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待修改) 大纲编写者:姚光庆 目的和要求 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合物繁多,及与理论化学、材料、生命等交叉较多 的学科 本课程为三年级下学期的无机化学基础课,它是在一年级完成普通化学和实验的基础上 开设的。即前期课程使学生能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掌握主要元素和基本化合物性质和规律 等。本课程是以无机化学内容为主,在普通主要内容有酸碱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 原子簇化学、多重键化学、无机固体化学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等,其中以配位化学作主线。本 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规律 以及研究和表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阅读无机化学文献的能力。并能对当前无机化学 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有所了解。力图把无机化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以适应化学学科的 发展需要。 该课程与无机化学实验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 对大纲制定的说明 历史的沿革 按照1986年高教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及1992年北大化学系修订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 求,原来的普通无机化学课程以严宣申等编写的《普通无机化学》为教材,讲授10章,共 54学时,在一年级下学期完成。本课程主要以讲授元素(特别是常见元素)化学性质为主 并逐年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和更新。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无机化学的兴 趣。但由于受到课程本身的安排、大纲及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经 过对国内外无机化学教学的调研得知。而目前欧美、香港以及国内许多大学的无机化学课在 课程安排、内容及使用的教材上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无机化学上是介于高等无机化学和 普通化学之间,原苏联模式的无机化学内容已大大压缩,而是在结构化学基础上开设无机化 学课。化学院教学主管领导和教学研究小组经过认真思考、广泛调研,付出很大的精力,使 无机化学的教学体系(含实验)作了很大的调整。力图既保证这门课的基础性,又能与时俱 进。目前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已经实施到第四届,反映尚好 该大纲是适用于三年级的无机化学课程,学生已经修完分析、有机、物化、结构等基础 课,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现在的大纲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得到专家的指导和 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待修改) 大纲编写者:姚光庆 目的和要求 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合物繁多,及与理论化学、材料、生命等交叉较多 的学科。 本课程为三年级下学期的无机化学基础课,它是在一年级完成普通化学和实验的基础上 开设的。即前期课程使学生能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掌握主要元素和基本化合物性质和规律 等。本课程是以无机化学内容为主,在普通主要内容有酸碱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 原子簇化学、多重键化学、无机固体化学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等,其中以配位化学作主线。本 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规律, 以及研究和表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阅读无机化学文献的能力。并能对当前无机化学 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有所了解。力图把无机化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以适应化学学科的 发展需要。 该课程与无机化学实验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 对大纲制定的说明 历史的沿革 按照1986年高教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及1992年北大化学系修订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 求,原来的普通无机化学课程以严宣申等编写的《普通无机化学》为教材,讲授 10 章,共 54 学时,在一年级下学期完成。本课程主要以讲授元素(特别是常见元素)化学性质为主。 并逐年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和更新。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无机化学的兴 趣。但由于受到课程本身的安排、大纲及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经 过对国内外无机化学教学的调研得知。而目前欧美、香港以及国内许多大学的无机化学课在 课程安排、内容及使用的教材上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无机化学上是介于高等无机化学和 普通化学之间,原苏联模式的无机化学内容已大大压缩,而是在结构化学基础上开设无机化 学课。化学院教学主管领导和教学研究小组经过认真思考、广泛调研,付出很大的精力,使 无机化学的教学体系(含实验)作了很大的调整。力图既保证这门课的基础性,又能与时俱 进。目前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已经实施到第四届,反映尚好。 该大纲是适用于三年级的无机化学课程,学生已经修完分析、有机、物化、结构等基础 课,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现在的大纲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得到专家的指导和 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型:本科生必修课 学时学分:30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教学讲授与无机化学实验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文献阅读和讨论结合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0学时,期中考2学时,复习总结2学时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70%,平时30% 主要教学内容 酸碱和溶液化学(2学时) 1.主要酸碱理论 2.软硬酸碱 3.非水溶剂 配位化学基础和配位立体化学(4学时) 1.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2.配位数、基本构型和异构现象 3.配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4.大环和穴合配体配合物和超分子化学 四.配位场理论和配合物的电子光谱(3学时) 1.d轨道在配位场中的能级分裂 2.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3.电荷迁移光谱 4.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磁性 五,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动力学(3学时) 1.1.配体的取代反应 2.电子转移反应 六.非金属原子簇化合物(4学时) 1.硼烷和碳硼烷 2.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碳簇及其化合物 3.其它非金属原子簇 七.金属羰基和r酸配体化合物(4学时) 1.σ成键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2.羰基化合物结和18电子规则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型:本科生必修课 学时学分:30 学时,2 学分 教学方式:教学讲授与无机化学实验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文献阅读和讨论结合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30 学时,期中考 2 学时,复习总结 2 学时 学生成绩评定:期末 70%,平时 30% 主要教学内容 一.酸碱和溶液化学(2 学时) 1.主要酸碱理论 2.软硬酸碱 3.非水溶剂 二.配位化学基础和配位立体化学(4 学时) 1.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2.配位数、基本构型和异构现象 3.配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4.大环和穴合配体配合物和超分子化学 四. 配位场理论和配合物的电子光谱(3 学时) 1.d 轨道在配位场中的能级分裂 2.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3.电荷迁移光谱 4.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磁性 五. 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动力学(3 学时) 1.1.配体的取代反应 2.电子转移反应 六. 非金属原子簇化合物(4 学时) 1.硼烷和碳硼烷 2.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碳簇及其化合物 3.其它非金属原子簇 七. 金属羰基和 酸配体化合物(4 学时) 1. 成键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2.羰基化合物结和 18 电子规则
3.羰基化合物的化学键和振动光谱 4.等瓣相似 5.类羰基化合物:异氰、双氮、一氧化氮及膦配体 八.过渡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1.烯烃配合物和电子计数 2.离域碳环π配体 3.炔烃配合物、烯丙基、卡宾、卡拜配合物 九.配位催化反应(2学时) 1.化学计量反应 2.催化反应 3.多相催化 十.金属原子簇及金属金属键(3学时) 1.金属羰基原子簇( metal carbonyl cluster) 2.金属卤化物和硫属化物原子簇 3.金属一金属多重键 4.一维固体 5.铁硫原子簇 十一.无机固体化学与缺陷(3学时) 1.无机固体的制备 2.无限排列固体中的化学键 3.3.固体中的缺陷 4.一些重要的固体结构 5.固体的电学和磁学性质 十二.生物无机化学(机动) 1.概述 2.模型化合物 3.生物体系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4.金属卟啉( Metalloporphyrins) 5.铁硫蛋白(Iron- Sulfur protein) 6.金属酶( Metalloenzymes 7.生物固氮 教材和参考书: 1.姚光庆,《无机化学》讲义,2000年1月,北大教材办公室,L202418 2. F A Cotton et al,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6 hed, 1999, John Wiley Sons, Inc
3.羰基化合物的化学键和振动光谱 4.等瓣相似 5.类羰基化合物:异氰、双氮、一氧化氮及膦配体 八.过渡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2 学时) 1.烯烃配合物和电子计数 2.离域碳环 配体 3.炔烃配合物、烯丙基、卡宾、卡拜配合物 九. 配位催化反应(2 学时) 1.化学计量反应 2.催化反应 3.多相催化 十.金属原子簇及金属−金属键(3 学时) 1.金属羰基原子簇(metal carbonyl cluster) 2.金属卤化物和硫属化物原子簇 3.金属−金属多重键 4.一维固体 5. 铁硫原子簇 十一. 无机固体化学与缺陷(3 学时) 1.无机固体的制备 2.无限排列固体中的化学键 3. 3. 固体中的缺陷 4.一些重要的固体结构 5.固体的电学和磁学性质 十二.生物无机化学(机动) 1.概述 2.模型化合物 3.生物体系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4.金属卟啉 ( Metalloporphyrins) 5.铁硫蛋白 (Iron-Sulfur Protein) 6.金属酶 (Metalloenzymes) 7.生物固氮 教材和参考书: 1.姚光庆,《无机化学》讲义,2000 年 1 月,北大教材办公室,L202418 2.F.A.Cotton et al,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ed,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3. D FShriver, P W. Atkins, "Inorganic Chemistry"third ed, 1999, Oxford, (第2版有中译本, D F Shriver,PW. Atkins, C H. Langford,“无机化学”,高亿慈等译,高 教出版社,1997) 4.项斯芬,“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1988,北京大学出版社 5. Gary L Miessler, Donald A Tarr,"Inorganic Chemistry"2na ed. 1999, Prentice Hall 6. J. E Huheey, "Inorganic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1983, Harper 7. W.L. Jolly,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91
3.D.F.Shriver, P.W. Atkins, “Inorganic Chemistry”third ed., 1999, Oxford, ( 第 2 版有中译本,D.F.Shriver, P.W. Atkins, C.H.Langford, “无机化学” ,高亿慈等译,高 教出版社,1997 ) 4.项斯芬,“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1988,北京大学出版社 5.Gary L. Miessler, Donald A. Tarr, “Inorganic Chemistry”2nd ed. 1999, Prentice Hall 6. J. E. Huheey, “Inorganic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1983, Harper & Row 7.W.L. Jolly,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