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5 中国人口变迁 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态势,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变化态势相对应,那就是,人口的循 环波动反映了社会的循环波动,社会循环波动的最重要表征,是朝代的更迭,即所谓“治乱 循环”。每当一个新王朝开始时,社会趋于稳定,是为“治世”,人口依其稳定人口机制,以 每年5%。-10%的增长率持续增加: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王朝衰败,社会动荡,开始 进入“乱世”,“乱世”的极端表现就是改朝换代的大规模战争,持续数年的战争大规模消灭 人口,使人口绝对数减少,进入低谷时期,直到又一个新王朝建立,开始新的一轮循环。所 以,尽管就人口再生产机制而言,属于稳定人口范畴,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便出现了不同的 人口变化态势,即“治世”人口增加,“乱世”人口减少,亦即“治乱循环”导致了“人口 循环”。 那么,明清(或北宋)前后为什么呈现不同的循环态势呢?这与“治乱循环”的周期有 关。明清(或北宋)以前,“治乱循环”频繁,“乱世”多于“治世”,往往人口尚未增长到 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就出现了使人口减少的“乱世”:而明清(或北宋)以后,“治乱循环”周 期相对拉长,使“治世”多于“乱世”,在稳定人口机制下,人口增长不断达到新的历史高 度,因而使人口总量直线持续攀升。 更进一步地,为什么明清(北宋)以前“治乱循环”周期短,而明清(或北宋)以后周 期长呢?究其原因,当然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然而,它是否也与人口增长本身有关呢? 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C8入O 秦汉 明清(北宋) 图1 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超稳定的农业社会,这种超稳定的农业社会是靠农业经济维持的,农 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两大要素,一是耕地,另一是劳动力。由于中国在秦汉时期即己形
阅读材料 5 ——中国人口变迁 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态势,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变化态势相对应,那就是,人口的循 环波动反映了社会的循环波动,社会循环波动的最重要表征,是朝代的更迭,即所谓“治乱 循环”。每当一个新王朝开始时,社会趋于稳定,是为“治世”,人口依其稳定人口机制,以 每年 5‰-10‰的增长率持续增加;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王朝衰败,社会动荡,开始 进入“乱世”,“乱世”的极端表现就是改朝换代的大规模战争,持续数年的战争大规模消灭 人口,使人口绝对数减少,进入低谷时期,直到又一个新王朝建立,开始新的一轮循环。所 以,尽管就人口再生产机制而言,属于稳定人口范畴,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便出现了不同的 人口变化态势,即“治世”人口增加,“乱世”人口减少,亦即“治乱循环”导致了“人口 循环”。 那么,明清(或北宋)前后为什么呈现不同的循环态势呢?这与“治乱循环”的周期有 关。明清(或北宋)以前,“治乱循环”频繁,“乱世”多于“治世”,往往人口尚未增长到 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就出现了使人口减少的“乱世”;而明清(或北宋)以后,“治乱循环”周 期相对拉长,使“治世”多于“乱世”,在稳定人口机制下,人口增长不断达到新的历史高 度,因而使人口总量直线持续攀升。 更进一步地,为什么明清(北宋)以前“治乱循环”周期短,而明清(或北宋)以后周 期长呢?究其原因,当然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然而,它是否也与人口增长本身有关呢? 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秦汉 明清(北宋) 人 口(亿 人) 图 1 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超稳定的农业社会,这种超稳定的农业社会是靠农业经济维持的,农 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两大要素,一是耕地,另一是劳动力。由于中国在秦汉时期即已形
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和不断地追加 劳动力。稳定人口机制下的人口增长,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 也不断地以新增的劳动力满足农业经济的需要。问题在于,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垦利 用的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扩大耕地面积的努力是有限制的。所以,一方面是人口稳定 增长产生持续扩大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是受限制的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食物愈益难以满足 需求。这种由人地矛盾引发的食物供求矛盾日益激化,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如 果社会无法克服这种矛盾,便爆发动乱而转为“乱世”。应当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 社会经济矛盾往往并非直接由人地矛盾引发,更多地与不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相联系,从历 史考察中可知,土地兼并往往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导火索,而人地矛盾则加剧了社会经济 矛盾,并促使其爆发。相反地,“乱世”过后,人口减少,人地矛盾缓和了,各种社会经济 矛盾也得到缓和,其结果,既形成了“治世”,也为人口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只是,当 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同样的矛盾仍将再次爆发,并构成“治乱循环”。明清(或北宋) 以前正是这样反复循环的。 明清(或北宋)以后,循环周期之所以拉长,是因为“治世”时间延长了,而“治世” 时间之所以能够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王朝的治世方略有什么不同,而主要在于农业经济 发展了。农业经济所以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农业经济技术得到了进步,诸如引进农业技术、 改良品种等,使单位产量提高了:另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的技术也进步了,使扩大耕地面积 成为可能。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使人地矛盾得以缓和,因而,人口也得以不断增加到新的 历史高度。只是,由于没能控制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危机始终存在,并且仍然会在一定时期 内爆发而使人口减少。其结果是,人口总量线在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波动。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历史人口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水平总量线波动之后开始了沿上斜线攀 升波动,使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实质并没变化,即稳定人口机制下的人口增长, 但总量扩大了,并且不断攀越“亿人线”,日显“膨胀”态势。因而,虽然这种增加不能称 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膨胀”,但可以看作稳定人口条件下的“人口膨胀”。相对地,对于现 代以后的“人口膨胀”,可称之为“过度膨胀”。 资料来源:朱国宏,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90-93页 表1 中国历年人口总数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年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年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年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年西汉初期 1300 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公元157年东汉桓帝永寿三年 7200 公元265年三国末期 2500
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和不断地追加 劳动力。稳定人口机制下的人口增长,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 也不断地以新增的劳动力满足农业经济的需要。问题在于,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垦利 用的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扩大耕地面积的努力是有限制的。所以,一方面是人口稳定 增长产生持续扩大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是受限制的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食物愈益难以满足 需求。这种由人地矛盾引发的食物供求矛盾日益激化,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如 果社会无法克服这种矛盾,便爆发动乱而转为“乱世”。应当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 社会经济矛盾往往并非直接由人地矛盾引发,更多地与不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相联系,从历 史考察中可知,土地兼并往往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导火索,而人地矛盾则加剧了社会经济 矛盾,并促使其爆发。相反地,“乱世”过后,人口减少,人地矛盾缓和了,各种社会经济 矛盾也得到缓和,其结果,既形成了“治世”,也为人口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只是,当 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同样的矛盾仍将再次爆发,并构成“治乱循环”。明清(或北宋) 以前正是这样反复循环的。 明清(或北宋)以后,循环周期之所以拉长,是因为“治世”时间延长了,而“治世” 时间之所以能够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王朝的治世方略有什么不同,而主要在于农业经济 发展了。农业经济所以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农业经济技术得到了进步,诸如引进农业技术、 改良品种等,使单位产量提高了;另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的技术也进步了,使扩大耕地面积 成为可能。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使人地矛盾得以缓和,因而,人口也得以不断增加到新的 历史高度。只是,由于没能控制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危机始终存在,并且仍然会在一定时期 内爆发而使人口减少。其结果是,人口总量线在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波动。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历史人口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水平总量线波动之后开始了沿上斜线攀 升波动,使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实质并没变化,即稳定人口机制下的人口增长, 但总量扩大了,并且不断攀越“亿人线”,日显“膨胀”态势。因而,虽然这种增加不能称 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膨胀”,但可以看作稳定人口条件下的“人口膨胀”。相对地,对于现 代以后的“人口膨胀”,可称之为“过度膨胀”。 资料来源:朱国宏,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90-93 页 表 1 中国历年人口总数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 5000 年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 340 年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 221 年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 202 年西汉初期 1300 公元 2 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公元 157 年东汉桓帝永寿三年 7200 公元 265 年三国末期 2500
公元300年晋惠帝永康元年 3379 公元368~407年十六国东晋中后期 3128 公元520年南北朝中期 5240 公元581年南北朝末期 4430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 5542 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公元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公元960年五代十国末期 3979 公元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公元1207~1223年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一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公元1351年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公元1566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公元1661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8490 公元1691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公元1805年清仁宗嘉庆十年 33218 公元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43216 公元1874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44294 1949年 54545 1950年 55196 1960年 66207 1970年 81235 1980年 98705 1990年 114333 2000年 12953 3
公元 300 年晋惠帝永康元年 3379 公元 368~407 年十六国东晋中后期 3128 公元 520 年南北朝中期 5240 公元 581 年南北朝末期 4430 公元 609 年隋炀帝大业五年 5542 公元 624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公元 755 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公元 860 年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公元 960 年五代十国末期 3979 公元 1110 年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公元 1207~1223 年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公元 1351 年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公元 1566 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公元 1661 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8490 公元 1691 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公元 1751 年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公元 1805 年清仁宗嘉庆十年 33218 公元 1851 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43216 公元 1874 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 44294 1949 年 54545 1950 年 55196 1960 年 66207 1970 年 81235 1980 年 98705 1990 年 114333 2000 年 1 2 9 5 3 3