤”应为“呕”) 3、D(A“罪不容诛”指所犯之罪判处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形容罪大恶极。B“鱼 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C“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 或乐而忘本,多指沉湎于某种快乐,应改为“流连忘返”。) 4、C(A.“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两种句式杂糅,应保留 其中的一种。B.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应把“重要组成部分”改成“重要措施”, 把“发展和重视”改成“重视和发展”。D.成分残缺,“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 残缺主语。) 二、古诗文阅读 5、D(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6、A 主谓之间,取独(B.做;是 C.才;竟然 D.因为;凭借) 7、A(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 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 是韩国、魏国的做法 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 要看准主体对象) 8、C(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9、(1)孟子曰:“是恶 足 以为 大 丈夫 哉/君 子立 天 下之 正 位/行天 下 之正 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 /不 得 志 则 独 行 其 道 /富 贵 不 能 淫 /贫贱不能移 /威 武 不能屈/是之谓大 丈夫”(4 分,错两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2)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3 分,“阴”1 分,“阳”1 分,句子大意 1 分)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4 分,“因”1 分,“以”1 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 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 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 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 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 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 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 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 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 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 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 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 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 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
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 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 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 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 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 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 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 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 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 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匀及以下 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 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 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 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 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10、古诗鉴赏 (1)用“日暮”即落日,(1分)“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1分),表 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1分)抒发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1分) (②)“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 人相伴的孤独。(2分)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 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2分) 11、名言名句默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 波逆折之回川。(5)飞湍瀑流争喧豗,咏崖转石万壑雷。(6)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DE(D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 阅读经典文本”。) 13、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 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 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共4分) 14、(1)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或: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 文化经典的风气)(2分,只答“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给1分) (2)接受异质文化,把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意思对 即可,2分) 四、现代文阅读 15、(1)用生动的语言点明班上56位同学,使同学们明亮的眼睛形象化。(3分) (2)是一种辛勤劳动后的欣慰之情。(3分) 16、前一个“美丽”是指容貌好看,(1分)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好看,又指内 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3分) 17、“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2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
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 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 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 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 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 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 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 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 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 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 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 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 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 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 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10、古诗鉴赏 (1)用“日暮”即落日,(1 分)“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1 分),表 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1 分)抒发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1 分)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 人相伴的孤独。(2 分)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 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2 分) 11、名言名句默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 波逆折之回川。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12、DE(D 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 “阅读经典文本”。) 13、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 需要,(1 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 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 需要,(1 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 分)(共 4 分) 14、(1)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或: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 文化经典的风气)(2 分,只答“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给 1 分); (2)接受异质文化 ....,把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意思对 即可,2 分) 四、现代文阅读 15、(1)用生动的语言点明班上 56 位同学,使同学们明亮的眼睛形象化。(3 分) (2)是一种辛勤劳动后的欣慰之情。(3 分) 16、前一个“美丽”是指容貌好看,(1 分)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好看,又指内 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3 分) 17、“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 (2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