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彡峡 乌cTGU EE GOR 韩红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韩 红 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2课时) 学习提示 《绪论》分6节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第一节:文学 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介绍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指出了文学 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起的。第二节:动乱中文 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指出了这一时期作为乱世文学的“三大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 文学创作。主要概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两大现象:寒士的不平反映在 文学创作中,如左思、鲍照;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 张二陆两潘”、“二谢”等。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论述了魏晋 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 译对文学的影响。从5个方面考察了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六节,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介绍了建安、正始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文学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指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要求了解本时期多种社会思潮、文学观念对文学发展的景响。重点 掌握文学的自觉和它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
2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2 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分 6 节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第一节:文学 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介绍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指出了文学 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节:动乱中文 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指出了这一时期作为乱世文学的“三大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 文学创作。主要概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两大现象:寒士的不平反映在 文学创作中,如左思、鲍照;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 张二陆两潘”、“二谢”等。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论述了魏晋 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 译对文学的影响。从 5 个方面考察了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六节,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介绍了建安、正始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文学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指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要求了解本时期多种社会思潮、文学观念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重点 掌握文学的自觉和它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
二、重点和难点 1、文学自觉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 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蜀西晋 西魏→北周 建吴 安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196) (约400年) (589)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 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 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 年灭吴而统-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年,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
3 二、重点和难点 1、文学自觉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公元 196 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 年约近四百年,是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 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 400 年)…………………………(589)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 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 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 280 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 316 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 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
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 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 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占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 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 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 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 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 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 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慷慨悲歌 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 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 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土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 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汉末以后,他们 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未曾一度受到打击 与削弱,但到曹不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 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 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土族控制了中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
4 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 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 20 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 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 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 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 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 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 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 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慷慨悲歌、 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 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 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 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汉末以后,他们 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 与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 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 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
与皇权的共治局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 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土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 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 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 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 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土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 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 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 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土族不仅仅 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地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 生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土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 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 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 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 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 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 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 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 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
5 与皇权的共治局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 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 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 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 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 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 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 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 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士族不仅仅 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地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 生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 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 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 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 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 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 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 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 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
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 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 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 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枧和文学观的发展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 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 学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 高度来看待。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汉武帝虽然也 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 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 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 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 编辑和品评。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徧的《玉台新 咏》,钟嵘的《诗品》等
6 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 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 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 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 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 学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 高度来看待。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汉武帝虽然也 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 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 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 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 编辑和品评。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 咏》,钟嵘的《诗品》等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一些文学批评 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进行品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曹 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刘勰《文 心雕龙》的岀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 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眢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 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 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 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文选》列各种文体为37类,《文心雕龙》把 文章分为33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文与笔。《文心雕龙》 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所 说的“文”,主要指诗赋等注重文采、抒情体物的文体;"笔”,主要指 论说、表章等实用的文体。虽然这样的分法只是从有韵无韵上考虑, 但毕竟已经注意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对文学的申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曹丕《典论论文》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 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 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梁元帝萧绎的《今楼子·立言》,对文笔 的划分更准确了
7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一些文学批评 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进行品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曹 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刘勰《文 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 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 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 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 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文选》列各种文体为 37 类,《文心雕龙》把 文章分为 33 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文与笔。《文心雕龙》 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所 说的“文”,主要指诗赋等注重文采、抒情体物的文体;“笔”,主要指 论说、表章等实用的文体。虽然这样的分法只是从有韵无韵上考虑, 但毕竟已经注意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曹丕《典论·论文》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 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 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梁元帝萧绎的《今楼子·立言》,对文笔 的划分更准确了: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荃至若文者,惟须绮榖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这里,他认识到“文”的特点有三:美的辞采、美的声调音律、能够 打动人的心灵。他是从审美特征来认识文学的,比较直接的抓住了文 学的本质特征。已经跟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识几乎一致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表现在 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 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 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 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拿诗歌来 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 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 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 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岀现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曹植的诗歌 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如“秋兰被长 坂,朱华冒绿池〃(《公宴》)此后太康诗人、南朝诗人大多着意于此, 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文学与哲学结合这·特点在先秦
8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这里,他认识到“文”的特点有三:美的辞采、美的声调音律、能够 打动人的心灵。他是从审美特征来认识文学的,比较直接的抓住了文 学的本质特征。已经跟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识几乎一致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表现在: 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 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 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 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拿诗歌来 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 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 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 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曹植的诗歌 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如“秋兰被长 坂,朱华冒绿池,”(《公宴》)此后太康诗人、南朝诗人大多着意于此, 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文学与哲学结合这一特点在先秦
诸子散文中比较明显,但严格讲,先秦诸子散文不是文学作品。而哲 理诗在先秦两汉时较少见。到了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 有了哲理化的因素。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 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 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强,重视个体 价值的结果。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这一种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 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 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文学的各 方面都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还不是很成熟,但 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 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 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土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未黄巾起义,不
9 诸子散文中比较明显,但严格讲,先秦诸子散文不是文学作品。而哲 理诗在先秦两汉时较少见。到了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 有了哲理化的因素。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 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 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强,重视个体 价值的结果。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这一种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 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 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文学的各 方面都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还不是很成熟,但 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 行。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 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 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末黄巾起义,不
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 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 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沿治者必须寻找种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 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作为方的实际统治者,曹 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在《日知录两汉风俗》中 说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驰(tuo\chi/放荡)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 专以交通为业;国土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 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儒学·尊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 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岀来,于是便岀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 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 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原引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 所变化,但总体上看,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 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庄》 《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 例》、《论语释疑》,何晏有《论语集释》等),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
10 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 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 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必须寻找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 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作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 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在《日知录·两汉风俗》中 说: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tuo\ chi/放荡)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 专以交通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 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儒学一尊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 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 “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 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 所变化,但总体上看,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 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庄》、 《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 例》、《论语释疑》,何晏有《论语集释》等),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