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e\cTG REE GOR 滕新才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0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滕 新 才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章回小说 第一节《三国演义》 一.章回小说的产生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酝酿阶段 汉代以前,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代表。2.雏形阶段:魏晋南 北朝时期,以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为代表。3成熟阶段:唐代, 以唐传奇为代表。4转变阶段:宋元时期,以宋元话本为代表。 5繁盛阶段:明清两代,以白话长篇小说为代表。6衰落阶段 近代,以谴责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为代表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是长篇小说,它是由宋元话 本发展而来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 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话本在题 材内容、语言运用和形式风格上与唐传奇迥然不同,它确立了 白话小说这样一种崭新的文体,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 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第七编 明 代 文 学 第一章 明代章回小说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一.章回小说的产生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酝酿阶段: 汉代以前,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代表。2.雏形阶段:魏晋南 北朝时期,以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为代表。3.成熟阶段:唐代, 以唐传奇为代表。4.转变阶段:宋元时期,以宋元话本为代表。 5.繁盛阶段:明清两代,以白话长篇小说为代表。6.衰落阶段: 近代,以谴责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为代表。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是长篇小说,它是由宋元话 本发展而来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 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话本在题 材内容、语言运用和形式风格上与唐传奇迥然不同,它确立了 白话小说这样一种崭新的文体,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 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到元末明初出现了第一批章回小说 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朝中叶以后,章回 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产生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不朽作 品,把白话长篇小说推向了繁荣。 从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明清时期白话长篇小说的发展中, 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 形式和民族风格。由于讲史话本不可能把每一段历史在一两次 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相当于后来的一回。 每次开讲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 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也就成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形 式。全书分章标回,每回以一两个中心事件为主,标上对称的 回目。以“话说"、“且说”、“却说”等套语开头,以“欲知后 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束。行文韵散结合,夹叙夹 评。这种形式本来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小说脱 离说话成为案头文学,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文人创作的小说 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描绘人物主要是以人物行动来表现人物性 格,一般不对人物作详细的、静止的介绍和心理描写。环境描 写也多用写意法,往往几句话、几个字勾勒一下环境,或者采
3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到元末明初出现了第一批章回小说, 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朝中叶以后,章回 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产生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不朽作 品,把白话长篇小说推向了繁荣。 从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明清时期白话长篇小说的发展中, 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 形式和民族风格。由于讲史话本不可能把每一段历史在一两次 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相当于后来的一回。 每次开讲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 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也就成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形 式。全书分章标回,每回以一两个中心事件为主,标上对称的 回目。以“话说”、“且说”、“却说”等套语开头,以“欲知后 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束。行文韵散结合,夹叙夹 评。这种形式本来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小说脱 离说话成为案头文学,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文人创作的小说 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描绘人物主要是以人物行动来表现人物性 格,一般不对人物作详细的、静止的介绍和心理描写。环境描 写也多用写意法,往往几句话、几个字勾勒一下环境,或者采
用诗词曲赋作夸张的铺陈。它对人物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故事情 节和人物行动来完成的,这是它与现代小说、外国小说大不相 同的一点。 第二,优秀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十分突出,可以说, 部优秀小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小说发展史。 这一点在小说全面繁荣的明清两代最为典型。《三国演义》问世 侯,出现了大量以演述一朝一代为内容的通俗历史演义,如《列 国志传》、《新列国志》、《西汉通俗演义》等,因而历史演义也 就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一大门类。《水浒》问世以后,影响 也很深远,明朝中叶以后陆续出现了《隋唐演义》、《说唐》、《水 浒后传》、《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等,于是依托历史、主 要根据民间传说来塑造英雄人物的英雄传奇也成了中国古代小 说的新门类。其它如受《西游记》影响,明朝中叶以后陆续岀 现了《封神演义》、《四游记》、《西游补》、《绿野仙踪》、《济公 传》等神魔小说;受《金瓶梅》影响,明朝后期以降陆续岀现 了《醒世姻缘传》、《平山冷燕》、《玉娇李》等世情小说、才子 佳人小说。清朝初年,《聊斋志异》异军突起,震动了文坛,因 而笔记小说时新,相继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谐 铎》等笔记小说。至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影响更为显
4 用诗词曲赋作夸张的铺陈。它对人物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故事情 节和人物行动来完成的,这是它与现代小说、外国小说大不相 同的一点。 第二,优秀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十分突出,可以说, 一部优秀小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小说发展史。 这一点在小说全面繁荣的明清两代最为典型。《三国演义》问世 侯,出现了大量以演述一朝一代为内容的通俗历史演义,如《列 国志传》、《新列国志》、《西汉通俗演义》等,因而历史演义也 就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一大门类。《水浒》问世以后,影响 也很深远,明朝中叶以后陆续出现了《隋唐演义》、《说唐》、《水 浒后传》、《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等,于是依托历史、主 要根据民间传说来塑造英雄人物的英雄传奇也成了中国古代小 说的新门类。其它如受《西游记》影响,明朝中叶以后陆续出 现了《封神演义》、《四游记》、《西游补》、《绿野仙踪》、《济公 传》等神魔小说;受《金瓶梅》影响,明朝后期以降陆续出现 了《醒世姻缘传》、《平山冷燕》、《玉娇李》等世情小说、才子 佳人小说。清朝初年,《聊斋志异》异军突起,震动了文坛,因 而笔记小说时新,相继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谐 铎》等笔记小说。至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影响更为显
见。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现象,还给中国古代小说史留下了 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打头炮的作品往往是最优秀的作品, 是这一门类的最高峰,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作品,无论思想还是 艺术上都无法与之抗衡。特别是开创了四大门类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种现象最为突出,因而在 明代就被称为“四大奇书”。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时难以说清, 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深入地充分地研究这些开山 大作,实际上也就是以点带面地研究了这一门类,掌握了它们 也就等于掌握了古代小说史的纲目,它们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 分重要。 第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描写历史题材到 以描写现实题材为主的转变,创作主体也经历了一个由集体到 个人的转变。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明中叶的《西游记》, 都是在长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成的,它们是集 体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明朝后期《金瓶梅》的问世, 开文人独力创作的先河。此后,从清初到晚清的名著,如《聊 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多为文人独力创作。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5 见。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现象,还给中国古代小说史留下了一 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打头炮的作品往往是最优秀的作品, 是这一门类的最高峰,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作品,无论思想还是 艺术上都无法与之抗衡。特别是开创了四大门类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种现象最为突出,因而在 明代就被称为“四大奇书”。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时难以说清, 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深入地充分地研究这些开山 大作,实际上也就是以点带面地研究了这一门类,掌握了它们 也就等于掌握了古代小说史的纲目,它们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 分重要。 第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描写历史题材到 以描写现实题材为主的转变,创作主体也经历了一个由集体到 个人的转变。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明中叶的《西游记》, 都是在长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成的,它们是集 体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明朝后期《金瓶梅》的问世, 开文人独力创作的先河。此后,从清初到晚清的名著,如《聊 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多为文人独力创作。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1.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汉)吴三国鼎立 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叙事近一个世纪。晋代史学家陈寿曾将这段历史写成 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根据野史 杂记增补了大量资料,篇幅超过原书3倍,征引资料达210种 有些资料现印散佚,仅见裴注,如《蜀记》、《吴录》、《曹瞒传》 等 至于三国故事,早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 “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民间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说法(刘知几《史通·采撰》), 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评 论,李商隐《娇儿》诗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孩童 情状的描写,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已很普及。宋代说书之风极 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 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三国故事已很 精彩,并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在宋代,三国故事还常见
6 1.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汉)、吴三国鼎立 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叙事近一个世纪。晋代史学家陈寿曾将这段历史写成 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根据野史 杂记增补了大量资料,篇幅超过原书 3 倍,征引资料达 210 种, 有些资料现印散佚,仅见裴注,如《蜀记》、《吴录》、《曹瞒传》 等。 至于三国故事,早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 “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民间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说法(刘知几《史通·采撰》), 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评 论,李商隐《娇儿》诗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孩童 情状的描写,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已很普及。宋代说书之风极 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 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三国故事已很 精彩,并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在宋代,三国故事还常见
诸文人笔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其中名篇。 到元代,戏曲勃兴,三国故事更是良好题材。据统计,杂 剧三国剧目多达60种后来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 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单刀会”、“白 帝托孤”等,都已在杂剧舞台上出现。现存最早的三国平话小 说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 平话》,是截至元代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8万字,分 上、中、下三卷,每页两栏,上图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看,已 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 在长期民间传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以陈寿《三 国志》为依据,“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 川书志》),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罗贯中生平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所知者甚少。主要有三条:一是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 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本书作于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80岁,则
7 诸文人笔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其中名篇。 到元代,戏曲勃兴,三国故事更是良好题材。据统计,杂 剧三国剧目多达 60 种,后来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 “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单刀会”、“白 帝托孤”等,都已在杂剧舞台上出现。现存最早的三国平话小 说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 平话》,是截至元代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 8 万字,分 上、中、下三卷,每页两栏,上图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看,已 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 在长期民间传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以陈寿《三 国志》为依据,“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 川书志》),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罗贯中生平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所知者甚少。主要有三条:一是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 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本书作于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 80 岁,则
至正甲辰那年贾22岁,罗与贾既为忘年交,估计大30来岁 据此推知罗贯中生卒年大约为1315~1385之间。 二是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才,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 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写稗史。”三是清 代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人图跋》:“罗贯中客伪昊。 这说明罗贯中在元明改朝换代之际曾流落社会底层,参加反元 斗争,有元末大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关系密切,曾做过张的 幕客。明朝建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创作。 罗贯中博学多才,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散 曲)和戏曲,现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表现了结束社会 动荡、由“圣君贤相”统一全国的愿望,与《三国演义》的政 治观点一致。不过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曾 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现存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但屡经后人增删, 已非原貌。《水浒传》有的本子,也署过他的名字,说明他是编 写者之一。 3.《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约成于元末,或云应成书于明朝建国后的安
8 至正甲辰那年贾 22 岁,罗与贾既为忘年交,估计大 30 来岁, 据此推知罗贯中生卒年大约为 1315~1385 之间。 二是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才,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 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写稗史。”三是清 代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人图跋》:“罗贯中客伪吴。” 这说明罗贯中在元明改朝换代之际曾流落社会底层,参加反元 斗争,有元末大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关系密切,曾做过张的 幕客。明朝建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创作。 罗贯中博学多才,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散 曲)和戏曲,现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表现了结束社会 动荡、由“圣君贤相”统一全国的愿望,与《三国演义》的政 治观点一致。不过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曾 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现存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但屡经后人增删, 已非原貌。《水浒传》有的本子,也署过他的名字,说明他是编 写者之一。 3.《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约成于元末,或云应成书于明朝建国后的安
定时期。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王午(元年,1522)刊印的《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 器)《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全书共分24卷, 240则,首页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其 时距罗贯中去世已100多年。 万历以后,各种新刊本越来越多,但多据嘉靖王午本,指 示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的整理工作。明末署 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为叶昼假托)的本子,第 次把240则合并为120回。 但是,近300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却并不是明刻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清初康熙苏州昊县人毛纶、毛宗岗 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仿效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西厢记》的办法,假托“古本”逐回评点,对《三国志通俗 演义》作了详细的修订,增删了一些细节,并加上大量的评语。 从此,这个有毛氏父子批语、经过他们修订的《三国演义》就 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定本,得到最广泛的流传,300多 年来未有改变。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9 定时期。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壬午(元年,1522)刊印的《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 器)《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全书共分 24 卷, 240 则,首页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其 时距罗贯中去世已 100 多年。 万历以后,各种新刊本越来越多,但多据嘉靖壬午本,指 示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的整理工作。明末署 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为叶昼假托)的本子,第一 次把 240 则合并为 120 回。 但是,近 300 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却并不是明刻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清初康熙苏州吴县人毛纶、毛宗岗 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仿效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西厢记》的办法,假托“古本”逐回评点,对《三国志通俗 演义》作了详细的修订,增删了一些细节,并加上大量的评语。 从此,这个有毛氏父子批语、经过他们修订的《三国演义》就 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定本,得到最广泛的流传,300 多 年来未有改变。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共120回,内容上可分为四大段落:第1~33 回写汉末黄巾起义到曹操平定北方;第34~50回写赤壁大战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51~115回写三国纷争,重点是蜀国 的建立和发展、诸葛亮治蜀及其南征北战;第116~ 120回写三国统一于西晋。 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历史循环”说;“拥刘反 曹”说、“"向往仁政”″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民族悲剧”说 等等。其中“拥刘反曹”说有着历史的渊源,从史学传统看, 历代史学家拥刘和反曹,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表 现,拥刘在特定时期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的思想背景(如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皆以蜀汉 为正统);从三国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来看,至少在北宋民间说 书已形成这种倾向,平话和杂剧中进一步加强,既反映了一种 正统观念,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 和选择。小说所塑造的刘备、曹操两个艺术形象的美学内涵, 大大超越了“拥刘反曹”思想的本身,曹操身上概括了历代残 暴统治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成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明主的代名 词,成为古代文学中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关于曹操有单独分 析,这里只谈刘备
10 《三国演义》共 120 回,内容上可分为四大段落:第 1~33 回写汉末黄巾起义到曹操平定北方;第 34~50 回写赤壁大战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 51~115 回写三国纷争,重点是蜀国 的建立和发展、诸葛亮治蜀及其南征北战;第 116~ 120 回写三国统一于西晋。 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历史循环”说;“拥刘反 曹”说、“向往仁政”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民族悲剧”说 等等。其中“拥刘反曹”说有着历史的渊源,从史学传统看, 历代史学家拥刘和反曹,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表 现,拥刘在特定时期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的思想背景(如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皆以蜀汉 为正统);从三国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来看,至少在北宋民间说 书已形成这种倾向,平话和杂剧中进一步加强,既反映了一种 正统观念,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 和选择。小说所塑造的刘备、曹操两个艺术形象的美学内涵, 大大超越了“拥刘反曹”思想的本身,曹操身上概括了历代残 暴统治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成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明主的代名 词,成为古代文学中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关于曹操有单独分 析,这里只谈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