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目的 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 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间 2学时 教学方法 1、复习生理内容;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 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 切片:显微镜示教一一充血、淤血、出血 演示:栓塞试验,兔、蛙脂肪栓塞 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概念 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 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复习生理内容 概念 血液循环一一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血循环生理的作用 运送O2、营养物质 清除代谢产物、CO2 运送激素、传递热 调节:神经-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 相制约的关系。 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血循障碍。首先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 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 血循障碍。 三、类型
1 第三章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教学目的 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 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1 、复习生理内容; 2 、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 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 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 演示:栓塞试验,兔、蛙 脂肪栓塞 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概念 2 、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 3 、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 三 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复习生理内容 一、概念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 运送 O2 、营养物质 清除代谢产物、 CO2 运送激素、传递热 调节:神经 - 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 相制约的关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 血循障碍。首先通过神经 - 体液的调节作 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 血循障碍。 三、类型
心脏机能障碍 心肌负荷过重 全身性血循障碍原因(心血管变化) 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全身各器管 心肌损害 血循障 心包疾病 血管变化 血液质量变化(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 局部性血循障碍原因 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 血管腔堵塞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 血栓、栓塞 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 四、淋巴循环障碍 淋巴循环:组织液—淋巴毛细管 淋巴液 白细胞 彼此汇合 淋巴管 胸导 管、右淋巴干 静脉 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充血 、概念 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 hyperemia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 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 动脉性充血一一常见的充血 1静脉性充血一淤血 二、充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1、概念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 生理性充血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 肠 充血病理性充血 血管运动性充血(神经性充血、轴突反射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2 心脏机能障碍 心肌负荷过重 全身性血循障碍 原因 (心血管变化) 心肌血液供应不足 全身各器管 心肌损害 血循障 碍 心包疾病 血管变化 血液质量变化( 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 局部性血循障碍 原因 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 血管腔堵塞 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 血) 血栓、栓塞 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 四、淋巴循环障碍 淋巴循环:组织液 淋巴毛细管 淋巴液 ↓ 白 细 胞 彼此汇合 淋巴管 胸导 管、右淋巴干 静脉 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 一 节 充 血 一、概念 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 hyperemia 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 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 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二、充血(动脉性充血) arferial hyperemia 1 、概念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 、分类 生理性充血 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 肠。 充血 病理性充血 血管运动性充血(神经性充血、轴突反射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炎性充血 3、原因 机械等刺激 炎症早期变化 机体反应增高 总之是由于舒血管神经兴奋或缩血管神经抑制,血管扩张性物质释放(组胺、激 肽) 4、机制 神经性充 病因→感受器→反射性刺激缩血管神经抑制→充血 皮肤、粘膜→刺激后→轴突反射 机体→生物活性物质释放→血管壁平滑肌紧 贫血后充血 由于缺血→局部代谢产物蓄积(组胺等)→舒血管神 奋 压迫时→血管紧张度↓→外力突然 撤去→血液迅速流入 血 管扩张 充血 侧技性充血 这是一种代偿机能 5、病理变化 外观:局部色泽鲜红、T↑、体积增大、血管怒张、功能↑(由于小动脉、毛细血 管扩张,血量増加,含氧合血红蛋白多;因血压升髙,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化体 成分渗出,组织液增加,体积增大。)镜检参看教材。 病变: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代谢旺盛。 6、对机体影响 有利一 输O2多,营养物质↑抗病因子↑, 是机体适应性防御性反应之一,增强机体、局部抗病力; 可及时排出、局部代谢产物、致病因子 对修复有积极作用。 不利一面:病因长期刺激→淤血,头痛 脑充血(脑与脑膜)→脑压↑→神经症状 BP 血管病变 血管破裂 注意:动物死后受两个方面影响,局部充血表现不明显 动物死亡时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来扩张充血的小动脉变为空虚状态 动物死亡时心力衰竭导致全身性淤血,掩盖了生前的充血现象。 三、静脉性充血即淤血 venous hyperemia
3 侧枝性充血 炎性充血 3 、原因 机械等刺激 炎症早期变化 机体反应增高 总之是由于舒血管神经兴奋或缩血管神经抑制,血管扩张性物质释放(组胺、激 肽)。 4 、机制 神经性充血 病因→感受器→反射性刺激缩血管神经抑制→充血 皮肤、粘膜→刺激后→轴突反射 机体→生物活性物质释放→血管壁平滑肌紧 张度↓ 贫血后充血 由于缺血→局部代谢产物蓄积(组胺等)→ 舒血管神 经兴奋 压迫时→血管紧张度↓→外力突然 撤去→血液迅速流入——→血 管扩张 充血 侧技性充血 这是一种代偿机能 5 、病理变化 外观:局部色泽鲜红、 T ↑、体积增大、血管怒张、功能↑(由于小动脉、毛细血 管扩张,血量增加,含氧合血红蛋白多;因血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化体 成分渗出,组织液增加,体积增大。)镜检参看教材。 病变: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代谢旺盛。 6 、对机体影响 有利一面: 输 O2 多,营养物质↑抗病因子↑, 是机体适应性防御性反应之一,增强机体、局部抗病力; 可及时排出、局部代谢产物、致病因子; 对修复有积极作用。 不利一面:病因长期刺激→淤血 头痛 脑充血(脑与脑膜)→脑压↑→神经症状 B.P ↑ 充血 血管病变 血管破裂 注意:动物死后受两个方面影响,局部充血表现不明显。 动物死亡时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来扩张充血的小动脉变为空虚状态; 动物死亡时心力衰竭导致全身性淤血,掩盖了生前的充血现象。 三、静脉性充血 即淤血 venous hyperemia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淤积,引起局部组织器官中的静脉血含量 增多的现象,此时组织器官的灌流量↓ 1、分类与原因 全身性淤血 1)分类 局部性淤 急性淤血 慢性淤血 2)原因 局部性淤血了急性静脉血液凝固(血栓与栓塞)、静脉血管堵塞 静脉突然被压 慢性肿瘤、寄生虫、肿胀的淋巴结、血管周围组织收缩 全身性淤血心机能障碍(心包炎、心肌炎)、瓣膜疾病 肺循环障碍(胸膜肺炎、胸水) 2、病变 病变器官组织暗红色,即发绀,手压退色,体积增大(肿胀),被膜紧张,切面流出 红色液体。营养不良,局部温度↓,机能↓ 各组织器官的淤血病变见教材P21 镜检:淤血组织的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与死后因重力作用而出现坠积性淤血相区别。 3、结局: 与淤血的原因、部位、持续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 主要见下图: 淤血→血流缓慢 缺O2、营养物质↓ 可视粘膜发绀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血管内皮细胞 中间代谢产物↑度实质性细胞变 性 营养不良 血管通透性 重度 组织细胞 坏死 细胞形态改 功 能 液体红细胞外漏 细胞崩解产物↑,长期刺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间质纤维胶原化
4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淤积,引起局部组织器官中的静脉血含量 增多的现象,此时组织器官的灌流量↓ 1 、分类与原因 全身性淤血 1 )分类 局部性淤血 急性淤血 慢性淤血 2 )原因 局部性淤血 急性 静脉血液凝固(血栓与栓塞)、静脉血管堵塞 静脉突然被压 慢性 肿瘤、寄生虫、肿胀的淋巴结、血管周围组织收缩 全身性淤血 心机能障碍(心包炎、心肌炎)、瓣膜疾病 肺循环障碍(胸膜肺炎、胸水) 2 、病变 病变器官组织暗红色,即发绀,手压退色,体积增大(肿胀),被膜紧张,切面流出 红色液体。营养不良,局部温度↓,机能↓ 各组织器官的淤血病变见教材 P21 。 镜检:淤血组织的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与死后因重力作用而出现坠积性淤血相区别。 3 、结局: 与淤血的原因、部位、持续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 主要见下图: ① 淤血→血流缓慢 缺 O2 、 营养物质↓ 可视粘膜发绀 ② ↓ ③ ↓ ④ ⑤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 血管内皮细胞 中间代谢产物↑ 轻 度 实质性细胞变 性 ↓ 营养不良 血管通透性↑ 重度 组织细胞 坏死 细胞形态改 功 能 ↓ 液体 红细胞外漏 细胞崩解产物↑,长期刺激 ↓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间质纤维胶原化
器官硬化→无细胞性硬化 第二节出血 概念 出血 hemorrhage-一血液(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流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 表。 、分类 按出血部外出血 按出大小出血点、大出血 内出血 出血斑 三、原因 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 血管机械损伤(外伤)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侵蚀性)(胃溃疡、肺结核、肿痛) 心脏或血管病变(血压亢进性出血)BP↑、动脉硬化,寄 生虫 血管壁伤或缺陷 传染病:炭疽病、钩体病 中毒因素作用: 蛇毒、CO等。 血管壁结构和代谢改变 神经调节作用 渗出性出血 VC缺乏→由内细胞接合处基质,胶原纤维 基质合成不足 血小板减少 引 起凝血过程障碍和血管壁完 整性(血小板可填充内皮细 胞间隙如人的血小板减少 5万/mm3以下→出血 血液性质改变 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小板过多(血小板 超过100万/mm3) 抑制凝血酶原生成→ 出血 几个出血的名词: ●外出血 凡血流出体表外者
5 器官硬化→无细胞性硬化 第 二 节 出 血 一、概念 出血 hemorrhage ——血液(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流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 表。 二、分类 按出血部位 外出血 按出血大小 出血点、大出血…… 内出血 出血斑 三、原因 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 血管机械损伤(外伤)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侵蚀性)(胃溃疡、肺结核、肿痛) 心脏或血管病变(血压亢进性出血) B.P ↑、动脉硬化,寄 生虫 血管壁损伤或缺陷 传染病:炭疽病、钩体病 等; 中毒因素作用: 蛇毒、 CO 等。 血管壁结构和代谢改变 ← 神经调节作用 渗出性出血 VC 缺乏→由内细胞接合处基质,胶原纤维 基质合成不足 血小板减少 引 起凝血过 程障 碍和 血管 壁完 整性(血 小板 可填 充内 皮细 胞间隙如 人的 血小 板减 少 5 万 /mm3 以下→出血 血液性质改变 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小板过多(血小板 超过 100 万/mm3) 抑制凝血酶原生成→ 出血 几个出血的名词: ●外出血 凡血流出体表外者
常见有:外伤性出血。鼻出血(衄血);肺出血而咯出为咯血:胃肠出血,呕出和由 大便排出为呕血和便血;尿液内有血液,为血尿或尿血;子宫内出血,为血崩 ●内出血 凡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 常见有:腹腔器官因内外伤破裂而出血于腹腔内,如脾破裂出血;外伤或其它原因引 起胸腔积血、皮下血肿等。 出血于脑组织为脑溢血:出血于心包腔内为心包积血 四、病变 动脉出血一一放射状、血液鲜红,出血与动脉一起波动 静脉出血一一线状流出,血液暗红,易自然止血 出血性浸润—一血液弥散在组织间,组织无明显破坏,但组织红色,质地稍硬 紫癜) 充血与出血区别 动物生前或刚死亡不久,充血指压褪色,出血不褪色,出血灶边界一般较明显。 明确:血肿(在组织间隙或器官被脉下,蓄积多量的血液,挤压周围组织,形如球 状)、淤点、溢血(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常见器官浆膜,如挫伤、脑血管破裂等,是伴 有组织损伤的出血,或血管的浆膜或组织内不规则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当全身性 组织均有渗出性出血的倾向时)、出血性浸润(出血弥漫性浸润于组织内,呈大片暗红 色,又称紫癜。 线现状出血(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胃肠黏膜皱壁上脊部)、环状出血(沿血 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气管坏出血)。 陈旧的出血暗红色,新鲜的出血斑红色 五、结局 根据原因、部位、速度、血量及持续时间等的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机体本身就 有制止出血的保护功能 1、机体有制止出血的保护机制 受损血管反射性收缩,使局部出血速度减慢;破裂处血小板凝集,经凝血过程形成亩 血块,而止血;某种情况下,在组织内形成血肿,以后机化,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制止出 血 2、出血对机体影响 流入组织内的血液,血量少时,红细胞可被吞噬运走,出血灶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血流量较大时,红细胞被坏较多,Hb的色素不能再分解,形成橙色血质和含铁血红素 较大量局限性出血,常形成血肿,被纤维包裹机化,可压迫周围的血管或神经,引起 各种症状。 急性大出血,若出血量达全血量的1/3~1/2,抢救不及时,可引起脑、心缺 血,血压下降,休克死亡。 慢性少量出血,一般不会引起显著症状,但如发生在生命重要器官,后果十分严重。如 视网膜出血 失明;脑出盘 偏瘫;心肌传导束出血 心脏功能障碍。 长期慢性出血,面积大,即使是少量,也会引起全身性贫血 心包积血,可使心脏立即停止跳动。 第三节血栓形成
6 常见有:外伤性出血。鼻出血(衄血);肺出血而咯出为咯血;胃肠出血,呕出和由 大便排出为呕血和便血;尿液内有血液,为血尿或尿血;子宫内出血,为血崩。 ●内出血 凡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 常见有:腹腔器官因内外伤破裂而出血于腹腔内,如脾破裂出血;外伤或其它原因引 起胸腔积血、皮下血肿等。 出血于脑组织为脑溢血;出血于心包腔内为心包积血。 四、病变 动脉出血——放射状、血液鲜红,出血与动脉一起波动 静脉出血——线状流出,血液暗红,易自然止血 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散在组织间,组织无明显破坏,但组织红色,质地稍硬 (紫癜) 充血与出血区别: 动物生前或刚死亡不久,充血指压褪色,出血不褪色,出血灶边界一般较明显。 明确:血肿(在组织间隙或器官被脉下,蓄积多量的血液,挤压周围组织,形如球 状)、淤点、溢血(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常见器官浆膜,如挫伤、脑血管破裂等,是伴 有组织损伤的出血,或血管的浆膜或组织内不规则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当全身性 组织均有渗出性出血的倾向时)、出血性浸润(出血弥漫性浸润于组织内,呈大片暗红 色,又称紫癜。 线现状出血(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胃肠黏膜皱壁上脊部)、环状出血(沿血 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气管坏出血)。 陈旧的出血暗红色,新鲜的出血斑红色 五、结局 根据原因、部位、速度、血量及持续时间等的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机体本身就 有制止出血的保护功能 1 、机体有制止出血的保护机制 受损血管反射性收缩,使局部出血速度减慢;破裂处血小板凝集,经凝血过程形成亩 血块,而止血;某种情况下,在组织内形成血肿,以后机化,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制止出 血。 2 、出血对机体影响 流入组织内的血液,血量少时,红细胞可被吞噬运走,出血灶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血流量较大时,红细胞被坏较多, Hb 的色素不能再分解,形成橙色血质和含铁血红素。 较大量局限性出血,常形成血肿,被纤维包裹机化,可压迫周围的血管或神经,引起 各种症状。 急性大出血,若出血量达全血量的 1 ∕ 3 ~ 1∕ 2 ,抢救不及时,可引起脑、心缺 血,血压下降,休克死亡。 慢性少量出血,一般不会引起显著症状,但如发生在生命重要器官,后果十分严重。如 视网膜出血 失明;脑出血 偏瘫;心肌传导束出血 心脏功能障碍。 长期慢性出血,面积大,即使是少量,也会引起全身性贫血。 心包积血,可使心脏立即停止跳动。 第 三 节 血栓形成
、概念 血栓形成 thrombosis: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成分发生析出、黏集或凝固形成 固体物质之过程。 血栓 thrombus: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析出的固体物质。 血栓形成不同于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血小板黏集 纤维蛋白析出 、血栓形成条件 主要是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状等。 (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心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一些具有抗凝血作用的酶,同时内膜是光 滑的,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阻碍血小板在管壁上的滞着,保证血流畅通;另外,内膜上 有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同的表面电荷,能将它们排斥。 致病因素有 常见炎症,牛肺疫肺血管炎症、猪丹毒小动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结扎、缝合 致病因素— 心血管内膜炎症 血管壁营养不良 皮细 胞破坏 内膜粗糙不平,血管抗凝血作用消失,内皮下层促凝血作用增强,血小板开 始凝集,并激活凝血过程,构成血栓形成的始动因子。 ①血管内壁粗糙,血小板分离 外 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膜电荷改变,即内皮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电荷改变 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 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④ADP产生,促使血小板凝集。粗糙的内皮细胞与血小板能释放ADP ⑤血小板与结缔组织的亲合性增髙。因内皮细胞损伤,裸露的深层胶 原纤维,可诱发血小板黏着和凝集 (二)血流状态改变 主要指血液流动缓慢,血流不规则。 1、血流缓慢 正常情况下,须眉液有形成分位于血流中央,即轴流;血浆在血流的周边,即边流 这样可防止了血小板与内膜接触,不易形成血栓。 当血流变慢时,血小板由轴流变为边流,从轴流中分离出来,靠近血管壁,为其互相 粘着和进一步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常见于,心力衰竭时,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流不畅,故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4倍。 2、血流不规则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不光滑 血流呈旋涡运动→血流缓慢 血小板浞着 血栓形成。 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常引起旋涡运动,形成血栓。 以上两种情况常见于静脉 此外,静脉瘀血时的血管变化也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如血管通透性增高、内皮细
7 一、概念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成分发生析出、黏集或凝固形成 固体物质之过程。 血栓 thrombus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析出的固体物质。 血栓形成不同于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血小板黏集 纤维蛋白析出 二、血栓形成条件 主要是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状等。 (一 )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心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一些具有抗凝血作用的酶,同时内膜是光 滑的,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阻碍血小板在管壁上的滞着,保证血流畅通;另外,内膜上 有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同的表面电荷,能将它们排斥。 致病因素有: 常见炎症,牛肺疫肺血管炎症、猪丹毒小动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结扎、缝合 等。 致病因素 心血管内膜炎症 血管壁营养不良 内皮细 胞破坏 内膜粗糙不平,血管抗凝血作用消失,内皮下层促凝血作用增强,血小板开 始凝集,并激活凝血过程,构成血栓形成的始动因子。 ①血管内壁粗糙,血小板分离 内 外 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心血管内膜损伤 ②膜电荷改变,即内皮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电荷改变 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 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④ADP产生,促使血小板凝集。粗糙的内皮细胞与血小板能释放ADP ⑤血小板与结缔组织的亲合性增高。因内皮细胞损伤,裸露的深层胶 原纤维,可诱发血小板黏着和凝集 (二)血流状态改变 主要指血液流动缓慢,血流不规则。 1 、血流缓慢 正常情况下,须眉液有形成分位于血流中央,即轴流;血浆在血流的周边,即边流, 这样可防止了血小板与内膜接触,不易形成血栓。 当血流变慢时,血小板由轴流变为边流,从轴流中分离出来,靠近血管壁,为其互相 粘着和进一步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常见于,心力衰竭时,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流不畅,故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 4 倍。 2 、血流不规则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不光滑 血流呈旋涡运动 血流缓慢 血小板沉着 血栓形成。 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常引起旋涡运动,形成血栓。 以上两种情况常见于静脉。 此外,静脉瘀血时的血管变化也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如血管通透性增高、内皮细
胞脱落等。 (三)血液性状改变 指血液与形成血栓有关成分改变。 血液性状改变 血小板(即性质改变)粘性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液凝 固 血小板数量改变 三、形成过程 血小板、白细胞凝集 纤维蛋白折出,血液凝固 四、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血栓起始点,形成初期(血栓头部),含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 外观:黄色,心办膜上的为疣状,动脉内膜上为小结节状。 常见:发生在流动的血液内,出现在血管壁损伤或血流改变的部 位,如动脉、心瓣膜上。 它们能较牢固地粘着在血管壁上, 混合血栓血栓体,是白色血栓的继续。有大量红细胞参与 外观:有红白相间的条纹,表面干燥,易碎,也粘附于血管壁上。 镜检:有分枝状的血小板小梁,横列成层;小梁周围积聚有白细胞,小梁 间有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红色血栓血栓尾部主要由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本质是凝固血块,一般不与血 管壁粘连。多发生在静脉 外观:初形成的血栓,表面光滑、湿润而有弹性,不与血管粘 连,和死后凝血相似。但在活体内很快收缩,水分被吸收,变得干 燥,表面粗糙,质地脆弱易碎,易脱落而形成栓塞。 如果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后,红点消退,变为灰色。眼观形态可 和白色血栓相似。 五、血栓与死后凝血块区别 1、形态:血栓形成后,因纤维蛋白收缩,水分渐渐被吸收,血栓表面粗糙,干燥质 脆易碎,无弹性,紧紧附着于血管内壁,不易剥落 死后凝血块,暗红色,表面光滑,结构一致,松软有弹性,与心血管内壁不粘连,易 剥离 2、区别要点 血栓 粗糙不平 凝血块 六、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8 胞脱落等。 (三)血液性状改变 指血液与形成血栓有关成分改变。 血液性状改变 血小板(即性质改变)粘性↑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液凝 固↑ 血小板数量改变 三、形成过程 血小板、白细胞凝集 纤维蛋白折出,血液凝固 四、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 血栓起始点,形成初期(血栓头部),含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 外观:黄色,心办膜上的为疣状,动脉内膜上为小结节状。 常见:发生在流动的血液内,出现在血管壁损伤或血流改变的部 位,如动脉、心瓣膜上。 它们能较牢固地粘着在血管壁上。 混合血栓 血栓体,是白色血栓的继续。有大量红细胞参与。 外观:有红白相间的条纹,表面干燥,易碎,也粘附于血管壁上。 镜检:有分枝状的血小板小梁,横列成层;小梁周围积聚有白细胞,小梁 间有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红色血栓 血栓尾部 主要由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本质是凝固血块,一般不与血 管壁粘连。多发生在静脉。 外观:初形成的血栓,表面光滑、湿润而有弹性,不与血管粘 连,和死后凝血相似。但在活体内很快收缩,水分被吸收,变得干 燥,表面粗糙,质地脆弱易碎,易脱落而形成栓塞。 如果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后,红点消退,变为灰色。眼观形态可 和白色血栓相似。 五、血栓与死后凝血块区别 1、形态:血栓形成后,因纤维蛋白收缩,水分渐渐被吸收,血栓表面粗糙,干燥质 脆易碎,无弹性,紧紧附着于血管内壁,不易剥落。 死后凝血块,暗红色,表面光滑,结构一致,松软有弹性,与心血管内壁不粘连,易 剥离。 2、区别要点: 表面 血栓 粗糙不平 凝血块 光滑 六、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1、软化 是血栓自溶过程。由血栓内的白细胞崩解后,释放出蛋白分解酶, 使血栓溶解软化。可被部分或全部吸收,或被血流带走,不留痕迹。 2、机化与再通 血栓中产生的新生结缔组织,渐渐代替血栓,此过程为血栓机 化。 当血栓机化时,因血栓收缩,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形成列隙,使阻塞的血管 又可有血流通过,这些列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形成新的血管,为再通 3、钙化 少数没有完全软化或机化的血栓,可发生钙盐沉着,而钙化,形成静 脉石。 七、影响 根据发生部位,大小等对机体影响也不一样 对机体有利的一方面:止血、阻止病原扩散,堵塞血管。是机体防御的一种手段。 不利的一面:1、当动脉完全被血栓堵塞,侧枝循环不能建立,则有炎的组织缺血而 发生坏死。 2、静脉血栓时,静脉回流障碍,侧枝不足,局部瘀血,可发生水肿 如在脑、心等生命重要器官发生血栓,后果严重。 3、血栓含有细菌,可引起败血症。 第四节 栓 塞 概念 栓塞 embolism:在正常状态时,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带入较 小血管内,而阻塞其管腔之过程。 栓子 embolus:阻塞血管的物质。 常见的栓子有:血栓、空气、细菌团块、寄生虫、肿瘤细胞、组织碎片、脂肪、羊 水、虫卵和异物等。 、栓子运行途径 与血液,淋巴正常循环方向一致,并在小于栓子的血管中停留 来自肺静脉、左心、动脉系统的栓子→全身各血管小动脉及分枝停留、栓塞,常 见肾、脾脑 来自静脉系统、右心栓子→肺动脉及其小血管内停留 来自门静脉系统栓子→肝栓塞 种类 血栓性栓塞——也称为血栓性栓塞。由全部或部分脱落的血栓随血液转移而形成, 如慢性猪丹毒;来自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主要引起肺动脉的栓 塞;来自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多在脑、肾、脾与肠系膜处发生 栓塞 组织性栓塞一一也为组织栓子。是组织碎片或细胞集团进入血流的结果。如恶性肿 瘤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或淋巴管,不仅引起栓塞,还可导致肿瘤转 移 脂肪性栓塞一一脂肪栓子。是由于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多发生在富含黄骨髓
9 1、软化 是血栓自溶过程。由血栓内的白细胞崩解后,释放出蛋白分解酶, 使血栓溶解软化。可被部分或全部吸收,或被血流带走,不留痕迹。 2、机化与再通 血栓中产生的新生结缔组织,渐渐代替血栓,此过程为血栓机 化。 当血栓机化时,因血栓收缩,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形成列隙,使阻塞的血管 又可有血流通过,这些列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形成新的血管,为再通。 3、钙化 少数没有完全软化或机化的血栓,可发生钙盐沉着,而钙化,形成静 脉石。 七、影响 根据发生部位,大小等对机体影响也不一样 对机体有利的一方面: 止血、阻止病原扩散,堵塞血管。是机体防御的一种手段。 不利的一面:1、当动脉完全被血栓堵塞,侧枝循环不能建立,则有炎的组织缺血而 发生坏死。 2、静脉血栓时,静脉回流障碍,侧枝不足,局部瘀血,可发生水肿。 如在脑、心等生命重要器官发生血栓,后果严重。 3、血栓含有细菌,可引起败血症。 第四节 栓 塞 概念 栓塞embolism:在正常状态时,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带入较 小血管内,而阻塞其管腔之过程。 栓子 embolus :阻塞血管的物质。 常见的栓子有:血栓、空气、细菌团块、寄生虫、肿瘤细胞、组织碎片、脂肪、羊 水、虫卵和异物等。 一、栓子运行途径 与血液,淋巴正常循环方向一致,并在小于栓子的血管中停留。 来自肺静脉、左心、动脉系统的栓子→全身各血管小动脉及分枝停留、栓塞,常 见肾、脾脑 来自静脉系统、右心栓子→肺动脉及其小血管内停留 来自门静脉系统栓子→肝栓塞 二、种类 血栓性栓塞——也称为血栓性栓塞。由全部或部分脱落的血栓随血液转移而形成, 如慢性猪丹毒;来自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主要引起肺动脉的栓 塞;来自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多在脑、肾、脾与肠系膜处发生 栓塞。 组织性栓塞——也为组织栓子。是组织碎片或细胞集团进入血流的结果。如恶性肿 瘤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或淋巴管,不仅引起栓塞,还可导致肿瘤转 移。 脂肪性栓塞——脂肪栓子。是由于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多发生在富含黄骨髓 的
长骨骨折、骨手术、皮下脂肪破裂时,脂肪滴游离出来,经损伤破裂 的静脉进入血量,可引起肺动脉系统栓塞,多发于肺。 空气性栓塞一一空气栓子。空气涌进入血液。即空气由外界进入血液,形成气泡, 塞血管,引起空气性栓塞。 临床上静脉注射、输液、胸腔穿刺等要注意。空气随血液进入肺动脉 时,可使肺内形成弥漫性空气性栓塞。气泡有弹性,部分气泡可穿过 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进而导致脑或心冠状动脉栓塞。 生物性栓塞一一生物栓子 细菌性栓塞 细菌性栓子 机体内感染灶中的病原菌,可能以单纯菌团的形 式,或与坏死组织、血栓相混杂,进入血液引起细菌性栓 塞。如果随血液流动,可将细菌传播到全身。 寄生虫性栓塞寄生虫栓子 某些寄生虫虫体或虫卵也可成为栓子,它们进入静 脉、淋巴 管、胸导管,引起栓塞。如旋毛虫,可通过肠壁淋巴管,进 入胸导管,引起栓塞。血吸虫病时,血吸虫卵—→门静脉 系 统 脏器栓塞。 羊水性栓塞 进入母体血循而造成的栓塞。羊水栓子包括:胎儿的鳞状上 皮细胞、皮脂、粘液、粪便等。 常见部位在肺血管、子宫和阔韧带的血管中。 三、结局 根据栓子的性质、大小、数量、部位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 第五节 梗 死 infarct 概念 梗死: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或局部组织血管因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组织细胞坏死 是因缺血所致的坏死灶。 、原因 凡能引起局部组织贫血或缺血的因素,均能促使梗死的发生。 血管塞动脉世塞 组织缺血缺氧 坏死 此时侧枝循环 不能建立 静脉阻塞 瘀血 缺氧 坏死 侧技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或不够充分 大多数动脉都有吻合枝互相连接,因此 些器官或组织(甲状腺、横纹肌、子宫、骨、皮 等),由于吻合枝较丰富,血管被阻塞后,侧枝循 环容易建立,极少发生梗死。但一些动脉吻合枝少
10 长骨骨折、骨手术、皮下脂肪破裂时,脂肪滴游离出来,经损伤破裂 的静脉进入血量,可引起肺动脉系统栓塞,多发于肺。 空气性栓塞——空气栓子。空气涌进入血液。即空气由外界进入血液,形成气泡, 堵 塞血管,引起空气性栓塞。 临床上静脉注射、输液、胸腔穿刺等要注意。空气随血液进入肺动脉 时,可使肺内形成弥漫性空气性栓塞。气泡有弹性,部分气泡可穿过 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进而导致脑或心冠状动脉栓塞。 生物性栓塞——生物栓子 细菌性栓塞 细菌性栓子 机体内感染灶中的病原菌,可能以单纯菌团的形 式,或与坏死组织、血栓相混杂,进入血液引起细菌性栓 塞。如果随血液流动,可将细菌传播到全身。 寄生虫性栓塞 寄生虫栓子 某些寄生虫虫体或虫卵也可成为栓子,它们进入静 脉、淋巴 管、胸导管,引起栓塞。如旋毛虫,可通过肠壁淋巴管,进 入胸导管,引起栓塞。血吸虫病时,血吸虫卵 门静脉 系 统 脏器栓塞。 羊水性栓塞 进入母体血循而造成的栓塞。羊水栓子包括:胎儿的鳞状上 皮细胞、皮脂、粘液、粪便等。 常见部位在肺血管、子宫和阔韧带的血管中。 三、结局 根据栓子的性质、大小、数量、部位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 第五节 梗 死 infarct 一、概念 梗死: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或局部组织血管因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组织细胞坏死。 是因缺血所致的坏死灶。 二、原因 凡能引起局部组织贫血或缺血的因素,均能促使梗死的发生。 血管阻塞 动脉阻塞 组织缺血、缺氧 坏死 此时侧枝循环 不能建立 静脉阻塞 瘀血 缺氧 坏死 侧技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或不够充分 大多数动脉都有吻合枝互相连接,因此一 些器官或组织(甲状腺、横纹肌、子宫、骨、皮 等),由于吻合枝较丰富,血管被阻塞后,侧枝循 环容易建立,极少发生梗死。但一些动脉吻合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