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 Physiology》课程资源(章节复习)第三章 血液(附答案与题解)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2,文件大小:280.4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三章血液 选择题 (一)A型题 1.人体各部分体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E.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2.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Na浓度 B.K浓度 C.CI浓度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 两者都是等渗液 B.两者都是高渗液 C.两者都是低渗液 D.前者都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滲液 E.前者都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5.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A 200 mmol/L B 250 mmol/L C 300 mmol/L D. 350 mmol/L E 400 mmol/L 6.正常人的血浆pH为 A.6.8~7.0 B.70±0.05 C.7.2±0.05 D.70~74 E.74±005 7.决定血浆pH的主要缓冲对是 A KHPO//KH2PO4 B KHCO /H2CO3 C Na2HPO4/NaH2 PO4 D NaHCO3 /H2cO3 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8.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各种正离子 B.各种负离子 C.Na和Cr D.氨基酸和尿素 E.葡萄糖和氨基酸

44 第三章 血 液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人体各部分体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E.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2. 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浓度 B. K+ 浓度 C. Cl− 浓度 D. 胶体渗透压 E. 总渗透压 3.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 不含血细胞 B. 蛋白含量低 C. Na+ 含量高 D. K+ 含量高 E. Cl− 含量高 4. 0.9%NaCl 溶液和 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 A. 两者都是等渗液 B. 两者都是高渗液 C. 两者都是低渗液 D. 前者都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E. 前者都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5.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A. 200 mmol/L B. 250 mmol/L C. 300 mmol/L D. 350 mmol/L E. 400 mmol/L 6. 正常人的血浆 pH 为 A. 6.8~7.0 B. 7.0±0.05 C. 7.2±0.05 D. 7.0~7.4 E. 7.4±0.05 7. 决定血浆 pH 的主要缓冲对是 A. K2HPO4/KH2PO4 B. KHCO3/H2CO3 C. Na2HPO4/NaH2PO4 D. NaHCO3/H2CO3 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8.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 各种正离子 B. 各种负离子 C. Na+ 和 Cl− D. 氨基酸和尿素 E. 葡萄糖和氨基酸

9.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NaCl的浓度 10.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11.血液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 A.无关 B.正变 C.反变 D.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 E.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 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 A.纤维蛋白原 B.a1球蛋白 C.a,球蛋白 D.y球蛋白 E.白蛋白 1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 A. NaCl E.白蛋白C.球蛋白 D.纤维蛋白原 E.葡萄糖 14.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15.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 A.3.0~3.6L B.4.2~4.8L C.54~60L D60~90L E.10~20L 16.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O2和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17.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是 A.O2和CO2B.尿素C.H2OD.H2CO3E.K和Na 18.血细胞比容是指 A.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之比 B.三种血细胞的容积之比 C.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D.红细胞的容积 E.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45 9.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渗透压的高低 C. 红细胞数量 D. 白细胞数量 E. NaCl 的浓度 10.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红细胞数量 C. 白细胞数量 D. 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 的浓度 11. 血液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 A. 无关 B. 正变 C. 反变 D. 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 E. 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 12. 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 A. 纤维蛋白原 B. α1 球蛋白 C. α2 球蛋白 D. γ-球蛋白 E. 白蛋白 13.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 A. NaCl B. 白蛋白 C. 球蛋白 D. 纤维蛋白原 E. 葡萄糖 14.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 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 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15. 60 kg 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 A.3.0~3.6 L B.4.2~4.8 L C.5.4~6.0 L D.6.0~9.0 L E.10~20 L 16. 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 运输 O2 和 CO2 B. 缓冲功能 C. 参与生理止血 D.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17. 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是 A. O2和 CO2 B. 尿素 C. H2O D. H2CO3 E. K+ 和 Na+ 18. 血细胞比容是指 A. 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之比 B. 三种血细胞的容积之比 C.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D. 红细胞的容积 E.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 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糖原异生 C.糖原分解 D.糖酵解 E.脂肪酸氧化 *20.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B Ca E HCO3 21.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2.球形红细胞 A.变形能力增大 B.脆性增大 C.沉降率增快 D.血细胞比容增大 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 23.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脆性增大 B.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C.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D.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E.血细胞比容减小 24.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 A.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大 B.变形能力增大C.渗透脆性增大 D.血沉加快 E.比重增高 5.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A.增快B.减慢C.正常D.先增快后减慢E.先减慢后增快 26.下列关于红细胞可塑性变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 B.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变形能力增大 C.红细胞膜的弹性降低,变形能力降低 D.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变形能力降低 E.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变形能力降低 27.红细胞滲透脆性是指 A.红细胞对高滲盐溶液的抵抗力 B.红细胞在低滲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C.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E.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 28.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大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大

46 A.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 糖原异生 C. 糖原分解 D. 糖酵解 E. 脂肪酸氧化 *20. 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A. Na+ B. Ca2+ C. K+ D. Cl− E. HCO3 − 21.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 体积 B. 表面积 C. 数量 D. 比重 E.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2. 球形红细胞 A. 变形能力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沉降率增快 D. 血细胞比容增大 E.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 23. 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 红细胞脆性增大 B. 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C. 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 D.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E. 血细胞比容减小 24. 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 A.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大 B. 变形能力增大 C. 渗透脆性增大 D. 血沉加快 E. 比重增高 25.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A. 增快 B. 减慢 C. 正常 D. 先增快后减慢 E. 先减慢后增快 26. 下列关于红细胞可塑性变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 B. 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变形能力增大 C. 红细胞膜的弹性降低,变形能力降低 D. 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变形能力降低 E.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变形能力降低 27.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 A. 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B.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C. 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 D. 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E. 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 28. 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 变形性增大 B. 渗透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增大

D.血沉降率加快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 29.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 A.成纤维细胞 B.髓系干细胞 C.淋巴系干细胞 D.基质细胞 E.多能造血干细胞 0.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分化能力强 B.自我复制能力强 正常有50%处于细胞周期 D.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 E.细胞表面标志均为CD34CD38in1 31.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定向祖细胞 C.前体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淋巴细胞 3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生长激素 33.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 A.铁和叶酸 B.钴和维生素B12 C.蛋白质和内因子 D.铁和蛋白质 E.钴和蛋白质 34.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吸收障碍所致? A.蛋白质 B.叶酸 维生素B12 D.脂肪E.铁 3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 A.骨髓 肾E.腺垂体 3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 E.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 37.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增加的有效刺激因素是 A.组织中O2分压降低B.血糖浓度升高C.组织中O2分压升高 D.血糖浓度降低 E.组织中CO2分压升高 38.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缓冲Ph B.缓冲温度 C.运输激素

47 D. 血沉降率加快 E. 血红蛋白含量增大 29.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 A. 成纤维细胞 B. 髓系干细胞 C. 淋巴系干细胞 D. 基质细胞 E. 多能造血干细胞 30.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 分化能力强 B. 自我复制能力强 C. 正常有 50%处于细胞周期 D. 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 E. 细胞表面标志均为 CD34+ /CD38+ /Lin+ 31. 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 造血干细胞 B. 定向祖细胞 C. 前体细胞 D. 网织红细胞 E. 淋巴细胞 32.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 雄激素 B. 雌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E. 生长激素 33.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 A. 铁和叶酸 B. 钴和维生素 B12 C. 蛋白质和内因子 D. 铁和蛋白质 E. 钴和蛋白质 34. 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吸收障碍所致? A. 蛋白质 B. 叶酸 C. 维生素 B12 D. 脂肪 E. 铁 35.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 A. 骨髓 B. 肝 C. 脾 D. 肾 E. 腺垂体 36.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A. 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B. 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C. 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D. 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 E. 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 37. 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增加的有效刺激因素是 A. 组织中 O2 分压降低 B. 血糖浓度升高 C. 组织中 O2 分压升高 D. 血糖浓度降低 E. 组织中 CO2 分压升高 38.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缓冲 Ph B. 缓冲温度 C. 运输激素

D.运输铁 E.运输O2和CO2 39.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男性 A.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 B.骨骼粗大,骨髓造血较多 C.体重大 D.雄激素多 E.促红细胞生成素多 40.衰老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的主要方式是 A.血管内溶血 B.被巨噬细胞吞噬 C.渗出到毛细血管外 D.被中性粒细胞吞噬E.自溶 41.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 A.(4~10)×10°L B.(10~30)×10L C.(40~100×10 D.(100~300×10 E.500×10L 42.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 43.可释放组胺酶的血细胞是 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 44.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释放细胞毒素 B.产生抗体 C.参与生理止血 D.释放组胺 E.吞噬 45.可释放肝素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血小板 6.可释放5-羟色胺的血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血小板 47.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血小板 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E.激活 48.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血小板 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 49.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是

48 D. 运输铁 E. 运输 O2和 CO2 39.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男性 A. 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 B. 骨骼粗大,骨髓造血较多 C. 体重大 D. 雄激素多 E. 促红细胞生成素多 40. 衰老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的主要方式是 A. 血管内溶血 B. 被巨噬细胞吞噬 C. 渗出到毛细血管外 D. 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E. 自溶 41. 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 A. (4~10)×109 /L B. (10~30)×109 /L C. (40~100)×109 /L D. (100~300)×109 /L E. 500×109 /L 42. 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3. 可释放组胺酶的血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4.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释放细胞毒素 B. 产生抗体 C. 参与生理止血 D. 释放组胺 E. 吞噬 45. 可释放肝素的血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血小板 46. 可释放 5-羟色胺的血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血小板 47.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血小板 A. 粘附 B. 聚集 C. 释放 D. 凝集 E. 激活 48.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血小板 A. 粘附 B. 聚集 C. 释放 D. 凝集 E. 激活 49. 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是

A GPIb B GPl a C.GPlⅢa D.GPⅣE.GPⅨX 50.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TXA2B.PGG2C.PGH2D.PGl2E.凝血酶 51.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l2 C.血小板磷脂胶粒 D.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DP E.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TP 52.血小板磷脂酶A2激活可产生 A.血小板活化因子B.ADPC.TXA2D.ATPE.组胺 *53.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形成 B.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血小板与局部缩血管反应有关 D.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 E.FⅫ缺乏时体内生理性凝血启动发生障碍 54.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磷脂酶A2 B.环加氧酶 C.血栓烷合成酶 D.前列环素合成酶E.过氧化酶 *55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5~20min,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 降低将持续 A.15~20min BI h C.1天 D.3天 E.1周 56.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不易形成止血栓 B.血管不易收缩C.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E.血液凝固障碍 57.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下列哪个特性? A.粘附 B.聚集 C.收缩 E.释放 58.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叠连 C.白细胞变形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红细胞破裂 9.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

49 A. GP b Ⅰ B. GP a Ⅱ C. GP a Ⅲ D. GPⅣ E. GPⅨ 50.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 TXA2 B. PGG2 C. PGH2 D. PGI2 E. 凝血酶 51. 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 A.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ADP B.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PGI2 C. 血小板磷脂胶粒 D. 受损伤组织释放的 ADP E. 受损伤组织释放的 ATP 52. 血小板磷脂酶 A2 激活可产生 A. 血小板活化因子 B. ADP C. TXA2 D. ATP E. 组胺 *53. 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形成 B. 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 血小板与局部缩血管反应有关 D.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 E. FⅫ缺乏时体内生理性凝血启动发生障碍 54.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 磷脂酶 A2 B. 环加氧酶 C. 血栓烷合成酶 D. 前列环素合成酶 E. 过氧化酶 *55. 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 15~20 min,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 降低将持续 A. 15~20 min B. 1 h C. 1 天 D. 3 天 E. 1 周 56.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缩 C. 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块回缩障碍 E. 血液凝固障碍 57.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下列哪个特性? A. 粘附 B. 聚集 C. 收缩 D. 吸附 E. 释放 58. 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收缩 B. 红细胞叠连 C. 白细胞变形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 红细胞破裂 59. 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

A.巨核系祖细胞 B.粒系祖细胞 C.红系祖细胞 D.淋巴系祖细胞 E.巨噬系祖细胞 0.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FⅧ的激活 6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B.5-羟色胺C.凝血因子D.血小板E.Ca2 6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酶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 A.谷氨酸 B.丙氨酸 C.y-羧基谷氨酸 D.天门冬氨酸 E.y-氨基丁酸 63.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FX的激活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Ca2参与 64.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FⅢa B. FIll C.FⅣ D FX IIa E.FXⅢa 65.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FⅦ复合物的形成 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激活FⅫ E.促进血小板聚集 6.凝血FⅧ的作用是 A.激活FⅨ B.使FⅩa对FⅡ的作用加快 C.使FⅨa对FX的作用加快 D.使FⅡl对FI的作用加快 E.使FⅨ活化成FXa的速度加快 67.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 A F I B. FIl C.FⅨX D.FⅩ E.FⅩⅢ 68.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 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种物质? B FV C.FⅧ D.FⅫ E.血小板 6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50 A. 巨核系祖细胞 B. 粒系祖细胞 C. 红系祖细胞 D. 淋巴系祖细胞 E. 巨噬系祖细胞 60. 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 FⅧ的激活 61.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 纤维蛋白 B. 5-羟色胺 C. 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E. Ca2+ 62. 依赖维生素 K 的凝血酶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 A. 谷氨酸 B. 丙氨酸 C. γ-羧基谷氨酸 D. 天门冬氨酸 E. γ-氨基丁酸 63.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 FX 的激活过程 B. 凝血酶激活过程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 有无血小板参与 E. 有无 Ca2+参与 64. 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 F a Ⅱ B. FⅢ C. FⅣ D. FX a Ⅱ E. FX a Ⅲ 65.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 加速 FⅦ复合物的形成 B. 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 激活 FⅫ E. 促进血小板聚集 66. 凝血 FⅧ的作用是 A. 激活 FⅨ B. 使 FⅩa 对 FⅡ的作用加快 C. 使 F a Ⅸ 对 FⅩ的作用加快 D. 使 FⅡa 对 FⅠ的作用加快 E. 使 FⅨ活化成 FⅨa 的速度加快 67. 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 A. FⅠ B. FⅡ C. FⅨ D. FⅩ E. FⅩⅢ 68. 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 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 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种物质? A. Ca2+ B. FⅤ C. FⅧ D. FⅫ E. 血小板 69.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F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70.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 A.蛋白质C B.肝素 C.抗凝血酶Ⅲ D.蛋白质S 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71.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源于 A.肝细胞 B.肥大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核细胞 72.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 A.巨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小血管内皮细胞 D.肥大细胞 E.成纤维细胞 73.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激活 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螯合血浆中的Ca2 E.抑制激肽系统 74.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FI和Ia B. FIla C.FⅣ D. FV FⅫ 7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抗凝血 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D.抑制血小板聚集 E.抑制纤溶 7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77.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 A.脂蛋白B.寡糖链C.糖原D.糖蛋白E.磷脂 78.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一般为 E IgM 79.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A抗原B.B抗原C.C抗原D.H抗原EO抗原 80.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

51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 FⅩ的激活 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 抑制血小板聚集 70. 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 A. 蛋白质 C B. 肝素 C. 抗凝血酶Ⅲ D. 蛋白质 S 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71. 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源于 A. 肝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巨核细胞 72. 体内 TFPI 主要来源于 A. 巨核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小血管内皮细胞 D. 肥大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73. 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 防止血小板激活 C. 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 螯合血浆中的 Ca2+ E. 抑制激肽系统 74.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 FⅠ和Ⅰa B. F a Ⅱ C. FⅣ D. FⅤ E. FⅫ 75.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 抗凝血 C. 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D. 抑制血小板聚集 E. 抑制纤溶 76.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 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 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 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77. ABO 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 A. 脂蛋白 B. 寡糖链 C. 糖原 D. 糖蛋白 E. 磷脂 78. ABO 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一般为 A. IgA B. IgD C. IgE D. IgG E. IgM 79. O 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 A 抗原 B. B 抗原 C. C 抗原 D. H 抗原 E. O 抗原 80. 某人血浆中含有抗 A、抗 B 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

A.A1型B.B型CAB型DA2B型 8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 析此人的血型为 A.A型B.B型C.AB型D.O型E.Rh阳性 82.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 A.只有AB型 B.只有A型或B型 C.只可能是A型、B型、AB型 D.A型、B型、AB型、O型都有可能 E.只可能是AB型或O型 83.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A.A抗原B.B抗原C.C抗原D.D抗原E.E抗原 84.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 A.C抗原B.c抗原C.D抗原Dd抗原E.E抗原 85.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 A.血友病 B.白血病 C.红细胞增多症 D.新生儿溶血病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86.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必要时O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人 C.必要时AB型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的人的血 D.Rh阴性的人不可接受Rh阳性的血液 E.Rh阳性的人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 87.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 A.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B.供血者的血清不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C.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 D.受血者的红细胞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E.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标准血清发生凝集 88.白细胞膜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 A.A抗原B.B抗原C.D抗原D.H抗原EHLA抗原 (二)B型题

52 A. A1 型 B. B 型 C. AB 型 D. A2B 型 E. O 型 81. 某人的红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 B 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 析此人的血型为 A. A 型 B. B 型 C. AB 型 D. O 型 E. Rh 阳性 82. 父母一方为 A 型,另一方为 B 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 A. 只有 AB 型 B. 只有 A 型或 B 型 C. 只可能是 A 型、B 型、AB 型 D. A 型、B 型、AB 型、O 型都有可能 E. 只可能是 AB 型或O型 83. Rh 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A. A 抗原 B. B 抗原 C. C 抗原 D. D 抗原 E. E 抗原 84. Rh 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 A. C 抗原 B. c 抗原 C. D 抗原 D. d 抗原 E. E 抗原 85. Rh 阴性母亲,其胎儿若 Rh 阳性,胎儿生后易患 A. 血友病 B. 白血病 C. 红细胞增多症 D. 新生儿溶血病 E.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86. 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ABO 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 必要时 O 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人 C. 必要时 AB 型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的人的血 D. Rh 阴性的人不可接受 Rh 阳性的血液 E. Rh 阳性的人可接受 Rh 阴性的血液 87. 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 A. 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B. 供血者的血清不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C. 受血者的血清不与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 D. 受血者的红细胞不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E.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标准血清发生凝集 88. 白细胞膜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 A. A 抗原 B. B 抗原 C. D 抗原 D. H 抗原 E. HLA 抗原 (二) B 型题

A.6%~89 B.20%~30% C.40%~50% D.60% E.70%~80% 89.体液占成人体重的 90.血液占成人体重的 91.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人约为 A.Na、CrB.K、CrC.葡萄糖D.白蛋白E.球蛋白 9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93.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A.红细胞数目 B.血浆总蛋白含量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E.血浆NaCl含量 94.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 95.血浆总渗透压主要决定于 A.(4~10)×10L B.(100~300×10°几L C.(1.0~30)×102nL D.(3.8~46)×102 E(45~5.5)×1042n 96.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是 97.正常成年女性血液中红细胞计数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血小板 98.处于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第一线的细胞是 99.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细胞是 A FV B.FⅦ D.FⅩ E. FXII 00.可增强FⅨa活性的是 101.可增强FXa活性的是 102.与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关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03.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是 104.能释放组胺酶的是 105.能释放肝素的是 A FIl B.FⅦ C.FⅧ E FXII

53 A. 6%~8% B. 20%~30% C. 40%~50% D. 60% E. 70%~80% 89. 体液占成人体重的 90. 血液占成人体重的 91.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人约为 A. Na+ 、Cl− B. K+ 、Cl− C. 葡萄糖 D. 白蛋白 E. 球蛋白 92.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93.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A. 红细胞数目 B. 血浆总蛋白含量 C. 血浆球蛋白含量 D. 血浆白蛋白含量 E. 血浆 NaCl 含量 94. 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 95. 血浆总渗透压主要决定于 A. (4~10)×109 /L B. (100~300)×109 /L C. (1.0~3.0)×1012/L D. (3.8~4.6)×1012/L E. (4.5~5.5)×1012/L 96. 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是 97. 正常成年女性血液中红细胞计数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血小板 98. 处于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第一线的细胞是 99. 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细胞是 A. FⅤ B. FⅦ C. FⅧ D. FⅩ E. FⅫ 100. 可增强 F a Ⅸ 活性的是 101. 可增强 F a Ⅹ 活性的是 102. 与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关的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103. 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 的是 104. 能释放组胺酶的是 105. 能释放肝素的是 A. FⅢ B. FⅦ C. FⅧ D. FX E. FⅫ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