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2.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位皇 帝统治时期( A.秦始皇 B.隋炀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3.“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 祖有关的是( ①开通大运河②太原起兵 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一节历史课上,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小组评价唐太宗,下列是四个小组的评价结 果汇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创立科举制,开通大运河,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5某位皇帝不仅使“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某农业工具既有翻土用的犁壁,又有可调整的犁铧,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该农 业工具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 A.屈原 B.李白 O .杜甫 D.白居易 8.下列著名书画家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①顾恺之②颜真卿③阎立本④吴道子 ⑤欧阳询⑥王羲之
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2.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 1 300 年。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位皇 帝统治时期( ) A.秦始皇 B.隋炀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3.“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 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大运河 ②太原起兵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一节历史课上,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小组评价唐太宗,下列是四个小组的评价结 果汇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创立科举制,开通大运河,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5.某位皇帝不仅使“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某农业工具既有翻土用的犁壁,又有可调整的犁铧,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该农 业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 .杜甫 D.白居易 8.下列著名书画家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①顾恺之 ②颜真卿 ③阎立本 ④吴道子 ⑤欧阳询 ⑥王羲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9.一代高僧玄奘大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中国人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事件是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凿空之旅,开辟丝路 C.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D远嫁吐蕃,汉藏和亲 10.某校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 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2.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迭的五个政权,它们统治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隋朝是魏晋分裂割据以来在全国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 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摘编自宛华《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已,上御小朱航,自 漕渠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十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 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 小,而装饰无异。 —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客观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朝经济的富庶,其与哪位皇帝有关?由此可见,国家繁荣的必要 前提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去江都看琼花,途中要经过哪几段运河?(4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9.一代高僧玄奘大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中国人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事件是 (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凿空之旅,开辟丝路 C.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D.远嫁吐蕃,汉藏和亲 10.某校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 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2.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迭的五个政权,它们统治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隋朝是魏晋分裂割据以来在全国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 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摘编自宛华《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巳,上御小朱航,自 漕渠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十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 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 小,而装饰无异。 ——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客观原因。(6 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朝经济的富庶,其与哪位皇帝有关? 由此可见,国家繁荣的必要 前提是什么?(6 分) (3)材料三中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去江都看琼花,途中要经过哪几段运河? (4 分)
(4)2022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周年纪念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你能从历史角度归纳隋朝 大运河的作用吗?(4分) 14.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一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贞观十三年)约300万户,705年(神龙元年)约615万 户,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约841万户,754年(天宝十三年)约918万户。 一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1)材料一中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的哪一时期?他的诗被后人誉为什么?(4分) (2)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639一754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材料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材料三江苏演艺集团打造的史诗歌剧《鉴真东渡》分为“幻海“愿海“迷 海“觉海%心海“慧海”6个篇章,讲述了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华 文化的故事,再现了鉴真及其弟子历尽艰辛的真实历史和心路历程。 材料四 120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1)列举唐政府与吐蕃进行和亲的史实。(4分) (2)唐朝时,哪一位皇帝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为什么?(4分)
(4)2022 年 6 月 22 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周年纪念日。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你能从历史角度归纳隋朝 大运河的作用吗? (4 分) 14.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 639 年(贞观十三年)约 300 万户,705 年(神龙元年)约 615 万 户,740 年(开元二十八年)约 841 万户,754 年(天宝十三年)约 918 万户。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1)材料一中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的哪一时期?他的诗被后人誉为什么?(4 分) (2)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3 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 639—754 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9 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材料二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材料三 江苏演艺集团打造的史诗歌剧《鉴真东渡》分为“幻海”“愿海”“迷 海”“觉海”“心海”“慧海”6 个篇章,讲述了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华 文化的故事,再现了鉴真及其弟子历尽艰辛的真实历史和心路历程。 材料四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1)列举唐政府与吐蕃进行和亲的史实。(4 分) (2)唐朝时,哪一位皇帝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为什么?(4 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 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8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C4.D5.D6.C7.C8.B9.C10.C11.C12.C 二、非选择题 13.(1)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 权统治的腐败。 (2)隋文帝。国家的统一。 (3)通济渠、邗沟。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 14.(1)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史”。 (2)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局面奠定了基 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15.(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景龙四年,吐蕃赞普尺 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2)唐太宗。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 (3)玄奘: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 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 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方式:玄奘是把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回唐朝,鉴真是 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 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 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8 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C 7.C 8.B 9.C 10.C 11.C 12.C 二、非选择题 13.(1)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 权统治的腐败。 (2)隋文帝。 国家的统一。 (3)通济渠、邗沟。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 14.(1)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史”。 (2)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局面奠定了基 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15.(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景龙四年,吐蕃赞普尺 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2)唐太宗。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 (3)玄奘: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 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 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方式:玄奘是把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回唐朝,鉴真是 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