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电子教案 小榄中学高一备课组(2008、9) 必修1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 派,了解《诗经》 《楚辞》 《乐府诗》一—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 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 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 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 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 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 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1 高中语文电子教案 小榄中学高一备课组(2008、9) 必修 1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 6 世纪~公元 5 世纪。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 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 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 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 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 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 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 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 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 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 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 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 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姝:sh隅:y见:xian踟蹰: chi chu娈: luan 说:yue怿:yi归荑: kui ti洵:xu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 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 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 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 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 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 八、板书设计 、期望约会 、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2
2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近 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 160 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 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 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 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 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 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 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 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 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 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 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 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 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 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妤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教师范读、正音 氓:meng蚩:chi愆:qian将: qIang境垣: gui yuan 咎:ji于:xu说 陨:yn徂:cu汤: shang 罔:wang靡:mi夙: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一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一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 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 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 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 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 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 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 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 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 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 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
3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 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 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 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 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 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 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 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 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 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 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 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 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
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 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背诵《氓》全诗:2、完成课后练习二。 十一、教学后记: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4 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 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2、完成课后练习二。 十一、教学后记: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高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 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 于楚国 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 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 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 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 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 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 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 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 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 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i):后代子孙孟陬(z0u):正月 揆(ku1)揣度扈(h)被、披 辟芷(zhi):香草名,即白芷汨():水急流貌搴( qian):攀、折砒(pi):山坡 岭上 骐骥(q1j)骏马申椒(jiao)申地产的椒蕙茝(chai)香草名 昌被(pi):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a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 邪道 踵( zhong):脚后跟 荃(qud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an):忠贞的样子 羌( qia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5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 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 于楚国 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 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 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 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 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 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 372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 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 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 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 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 í )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 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 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a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 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 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 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 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 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 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高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高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 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ε“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岀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 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 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 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 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 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
6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二 课 时 ◼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 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 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 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 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 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 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 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 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 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 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 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 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 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
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高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 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一一忠君报国,虽死 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一一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一一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 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一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 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一一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一一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 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 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 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 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 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 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7 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 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 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 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 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 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 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 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 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 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 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16、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 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一一楚辞一一乐府民歌 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诗歌结构
8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16、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 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 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一“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一“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一“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一“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 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①D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 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9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 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第 二 课 时 重点: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 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 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 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 “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 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 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 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 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 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 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 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 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 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 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 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一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 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 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
10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 “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 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 “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 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 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 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 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 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 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 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 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 1 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 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 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 2 段从 13 岁说到 17 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 13 段是第 2 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 显得错落有致。 第 9 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 2 段从时间上(13 岁—17 岁)作了纵的铺陈,第 9 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 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 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