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 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 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见书下注释 二、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三、研习文章 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 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 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这所战地医院是所 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头疼,胳膊疼,腿 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 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在这一部分,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凯撒等 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 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 很”。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 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 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己所见到的 切。“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根据我听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
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 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 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见书下注释 二、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三、研习文章 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 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 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这所战地医院是所 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头疼,胳膊疼,腿 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 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在这一部分,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凯撒等 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 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 很”。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 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 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一 切。“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根据我听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
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学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 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一一在这样 的时刻,“我”在想些什么呢?“我”的精神状态如何呢? 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是“令人惬意”、“深 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他甚至还有 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 青史留名。——然而,伤疼使他回到现实。这个年轻的伤兵不知道自己的伤势,疼痛让他大 喊大叫。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在这里展现出来。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想搞清的是两个问题:到底受了什么伤;现在是不是在自 己的母校。他的回忆始终显得没有什么把握,这是因为他的伤重,发高烧,思维混乱,而环 境昏乱错杂,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命简直无足轻重,没有人来关心他的苦痛。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 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我”被抬进木板后的手术室,在看到十字架印痕时,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 起了这一切”,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印象。而更让“我”震撼、“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 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 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一切无可置疑,我就是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 室,而黑板上留着三个月前,自己用七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 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 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台,在打开包扎之后 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 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 “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废见惯不怪的医生的冷漠,高潮出现的同时,也就是 结局。同时,“我”也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 “我”真正地回到母校了。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 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一一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 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 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
2 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学。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 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在这样 的时刻,“我”在想些什么呢?“我”的精神状态如何呢? 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是“令人惬意”、“深 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他甚至还有 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 青史留名。——然而,伤疼使他回到现实。这个年轻的伤兵不知道自己的伤势,疼痛让他大 喊大叫。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在这里展现出来。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想搞清的是两个问题:到底受了什么伤;现在是不是在自 己的母校。他的回忆始终显得没有什么把握,这是因为他的伤重,发高烧,思维混乱,而环 境昏乱错杂,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命简直无足轻重,没有人来关心他的苦痛。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 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我”被抬进木板后的手术室,在看到十字架印痕时,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 起了这一切”,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印象。而更让“我”震撼、“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 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 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一切无可置疑,我就是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 室,而黑板上留着三个月前,自己用七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 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 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台,在打开包扎之后, 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 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 “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废见惯不怪的医生的冷漠,高潮出现的同时,也就是 结局。同时,“我”也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 “我”真正地回到母校了。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 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 岁 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 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
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 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确: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 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 穷兵黩武的本质 4、《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 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确:《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 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 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5、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 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 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 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 思想状况 四、小结 1、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 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 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 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 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 深刻。 2、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 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 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 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 了读者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 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 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人物形象。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
3 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 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 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 穷兵黩武的本质。 4、《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 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 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 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5、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 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 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 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 思想状况。 四、小结 1、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 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 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 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 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 深刻。 2、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 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 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 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 了读者。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 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 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人物形象。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
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 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 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 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五、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明确:《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 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 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東了他的青春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明确: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一一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 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一一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一一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 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六、作业 1、《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 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 流 明确:如《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回乡面对成了弹坑的故居,向儿子告别,认凡 尼亚为儿子,关于“皮大衣”的对话等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汽车到达伤兵 医院,走廊的布置,消防队员喂水,黑板上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字样等等。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昵?请想一想,这些普通 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 认为其“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 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与世无争,就想过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 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
4 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 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 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 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五、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明确:《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 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 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明确: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 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 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六、作业: 1、《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 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 流。 明确:如《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回乡面对成了弹坑的故居,向儿子告别,认凡 尼亚为儿子,关于“皮大衣”的对话等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汽车到达伤兵 医院,走廊的布置,消防队员喂水,黑板上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字样等等。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 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 认为其“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 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与世无争,就想过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 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
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 平常的梦想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 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 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5 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 平常的梦想。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 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 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