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15届高三2月周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2)闾阎扑地,:;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6)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无斋记 [清]刘大槐 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 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 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①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 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击筑之 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 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 则又欲长生久视,历万祀②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富贵佚游,而欲其有 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天之沃沃,乐子之无知③。”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之无知为乐,其 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余性颛④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 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 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 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 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自 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选自《明清散文精选》) 【注】①瞀然:愚昧不明。②祀:年。③苌楚:植物名。猗傩:同“婀娜”。轻 盈柔美的样子。夭:指草木初生。沃沃:肥美而有光泽的样子。④颛:蒙昧无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爱于天下之臭味臭:气味 B.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厌:满足 C.岂有终穷乎穷:贫穷 D.于是以“无”名其斋云名:命名 3.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作者“无忧”的一组是(3分) ①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②明童艳女之侍于前 ③有家矣,而又欲有国
福建省龙岩市 2015 届高三 2 月周考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 ,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天大寒,砚冰坚, ,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无斋记 [清]刘大槐 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 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 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①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 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击筑之 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 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 则又欲长生久视,历万祀②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富贵佚游,而欲其有 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③。”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之无知为乐,其 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余性颛④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 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 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 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 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自 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选自《明清散文精选》) 【注】①瞀然:愚昧不明。②祀:年。③苌楚:植物名。猗傩:同“婀娜”。轻 盈柔美的样子。夭:指草木初生。沃沃:肥美而有光泽的样子。④颛:蒙昧无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爱于天下之臭味 臭:气味 B.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 厌:满足 C.岂有终穷乎 穷:贫穷 D.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名:命名 3.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作者“无忧”的一组是(3 分) ①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②明童艳女之侍于前 ③有家矣,而又欲有国
④所有者惟此身耳 ⑤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 ⑥号寒之状不接于目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紧扣“无”来写,指出了“无”与“有”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无” 的好处 B.作者引用古诗句“乐子之无知”,表明了自己不以身苦为悲而以“无知”为 乐的态度。 C.虽然没有功勋与后代,作者却不认为它是不幸的,文章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 神的赞美。 D.文章拿作者不知外物可乐和世人贪求富贵享乐对比,突出了作者不以物喜的 自足心态。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3分) (2)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 故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元人小令赏析》 (1)“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小令是如何通过故园景物的对比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省政府要求吴荪甫在双桥镇的厂子和铺子要继续营业,吴荪甫十分不满。但 最终同意除当铺外,其他产业暂且维持运营。(《子夜》) B.因战乱,梅随着琴一家躲到了高家。髙家花园的景物唤起了梅对往事的回忆, 她向觉新倾诉自己的痛苦,被瑞珏听到了。(《家》) C.伽西莫多在养父克洛德的庇护下长大,当上了圣母院的敲钟人。不幸的是他 的耳朵被钟声震聋了,从此变得更加沉默。(《巴黎圣母院》) D.欧也妮生日那晩,她到父亲的房里拿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埋怨 她走路不小心,并叫拿侬拿工具去修理楼梯。(《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回乡下处理田产时,无意中找到了一张多人合影,里面有自己和 马斯洛娃。回城后,他把照片交给了马斯洛娃。(《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不数日,早到成都,先使人报知玄德。玄德问孔明曰:“令兄此来为何?”孔明 曰:“来索荆州耳。” 令兄”指谁?他是如何“索荆州”的?结果如何?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 节
④所有者惟此身耳 ⑤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 ⑥号寒之状不接于目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紧扣“无”来写,指出了“无”与“有”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无” 的好处。 B.作者引用古诗句“乐子之无知”,表明了自己不以身苦为悲而以“无知”为 乐的态度。 C.虽然没有功勋与后代,作者却不认为它是不幸的,文章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 神的赞美。 D.文章拿作者不知外物可乐和世人贪求富贵享乐对比,突出了作者不以物喜的 自足心态。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3 分) (2)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 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 故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元人小令赏析》) (1)“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 分) (2)这首小令是如何通过故园景物的对比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省政府要求吴荪甫在双桥镇的厂子和铺子要继续营业,吴荪甫十分不满。但 最终同意除当铺外,其他产业暂且维持运营。(《子夜》) B.因战乱,梅随着琴一家躲到了高家。高家花园的景物唤起了梅对往事的回忆, 她向觉新倾诉自己的痛苦,被瑞珏听到了。(《家》) C.伽西莫多在养父克洛德的庇护下长大,当上了圣母院的敲钟人。不幸的是他 的耳朵被钟声震聋了,从此变得更加沉默。(《巴黎圣母院》) D.欧也妮生日那晚,她到父亲的房里拿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埋怨 她走路不小心,并叫拿侬拿工具去修理楼梯。(《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回乡下处理田产时,无意中找到了一张多人合影,里面有自己和 马斯洛娃。回城后,他把照片交给了马斯洛娃。(《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不数日,早到成都,先使人报知玄德。玄德问孔明曰:“令兄此来为何?”孔明 曰:“来索荆州耳。” “令兄”指谁?他是如何“索荆州”的?结果如何?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 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妺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 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 遂抽身走开了 “上头穿黄袍的”是谁?宝玉为何要作诗?宝钗因为何事取笑宝玉?请回答和 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第()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薴孳为利者,踱 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踱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摭: 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一一《生活的艺术》。 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 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 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 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 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 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 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 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 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 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 “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 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 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 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 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 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 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 遂抽身走开了。 “上头穿黄袍的”是谁?宝玉为何要作诗?宝钗因为何事取笑宝玉?请回答和 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 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 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 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 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 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 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 52 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 印 40 多次,被翻译成 10 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 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 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 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 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 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 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 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 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 “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 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 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 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 世纪以来,中国文化 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 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 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 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 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 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祝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 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 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 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 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 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 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 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这一论题。 B.“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 根本之道。 C.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 渐形成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 积极的意义。 11.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3分) 12.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 要分析。(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②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 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③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 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 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 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 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 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 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 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 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 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 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 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祝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 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 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 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 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 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 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 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 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这一论题。 B.“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 根本之道。 C.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 渐形成的。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 积极的意义。 11.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3 分) 12.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 要分析。(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②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 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③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 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 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 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 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 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 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 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
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 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昽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 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 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 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 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 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 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 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 在春风中,焕发自已 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 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 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 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 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 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 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 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 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 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 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 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 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 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 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 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 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侯,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 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 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 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 春天里 (摘编自《青岛文学》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③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 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 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 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 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 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 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 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 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 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 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 在春风中,焕发自已。 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 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 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 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 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 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 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 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 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 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 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 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 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 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 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 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 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侯,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 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 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 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 春天里…… (摘编自《青岛文学》)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③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 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 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 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 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应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戴星翼 ①去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暖冬,人们说这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今年美国遭遇百 年未遇的严寒,人们又说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笔者无意质疑专家们的断言,只 是感慨,“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②当我们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指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 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暂和夏日的 漫长,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室效应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冯京”的背后站着“马凉①”,热岛效应其实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③所谓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 等因素,进而引起城市小气候变化的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农村相比,城市 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够吸热和升温,从而 使城市地区能够更快升温,并向四周辐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较周边地区更多的能 源,形成了更多的热源。城市不停地运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断地消耗能源 并产生废热。三是城区的大气污染,更高浓度的气溶胶微粒为城市盖上了厚厚的 棉被”,为城市“保温”。三项因素的叠加,使城市的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农村 地区,故称之为“热岛” ④如果退回去30年,地理书会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分别是重 庆、武汉和南京。上海由于东临大海,“火炉”“美誉”与之无关。但就在这 30年里,上海的人口从不足千万上升至2400万,城市建设面积从600平方千米 增加至300平方千米,能源消费则从约1000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2亿吨。伴 随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不仅加入了“火炉”的队列,而且名列前茅。传统 三大“火炉”近年来极端高温的记录与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风。这是加强版 的“温水煮青蛙”,锅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来越多的 汽车、电器和机器使上海愈加热气腾腾 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温室效应的产 物,还是热岛效应的结果,抑或是二者的叠加?笔者相信后者。由此引发的问题 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将这二者的作用区分开。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实践中有 将这二者混淆的倾向:不管发生了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 而实际情况是,以热岛效应来解释徐家汇②的今天与30年前的差别,似乎更有 说服力。 ⑥那么,为什么要如此较真,非要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理由来自生 态保护的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协同努力,而且有很 强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措施需要在国际政治平台上谈判解决。多少年来,国际气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 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 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 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 (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应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戴星翼 ①去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暖冬,人们说这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今年美国遭遇百 年未遇的严寒,人们又说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笔者无意质疑专家们的断言,只 是感慨,“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②当我们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指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 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暂和夏日的 漫长,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室效应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冯京”的背后站着“马凉①”,热岛效应其实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③所谓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 等因素,进而引起城市小气候变化的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农村相比,城市 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够吸热和升温,从而 使城市地区能够更快升温,并向四周辐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较周边地区更多的能 源,形成了更多的热源。城市不停地运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断地消耗能源 并产生废热。三是城区的大气污染,更高浓度的气溶胶微粒为城市盖上了厚厚的 “棉被”,为城市“保温”。三项因素的叠加,使城市的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农村 地区,故称之为“热岛”。 ④如果退回去 30 年,地理书会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分别是重 庆、武汉和南京。上海由于东临大海,“火炉”“美誉”与之无关。但就在这 30 年里,上海的人口从不足千万上升至 2400 万,城市建设面积从 600 平方千米 增加至 3000 平方千米,能源消费则从约 1000 万吨标准煤上升至 2.2 亿吨。伴 随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不仅加入了“火炉”的队列,而且名列前茅。传统 三大“火炉”近年来极端高温的记录与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风。这是加强版 的“温水煮青蛙”,锅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来越多的 汽车、电器和机器使上海愈加热气腾腾。 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温室效应的产 物,还是热岛效应的结果,抑或是二者的叠加?笔者相信后者。由此引发的问题 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将这二者的作用区分开。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实践中有 将这二者混淆的倾向:不管发生了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 而实际情况是,以热岛效应来解释徐家汇②的今天与 30 年前的差别,似乎更有 说服力。 ⑥那么,为什么要如此较真,非要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理由来自生 态保护的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协同努力,而且有很 强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措施需要在国际政治平台上谈判解决。多少年来,国际气
候谈判进展缓慢,政治家和专家们挥洒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鸡毛。而热岛效 应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少用能源,进而少排放废热。措施包 括向外转移髙耗能产业并淘汰落后产业:推进楼宇节能改造并通过合理的能源管 理降低各类楼宇的能耗;排堵保畅,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人们尽可能少使用私家 车;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节约生活用能。其次是缓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 面的暴露面积,增加绿化尤其是林荫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过度扩张, 保护农村,并在空间上优化乡村与城市组团的关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⑧遏制热岛效应的多数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是,热岛效应 的强弱决定于我们自己。所以,与其关注国际气候政治的口水仗,还不如实实在 在地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摘编自《科学画报》) 【注】①马凉:民谚有“错把冯京当马凉”之说,意思是张冠李戴。②徐家汇: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词,强调了美国连续两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与 “严寒”是十分极端与罕见的。 B.第③段先解释了什么是热岛效应,然后主要通过与农村地区的比较,说明了 城市地区温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鸡毛”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结果,说明谈判进展缓慢,批评 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 D.第⑦段列举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呼应了第③段,进一步说明了热岛效应与 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E.文章运用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既让读者获得了科学知识 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14.“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的含意。(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腰封也称“书腰纸”,它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印有宣传、推介性文字的一条纸 带 腰封由港台传入大陆,并迅速流行起来。好的腰封就像裙摆一样,为书増添美丽; 但劣质的腰封就像 最近几年腰封有泛滥之势。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出版的图书75%都有腰 封。走进书店,几乎第一时间抓住你眼球的便是图书腰封。一一许多作家认为, 真正决定一本书价值的还是书的品质,腰封无非只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引子” 罢了,在“腰封文化”十分流行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某某作家重磅推荐”“销 量亚洲第一”等宣传文字仍频繁出现在图书腰封上。 ①图书腰封是一种商业广告,②出版商如果在腰封中虚构、夸大图书销量,③ 或者滥用名人名家推荐,④都对消费者引人误导的宣传 16.请把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两个短句。(2分) 17.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第二段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候谈判进展缓慢,政治家和专家们挥洒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鸡毛。而热岛效 应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少用能源,进而少排放废热。措施包 括向外转移高耗能产业并淘汰落后产业;推进楼宇节能改造并通过合理的能源管 理降低各类楼宇的能耗;排堵保畅,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人们尽可能少使用私家 车;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节约生活用能。其次是缓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 面的暴露面积,增加绿化尤其是林荫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过度扩张, 保护农村,并在空间上优化乡村与城市组团的关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⑧遏制热岛效应的多数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是,热岛效应 的强弱决定于我们自己。所以,与其关注国际气候政治的口水仗,还不如实实在 在地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摘编自《科学画报》) 【注】①马凉:民谚有“错把冯京当马凉”之说,意思是张冠李戴。②徐家汇: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词,强调了美国连续两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与 “严寒”是十分极端与罕见的。 B.第③段先解释了什么是热岛效应,然后主要通过与农村地区的比较,说明了 城市地区温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鸡毛”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结果,说明谈判进展缓慢,批评 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 D.第⑦段列举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呼应了第③段,进一步说明了热岛效应与 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E.文章运用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既让读者获得了科学知识, 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14.“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15. 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的含意。(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3 分) 腰封也称“书腰纸”,它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印有宣传、推介性文字的一条纸 带。 腰封由港台传入大陆,并迅速流行起来。好的腰封就像裙摆一样,为书增添美丽; 但劣质的腰封就像 , 。 最近几年腰封有泛滥之势。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出版的图书 75%都有腰 封。走进书店,几乎第一时间抓住你眼球的便是图书腰封。——许多作家认为, 真正决定一本书价值的还是书的品质, 腰封无非只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引子” 罢了,在“腰封文化”十分流行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某某作家重磅推荐”“销 量亚洲第一”等宣传文字仍频繁出现在图书腰封上。 ①图书腰封是一种商业广告,②出版 商如果在腰封中虚构、夸大图书销量,③ 或者滥用名人名家推荐,④都对消费者引人误导的宣传。 16.请把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两个短句。(2 分) 17.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第二段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2 分)
答:但劣质的腰封就像 18.依次填入第三段空缺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2分) A.尽管那么于是B.虽然可但 C.虽然然而于是D.尽管而但 19.最后一段有一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2分) 序号: 改为: 20.取消图书“腰封”,对消费者有何积极意义?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 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五、写作(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金鱼起源于鲫鱼。鲫鱼大都是银灰色的,一旦体内的黑灰色素体消失或改变成红 黄色素体,体色就会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变成金鱼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 记叙文。 要求:(1)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2)必须符合文体要求;(3) 标题自拟;(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27分) (-)(6分 1.(6分) (1)此中有真意 (2)钟鸣鼎食之家 (3)白头更短 (4)挟飞仙以遨游 (5)拄权无时夜叩门 (6)手指不可厘伸 (一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二)(15分) 2.(3分) 2.(3分) C(穷:穷尽。) 3.(3分) B(②写世人奢华的物质生活;③写世人的贪得无厌。) 4.(3分) C(“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神的赞美”误读文本 5.(6分)
答:但劣质的腰封就像 , 。 18.依次填入第三段空缺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2 分) A.尽管 那么 于是 B.虽然 可 但 C.虽然 然而 于是 D.尽管 而 但 19.最后一段有一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2 分) 序号: 改为: 20.取消图书“腰封”,对消费者有何积极意义?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 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左右。)(5 分) 五、写作(7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 分) 金鱼起源于鲫鱼。鲫鱼大都是银灰色的,一旦体内的黑灰色素体消失或改变成红 黄色素体,体色就会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变成金鱼。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 记叙文。 要求:(1)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2)必须符合文体要求;(3) 标题自拟;(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2.(3 分) C(穷:穷尽。) 3.(3 分) B(②写世人奢华的物质生活;③写世人的贪得无厌。) 4.(3 分) C(“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神的赞美”误读文本。) 5.(6 分)
(1)(3分) 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 “今”“何”各1分。) (2)(3分) 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句 意对、语言通顺1分,“其”“极”各1分。) (三)(6分) 6.(6分) (1)(3分) 【要点】以孤舟、渔火和雨为主体,勾勒出诗人船中夜听江雨的画面,营造了 种孤寂、苍凉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漂泊江中的凄苦情状。(画面说明1分,画面 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3分) 【要点】(2)以画屏精美秀丽、池塘生机盎然的安乐之景,与草木覆盖、了无 人迹的荒凉之景作对比,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与伤感之情。(“对比”2分,“情 感”1分;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一)(10分) 7.(5分) BD(B.应是向琴倾诉;瑞珏没有听到。D.拿酒、差点摔跤的是拿侬;葛朗台 亲自修理楼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5分) (1)诸葛瑾。(1分)【情节要点】他向孔明哭诉家小被孙权软禁,求孔明帮 自己索回荆州。(2分)他求得刘备归还荆州部分郡县的手书,但镇守荆州的关 羽依孔明之计拒不归还。(2分) (2)元春。(1分)【情节要点】元春省亲时,要当面考察宝玉的文才,叫宝 玉为大观园中的馆舍题诗。(2分)宝钗帮宝玉改诗,宝玉称她“师父”,而不 称她“姐姐”。(2分) (二)(6分) 9.(6分) (1)(2分) 【要点】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 【要点】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 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 舜一样的“善”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 分) 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句意对、语言通顺 1 分, “今”“何”各 1 分。) (2)(3 分) 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句 意对、语言通顺 1 分,“其”“极”各 1 分。) (三)(6 分) 6.(6 分) (1)(3 分) 【要点】以孤舟、渔火和雨为主体,勾勒出诗人船中夜听江雨的画面,营造了一 种孤寂、苍凉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漂泊江中的凄苦情状。(画面说明 1 分,画面 赏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2)(3 分) 【要点】(2)以画屏精美秀丽、池塘生机盎然的安乐之景,与草木覆盖、了无 人迹的荒凉之景作对比,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与伤感之情。(“对比”2 分,“情 感”1 分;意思对即可。) 二、(16 分) (一)(10 分) 7.(5 分) B D(B.应是向琴倾诉;瑞珏没有听到。D.拿酒、差点摔跤的是拿侬;葛朗台 亲自修理楼梯。)(答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8.(5 分) (1)诸葛瑾。(1 分)【情节要点】他向孔明哭诉家小被孙权软禁,求孔明帮 自己索回荆州。(2 分)他求得刘备归还荆州部分郡县的手书,但镇守荆州的关 羽依孔明之计拒不归还。(2 分) (2)元春。(1 分)【情节要点】元春省亲时,要当面考察宝玉的文才,叫宝 玉为大观园中的馆舍题诗。(2 分)宝钗帮宝玉改诗,宝玉称她“师父”,而不 称她“姐姐”。(2 分) (二)(6 分) 9.(6 分) (1)(2 分) 【要点】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 分) 【要点】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 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 舜一样的“善”人。(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24分) (二)(9分) 10.(3分) B(“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诗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文无据。) 11.(3分) 【要点】①说明从中国文化的伦理立场出发,中国字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讨论才能产生国 际影力。②说明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回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思想。(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2.(3分) 【要点】①提高中国文化自觉,创生“中国新思想,②关注异文化视角及其给我们的启 迪,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提升中国文化的实力与刷湖力。①重视西方的需要和文化处境 积极主动推广中国文化。(一点1分,意患对可。) (二)(15分) (甲) 13.(5分) AE(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內心充满茫然有误。E.“过去与现在 不同活动的对比”有误。)(签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 【要点】①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②澶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 劳作的形象。(一点2分,意思对朗可。) 15.(6分) 【要点】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 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 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乙) 13.(5分) CE(C.“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有误。E.“分类别”有误。)(答 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 【要点】①形象地指出人们过多地把极端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 变暖)。②引出下文对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探讨(引出下文对全球变暖原因的 探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要点】①上海成为“火炉”的过程更不为人所察觉,结果更为出人意料。②高 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会逐渐并悄然改变城市小气候,给人们 带来更大的伤害。③像上海这样高耗能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问题更严重, 更应向身边的热岛宣战并付诸行动。(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 意思对即可。) 四、(13分) 16.(2分) 【示例】它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印有宣传、推介性文字。(其他 改法,合理且不改变原意即可。)
15.(6 分) 【要点】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 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 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第三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乙) 13.(5 分) C E(C.“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有误。E.“分类别”有误。)(答 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14.(4 分) 【要点】①形象地指出人们过多地把极端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 变暖)。②引出下文对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探讨(引出下文对全球变暖原因的 探讨)。(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5.(6 分) 【要点】①上海成为“火炉”的过程更不为人所察觉,结果更为出人意料。②高 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会逐渐并悄然改变城市小气候,给人们 带来更大的伤害。③像上海这样高耗能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问题更严重, 更应向身边的热岛宣战并付诸行动。(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第三点 3 分; 意思对即可。) 四、(13 分) 16.(2 分) 【示例】它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印有宣传、推介性文字。(其他 改法,合理且不改变原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